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曾国藩这个人总给人一种陈腐的感觉,活得太累,太憋屈,一点都没有大英雄那种豪情;王阳明比曾国藩好点,但在“文”的方面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采。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典范,为文,比王阳明更有文采;为武,则比曾国藩更有豪情。
首先,他的为文,自然无需多说,中国文化史上唯一一位与并称的豪放派大词人,有“词中之龙”的美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网络配图 清朝大学者陈廷焯曾有一段关于苏轼和辛弃疾的评价:“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
” 确实,辛弃疾不光在词的方面,甚至他的整个人生,都是魄力奇大,。
看看他的那些词,无不让人心潮澎湃,即使坐在书斋里,也会陡然而生一股不可遏抑的豪情,比如“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比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如果说苏轼的词体现了文人的旷达,那么,辛弃疾的词则完全超出了文人的范畴,体现了一种比盛唐边塞诗更加慷慨、更加沉郁的精神。
说到底,在辛弃疾眼里,词之一道,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是超脱文人之外的,或者说是给所有文人拔份的。
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情,还有不少体现“愁”的地方,比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比如“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比如“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在中国文化史上,“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写过,写过,但跟辛弃疾的“愁”相比,他们的“愁”都显得太小儿科了。
至于原因,就是下面要说的辛弃疾的“为武”之道。
曾说辛弃疾有“、之才”,陈宰也说辛弃疾有“、之谋”,可见,辛弃疾绝对是一个治国安邦的顶级人才。
但可惜的是,他生错了时代,让他的绝顶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在词中抒发一下感情。
网络配图 正如叶嘉莹所说,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却能“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大词人。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古山东出好汉,此言不虚。
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是金国的领土了,所以辛弃疾从小就受到了比南方宋人更特殊的教育,年仅21岁时,就组织了一支军队,率众起义。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梦想,就是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梦想罢了,他们的心理都太萎缩了,不足以撑起他们的梦想。
而辛弃疾,却是一个心理极其强健的人,更是一个拥有惊天才华的人,这一点,比那个一生都在、如履薄冰的曾国藩要强多了。
看看他的《美芹十论》,看看他率领50人勇闯50万敌军大营,将叛徒生擒活捉,你不得不感慨,这个人太惊人了! 但是,的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梦想一生的抗金大业,总是在走走停停中消耗掉了他的一生豪情。
直到他64岁那年,主张北伐的上台,才终于让辛弃疾有了用武之地,并在第二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网络配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
凭谁问,老矣,尚能饭否? 但可惜的是,南宋的气数已不足以支撑他的梦想,没多久就又遭到了弹劾。
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郁郁而终。
临终前,辛弃疾仍在大喊:“杀贼!杀贼!” 这些年来,曾国藩成了显学,但其实辛弃疾比他更强健,也比他更能代表中国人的热血豪情,更加值得我们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不过,康雍乾时期,有一位不在旗的民籍汉女却被送入宫中,她们便是我们所说的“汉妃”。
那么,你知道清朝第一位汉妃是谁吗? 她就是后宫的恪妃。
早在顺治初年,孝庄太后就曾命令:“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然而,令孝庄太后没想到的是,她的儿子顺治却极其叛逆,对那些蒙古出身的妃嫔敬而远之,反而比较亲近那些出身低微的满汉妃嫔。
此外,根据一些史料显示,当时顺治曾派人到江南买女子,比如说有一个叫季开生的官员听闻有人奉旨去扬州买女子,便上书劝谏,却被顺治帝一口否认。
顺治十三年夏秋之际,两名女子的入宫引起了满清皇室的震动,第一位是满洲正白旗的,董鄂氏入宫没几天便被顺治册封为贤妃,一个月后便拟封为皇贵妃,这种晋升速度即便是放在整个大清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可见顺治对董鄂氏是非常满意的。
第二位入宫的便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石申的女儿石氏,石氏一家是不在旗的汉人,也就是说,石氏并非是通过选秀入宫的,而是直接被送入皇宫的,这似乎与当初孝庄太后所要求的禁止汉妃入宫是背道而驰的。
此举也是顺治大力推行汉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虽然顺治对石氏没有像董鄂妃那般宠爱,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礼遇的,比如说顺治特意准许石氏在宫中穿汉服,居永寿宫,还准许石氏的母亲乘坐轿子进入紫禁城,这在对汉文化极度排斥的清初是非常不易的。
虽然顺治对石氏极其礼遇,可似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石氏入宫后从来就没有生育过,这似乎还是彰显了清初对汉人的抵制。
顺治去世后,石氏便成了独守空房的寡妇,但她并没有孤独太久,只过了六年(六年),石氏便病逝于紫禁城,年龄应该在25岁左右。
石氏去世后,康熙将其追封为皇考恪妃,下令辍朝三日,随后将石氏金棺暂时停放在了黄花山的悼妃园寝。
康熙五十七年,顺治帝的妃园寝孝东陵竣工,入葬陵寝,随后,恪妃石氏随贞妃、悼妃一起入葬孝东陵。
此时,据恪妃石氏去世已经过去了51年之久,她终于可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