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猛将太史慈是什么身份?有人说他是一方诸侯?

时间:2025-02-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猛将是什么身份?有人说他是一方诸侯?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大概都会非常敬佩他的舍生取义吧,印象中的太史慈应该是一个非常豪迈的人,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言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不过他的身份,很多人只认为他是一位江东猛将,地位就算再高也是别人麾下的将军。

但其实,如果真的从他的地位而言,或许他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诸侯。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看。

提起太史慈,或许读者们都记得他和孙策单挑战成平手的精彩场景,以及他在演义中临死前说的一番豪情万丈的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注引《吴书》原文为:“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后世对于太史慈的印象,基本都是,慷慨豪迈的一员猛将。

但笔者今天无意间翻看《三国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太史慈的身份,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员猛将,而更像是一方诸侯。

生平经历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电视剧以及游戏中太史慈的形象要么留着一撮小胡子,要么是个小白脸,而实际上太史慈应该是个大胡子。

(其实古人都有蓄须的习惯,差别只是胡子多少与美观。

) 太史慈青年时曾在东莱郡任主奏议事的属官,东莱郡太守与青州刺史有嫌隙,互相上书攻讦,谁的奏折先到就会在朝廷那先入为主留下好印象,州里的奏折已经先走一步了,于是郡中派遣太史慈去当投书的使者,赶快追赶。

太史慈在洛阳公车门前碰到了州里送奏折的人,于是诓骗那人拿出奏折,检查一下署名题头之类的是不是都写好了,结果那人拿出来之后就被太史慈给毁掉了。

然后太史慈继续骗他,说你把奏章拿出来给我看的,就算你去告状自己也有责任,要不然咱俩一起逃跑吧。

那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和太史慈一起跑了,然后太史慈又偷偷跑回洛阳,将郡里的奏折递交上去,州里知道后再次上奏已经晚了。

因为走章先到的关系,朝廷站在了东莱郡的一边。

太史慈因此得罪了州里,避祸辽东,那年仅仅二十一岁,但也由此可见太史慈之心智机谋。

箭无虚发的太史慈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时候,听说了太史慈的很多逸事,于是几次派人去太史慈家中慰问他的母亲。

后来孔融被围困,正好太史慈从辽东回到家中,在母亲的告知下,决定去助孔融一臂之力。

太史慈趁着围困不严密的时候混进城中,见到孔融后本来太史慈想趁着敌军不多,与对方交战,但孔融不听,后来敌军越围越多,已经打不过了,只能请救兵。

于是太史慈每天早上出城,到城墙外面练习射箭,射完就回城,以此迷惑敌人,刚开始敌人还比较警觉,后来太史慈出来的次数多了,就不怎么注意了,于是有一天太史慈出城后,突然射死几个敌人,冲出了包围圈,请来的援兵,拯救了孔融与北海。

太史慈救孔融,孝义完备,智勇双全,堪称完美。

北海救孔融 后来太史慈的老乡刘繇在江南任扬州牧,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太史慈决定暂时去刘繇那里看看有没有好的发展,正好赶上孙策攻打刘繇,于是太史慈就帮老乡对抗孙策。

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太史慈单骑外出侦查,正好碰到孙策领着几个人也出来侦查,于是一番激烈的打斗,孙策夺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算是平手。

要知道孙策号称江东,武艺超群,太史慈与孙策战成平手,可见其身手也是非同一般。

再之后,太史慈和刘繇跑到豫章郡(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先藏到芜湖里,后又躲进山中。

孙策继续进讨,终于俘获了太史慈。

太史慈此后效忠孙策,帮助他收拢刘繇死后(刘繇自己病死的)的败兵散卒,别人都说太史慈去了不会回来,但孙策很相信太史慈。

果然太史慈在期限内顺利收拢残部,按时返回,其重义守信可见一斑。

后来又抵抗的骚扰进攻,将刘表的侄子刘磐打服了,不敢再来侵袭。

太史慈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竟然贯穿手腕,牢牢钉在楼棼上,其勇武善射大抵如此。

