首页 > 历史

十六国丞相王猛,能力比肩诸葛亮却英年早逝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354年,东晋第一次北伐,一路上,在蓝田击破数万大军之后,迫使苻健退守长安城内。

然而,取得重大的胜利之后,桓温停驻在长安称东南方向的灞上,不再向前。

某天,一位书生前来拜访桓温,书生虽然年轻,但举手投足之间显得气度不凡,面对着东晋的人物,依然不卑不亢,甚至在谈论当世大事的时候,旁若无人的抓起了虱子。

起初,桓温认为书生不过是狷狂之士,可经过几番交流之后,桓温立马对书生,于是颇有挑衅意味地问书生: 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书生回答说: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书生的话正好猜中了桓温的心思:桓温此行并非真的要攻克长安,而是通过北伐在东廷里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便控制江南地区。

桓温听了书生的回答之后默然良久,感慨说:“江东无卿比也。

”后来桓温因粮食补给问题而撤兵,临行前希望书生与他一同返回江南,为东晋效力。

书生拒绝了。

可能有人说,错过这么好机会太可惜了。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可以推测,如果书生和桓温一起南返,那么江东多了一位人才,而中国的历史上可能就少了一位。

这位书生就是被北方人誉为“前秦诸葛亮”的王猛。

汉帝国瓦解之后,中国进入到了漫长的贵族制社会。

在等级森严的贵族制社会之中,贵族掌握了庞大的社会资源,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想要,机会非常渺茫。

王猛是贵族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布衣卿相。

王猛,字景略,相传为之后,秦统一天下,田氏被称为王家子孙,因此改氏。

王猛早年的成长经历仿佛是与的结合体。

王猛年少的时候虽然贫贱,但博学而好兵书,“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这和韩信早年非常契合,“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为了谋生,王猛以贩卖畚箕为业,他在洛阳碰到一个高价买他畚箕的老翁,传说这个老翁是中岳嵩山,这段荒诞不羁的经历仿佛是汜水桥上张良遇到黄石公故事的重现。

史书中关于王猛早年的记载,以我个人来看,文学性质远大于史学性质。

王猛后来能够成为东晋时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并能官拜宰相,在这里已经埋下了伏笔。

桓温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前秦虽然保住了基业,暂时免去了外部的忧患,但是朝廷内部依旧不够安定。

接任苻健成为君主的生性残暴,史书上说“荒耽淫虐,杀戮无道,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朝中人人自危。

有意取苻生而代之,但是需要人才辅佐自己,这时候有人向苻坚引荐了王猛。

王猛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对于选择效力的对象极为谨慎,甚至遁入山中隐居,等待明主的出现。

在拒绝桓温之后,王猛的名声不胫而走,否则不可能会传到苻坚的耳朵里。

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若玄德之遇也”。

苻坚继位之后,王猛立刻受到重用。

王猛知道,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到了。

王猛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击豪强。

这些豪强平日里鱼肉百姓,和强盗。

王猛在申明法令之后,立刻执行起来,不管是谁,只要触犯律法,就会马上处以极刑。

这些豪强已经习惯了的日子,根本没有将王猛和他的法令放在眼中。

王猛一怒之下当着所有百姓的面鞭杀了一名不守法度的官吏。

王猛站在了豪强的对立面,自然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所有豪强联名上书说王猛当街杀人,王猛被下廷尉治罪。

苻坚听到王猛被关进监狱,来到王猛面前责备他: 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说: 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

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

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

王猛刚毅正直的性格,在对话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苻坚一听也就免了王猛的死罪。

王猛并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放弃推行法令,而是将矛头指向了皇亲国戚。

的弟弟酗酒横行,王猛依照法律直接处死,而且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头。

在数十日内处死、判刑和罢免的权贵豪强、皇亲国戚就达二十多人。

此举震动朝廷,遏抑了朝内奸狡之徒,人人路不拾遗。

苻坚对王猛更加器重,一年之内给王猛升了五次官,以王猛为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居中宿卫、尚书左仆射、太子詹事、侍中、中书令。

