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魏国曹芳为什么会被自己的臣子废除帝位

时间:2025-02-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魏齐王 曹芳出生于公元232年,卒于公元254年,字兰卿。

他是的养子,因此他也成为了魏国的第三任,其在位时间也比较短,是236年-254年在位,总共在位时间6年。

关于他的出生来历我们都不清楚,只知道他自小就被收为养子。

根据《春秋》上的记载,曹芳的生父或许是曹楷,这只是史书上的片面记载,如今难以考证。

在公元235年,曹芳就被封为齐王。

魏齐王曹芳 在公元239年,由于曹叡得了重病,怕导致国家根基不稳,立曹芳为皇太子,当时的曹芳还只是8岁。

立诏当天,曹叡就因病去世,曹芳就即位。

尊皇后为皇,并且让和辅佐自己,同年七月,曹芳就开始亲政,向百官们索取意见。

在公元244年,年仅16岁的曹芳,在听信大将军曹爽的建议之后,令其率兵去攻打蜀国,结果是无功而返。

曹爽怕遭到皇帝的罪责,听信部将何晏等人的计策,软禁郭太后在永宁宫,使曹芳缺乏援助,从此曹爽开始专权。

在公元249年,曹芳将要离开洛阳,去祭拜,曹爽两兄弟紧跟其后。

由于他们两个出了洛阳城之后,司马懿就跟郭太后提议,请求废除曹爽两兄弟,并亲自率兵掌控了整个洛阳城局势。

曹爽兄弟自知大势已去,想要免去自己的职务,但是司马懿依旧将他们定罪,诛杀其三族,经过这起事件,曹魏的政权就落到了司马懿的手上。

在公元254年,朝中的局势受掌控,在他出师讨伐蜀国的时候,曹芳听信大臣们的进言,想要废除司马师,但因为自身恐惧未能实行,于是,在司马师班师回朝的时候,决定废除曹芳帝位。

在公元254年,免除其帝位,令其搬到河内群重新营建齐王宫,于是,他就在此地度过自己的余生,死后被后人称其为“魏齐王”。

曹芳年号 在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有年号用来表示年份,只要是发生国家大事或者是天降祥瑞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在世的时候,年号少说有一个,多则十几个。

年号的历史意义在于新皇帝登基的时候,为了跟上一任皇帝有所区别,新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其实年号是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

旧版三国曹芳剧照 在公元239年,曹芳刚登基的时候,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在公元249年4月到公元254年十月,曹芳改年号为嘉平,一共有6年,其是这也是曹魏政权史上的第六个年号。

在嘉平元年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被后人成为“高平陵事件”,夺取了朝中大权,顶替了曹爽的地位,继续让曹芳沦落为傀儡皇帝。

在嘉平二年的时候,率大军攻打吴国,大败了吴国军队,将钟离茂等将领斩于马下。

并且蜀汉的将领率兵出蜀地,攻打西平。

在嘉平三年的时候,司马家族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逐渐蔓延开来,掌控朝局。

在嘉平四年的时候,司马懿去世,其爵位和权力由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就任为大将军。

而东吴的皇帝去世,发生了政变,孙弘被杀,才平定了政乱,立孙亮为下一任皇帝。

在嘉平五年的时候,蜀汉和东吴分别进攻,但都遭到阻拦,最终都是无功而返,而东吴的将领遭到了内部的刺杀。

在嘉平六年的时候,曹芳想联合朝中大臣诛杀司马师,但是计划失败,导致自己被废,勒令离开洛阳,去河内群做齐王。

曹芳为何被废 在中国古代,历来朝局都是动荡不安,在每个朝代末期,都会出现很多能人异士。

君主并不是绝对的权威,会遭受到来自臣子的抨击,甚至是被臣子拉下皇位,但是在历史上废除皇帝时候,说他失德的话,三国时期中也有一位皇帝,那就是曹芳。

曹芳雕像 在公元239年,由于魏明帝病重去世,其皇位由曹芳继承,并让曹爽和司马懿来辅佐他主持朝政。

根据《汉书》上的记载:“古者以天下为公……齐王替位。

”让一个非自己亲生,并且一直身居在宫廷之内,毫无威望可言的曹芳登上皇位,难以服众,最终还是被司废除。

根据《》上的记载,那时候即位的曹芳还不过是8岁,对朝中大事根本毫无兴趣,虽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却把朝中大事分别由曹爽和司马懿负责处理,自己只不过是“亲临朝,听公卿奏事”,就好像是一个傀儡皇帝一样。

起初,这两个朝中大臣还能够和睦相处,但是身处权力中心,两个人怎么可能没有私心,在日后的时间里逐渐发生矛盾,在最初矛盾爆发的时候,曹爽首先抓住先机,占据了上风,让他在朝堂之上耀武扬威,而司马懿并没有放弃,只不过是在韬光养晦。

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控了洛阳,废除了曹爽,夺取了绝对的权力。

经此政变以后,司马家族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

而曹芳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在司马懿死了,他已经到了20出头的年纪,对权力越来越向往,希望自己能够手中握有实权,但是都在司马师手中,于是,他就动了除掉司马师的念头。

但是密谋行事屡次失败,最终惹怒了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司马师联合朝中百官将其废除,让他去做最初的齐王,就这样曹芳从高高的皇位上被拉下来,做了半辈子的齐王。