甚至听说太史慈的威名后,都曾经亲自写信招揽。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地位之谜 关于太史慈的地位,不能仅仅把他当成孙策、孙权手下的一员猛将看待。

通过《三国志》上的种种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太史慈也是汉末三国中的一方诸侯。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太史慈在《三国志》里是和刘繇、士燮合传,并且是单独具名成传。

位于后妃宗室列传的前面,而大都督、,以及所谓的十二虎将等等,列传都在宗室之后。

我们知道,刘繇是东廷任命的扬州牧,是孙策在夺取江东之前这一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在汉末曾是一方诸侯,而士燮则是交州牧,是统领着广东广西以及云南、越南部分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后来投降孙权,使得占据了交州广大的土地。

同时这一章节里还提及了江东曾经的一个小诸侯笮融,属于刘繇的敌对势力,后被刘繇击败。

那么太史慈和这几个人放在一起,很显然他也是一方诸侯。

有人说太史慈是刘繇的部下,所以和刘繇放在一起说,但太史慈后来也投降孙策了,《三国志》中其他的降将,比如、、等也没单独立传或者和旧主的传在一起,怎么单单太史慈这疏忽了呢?况且古人写史书的时候是很注意身份地位的,陈寿在身份地位这方面拿捏得很准确,比如说《魏书》中在记叙玩曹魏历代帝王后,接着就写了曹魏领土上曾经出现过的诸侯,、、、刘表、等等,这其中也有投降的割据势力,比如黄巾军残余势力的领导,曾经差点杀掉曹操的,以及割据汉中一心修道的。

同样,《蜀书》中,在写刘备之前,先将四川的前任统治者,父子合传放在最前面。

因此,太史与刘繇、士燮合传,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地位。

据我个人的猜测,很有可能是太史慈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出了很大力,甚至两人最开始只是盟友关系,后来太史慈分析形势与自身实力,以及有感于孙策的个人魅力,才正式向孙策称臣。

孙吴的后人为了凸显孙策高大形象与出众的能力,刻意隐去了太史慈的很多功绩与历史地位,但陈寿出生距离太史慈去世还不到30年,因此很多事虽然没有书面文字,但仍在口口相传,于是陈寿根据事实,将太史慈放在了一方诸侯的地位。

那么我的这种猜测有根据么?我们还是在《三国志》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太史慈见刘繇时,提到了他俩是老乡,陈寿提这样一句,我觉得是为了显示二人的平等地位,而不是上下级。

原文中还有一句“(太史慈)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一个“暂”字说明了,太史慈来江东只是临时起意,看看老乡,并没有投靠的意思。

后面“未去”也说明了这一点,太史慈想走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时候,正好赶上孙策攻过来了,出于朋友义气,才帮刘繇对抗孙策,并不是将刘繇当成主公了。

刘繇手下也有人劝他让太史慈当大将军,只不过因为太史慈没有得到过当时风评人物出名的徐子将的夸赞,刘繇没同意,只是让太史慈帮着侦查一下敌情而已。

因此,在刘繇那里,太史慈就只是作为朋友、盟友出现,而不是部将。

后面太史慈和刘繇一起逃亡到豫章的山里,“称丹阳太守”,这里也很值得琢磨,如果他统属于刘繇,应该是刘繇封他为丹阳太守,而一个“称”字说明,这个太守是他自封的,并不归刘繇管,即使两个在一块逃亡。

随后太史慈被孙策抓获,孙策大笑对太史慈说,“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居然要和太史慈一同打天下,且不论这话的真假(基本是假的),但孙策这一番话是把太史慈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而非手下败将,这只能说明,太史慈手下有很强的实力,他本人在江东很有威信,这才值得孙策以平等的姿态对他。

