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和帝是一位怎么样的帝王?看完这个你就明白了

时间:2025-02-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位时期,科技、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改进了造纸术;、写了《汉书》;出使大秦。

另外,汉和帝初年灭亡了北匈奴,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故而时人称之“永元之隆”。

汉和帝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壬辰即位,斯时方十岁,尊窦皇后为皇,改明年为“永元元年”。

汉和帝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

她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将,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一人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

对于伐北匈奴一事,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都极力上谏,甚至指责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也没有挡住窦太后为袒护窦宪而出兵。

重创北匈奴后,是否继续设立北单于,朝臣坚决反对,但由于窦宪奏请设立,窦太后不顾大多数人反对,而“竟从宪策”。

窦太后还把大批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任为朝官或地方官,从而上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

其弟弟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甚至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氏为维护专权,安插了大量党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谀附之臣与亲信。

当初,和帝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

这一方面说明窦氏权势的贵盛,另一方面也说明时臣趋炎附势的风气。

因而,在汉和帝执掌政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太尉宋由因为窦氏党而被罢免,后自杀。

其他亲朋故旧,凡是依仗窦家的关系而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

窦宪还养了许多刺客,实行暗杀政策,谋害那些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见、可能危害窦氏的人。

在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犯罪,韩纡审理此案,考实窦勋坐狱被诛。

窦太后当政时,韩纡已死,窦宪即派刺客刺杀了韩纡的儿子,并带回他的首级,拿到窦勋坟上祭奠。

周荣为尚书袁安府吏,袁安上书言窦宪骄纵、窦景腐败、不宜立北匈奴单于等奏议,均出自周荣之手笔。

窦宪门客徐齮非常嫉恨他,于是,当面威胁他。

连尚书府中尚且遭到这样的恐吓,可见一般的官吏该承受着怎样的政治压力。

窦太后刚愎放纵,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

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希望把黑暗的政治挽回到清明的政治之中。

当朝群臣的谏诤从“太后临朝”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

仅据《》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

窦氏兄弟骄横肆虐,侵暴百姓,甚至擅自征调边防部队。

群臣们为窦氏的贪婪与霸权而愤怒不已,为朝廷的纷乱黑暗而痛心疾首,为皇帝的幼弱无奈而呼号流涕。

他们呼唤着皇帝的坚强。

正如司徒丁鸿上疏所言:“夫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

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 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丙辰,十三个郡国地裂,大旱、蝗灾发生。

上天似乎也在昭示着一场大变革的发生。

汉和帝刘肇逐渐长大,也越来越懂事。

这对日益膨胀的窦家权势不能不形成威胁。

于是,窦宪便与女婿郭举及其父、部下邓叠及其弟邓磊等,共同谋划企图杀害刘肇,篡汉而代之。

这时,十四岁的汉和帝暗中得到消息,知道了窦宪的阴谋,他感到必须尽快制定对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满朝廷都是窦家的人。

虽然也有如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等可以信赖,但窦氏兄弟已经限制了皇帝不能与内外大臣直接单独接触,只有宦官在身边伺候,并内外传递信息。

汉和帝经过观察,觉得只有中常侍钩盾令(负责宫内河池苑囿的宦官)可与商量,一则郑众服侍多年,对皇室一直,比较可靠;二则此人谨慎机敏,很有心计,可以出谋划策。

于是,汉和帝趁别人不在,与郑众说了自己的想法。

郑众早已看不惯外戚势力的,也劝和帝早下手为强。

此时,窦宪正镇守凉州,如果京城有变,他必然领兵叛乱。

为减少损失,保证成功,汉和帝下诏令窦宪来京辅政,先行调回窦宪。

同时,要参照前朝《外戚传》,试图从文帝诛、武帝诛、昭帝诛上官、宣帝诛霍禹等事中学习经验。

于是,密令清河王刘庆从千乘王刘伉处借取《外戚传》,令郑众从中整理勾稽。

一切准备停当,窦宪、邓叠等也回到京师。

抓捕窦宪的前一天晚上,汉和帝亲自御临北宫,命令司徒兼卫尉官丁鸿,严兵守卫,紧闭城门;命令执金吾、五校尉等,分头捉拿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清除了外围。

