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南宋连续三位帝王“禅让”背后的真相是?

时间:2025-02-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不绝于史,似乎我们早已司惯,见怪不怪了。

但在,尤其是南宋则出现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那就是。

如果是一两个则不足为奇,而出现三四个则足以成为一种重大现象了。

我们知道,中国在时期是实行的,即儒家所的王道理想——三代之治。

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将帝位禅让给禹,这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

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自禹之后,传子不传贤,进入所谓的“家天下”,儒家谓之“小康社会”,即“天下为家”的礼乐社会。

当然,尧舜禹的时代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这时的禅让是可以传给不同部落成员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而到了家天下以后,王朝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传帝位只会传给自己的儿子。

而能够继承帝位的人选,从理论上来讲,无疑是嫡长子。

嫡长子虽然是储君,但必须等到皇帝驾崩以后才能顺利继承帝位。

如果皇帝在世,而嫡长子继承地位的,那一定是由于禅让的缘故。

相比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我们将这种皇帝生前提前传帝位于自己儿子的行为称为“内禅”,即在家族内部进行。

提起“内禅”,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南宋。

当然,其他朝代也不乏这种例子,如李渊让位于李世民,让位于等等。

但是,这些都是个案,最为典型的还是南宋,能够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政治文化。

如在南宋时期,皇帝特别喜欢搞禅让,出现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内禅”的事件。

其实,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时期,就会发现,这时候已经出现这个苗头了。

如我们所熟悉的之难,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面对的金人,宋徽宗胆怵了,为了不当亡国之君,便将帝位提早传于儿子宋钦宗。

而这个宋钦宗呢,对皇位不仅不动心,还的,仿佛让人觉得当皇帝跟上战场似的。

其实这个宋钦宗可不傻,自己此时当皇帝无异于是接过一块烫手的山芋。

他聪明是聪明,只是聪明过了头,只剩下了自己的谋算。

殊不知自己也是子孙,难道不应该肩负起守土安民、延续祖宗基业的重担吗?似乎他忘了,这是他作为赵氏儿郎所不容推却的使命。

其实,这父子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谓的“父不父、子不子”是也。

最后,金人攻破东京,将赵宋皇室悉数掠往北地,只剩下康王这一条,最后在一帮老臣的拥护下,登上帝位,建立了南宋王朝。

南宋王朝这一时期的禅让现象的缘由。

一、高宗禅让 宋高宗即位以后,定都临安。

当然,这时的情况我们都熟悉,就不再一一赘述。

在与金人达成合议之后,两国倒也相安无事,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

只是朝廷上一手遮天,,将整个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我们常说这时期分为两派,即主战派和主和派。

当时朝廷的主流政策是消极的防御政策,即主和,不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人若犯我,我也笑脸相迎,割地赔款了事而已。

其实有一个道理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以战止战”,所谓的“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就是此理。

可惜当时的主和派只贪图于一己之私利,根本罔顾这个道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当了36年皇帝以后,宋高宗感觉到疲倦了,便以“倦勤”为由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的养子赵昚。

其实,这时的赵构还是的,因为他禅位以后又活了二十五年,直到1187年才驾崩,享年81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够上排行榜前五名的。

二、孝宗禅让 如果说南宋还有明君的话,那么这个赵昚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了。

他在即位以后,为平反,积极任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恢复中原。

在内政上也颇有作为,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打击贪腐;在民生领域则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使得百够富庶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后世对他的评价甚高,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赵昚当然是一位积极有为的皇帝,在任期间发起了“”,可惜。

其实个中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批老将的离世,这时已经几无可用之将,因此失败在所难免。

难怪乎后人总结道:“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

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失败后,赵昚逐渐转向内政,不再向外用兵,不过这时期的国内经济还是达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水平。

