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为什么晚8年称帝?期间曹丕刘备在干什么?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为何晚8年称帝?期间在干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末年,天下大乱。

在一番军阀混战之后,、刘备与孙权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公元220年,当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大汉魏王爵位,并于当年称帝,改国号为魏。

曹丕称帝之后,占据益州、汉中等地的刘备于次年称帝。

与之相比,三国中的另外一方,孙权称帝却要等到公元229年。

那么孙权称帝为何要晚于刘备长达8年之久,而不是在之后即可称帝呢。

要想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局背景中聊起。

东吴不具备法统性 曹丕称帝虽被认为是篡汉自立,然而至少从流程上符合天命的基本观念。

经过曹操数十年的影响,朝廷之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拥曹派势力。

对此也已经十分清楚,公元220年的朝廷依然没有多少真心匡扶汉室的朝臣了。

所以当大臣们上表要求禅位时,汉献帝没有作出任何反抗举措,反而是较为主动的三番下令禅让。

在曹丕受禅之前,西汉末年就已经举行过一次受禅仪典,因而是有章可循的。

正因为刘协积极主动的进行禅让仪式,曹丕称帝之后并未难为他,反而给予了公爵的高位,册封其为山阳公。

建立之后,因其法统源于曹魏,故而也认可曹魏是三国之中的正统这一观念。

直到时期才出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说法。

虽然曹丕称帝从程序上是完全符合法理逻辑的,但是依旧不被部分士人所认可。

由于东汉所有皇族成员均拥有皇位的继承权,所以刘备是可以称帝继承皇位的。

然而由于汉献帝是主动将皇位禅让于外姓,故而这就存在法理上的混乱。

刘备所打出的旗号是曹丕谋逆篡权和弑杀天子,故而汉室无主、皇位空缺,因此作为汉室宗亲是有义务和责任进位称帝的。

因此在曹丕称帝仅五个月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并追谥刘协为汉愍帝。

的理由虽然存疑,但汉室宗亲的身份、专权的事实和“衣带诏事件”的遗存因素,使得其从道义上并无不妥。

相较于曹丕和刘备,孙权压根不存在任何称帝的法统性。

作为汉朝治下的地方大吏,孙权即不是皇室宗亲,因而没有皇位继承权,又没有从在位手中受禅。

甚至就连江东基业也不是完全由孙权奠基开创的。

另外,曹操得以进爵魏王、加九锡,是由其拱卫朝廷的功勋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确立的,而魏王之位一定程度上殷实了曹丕的身份地位,为称帝提前打下基础。

在孙权手中打下的胜仗是背盟刘备,偷袭以夺取荆州。

此战对于身为汉室臣子的孙权来说,不仅不能成为其称帝的法理依据,反而会影响对其道义层面的评判。

时局不允许孙权称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

此时的曹丕在受禅之后,静候南方的动向,因为一旦获得孙刘两家任何一方的承认,他的帝位就愈加稳固。

在曹丕看来,刘备臣服自己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将全部目光都投向了东吴。

果然五个月后刘备就在成都称帝了,只是称帝后的刘备并未打着匡扶汉室、讨伐曹氏的旗号攻打,反而为了给关羽报仇东征孙权。

如此情形,让曹丕。

荆州之战,对刘备的全局战略是一个重创。

它导致刘备丧失了近一半的地盘,并且损失了关羽和几乎全部荆州人马。

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了。

刘备这个人向来、知人待士,所以在遭到孙权背叛之后,无论如何也难以忍下一口气。

当时的刘备军队先后获得了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的胜利,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同时关羽新败,荆州地区依旧留存许多关羽余部和水贼支党可能会响应刘备。

在此危局之下,孙权一旦称帝,必定遭到刘备和曹丕从西面和北面的夹击。

江东文武官员的身份认同 前面提及孙权的身份是汉朝的地方大吏,所以整个江东集团的将领、谋臣实际上也是接受了汉朝的官爵。

在名义上江东文武都是孙权的下属而非臣子。

在对道义法理十分看重的汉朝,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孙权能够在“匡扶汉室”的旗帜下,维系一种半割据的状态,而非独立建国称帝。

另外,江东政权在长期维系的过程中,与当地的豪族世家逐渐联合到一起,形成一定程度的共治局面,士族世家在江东朝堂之上拥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孙权称帝需要得到他们的拥戴才能成功,否则会影响到整个江东集团的稳固。

孙权最终成为 正因时局的威胁,孙权在曹丕、刘备竞相称帝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贸然跟进,反而在遭受季汉攻击的情况下,处于自保的需要降低姿态,向曹丕称臣,承认了他的帝位。

虽然有臣子进言曹丕,说孙权的臣服不诚。

但是在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之下,曹丕获得其中两方的承认,至少稳固了在曹魏内部的正当性,喜出望外之下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