第二天,派谒者仆射直入窦家,宣读诏书,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并限令与其弟窦固、窦景等各回封地。

郭璜等人下狱处死,汉和帝感念窦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回到封地后,皆迫令自杀。

四兄弟中只有窦环没有参与策划谋反,被免了死罪。

汉和帝成功夺回政权,再现了诛霍禹的故事。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之后,汉和帝开始亲理政事。

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从他亲政的,不失为一个有为的君主。

西北有西域都护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东北有乌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单于,将辽东收归,改为渤海郡。

汉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

汉和帝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灾救难、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

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汉和帝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死。

之前,由于宫廷紧守秘密,汉和帝为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未公开。

窦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

这时,汉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

”而汉和帝却念及窦太后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

于是,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

而对梁贵人、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

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时,居巢侯刘般逝世,按规定应由长子刘恺袭爵,但为满足父亲的遗愿,刘恺坚持让弟弟刘宪袭封,自己则逃往外地。

执政官上奏请示收回刘恺封国,汉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

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

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有司没有推究刘恺此举的乐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弘的教化啊!”汉和帝深以为然,下诏说:“王法崇善,。

”于是,不仅同意刘宪袭爵,而且征刘恺为郎。

汉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

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忧民之心,殷殷可见。

岭南出产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劳民伤财。

唐羌上书,请求停止,汉和帝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汉和帝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

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

这既反映出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汉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从夺回政权到亲理朝政,可以看出汉和帝是一个宽和仁爱的君主,这与他的谥号“和”是吻合的。

但作为一个君主,明辨是非,当机立断,更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清除窦氏集团的斗争中,汉和帝做到了这一点;在废立后妃的过程中,这一点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

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

在汉和帝夺回政权的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在论功行赏时,郑众自然是首功。

于是,郑众被升迁为大长秋。

“长秋”是皇后的宫名,用以名官,称其官署为“长秋寺”。

这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充任,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

而在进行策勋班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和帝的赞赏。

因此,汉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

所以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从此,东汉进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掌朝政的时代。

当然,汉和帝重用宦官,还有一些客观因素。

这就是这时期他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之,汉和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只可惜,天不假年,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帝王之后为什么没有杀重臣?不杀他们百利而无一害

李世民,又称;他出生在武功别馆,就是山西省的武功县。他是的第二位,说到这个皇位,它原本是和皇位无缘的。但是李世民策划了,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当上了凤凰。 在这一天,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把他的哥哥(太子),还有弟弟李元吉都射杀了;由于是在玄武门,所以史称“玄武门之变”。回去后,李世民把他侄子,嫂子,弟妹什么的也都送去团圆了! 后来,李渊就不得不把权力交给李世民,没过多久李世民就被立为了太子。李世民登基做皇帝后,并没有要杀掉那些手握兵权的重臣,这是为什么呢?纵观古今,凡是越位或者政变再或者非正常上位的皇帝都会杀几个意思意思,但李二没有这样做。 再来看,在玄武门事变时支持李二的有,,,和张公谨等。首先,从个人来看,长孙无忌是秦王李世民的长辈,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就一直,不问朝堂之事。 秦琼和尉迟恭都是跟他的兄弟,是跟着他打天下的;最可贵的是尉迟恭他们对李世民忠心不二,李世民是看在眼里的。侯君集在李世民登基以后就逐渐不被重用,手里也没有什么兵权了,所以李世民也没有杀他的必要。可后来侯君集利用太子造反,这才把他杀掉。 其次,这些大臣杀了虽然能稳固皇位稳定,但没有到非杀不可的地步。当时,李世民的太宗朝和山东世家大族的关系很微妙。这个山东士族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李世民也是为了笼络这一股力量而不去杀那些重臣。 没错,秦琼、等就是山东士族的代表人物,都是里面的大佬。李世民不杀他们还可以利用他们笼络山东士族的心,正所谓得人心者的天下,人心齐了,何愁江山不治。 另外,如果李世民杀了他们,那么大家都会以为他是一个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人,谁还会为他卖命。不杀他们百利而无一害,李世民。李世民既然能从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中脱颖而出,这与他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这样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当然确信自己能hold住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了。当然他自己也知道,兵权还是要削弱的,就没必要了。 随机文章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揭秘中国第一战国女尸案,古尸被扒光损毁/盗墓贼逃亡23年被抓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南极,南极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或存未知生命离太阳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马座α星系(三恒星系统引起众多关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清朝风流皇帝乾隆帝王的“十全”背后而非十美

