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的很多人物、事件虽然在历史上都存在,但罗贯中都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已经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在《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能力大幅度降低,这是为了突出其“仁德”,为了说明刘备是靠人心取得了天下,而非武力。

则在演义中变成了一个气量狭小的人物,被生生气死。
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
演义中还有很多人,因为“艺术需要”而或被贬低,或被提高,早已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人了。
这一次,大东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曹魏阵营被黑的将领。
这一位在历史上的战斗大多数是比较平庸的,但其对整个战场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
这个人便是曹仁。
曹仁在《三国演义》里可谓是逢人便输,破了他的八门金锁阵,诸葛亮水淹曹仁,周瑜夺了曹仁荆州城,更是让曹仁泡在襄樊城中。
曹仁在演义中就没赢过,但历史上却并非如此。
曹仁在曹魏阵营的地位,仅此于夏侯淳。
夏侯淳地位高是因为其资历,但是夏侯淳本人的军事能力一般是公认的。
善于突袭,曹仁则善于防守。
至于他俩的军事水平谁高谁低,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说曹仁善守,并非是说他不会攻击。
曹仁率领的是曹魏,骑兵可是攻击性兵种。
另外曹仁在初期,大多是以前锋的身份出征的,前锋可是攻坚的主力。
曹操讨伐徐州,自己亲率大军攻打彭城(陶谦所在)。
曹仁则负责清剿彭城四周的陶谦势力。
曹操主力攻打彭城,但若其侧翼受到其他方向的攻击,再被彭城的士兵夹攻,那么曹操或许只能退兵了。
这个时候攻打徐州其他县城的曹仁,其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当曹仁攻破了其它县城与大军汇合于彭城,曹操便能安心攻城了,《》也是如此记载的,“(曹仁)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
战争打得是配合,而不是说只要正面硬刚,而不需要其他辅助。

曹操围徐州,曹仁则消灭陶谦的其他势力,既能防止他们干扰彭城的曹操大军,也能消灭陶谦的有生力量,一举两得。
在随后与的兖州之战,曹仁依然担当的是保护曹操侧翼的重任。
曹操与吕布主力作战,曹仁则去消灭句阳县的刘何等人。
正是由于曹仁,曹操才能安心与吕布纠缠,不用担心自己的侧翼。
前,曹操兴冲冲地去接收荆州,结果狼狈而逃。
大军北撤前,曹仁留守江陵。
曹操对荆州的安排大意是:你守住就守,受不住就撤,我是不会管你了。
曹操没了水军,江陵的位置对其来说就真的尴尬了。
周瑜率领数万东吴大军来攻,曹仁在江陵城临时招募,仅仅只得“三百人”,这数据也许做不得准,但曹仁的兵力处于劣势是肯定的。
另外东吴在荆州有水军优势,算是主场作战,曹仁不仅是客场,而且还处于下风。
东吴攻打江陵,已知的将领有周瑜、、、,另外还有刘备。
刘备既然去了,那么、、诸葛等人或多或少得有一两个吧。
这阵容算是三国的全阵容了吧。
虽说如此,曹仁仍据守江陵长达一年之久,最后是安然撤退。
周瑜也在此战中受伤,回到东吴不久就去世了。
周瑜之死多多少少得算到曹仁的头上。
曹仁虽然没有守住江陵,但这是曹操主动放弃的。
正如上文所说,曹操没了水军,江陵的重要性远远比不得襄阳(襄樊)。
从中原地区往襄阳运输补给也好,率军救援也罢,都十分容易,但往江陵就加大的难度,不如放弃江陵,镇守襄阳。
(曹魏的防守重点历来是东线的淮南,已经西线的关中,中线的襄阳真是不太看重。
时期更是有放弃襄阳的打算) 曹仁最有名的大战便是与关羽对峙襄樊,或者说被关羽围困。
当时关羽,先擒,又斩杀,关羽一战“威震华夏”,曹操简直倾举国之力来抵抗关羽(东线合肥的都被调动了)。

关羽若攻破了襄阳,那么便可以从容进入中原,没了后顾之忧。
曹操或许真的需要迁都了。
但曹仁挡了下来,无论关羽如攻,曹仁一直坚守到的救援(于禁庞德是第一波救援)。
《三国志》对曹仁的困境,有着直接叙述:“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城池没了粮食是被攻破的前兆,但曹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硬生生地坚守到徐晃的救援,从这一点就看出来曹仁的治军本领。
我认为一位将军的治军本领如何,不在于顺境的时候,而在于困境。
当全军处于困境,能否维持住大军军心不散,才是评价一个将军的“真本事”。
曹仁的诸多战役或许显得窝囊,被周瑜打,被关羽围。
周瑜、关羽的能力是得到大家认可的。