这一年,王猛才三十六岁。

前秦在王猛的治理之下,气象,国力日趋增强,王猛的计划先统一北方,将来统一全国。

国力的昌盛也让苻坚雄心勃勃,决定“混一六合,以济苍生”。

统一北方的事业“”,而这个东风谁都不能想到是王猛的老朋友桓温送的。

公元369年,已经进位东晋大司马的桓温第三次北伐,并且屡挫前燕军队。

前燕慕容无奈之下,想要以割地为条件换取前秦出兵。

对于前秦而言,出兵与否也在两难之间。

许多大臣对当年桓温差点攻克长安也心有余悸,而那时前燕的袖手旁观让许多人建议坐视不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像出兵这种大事怎么可能感情用事,呢?仔细平衡利弊之后,王猛认为应该出兵,当然他的理由相当充分。

前燕西面接壤前秦,南面与东晋以淮水为界,统治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盐铁资源丰富。

一旦东晋灭亡前燕,不仅资源尽得,而且凭借有利地形对前秦形成包围之势,危机关中地区。

此时前燕已经元气大伤,东晋军队虽然取得胜利,也已经显出疲态,前秦以逸待劳,不仅可以逼退东晋,而且趁机将前燕吞并,进而为以后的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王猛的建议得到苻坚认同,王猛以尚书令、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的身份出兵前燕,与前燕一起击败桓温。

前燕保住了疆土之后,反悔不肯割地,给了前秦出兵攻打前燕的理由。

而前燕的股肱之臣在宫廷斗争之中失败投靠前秦,让前秦在吞并前燕的计划上又加上了一层信心。

王猛再次率军赶赴前燕,与上次救援不同,这次是吞并。

公元370年年初,王猛攻陷洛阳,同年六月,王猛在潞川与前燕太傅慕容评对垒,一场决定前秦和前家命运的大战打响了。

虽然当时前秦已经崛起,但前燕朝廷上下不论是对苻坚还是王猛都心存鄙夷,但太傅慕容评自知并非王猛对手,心中甚是恐惧。

等到王猛大军来到潞川,慕容评准备固守,坚守不战。

于是王猛遣将领率精锐五千,奇袭慕容评大营后,放火烧毁了慕容评粮草辎重。

据说在前燕都城邺城都能看到火光冲天,前燕皇帝吓得心惊胆裂。

慕容评本身虽有军事才能,但是政治上贪腐无能,即便是与王猛对峙期间,也没有放弃敛财。

他聚揽了大量的财富,百姓怨声载道,军心早已动摇。

前燕皇帝慕容知道慕容评敛财之后,非常生气,派人痛斥慕容评,并且将慕容评的财富都分配给士兵,还给百姓,命令慕容评迅速击溃王猛的军队,但慕容评此刻大错已经铸成,前燕的军好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楼,只需一点外力就轰然倒塌。

与慕容评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王猛。

王猛虽然行事果断,作风雷厉风行,但是面对不同的境遇也懂得变通。

与慕容评所率的前燕军决战时,大将向王猛要求战后获司隶校尉一职。

王猛当时没有答应,邓羌不仅拂袖而出,甚至在战场上不听王猛指挥。

王猛为求击溃慕容评军队,最终答应邓羌要求,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遥想当年为了击败,答应了韩信为“假齐王”的请求,才有了后来项羽兵败乌江。

王猛熟读史书,这个典故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一招,也算是活学活用了。

击溃前燕太傅慕容评领导的前燕主力军队后,一举拿下前燕首都邺城。

前燕皇帝慕容弃城逃亡龙城,后被前队俘虏,在消灭辽东地区的残余反抗力量之后,前秦正式将前燕纳入了版图。

而兵败的慕容评逃回邺城,邺城守不住接着逃到和龙,又逃到,被高句丽缚送于秦。

虽然慕容评没有被杀,但是家产全部没收,被苻坚赏赐给了王猛。

司马光在《》里面评价慕容评可谓一针见血: 彼慕容评者,蔽君专政,忌贤疾功,愚暗贪虐,以丧其国,国亡不死,逃遁见擒。

吞并前燕之后,前秦扫除了统一北方最大的障碍。

苻坚以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镇守邺城,进封清河郡侯。

前燕旧地在王猛的治理之下,一改之前的腐败,政治清明,人心安定。

公元372年,王猛回京拜相,并同时授予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等职务,对军国大事有裁夺之权。

