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期间,曾下令编纂《 皇明祖训》,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这十五国,要么是可以促进贸易,要么本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定期朝贡,再要么就像日本这样,攻打难度过大(蒙元两次组织攻打日本,都因台风而宣告失败),只有一个国家除外。

不打这个国家与前三种原因都不同,是朱元璋认为这个国家没有战略价值。
可后来还偏偏打了这个国家,也验证了朱元璋的观点,这个国家就是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
朱元璋看来,安南地理位置偏远,国土既不肥沃又缺乏自然资源,即使占领了,也得不到太大的收益,更何况离的远,民族又不同,即使占领了也不方便管辖。
再加上之前蒙古也曾多次攻打安南却都铩羽而归,综合起来一句话,这个国家毫无攻打价值,打了就是赔钱,所以就将它标为了“不征之国”。

可到了朱棣在位时期,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安南权臣,新掌权者甚至大肆杀害旧皇室族人,原来的皇室跑到中国,向朱棣求救。
朱棣知道后大怒,指责安南新统治者谋朝篡位的行为。
安南新政府知道后,赶紧派人向明朝道歉,朱棣看安南认罪态度良好,就派了5000人将安南旧皇室人员送了回去。
谁知,安南却在半路上设下伏兵,将旧皇室人员与5000明兵全部击杀,朱棣直接忍不住了,不再顾忌朱元璋的训诫,派兵数十万一下子将安南政府剿灭,占领了安南,纳为“交趾”行政区,由明朝直接管辖,并派军队驻扎。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但,朱棣发现,在安南得到的赋税,还不足以支付军队驻扎安南所消耗的费用,也就是说,明朝还要自己掏钱填补亏空,为了不让国家损失更大,明朝决定撤回驻军。
而安南就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虽然两国依然摩擦不断,安南还是一直保持向明朝进贡。
打了安南自己什么实际的好处没捞着,还赔了钱死了人花了精力,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武将”朱棣
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火文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网络配图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勤恳的老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火文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火文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火文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文官们拥护朱允火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网络配图 朱允火文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火文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火文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火文。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火文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网络配图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网络配图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火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火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网络配图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火文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拓跋焘把太子活活的吓死 而他最后死在太监手上
他雄才大略,威名卓著,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但是他的亲生儿子被他活活吓死,谁能料到一代最后却死于之手?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明元帝长子,母明元密皇后,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公元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影视剧中的拓跋焘在拓跋焘皇帝镇压盖义的同时,发现关中地区的佛寺内藏匿武器,拓跋焘怀疑僧侣与盖吴相勾结,于是在446年下诏灭佛。宣布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禁止佛教的传播。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拓跋,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在446年下诏灭佛更是使佛教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鲜卑上层人士多信奉佛教,他们以太子为首,尽力维护佛教的利益。太子拓跋晃虽下令焚毁了大量寺庙佛塔,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太子拓跋晃与拓跋焘在宗教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成为几年后的宫廷变乱的诱因之一。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颁布了复佛法诏,才得以复苏并发展。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已经感觉自己就是万能的天下大帝。加上多年酗酒成性,以及中年男人的性情,想杀谁就杀谁,想把谁族诛就把谁族诛,真是处于丧心病狂的状态。而他却又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崔浩倒霉,正撞上有人告他修国史“暴扬国恶”,一怒之下,魏太武帝便率意作出如此残暴、之举。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唐国强饰演的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攻南朝时,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监国,这位后来被谥号景穆的候补皇帝为人精察干练,信任属下仇尼道盛和任平城。而拓跋焘最宠信的太监宗爱本性险暴,冒皇帝名义干了许多违法的事儿,宗爱出身低贱,因为犯罪被阉,送进宫中。他干活麻利、头脑灵活,又长得慈眉善目,对同事很客气,在领导面前很谦恭,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上上下下都喜欢他。但实际上他是伪装者,面具的背后是阴险、邪恶、狠毒。宗爱原来是服侍太子拓跋晃。他作为一个男人,虽然已经“不行”,但心底涌动的欲望还在。一次,太子拉着一个宫女时,他忍不住在门外偷窥。拓跋晃正在兴奋之巅,一抬头突然看到了他那张猥琐的脸,恶心之余,无比震怒,把他贬为低级太监,罚做苦活。从此,两个结下了梁子。不久,太武帝拓跋焘外出打猎,带了一批太监,宗爱也在中间,把一切安排妥妥帖帖,。拓跋焘看他反应敏捷,做事周到,是个不可多得的奴才,于是提拔到自己身边。宗爱施展,把皇上的每个毛孔都伺候得舒舒服服。拓跋焘一离开他,就觉得全身不爽,到处疙疙瘩瘩。最后升他为中常侍,负责照料拓跋焘的日常生活。他和道盛等人关系又紧张,于是“恶人先告状”,拓跋焘一回来宗爱就捏造对方的罪名,皇帝大怒,力斩道盛等人,太子属下多名官员被连坐处死,太子拓跋晃很快就“以忧卒”,其实就是被残暴的父皇活活吓死的,时年二十四。史料记载,太子拓跋晃被活活吓死后,拓跋焘一反常态。他回想起许多年前儿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为了传承祖制,毫不犹豫的杀死了儿子的母亲。残酷无情似乎成为了拓跋焘展示父爱的理由,而后悔则是拓跋焘的老习惯,有记载:灭佛之后、诛杀崔浩以及逼死了儿子,拓跋焘都曾表示过悔意。晚年的拓跋焘经常沉浸在回忆与懊悔之中,而每每此时,在他身边最亲近的宠臣宗爱则只能沉浸在恐惧之中了。时过不久,拓跋焘又追念起这位太子的好处,常常落泪思忆。电视剧中的宗爱形像天天伺候在他身边的中常侍宗爱看在眼里心中疑恨,最怕哪天这位杀人早就杀顺手的皇帝追究前事,那时把太子死因推在自己头上,自己几乎如同虫蚁,随时即可死于非命。于是,这位身居中常侍高位的大太监宗爱,先下手为强,夜里带人潜入永安宫,干脆弄死了这位威名卓著、的帝王。骁勇善战的皇帝在自己宫中却没有什么特殊保命本事,一个数万铁骑围不住的百战常胜皇帝,却死在了一个小小宦官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