曹仁在江陵之战能与周瑜打得。
襄樊之战,曹仁被关羽围困,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仍能坚守城池,这足以说明了曹仁的能力。
两次大战,曹仁都是处于劣势,虽让人觉得窝囊,但对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襄樊之战拖住了关羽,给了曹操调兵遣将的机会,也给了东吴偷袭关羽后方的时间。
若关羽打进了中原,那么估计就是从淮南进兵,而不是抄袭关羽后路了。
对东吴来说,淮南的重要性要比荆州大得多。
周瑜、关羽这两位的去世,都跟曹仁有关。
张辽是曹魏阵营中唯一进入武庙的人。
但我认为曹仁的能力至少不比张辽差,或许是他的战绩不显,或许是因为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仁宗鲁国公主简介:鲁国公主为什么没被金兵掳走
庆寿公主1059年7月7日(农历五月廿五)-1144,母昭淑贵妃,嘉祐四年五月戊午日(五月廿五日)生于东京潜龙宫,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于越州府,享年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之一。夫彭城王钱景臻,亲生子钱忱,庶子钱愐、钱恺。 一生逃灾免祸,高寿善终。 这样的公主是多数,只是她们的人生平淡,无甚坎坷无甚功德无甚作为,史书略记。记下的公主都事迹复杂,命运与政治纠葛太多,让人误以为“生于帝王家”是公主共同的人生遗憾和人生悲剧。 当年“之难”,金兵把在京的所有公主都虏走,连一岁多的都没放过。这个鲁国公主被漏掉了,金兵一走,她就赶忙逃出了汴京。其实金兵是知道有这个公主的,大约是看花名册的时候,看到她是宋仁宗的女儿,是隔了好几个的公主,此时宋仁宗的儿女除了这个鲁国公主,有的早死,有的半老而死,金兵就以为她也是死了的——就算不死,也老得让金兵丧失了兴趣,所以就对前朝公主放了一马。 鲁国公主其实不老,建立后,就嫁给五代时钱塘王钱俶的曾孙,叫钱景臻。钱家很有富裕,世代居住杭州一带,在官宦商贾阶层根基颇深,在老百姓中也颇有基础。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定都杭州,建立南宋,钱家曾经捐出家财当军费。因此宋高宗对过去的钱塘王家族十分客气,赐给鲁国公主宅第。每次鲁国公主来拜见,皇上都恭恭敬敬地迎接。 鲁国公主有四个儿子,都挂着闲差拿俸禄(宋代抑制外戚权利,常常只给封号不给实权)。其中长子钱忱是亲生的。钱忱不断长大,公主就不断地为钱忱求爵求禄,她写奏章说: “妾虽近于饥窘(我家穷啊,饿肚子啊,不知她有多穷?这样还叫穷啊?),不敢妄有干求(明明就是有所求嘛,还说不敢有所求)。但以年老多病,瘴疠之余,得一望清光,虽死不恨(‘一望清光’,就是请皇上赏脸,再加点封赏吧)。” 宋高宗看在她的老面皮上,对她每求必应。 每次给钱忱加了官爵俸禄,宋高宗总要对大臣外戚声明:“这是特例哦!别人想都不要想哦!”(上以忱为沪川节度使,仍诏戚里不得援例) 于是,钱忱的头衔很多:秦延芑诸州团练防御使、宁武泸州二军观察留后承宣节度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少师、,累赠太师、汉国豫国公。 老公主八十多岁的时候,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去找宋高宗,给自己已经够老的儿子要封赏。摊上哪位皇帝,都得暗自嘀咕:“我的老祖宗唉(鲁国公主历经了七代皇帝,算宋高宗的曾曾祖辈的),您就省省吧,您享的福还不够多吗?” 这时,宋高宗也有些不耐烦了,不得不驳这老祖宗的脸面,狠狠地说了老太太一顿: “长公主您能活这么大岁数,是多大的福分哪!怎么不想想您早死的姐妹们,仁宗皇帝当政四十二年,十多个子女只有您一个人是长寿的,可见深仁厚泽都集于你一身了。人要知足撒,您怎么不知足哩?……” 说得老太太挺惭愧,再也不好老着脸去见皇上了。 鲁国大长公主活到八十六岁去世,皇上去祭奠的时候,大概是想让正在缓缓升天的老公主高兴一点,再一次满足她的愿望,给她的儿孙们全部加官一等。驸马钱景臻生平不祥(史书上生平不祥,对其个人命运来说,反而是好事,说明一生平顺),活到八十四岁。儿子钱忱也活了八十多岁。鲁国大长公主的母亲周贵妃更是高寿,她一生吃斋念佛,活到九十三岁。 时主有三子,愐、恺非己所出,故独厚于忱。上戒之曰:“长主寿考如此,乃仁宗皇帝四十二年深仁厚泽,是以钟庆于长主。长主待遇诸子,宜法仁宗用心之均一。”主感服。薨,年八十六。上辍朝五日,幸其第临奠,诏子孙皆进官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娥被帝王雪藏多年后借腹生子 欲步武则天后尘