前秦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史书中描写道: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

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

在王猛的主导下,前秦广开学校,招揽人才进行讲学,并且要求所有的贵族子弟接受义务教育,官僚系统的素质上升了一个台阶。

传统社会以农业立国,王猛自然不会不注重发展农业。

关中地区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干旱少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秦政府引水到关中灌溉农田,让百姓受惠。

同时还对农民减免租税,激发大家种田的积极性。

长期和平稳定的发展,前秦的国库极度丰盈,史书中写道: 自长安至于诸州,夹树杨槐,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

苻坚几乎将整个国家都交给了王猛,自己基本上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

苻坚非常开心的对王猛说: 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

苻坚这个时候不到三十岁,从他继位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治理过国家,或许在他的心中“治大国如烹小鲜”,而人生太顺利也导致他盲目自信,认为世上无难事,为后来兵败埋下了祸根。

这个时候的苻坚与王猛,倒是有点像与诸葛亮的关系了。

此时的北方只有残存于西北等地的一些势力,王猛先灭,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姿态令凉国、吐谷浑等臣服。

王猛穷尽了一生的精力,大致统一北方,完成了早年定下的部分宏愿。

王猛事必亲躬,终于积劳成疾,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给苻坚禁言,他上疏说: 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

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

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恳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 王猛在病危弥留之际,再三叮嘱苻坚: 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亲近仁人,善结邻邦。

臣死之后,希望陛下不可图谋晋朝。

王猛死后八年,苻坚统帅雄兵百万亲征东晋,意图统一全国,终在中溃败,而苻坚亦被叛变的将领缢死。

这个时候,苻坚早已经将王猛的临终嘱托抛到去了。

王猛权倾朝野,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家财万贯,可是每当有赏赐,他都会分给属下,自己,等到王猛死后,嘱咐其子耕田务农,其余一无所求。

王猛一共活了五十岁,而活跃的时间仅仅十八年,他将前秦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建设成为统一北方的强国,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天才,当时将他与东晋的并称: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上天多给王猛一些时间,那么混乱的局面将不会出现,而隋唐才有的大一统将提前到来。

历史自然不容假设,将国家的兴衰系于一人也太过牵强,而天才们如烟花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绚烂的绽放,足以抚慰了这个原本孤寂的社会的苍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宰相狄仁杰是如何劝诫武则天勿因男色误国?