1187年,赵构驾崩。

闻讯后,孝宗,连续两天未能进食。

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表示要服丧三年,在此期间让太子参预政事。

两年后禅位于赵惇,是为。

1194年,赵昚驾崩,终年六十八岁。

三、光宗禅让 说起这个光宗皇帝,一生可谓是乏善可陈,几无可称之事。

他在位五年,终年54岁,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大事。

说起这个赵惇,也真是可怜,年纪轻轻就得了重病,时好时坏。

而更悲惨的是他有一个不安分的皇后。

这个李后可不是什么善茬,生性嫉妒不说,还十分热衷于权力。

因此赵惇病重,可以说是正中其下怀,如此自己便能干预政事了。

于是,她极力为娘家捞好处,将很多人都封为王,大有当年的风范,但是她可没有吕后那样的权谋,顶多是个私欲过盛的女人而已。

由于光宗生性懦弱,加上李后的欺凌使得光宗整日郁郁寡欢,病情越发的重了许多,逐渐变得疯癫起来,开始滥杀无辜,以至于群臣人人自危,再也无法忍受此种局面。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等人在太皇的支持下拥立嘉王即位,是为。

但是,这件事,光宗显然是被蒙在鼓里的,因此他极不愿意搬入太上皇所住的寝宫。

但无可奈何,。

此后,光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庆元六年(1200),光宗驾崩,享年54岁,这对于他或是一种解脱吧,因为此后的南宋王朝权相弄权,江河日下。