在,一名女子因为自己的一门手艺高超,结识了当时还未成为的王爷——,上演了一场东方版的“灰姑娘。” 这名女子名叫,是赵恒的第三任皇后。刘娥原籍在四川,出生在一个不算显赫的家庭,她出生后没多久,父亲就上战场死了,母亲只好带着她回到了娘家,刘娥成了是一个落魄千金,符合“灰姑娘”的身份认证。后来,刘娥长到十三四岁,跟着四川籍的煅银匠龚美来到了京城。据说,龚美在成为煅银匠之前是个玩鼗(táo)鼓的,是一种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就是我们俗称的“拨浪鼓”。龚美在赴京城途中,教了刘娥这项打鼗鼓的技艺。原本是小商贩用来招徕顾客的道具,配上鼓声唱着曲子,就成了一种说唱艺术。刘娥在这方面也算是有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美貌,用这项技艺为自家招揽来了不少生意,也让自己的美名远播。 而当时的襄王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可能也是因为刘娥的打鼗美名,想一睹芳容,便叫自己的侍从将她接进府。可以说,赵恒和刘娥相识于鼗鼓,这正符合灰姑娘中的情节设定——女主因为某身份被识别。刘娥进府后,两人的感情不错,但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嫌刘娥的出身低,又见赵恒如此迷恋刘娥,怕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想劝赵恒放弃刘娥。相劝不成,乳母只得向赵恒的老爹,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打小报告。,皇帝龙颜大怒,一道圣旨下来,不仅将刘娥赶出京,还给赵恒找了一门婚事,断了赵恒的念头。 可怜十七岁的赵恒刚刚体验到恋爱的滋味,就被家里的长辈棒打鸳鸯,活活拆散。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赵恒也不肯轻易妥协,不能明着来,那就换一个方式。刘娥虽然被赶出京,却被赵恒安置在王宫指挥史家里,不时私会。就这样,刘娥过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刘娥的处境虽然不那么名正言顺,换做一般的女子,可能会厌倦这种的生活,跟对方大吵大闹,最后双方都很疲倦,然后一拍两散。但刘娥不,她安安静静的待着,借此机会,在张耆家里,遍读史经,研习。一开始,赵恒留恋的可能是刘娥的打鼗技艺和她的美貌,但美貌终究会随着时间而逝,但刘娥的知性魅力却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深,可能就是这样的刘娥才会让赵恒舍不得放走吧! 十五年后,赵恒当了皇帝,终于不用再偷偷摸摸的和刘娥来往。他光明正大的将她接进宫里,将她封做自己的嫔妃,身份地位仅次于当时的郭皇后。刘娥也并没有恃宠而骄,她积极地和后宫打好关系,使得后宫和睦。后来郭皇后病薨,赵恒就想让刘娥当上自己的下一个皇后,成为自己名正言顺的妻子,也算是这十五年的补偿。可是,提议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赵恒索性就不提立后之事,让后位空悬。 立刘娥为后的建议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刘娥本身没有显赫的家庭的背景,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支持他。二,当时赵恒的儿子都不幸早夭,而刘娥十五年来,并未给赵恒生下未来皇位的接班人,不能母凭子贵。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刘娥身边的侍女怀上了孩子。赵恒和刘娥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办法,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前,便向外宣布刘娥怀孕,给刘娥晋升妃位。李侍女生下一名男孩后,刘娥已经40出头岁了,刘娥怕自己照顾不好,便将孩子交给与自己交好的杨才人抚养,代自己行哺育之职,这名孩子就是后来的。赵祯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让杨才人照顾,赵祯称刘娥为“大娘娘”,为“小娘娘 ,与两位养母感情极深。而有着最大功劳的李氏自认命薄无福,也为了儿子的前途,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也正因李氏安分守己,并未作出什么出格之事,刘娥对待李氏也是不错的,并未干出之事,而李氏在又生下一女之后,正式晋升才人,成为赵恒的众嫔妃之一。 未来的接班人有了,又是刘娥“生”的,赵恒便诏告群臣,想要立刘娥为后。但又怕那些大臣出什么幺蛾子,一切从简,没有封后仪式,也没有让朝臣敬贺,连诏书也不让朝臣弄清楚,自己在后宫宣布一下就算完事了。无论如何,刘娥在她44岁的时候,成为大宋皇朝的皇后。 成为皇后的刘娥,不仅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更成了赵恒的得力帮手。赵恒每日批阅奏章,刘娥必侍随在旁,为赵恒分忧解劳。