曹芳是怎么死的 曹芳是魏国的几任傀儡皇帝中的其中一个,他的一生都是地在大臣的影响下做事。

后来因为效忠他的大臣们想要对司马师出手而被司马师废掉。

之后他就一直是一个诸侯王。

那么曹芳是怎么死的呢? 曹芳画像 曹芳是上一任皇帝的养子,仅在八岁时就登基为帝。

登基之后的曹芳,听从了曹叡的话,封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为辅国大臣。

可惜的是,这两人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人。

先是曹爽想要独掌大权就将太后软禁起来,架空了曹芳的权力。

而此时的曹芳也不过年方十几,毫无抵抗之力。

直到司马懿不愿失去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动士兵控制了曹爽,政治的权力中心才开始变换。

而曹爽的下场就是被诛杀三族。

曹爽被杀后,司马懿并没有将权力还给曹芳,而是开始过起狭天子的日子。

这样的傀儡皇帝,曹芳一当就是十几年。

直到他的大臣想要杀死司马师,他的皇位终于被气愤的司马师废掉。

从此以后,曹芳离开了魏国的皇宫,到了河内郡,并且被司马师封为了齐王。

要知道齐王这个称号是曹芳的养父曾经给他的称号,如今却变成了司马师对他的封号,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

那么成为诸侯王后的曹芳是怎么死的呢?其实他是病死的。

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当了二十年的齐王和邵陵县公,直到四十三岁时,终于病逝在自己的封地上,也算是被废的皇帝中难得有好结局的一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曹植为什么恋嫂子:《洛神赋》中奇怪女子是哪位

导读:曹植,字子建。他是的夫人的第三个儿子,与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聪颖过人,10岁的时候便诵能出口成诗,,很受曹操的宠爱。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几次都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曹植还是在同长兄的争斗中失败。曹丕当了以后,怕他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借口杀掉以除后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吟诗一首,其中还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如果做不到就要处死。曹植知道这是曹丕想借机杀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伤。忽然看到炉火中的豆秸。便随口做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文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面辅承权,环姿艳逸,,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那么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呢? 据《文昭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的儿子袁熙。献帝七年,,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曹丕见到甄氏后,惊叹于甄氏的美貌。他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甄氏为妇。甄氏见曹丕生的英俊,又因为是曹军的俘虏,不得不从,因此也无异言。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由于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怜香惜玉,曹植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注定。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与甄氏朝夕相处,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的感情迅速发展,到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在谁来继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为长子早亡,还有四个儿子为卞氏所生;长子曹丕,次子,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偏爱曹植,倾向于封曹植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仪,*恣肆,而且耽误大事,擅自开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顺利地当上了世子。曹*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王杀了魏忠贤为什么还救不了大明江山

杀后悔了吗?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将死之人,为什么还要干这样一件看起来没用且自打耳光的事? 我们知道,崇祯在天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任的大魏忠贤下手了。撤销魏忠贤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派员对魏忠贤严加押送,对跟随的余党,立即擒拿。 据说发配途中的魏忠贤得知此讯时,正在一家客栈听小曲, 逮捕令加上凄凉小曲,使魏忠贤。次日凌晨,魏忠贤在住所上吊自杀。 随后崇祯皇帝开始讨伐,对乱政太监开始大规模清算。 他下令召回诸边镇的镇守中官,使宦官不能再拥有兵权。即位之初的崇祯帝,对宦官深具戒心,禁令不断。下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宫门,让宦官失去交接外廷的机会。 但是十七年后,崇祯皇帝又干了厚葬魏忠贤这等令人捉摸不透的事。 有一种说法,是崇祯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了随从太监曹化淳说了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那帮大臣更能干、更实用。 那么,崇祯是不是最后也是如此默认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崇祯执政十七年,最大的变化,是对宦官的态度的转变,在执政之初,他杀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心态,而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又好转起来,回到了皇兄天启皇帝当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监。 这位痛恨宦官的皇帝,下令免去那些在天启朝被逮捕处死的阉党官员的“赃款”,释放他们的家属。 京畿卫戍之权、监督军队之权,统统交付宦官。从讨厌到依赖。这是为什么呢? 不能排除,是大臣无能与无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监,对皇帝亦步亦趋、言听计从。崇祯皇帝或许感到,大臣们离心离德,还是身边的奴才太监最听话、值得信任。 在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崇祯在生命最后时刻做了深刻反思,继位当初,铲除魏忠贤阉党后,他重新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人及复社人,但是这些人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的存亡之际,擅长空谈、治国乏术。懦弱、酸腐和无能令其大失所望。而等能臣,又在关键时刻,投敌变节,令信任他的皇帝颜面扫地。 崇祯帝临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外廷下大臣头上,而没有指责内廷的太监。 而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史书记载,这批宦官“挟势恣肆”,掣肘将领,侵蚀军饷,避敌殃民,谎报军情,冒功请赏……无所不用其极。崇祯最后时期让他们守城。结果李自成进京时一声炮响,这支庞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种武装,立即作。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不止一种答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太监群是皇帝的好奴才,但身心残缺的这个特殊人群中,不可能出现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这样的人,即便有心护主,也无意救民,从来不可能成为历史“正能量”人物。 史事也证明这一点,清兵入关,爱新觉坐稳了中国江山。对政体照抄照搬的建州女真人,起初对中国太监也是极度恶感。四十年,清帝下令将魏忠贤墓夷为平地。 然而,太监在晚晴时期,与晚明并无二致,不断崛起李莲英这等“后魏忠贤”人物,他们在国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不比明朝宦官逊色多少,这种对宦官“由防到信”的怪圈,随着中国历代王朝兴衰中不停重复上演,可以说,这是中国皇权体制的衍生品——血缘治国的政治,必然败血、没落,没落的标志,就是最后由一帮彻头彻尾的奴才代行国家大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