这让我想到忽悠宁王朱权,要与他中分天下的鬼话,而那个时候朱棣和朱权是平等地位的。

再往后看,刘磐经常出兵骚扰江东,“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

分六个县给太史慈,又统帅其他将领,这其实相当于在江东小天地里封了一个诸侯王,如果太史慈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怎么会有这种待遇。

后面孙权继位,“遂委(太史慈)南方之事”,孙策孙权基本上都给了太史慈高度的自治权,自主权,而后面的周瑜等人并没有这样的自由。

太史慈很像是封的、、黥布几个异,有事商量着来,自己拿主意,听调不听宣,当然只是由于太史慈很听话,忠诚度很高,因此给人以只是孙吴治下一员猛将的感觉。

大黄评论:通过《三国志》里种种迹象表明,太史慈应该算是末年江东地区的一个小诸侯,他以入股加盟的身份,半合作半效忠的听命于孙策、孙权,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利,其地位在周瑜等高级将领之上。

但不论如何,太史慈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的形象并没有改变。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分析,我,大家姑妄听之,如果觉得我有道理,那我这篇文章写得就很成功了,如果觉得我是,也欢迎交流不同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特别篇 :一看赵云千般醉 从此三姓家奴吕布是路人

核心提示:《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网络配图 一 陈寿的《志》可以说是“三国文化”的源头。赵云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国志》《蜀书》第六卷,与、、、合为一传。从文章在整个《蜀书》中的排序和与之合传的人物可以看出赵云在蜀国武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排位上来看是排在了关张马黄四人之后,这也客观地反映了赵云当时在蜀国的地位。 二 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寿终正寝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纵观整部《三国志》,简略应该是它的最大特点。为弥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的缺陷,在《三国志》成书130多年后,裴松之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作为《三国志》的补注,裴松之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完整地还原历史。 三 真正将赵云这一人物形象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当属小说《》了。在小说中赵云可以说是武将形象最完美的一个之一,与关羽的刚傲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与君臣关系的建立,既不带有关张式的结义的盲目性,也不带有马超黄忠式投降的被迫性,而是对正义事业和“明君”理想的主动追求。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多种优秀品质的忠臣形象。网络配图 四 刘备称汉中王后,先后曾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排行地位总是较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连马超、黄忠、也不如,赵云从未计较过。他常地跟随在刘备、身边,甘当保护者,撤军时让邓芝先走他断后,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在生死关头,这是多么高贵的风格! 五 近年来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题材被搬上银幕,《见龙卸甲》就是一部以赵云为主人公的电影大作。影片一开始将保护刘备家属的使命落在了罗平安的身上,由于没有完成使命,赵云挺身而出,“我愿代替罗平安,救回少主”。这个细节的安排,使一个义薄云天的硬汉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救回少主不仅是对刘备的“忠”,也是对朋友的“义”,再加上赵云的扮演者华在视觉上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整部影片也笼罩在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之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更是能给人们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美的化身。网络配图 六 三国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但上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和作品中赵云、护主爱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的忠君爱国受到统治阶层所支持和倡导;他的骁勇善战受到市民阶层的崇拜和向往;他的义薄云天受到古往今来绿林豪杰的追慕和崇尚;他的廉政爱民则受到历代官民的尊敬和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韩遂有什么特殊才能位列八部将之中