《宋史》中记载,“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足以见得刘娥的聪明才智和展露头脚的政治才能。赵恒的后宫里佳丽无数,可是能和赵恒有共同语言的怕是只有刘娥一人,所以赵恒才如此信任和宠爱刘娥一人。 ,赵恒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赵恒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 赵恒最后没能熬太久,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为皇,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刘娥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垂帘听政的政权生活,也是大宋王朝的第一个摄政太后。 刘娥虽处在权利的巅峰,却并未做出什么出格之事。作为皇帝的养母,刘娥在要求宋仁宗随自己一起处理政事的同时,她还不断邀请全国最有名望的博学鸿儒,给他讲经习史,朝夕诵读,修学,修身,立人,立德,为宋仁宗这位后来的中兴之主,奠定了扎实的学问根基。但随着仁宗皇帝赵祯长大,刘娥却迟迟没有还政于皇帝的意思,群臣不得着急起来,担心她变成第二个,扰乱朝纲。而刘娥确实也萌发过称帝的念头。一次,她问臣子鲁宗道:“唐武后如何主?”回答是:“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更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官员,比如小臣方仲弓上书,建议刘娥效仿武则天,为刘氏祖宗立庙,遭到她的怒斥;太常博士程琳敬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女子当国有先例,刘娥把图扔到地上,大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刘娥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对待刘娥也更加尊敬,待遇越发的好。比如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但刘娥心中似乎始终有个女皇梦。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刘娥可能自己也感觉出来大限已近,便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太庙行了祭祀之礼,接受了群臣赠予的“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尊号,随即还政于宋仁宗,实现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不久,她因病去世,享年65岁,也算是了无遗憾了。 刘娥去世后,赵祯非刘娥亲生的事情很快被揭穿,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娥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氏,更有甚者,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非自然死亡。赵祯震惊,派亲信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赵祯后悔听信他人之言,叹道:“人言岂可尽信。”于是亲自来到刘娥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谥号之时,刘娥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也只得两字谥号: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随后不久,赵恒下了一道旨意,刘娥和李妃同葬永定陵。也许因为愧疚,也许与刘娥的感情确实深厚,灵柩起驾这天,赵祯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群臣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大概就是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的最好体现吧!刘娥的前半生,有一半时间被雪藏起来,但她却用这段时间韬光养晦,让自己拥有了日后可以光明正大站在赵恒身边的资本。后半生手握权力,却不滥用私权,又悉心教导小皇帝,在适当的时候还政于新皇赵祯。因此,后世常将她与汉之、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后宫时裳史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