论好色的本事,历史上因此出名的女人比比皆是,比如的一次就向她的弟弟要了三十个男宠,著名的更是玩一个杀一个,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一代女皇。但武则天有她的伟大之处,作为一个敢做敢为的女强人,她实实在在把自己当看,把自己当成龙,而不是凤。她对男人的宠幸是正大光明的,而且学着男性皇帝们的做法,比如把自己的后宫制度化,设立名为“控鹤府”的机构,大量圈养貌美的男人和轻薄的文人。一时间,男人涂脂抹粉,邀宠吃醋,陪女皇玩榕蒲戏或说笑话,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比起历史上的许多男性皇帝,武则天的后宫已经是很小了,而且她也没有因为享乐抛弃了黎民苍生,国家还是被她治理得井井有条。对于自己的后宫,武则天虽然溺爱,但并不放纵,再加上她本人以严狠出名,所以当时的满朝文武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劝谏。然而事情到了后来,控鹤府在最高长官的精心打理下,男宠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从单一的提供“男性温存”,逐渐增加了曲宴供奉。泡在美男堆里的武则天虽然已处七十多的古稀之年,但经不住诱惑,经常在、张易之兄弟和诸武的陪侍下,通宵筵宴。,她的身体肯定是受不了,但是大臣们知道,谁劝谁倒霉,因为这是在逼皇帝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一不留神,进天牢算是轻的。 就在其他大臣们沉默的时候,大名鼎鼎的狄人杰出场了,不过话说回来,满朝文武也只有他出场才会有效果。很多电视剧里都描述狄人杰与武则天的关系如何如何非比寻常,《护国良相》里更是把二人写成了人前玩笑打趣的朋友,这些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多少符合史实。公元700年狄人杰去世时,武则天令朝廷哀悼三天,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说朝廷没人了,足见她对狄人杰的倚重和信任。 说起来,狄人杰和武则天还是老乡,都是山西人,前者在并州(今天的太原),后者在文水,两地相距不算太远。不过狄人杰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不是因为二人的同乡关系,而是因为他的卓越才干和刚直不阿的性格。仪凤年间,升任大理丞。大理丞是专管司法的官职,狄人杰一到任就展示出了惊人的断案能力,短短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牵扯到的人多达17000,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的大神探。而且他正直清廉的作人风格,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的唐高宗已经体质变弱,不得不在背后升起一道帘子,请武则天坐在后面指挥自己。唐高宗不比父亲李世民,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欠缺名君风范,比如仪凤元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与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干了一件蠢事,竟然误砍了太宗陵寝的柏树。的坟地被人动了,高宗自然不是一般的生气,当即命令治二人的死罪。依仗自己的专业法律知识,狄仁杰上奏说二人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二人)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掌握天下人生死的皇帝不发火已经够可怕了,发火的皇帝就更可怕了。然而狄仁杰面不改色,立即开始当堂辩护:“,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知识就是力量,唐高宗在法律专家面前自然无言以对,最终,帘子后面的武则天的强势干预,高宗被迫改变了主意,赦免了二人的死罪,改为将他们流放至岭南(今广东)。几天后,狄仁杰被拔擢为侍御史。武则天还特意把他找来,夸奖道:你日前所言,令哀家深深感佩。在那样的场面敢说那样的话,勇气可嘉,值得嘉勉。 如果说这次事件是唐高宗违心的决定,那么后来他称赞狄人杰“大丈夫”则是心甘情愿的。调露年间,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让狄仁杰负责布置路上的吃喝拉撒。当时的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另外开辟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于是这条命令被废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听说后,随口赞叹:“真大丈夫矣!”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经过几年的准备,于公元690年,登洛阳则天门(今应天门遗址)诏告天下,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到她统治的后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试探,她终于把除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位置--宰相给了狄人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狄人杰是个很负责任的人,对百姓如此,对皇帝也是如此。看到武则天沉溺在温柔乡里,他自然有话说。不过他的话也太硬了,直接要求武则天关闭控鹤府。他说:“臣过去请撤‘控鹤监’,不在虚名而在实际,今天‘控鹤监’的名虽已除去,但二张仍在陛下左右……”对狄仁杰的指责,武则天没有大怒,反而拐弯抹角地加以解释:“我早已知道你是忠正老臣,所以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你。但这件事情你不宜过问,因为我宠幸二张,实际是为了保养身体。我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已竭,因而病魔时相缠绕,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剂,但效果不大。沈南璆(御医)说:‘血气之衰,非药石所能为力,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我原也以为这话虚妄,试行了一下,不久血气渐旺,精神渐充,这决不是骗你的,我有两个牙齿重新长出来就是证明。” 武则天说完,还张大了嘴巴让狄仁杰看。其实张易之确实是个难得的制药师,他不光帮武则天长出了智牙,还想办法让她脱落的眉毛重新生了出来。但狄仁杰就是不依不饶,坚持说:“游养圣躬,也宜调节适度,恣情纵欲,适足贻害,希望陛下到此为止,以后不要再加添男宠了。”武则天只得服输地说:“你讲的是,今后我一定会有所收敛的!”想想从前连自己皇帝老公都不怕的武则天,竟然在狄人杰面前没了霸气,足见女皇对他的敬重。 不过,食色性也,武则天完全戒色是不可能的,当狄人杰去世后,年逾八旬的她生活更加堕落了,这使她丧失了对时局的敏锐,导致自己在兵变中被迫退位,结束了大周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有经世治国之才,却一直得不到重用,一直到90岁帝王才想起他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如果金子发光了,捡到的人却不识货,金子还是石头一块。西汉时期的就是这种情况,虽然有治世之才,奈何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直到九十岁再次被举荐,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力了。 冯唐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难封。纵使有真才实学,还要有懂得欣赏的伯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