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大宦官,但是由于同期还有一个倭寇汪直所以很多人都有疑惑汪直到底是不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成化年间的汪直真是太监,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迫净身进宫了,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太监,他不仅是太监而且还是当时势力范围最大的太监。
他一手创立了西厂深受当时的皇上的赏识,同时他也是一个大奸臣他的存在险些颠覆了明朝的政权。

野史上说汪直曾娶妻,这一传言让很多人对汪直是不是太监有了疑惑,再加上现在影视作品的歪解让很多人认为汪直并不是真太监。
其实太监娶妻在古代并不是没有很多得宠的太监可以选择和女子结为对食,所谓对食就是指男女一同吃饭一同生活却无夫妻房事,汪直作为明朝成化年间最有权势的太监他拥有对食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人们怀疑汪直不是太监的原因是影视剧的展现,影视剧中的汪直起初是个小乞丐,因羡慕太监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想要和同伴一起自宫入宫,可因为同伴自宫死了所以不敢对自己下手所以他就拿着同伴的生殖器入宫了。
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不是事实,历史上真正的汪直确实是太监。
还让人们迷惑的就是海盗汪直,两人虽然名字相同同是明朝人但是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没有一点联系,而且两个人是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不同时期。
太监汪直 汪直这个名字在中国明朝史上出现过两次,一个是在明朝成化年间著名的大宦官汪直,一个是明朝最著名的海盗汪直,其中身为宦官的汪直是在幼童时就净身入宫做了太监,一直服侍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监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的太监最出名的就是明朝的太监,比如太监汪直和太监,这两个太监都是在明朝年间把握过大权的。

太监汪直权势最大的时候有着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和权力,汪直还帮助当时的明宪宗建立了西厂。
在深深的宫围中,汪直作为一个太监是不被人看起和认可的,可他知道,做太监就要有做太监的样子,他会揣摩圣意,所以作为太监他做的很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当时最有权势的太监。
也许汪直是被迫做了太监,从幼童时就被带进宫当太监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他开始渴望权力。
汪直是个聪颖的人所以他很受赏识和重用,他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权利,他虽然是个太监可他的势力和权利比很多大臣更大。
我们都知道太监是一个很不好的名词,尤其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太监代表着耻辱,汪直和所有男性一样他也曾对自己的身份厌恶,所以他一步步让自己变强大,可惜他在拥有权利后只想着谋私利不顾百姓死活最终留下了一世骂名。
汪直擅政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导致国家政权颠覆的例子不少,由于宦官与皇帝接触密切所以他们能第一时间掌握皇帝的想法,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所以他们深受皇帝的信任。
明朝成化年间就有这样一个很有权势同时玩弄政权谋取私利的宦官他就是汪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汪直擅政是明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于他的原因险些导致明朝政权的颠覆。

汪直是怎么擅政的呢?他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就入宫服侍万贵妃,得到万贵妃和明宪宗的赏识和信任,刚好那时候明宪宗经历了李子龙登太岁山观察内宫被误认为刺客的事件,所以眀宪宗变得非常紧张和疑神疑鬼。
所以他从中为汪直挑选了一批精英让他们跟随汪直乔装出宫刺探民间的状况和朝臣们的思想和动态,利用这个机会汪直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特务力量,一方面帮助明宪宗观察朝中大臣的动向,另一方面他与朝臣勾结陷害忠良。
后来因为汪直在处理妖言案时大量杀害百姓引起民愤被革职,但是被革职的汪直依然掌握着权势,后来他威胁数名大臣为他上书要求皇上再立西厂,再次掌握西厂后他并没有收敛而是更加变本加厉。
汪直擅政期间大明政权紊乱,朝政黑暗,他常常滥杀无辜陷害忠良所以导致当时的百姓们却又敢怒不敢言,幸好他最终并没有导致大明朝政权覆灭,在他的权利散尽的时候得到了他应有报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富豪猗顿:中国历史上靠白手起家暴富的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或因贪致富,如、,或依靠皇权致富,如、梁冀;或抢劫致富,如石崇、;或弃官从商致富,如;或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郡寡妇清。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富翁界闪耀的名星里,生于时期的猗顿,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就象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学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关系、没有门子找不到工作,上了半天大学,你再翻回来让他回家和父辈一样种地养蚕,要力气没力气,要心情没心情,一是干不下去,二是干不好。但猗顿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穷则思变,拜师求教。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大学毕业后当公务员当然是第一首选了。但由于时机不对,当不了国家干部,难道就自甘堕落不成?对于一个有志气的青年来说当然不会,于是自主创业成为第一选择。猗顿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上进心极强的有为青年,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愿意一辈子受穷,终生贫贱?但下决心自主创业试图脱贫致富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难了,选什么职业就是第一个大难题。猗顿一直,寻找致富的门路。和其他农夫一样种地养蚕?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不如他们有力气,也不如他们有经验,干什么好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猗顿听说全国首富陶朱公搬到自己家乡附近居住,,连忙“往而问术焉”,问什么术?当然是请教致富秘诀啦!陶朱公是当代财神,岂是那么容易见的。他倒不是,而是隐居于此,做人低调,不想见客。猗顿就象时的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原意是母牛,引伸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陶朱公不愧是经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适于猗顿经营的产业:畜牧业。猗顿家境贫寒,不适于干本钱大的行业。而畜牧业本小利大,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根据“鸡生蛋、蛋生鸡”滚雪球的原理渐渐繁衍壮大,日久定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一言点醒梦中人,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迁徙西河,在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开始了他的养殖计划。猗顿毕竟是个文化人,与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钻研出放牧的诀窍,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到养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群,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勇闯“致富冠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猗顿并没有在陶朱公指点的畜牧业上停滞不前,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富有的养殖专业户,雄厚的原始资本让他,他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制盐贩盐,而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运输工具。干什么钻什么,猗顿在盐业这一行又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非但如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猗顿就成了珠宝业的行家里手。《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但猗顿的白手发家经历仍然给我们尤其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学子们以很大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每个学有所成的学子跟猗顿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丧失斗志、失意落魄、不满现状、天天唠叨抱怨生活的不公并不能换来致富机会,生活逼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试图成为创业的能手。还是学学猗顿吧: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肯于学习并学得真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富翁;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干一行钻一行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勇于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成为大富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无不胜!蒙古大军西征为什么所向无敌
导读:蒙古大军在13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大军凭借较少的军队战胜了所有的敌人,西征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然而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都很少,总数最多在20万人左右,单次战役的人数就更少了。那么,蒙古大军究竟是凭借哪些因素的?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网络配图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网络配图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网络配图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很聪明,他们建立了与当时战争相适应的组织。各部落的领导他们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每当对外发动战争时,他们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参加作战行动。如当年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所有部落人员都参与作战,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