末年,群雄纷纷揭竿而起,各自占地为王,整个时局动荡不安,人人自危。俨然进入到谁有权,谁为王的时代,也就是咱们耳熟能详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国中的优秀的人物实在是太多,如过江之鱼,乃是掰开手指头不知道要数上多少轮。今天呢,我们就选取其中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角色来做一个详尽的了解,他是谁?他就是三国时代的韩遂。 韩遂,本非中原人,那时候的人们眼中也可以说是番邦,蛮夷之人,归属于凉州人氏,他的一生军功赫赫,也曾是一名有名的武将,论技能,论武力,甚至在之上,相信玩过三国杀的人都知道马超的技能,乃是进攻时可以减少距离,有判定技能,如果判定成功则对方不可抵抗自己的攻击,必须要费去一滴血。虽然三国杀中的标准副本中没有韩遂此人,但从中可从旁印证韩遂技能高于马超,可谓绝对的大将之才。 事实上,韩遂的一生也算是戎马生涯,在马背上完成了这辈子。但他绝不对有勇无谋的匹夫,相反地,韩遂此人足智多谋,且能积聚人气,也算是,有点类似与小的性质。 韩遂的一生与汉室斗争,与斗争,与斗争,最后又与斗争,但可惜中了离间计,被曹操所派出之军队攻下,最终死于之手,享年七十有一岁,也算是长寿之人了。 韩遂八部将 韩遂,作为羌胡叛军的领袖,部下人才济济,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韩遂八部将。这八部将分别是何人?他们都有些什么特殊的才能,才能位列在这八部将名单之中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梁兴,在八部将中位列第一。此人不光武功卓绝,而且有一定的智谋,志向也极为高远,跟随韩遂多次作战,最后在对抗曹贼中,因马超中离间计,身死,可叹英雄早逝。 候选,在八部将中位列第二。此人进入八部将中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部下众多,整体兵力强大,在韩遂战败曹贼身死后,逃跑,最后被曹操招降,赏金赐爵,可谓叛臣。 成宜,在八部将中位列第三。此人武力较强,智谋一般,在韩遂马超对抗曹操之战中,被马超当作先锋,对战夏侯渊,被夏侯渊杀死。 杨秋,在八部将中位列第四。他可以说是八部将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了,韩遂战败,杨秋逃跑,后同侯选被招降,杨秋后忠心效力于曹操,加官进爵,最后因病去世,是八部将中唯一得善终的一位。 程银、,分别在八部将中位列第五、六名。在韩遂与曹操大战中,作为先锋,不幸早死,均死于陷坑之战。 马玩,在八部将中位列第七。因马超中离间计,误以为韩遂密谋反曹,马玩首当其冲,被马超拿刀砍死,可谓死的冤枉。 李堪,在八部将中位列末位。他可以说是做了马超的替死鬼,在马超逃跑的过程中,被曹军背后放箭,马超躲过了弓箭的射击,但李堪却被马超躲过的弓箭射死。 韩遂怎么死的 众所周知,韩遂死于中计,中何计?乃是离间计。何人使此计,魏国曹操阵营。可以说韩遂是直接死于曹操之手,也可以说韩遂是间接被马超连累至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遂、马腾两人在曹操的半劝说半命令下已然归于和好。但曹操下令让他们2人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入京成为质子,用以牵制两人的力量,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反叛自己,马腾将儿子送入,韩遂犹豫再三将自己的女婿送入。按理说,二人既然已经向曹操表示了自己的诚意,曹操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杀害马腾的。 怪只怪马腾之子马超太过于刚愎自用,马超早已看不惯曹操的作风,公然反抗曹操,导致自己的父亲马腾和兄弟均被曹操杀害,死状之惨令人后怕,好吧,这下梁子便一下子结大了。本来我就看你不爽,你还灭了我的族人,我的父亲,我的兄弟。 马超便高举灭曹的旗帜,联合韩遂共同对抗曹操,韩遂因,看到马腾惨死,联想到自己的机遇,便愿意与马超联手。韩遂本乃将才,但兵不厌诈,何况他有一个猪一样的队友马超,于是乎,曹操轻易的对其二人实施了反间计,因韩遂也曾经杀害过马腾之母,两者之间因此有过反目,实施反间计便成功挑起了马超对韩遂的怀疑。人心不团结,军队便如同散沙,一攻便破,最终韩遂死于曹操之手,在他七十一岁时在战场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称为英雄一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