导读:乾隆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一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对“康干盛世”的大肆褒扬,二是由于清宫戏在荧屏上对人们视觉形成的持续冲击。有这两种力量推波助澜,一个人想要低调都难。何况乾隆本来就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对于自己的功劳和业绩,他自己会想办法来宣扬。他称颂自己“十全武功”的诗便是这类“颂己”之作的代表。“十全武功”,不过就是“十场战争”而已,具体为:准噶尔两役、回部一役、金川两役、台湾一役、缅甸一役、安南(越南)一役、廓尔喀(尼泊尔)两役。这十场战争,有胜有负,都打得。乾隆老夫子为夸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专门为每场战争各写了一首诗,后来结集成《御制十全诗文集》。 我们知道,大凡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底气不足者。其所讲述的事情,也往往名不符实。乾隆把自己任内发生的十场战争夸耀成“十全武功”,作为的“”,当时自然没人敢反驳。但岁月流转,时过境迁,随着皇帝老子威严的逐渐消失,对于“十全”武功的评价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在各种史料中都可找到,近人孟森在他的《清史讲义》如此评价:“高宗(乾隆)于新疆定后,志得意满,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后,或起内乱,或有外衅,幸而戡定,皆救败而非取胜矣。”从这个评价可以看出,“十全”之谓不过乾隆自己的夸大之辞,他把战争的功过成败都当成政绩煮成一锅“”的稀粥,希图使自己的威名永世流传。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双赢”的。只要是战争,就必然伴随着血与泪、火与仇。大小金川位于川西大渡河上游,山高路险,常年积雪,人口仅数万人,辖地也不过二三百里,乾隆时土司内部纷争,当朝便前后两次发兵平定。第一次是乾隆十四年(1749),打了两年,耗银2000万蔖。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费五年之功,十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这两场战争都打得十分艰难,因为大小金川地势险要,满清大军与当地反覆厮杀,历尽才取得胜利。除花去大量的军费以外,还损兵折将。史家孟森评价道:“乾隆前后金川两役,以大军与土司相角,胜之不足为武。而初定金川时,以失机诛总督张广泗、经略纳亲。再定金川时,定边将军温福败死,损耗亦甚大。”这样的“武功”,怎么能称得上“十全”呢?除此之外,平定台湾、安南、廓尔喀(尼泊尔)、缅甸等战役,要么是吃了败仗,要么是别人主动投降,没有哪一役称得上“武功”。拿缅甸一役来说,当时满清的征缅大军很多死于南方热带雨林的瘴气,统帅明瑞战死,好在此时被缅甸吞并的暹逻在华人郑昭领导下复国,正好发兵攻打缅甸,缅甸为避免腹背受敌才向清廷求和。这明明是场败仗,却要说成“武功”,实在是有些恬不知耻,难以让人服。即便如史家孟森肯定的定回疆之战,虽说平定了叛乱,统一了疆土,但所费之巨、所损之将都是十分惊人的。《东华录》载有很多奏报,颇言当日之艰辛。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在回疆前线厮杀的将军兆惠上奏:“我兵杀贼虽多,阵亡亦百余,总兵高天喜、原任前锋统领侍卫鄂实、原任副都统三格、侍卫特通额,俱殁于阵。”参赞大臣爱隆阿也奏报:“靖逆将军纳穆扎尔、参赞大臣三泰于十月十三日,带巴鲁图侍卫奎玛岱并兵二百余前赴兆惠大营。夜四鼓时,遇回兵三千余,仓卒冲拒,三人均已阵亡。”通过边疆大臣们奏闻的只言片语,我们看到的只是当日战争的残酷,丝毫未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妙,这又怎能轻易地冠以“十全武功”的美称?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十全武功”,不过是一个者的幻想,这种虚荣也许可以短暂蒙蔽人们的眼睛,但时间的河流终究会冲开历史真相上面粉饰的沙尘。现在,还有多少人对“十全武功”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