我们回过头来看南宋的这种禅让现象,有的是为了甩锅而禅让,有的是因为劳累而禅让,有的是被迫而禅让。

不管怎么说,禅让在南宋不是一个个案,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南宋这个朝代的独特气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糊涂账 为什么独留卫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拖雷应该做大汗么:为什么他不能做大汗?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人才辈出,若要论资排辈,前三肯定少不了。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可汗,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术赤、二儿子察合台、三儿子、最小的儿子。幼子孛儿只斤.托雷在兄弟当中虽然排行最小,历史上的他功绩赫赫。他充分遗传了父亲睿智与果敢,也遗传了骁勇善战的血液,曾与三哥窝阔台一起消灭金军主力。 孛儿只斤.拖雷剧照 孛儿只斤.托雷追随父亲,他卓越的战术与谋略为元帝国的崛起立下。蒙古军队是残暴的,所攻占之处若不开城门投降,必将城中守军和百戮殆尽。一次,蒙古一小支部队在马鲁城下被歼灭,托雷随即带兵亲征复仇。7万精兵围得马鲁城水泄不通,托雷骗守军不屠戮,马鲁城主开城门投降,不料托雷只留下城中400工匠,其余一律格杀勿论,最终死者约70余万。这种罪行让历史上托雷的名声变臭。 每一个的驾崩,都会引来皇子们对于皇位的明争暗夺。无论是,还是北宋,这些人们口中的明君如此,蒙古帝国就更不用说了。成吉思汗对于继位者的选择是三儿子窝阔台,但是足智多谋的托雷怎么。成吉思汗突然暴病而死,由于新皇帝的继位必须由蒙古部落议会——库里勒台商议决定,托雷就和哥哥暗中决斗,但是由于他势单力薄,在这场角力中以失败收场。 孛儿只斤.托雷在40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关于他的死因,有的说他是被哥哥窝阔台嫉妒而毒死的,也有的说是被巫师害死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 窝阔台与拖雷 成吉思汗一生总共有四个儿子,在历史上这四个人里面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托雷最有名。因为一位窝阔台是元帝国的皇帝,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而另一位托雷,因为他充分遗传了父亲睿智与果敢的性格,以及蒙古民族骁勇善战的精神,为元帝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出现在了金庸的小说《》里而名声斐然。 托雷剧照 窝阔台与托雷虽然是亲兄弟,但对于父亲屁股底下的椅已久。一次忽兰夫人问成吉思汗,四个人都是嫡子,你过世以后想把位子留给谁?成吉思汗很有必要商讨,就召集兄弟和儿子,最终选定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成吉思汗病死前反复叮嘱其他儿子要服从窝阔台的领导。但是,遗嘱归遗嘱,成吉思汗一过世,可汗的宝座又成了诸子抢夺的目标。按照蒙古国规矩,新皇帝的继位必须由蒙古部落议会——库里勒台商议决定,托雷就开始在库里勒台搅局,迟迟不让窝阔台登基,自己当了两年监国,也算过了把独揽大政的瘾。最终由于二哥察合台支持窝阔台,托雷势单力薄,在这场角力中以失败收场。 有趣的是兄弟两不计前嫌竟然在一年后,分别带兵借边境进攻金国,最终,金国失守河南等地。窝阔台与托雷的故事远没有就此结束,托雷在40岁时就英年早逝了,这让很多人联系到了阴谋论。《蒙古秘史》中就有记载,托雷是喝了巫师的毒水暴毙而亡的,重点是投毒的授意者是嫉妒他才华已久的窝阔台。 拖雷应该做大汗么 托雷是成吉思汗的四儿子,从平定蒙古各部落叛乱开始,攻下金国首都开封,可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他为蒙古国的兴盛立下了的汗马功劳,蒙古国每一寸土地的开拓,或多或少都有托雷的影子。与此同时托雷也是残忍无道,蒙古大军嗜杀,攻下城池必屠城,在托雷军令下被杀的超过五百万。托雷在很多地方留下了恶名,他曾在死前曾忏悔不已。托雷是失败者,他没有成为大汗,但是抛开成王败寇论,托雷应该做大汗么? 托雷剧照 其实,成吉思汗最欣赏的儿子就是托雷。托雷从小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托雷骁勇善战,武艺超强,带兵布阵也是一把好手,可谓天生的军事奇才。成吉思汗对他疼爱有加,生前分配给托雷五个千户,蒙古国最重要的精兵利器全在托雷手中,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托雷的功勋使他在帝国内外声望很高:百戴有加,群臣和各部落心服口服。这也是为什么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迟迟不能继位,却让托雷做了三年汗国的原因。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托雷完全有能力把控帝国走向,显然他应该做优秀的大汗。 当然,历史是残酷的。再差的汗位必定有人争抢,何况是最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三个窝阔台出场了,窝阔台在军事上不是托雷的对手,但在玩政治上也是的人物。成吉思汗撒手人寰时未能钦定汗国,大概是意思是把重任交给忽列塔邻会议来选,这也是最民主的方法。托雷当了三年汗国执掌军政,但法理上都过不去,到了后期二哥察合台等势力都已经倒向窝阔台。执政者人心为上,托雷不当大汗也罢。 对于“托雷应该当大汗么?”这个问题,历史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他不是应不应该当,而是生不逢时,又差了机遇与运气。 拖雷的后代姓什么 拖雷虽然没有成为蒙古大汗,但是他的贡献依然不能被忽视,拖雷的后人也因此而骄傲。但是后来蒙古的统治被推翻,拖雷的后人为了不被迫害,纷纷改姓其他。那么拖雷的后代姓什么呢? 拖雷的画像 在吉林省长春市,有这样一个规模较为庞大的人群,他们都。这个家族,就是拖雷的后代。根据《都氏祖谱》的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的后代。2009年5月2日,都氏家族联谊会在吉林省成立。目前在长春地区,姓都的人大约有三千人,而都氏家族联谊会会员目前也发展到了104人。作为拖雷的后代,都氏家族的成员现在正在从全国各地汇聚,逐渐成为一支人数众多的宗族团体。 在《都氏祖谱》中,记载了都氏家族的排列顺序,一共有30个辈分。从最大的“镇”字辈一直排列到“永”字辈,已经经历了18个辈分。在都氏家族中,每一个人都自觉严格遵守着辈分。 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延续角度来看,成吉思汗有三个儿子的后裔,基本上都留在了中国以外的国家,只有拖雷的后代,留在了中国和蒙古国的故地。根据当地的历载,山东牟平是都氏家族祖先的栖息地,牟平的北头村是都氏家族生存繁衍的发源地。虽然现在的都氏家族已经完全被汉化了,但是在他们的祭祀活动中,依然能够看到昔日蒙古族的痕迹。 对于“拖雷的后代姓什么”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已经统一的标准,他们认为“都”,就是现在拖雷后代的姓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