获得吴王爵位的孙权,虽然名义上从汉朝的封疆大吏转变为曹魏的藩属了,但却实质上享有了当年曹操和称帝之前曹丕所拥有的同等地位。

并且从名分上也建立起来对江东文武的君臣关系。

另外向曹丕称臣并被册封为王之后,孙权与刘备的地位也就重新平衡起来。

毕竟如果孙权继续尊崇汉室,政治上就低刘备一头。

八年之后,公元229年孙权重新与季汉建立了盟友关系,摆脱了对曹魏的藩属地位。

即形成了法理上吴王之上皇位空缺的情形,毕竟此时的江东即不承认汉帝、亦不承认魏帝。

此时、等开创江东基业的元老已经故去,而江东将领和谋臣也已经认可的现有君臣身份,一切水到渠成,甚至就连曹丕和刘备都已经相继故去,于是孙权也就正式称帝了。

所以说,孙权并没有贸然跟进称帝是明智之举。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之后,定国号为吴,由此正式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到近代消失了?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更精确的界定,应该把其归纳为一个阶层。

然而,由於其在社会作用中能量巨大,称其为一个阶级也不为过。

这个阶级就是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士大夫阶级。

“士大夫”一词,原指读书人和他们的前程。

“士”是指读书人,“大夫”则是春秋时的官名,合起来便是指读书做官的这些人。

在中国古代,作为“士”的读书人,与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整体,这个以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共同组成的社会在皇权的统治下,进行着整个社会的运行。

而联络皇权,维系社会运行的庞大行政机构,便是由这些称为“士”的官僚们组成并操作的。

由是,士大夫遂成为这个社会中人数最少,能量最大的一个阶级。

他们上承皇命,下驭社会,维护王朝的正常运转,并因此成为这个社会数千年来的宠儿。

自隋唐以降,朝廷用官,废黜世袭制,以取士代之。

如此一来,金榜题名便成为历代读书人竞相争执之物了。

然而,要成为读书人,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首先,家里要有能供养学童读书的钱;而后,学童在私塾先生的严格管教下,每日诵读,背记,终至考取秀才。

继而刻苦研读,得中举人,方可进京会试。

即中,才有资格参加保和殿的殿试,由亲试,决出进士及第的名次,成为天子门生。

而获得进士的士人,则由朝廷颁旨命官,加入等级森严的官僚集团。

然后由低到高,拾级而上,这便是士大夫们一生的人生轨迹。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进入并攀爬上这道人生天梯的人,只是读书人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莘莘学子在层层的筛选中被无情地淘汰了。

然而,正是这少数的成功者,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吸引着无数学子前仆后继,孜孜以求。

可是,盛行了一千四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进入二十世纪门槛的时候,突然,嘎然而止地被废除了。

虽说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时,是想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以学堂取代科举,建立新的国家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以西学为中用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的一个极其重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制度,它同时又是国家选人用人的制度,被科举制最后选中的士人,是要进入国家各级官僚管理体制之中的。

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黜后,政府官僚机构的选人用人,便由过去的皇帝亲选,变为由各级官僚自由选聘。

这种上级任命下级的用人方法,原本产生于中国民间的秘密会社,它完全破坏了中国延续数千年(包括的举孝廉制)的国家选人用人体系和方法。

这种用人方法,首先由晚清的地方督抚引用到地方实力派的管理体系中(用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延至以后,便正式成为国家选人用人的基本大法了。

由于每一级官员都有自己选人用人之权,国家因此彻底失去了对人才使用的最终定夺之权,也一并失去了对人才统一衡定的基本准则。

国家纲纪的废弃,是一切社会弊端产生之源。

功名取士不再成为人才衡定的基准,用人之乱相便随之而生。

自晚清到民国,此方法由民间登入庙堂,并一直沿用至今,人们早己见怪不怪了。

可是,由学堂毕业出来的读书人却没有了原来确定的去向。

即然读书做官的路断了(当然也有极少数手眼通天的人,通过其它手段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便只有靠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去谋生了。

於是,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是一些读了书却又做不了官的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权力的核心拒入,来到社会中,从事教师、律师、医生、法官、工程师等新的工作,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人们将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呼之为“知识分子”。

读书做官是千年传统社会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道;读书不做官是新社会插花地的产生之途;而这正是士大夫阶级与插花地阶层的基本不同之处。

由士大夫阶级向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变,使读书人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历史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原来维护王朝统治的士大夫阶级的极速消失,和新兴起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日益边缘化为标志的。

可怜的是,知识分子不做官,直接进入社会,这些手无搏鸡之力的读书人,便真正成为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最为懦弱的一部分人,不仅统治集团对他们不再青睐,甚至乡野农夫也对他们,“读书无用论”遂由此而泛起。

二十世纪读书人的命运之悲惨,为数千年古史所无。

士大夫阶级的消失,实际是国家用人之道的彻底改变;而用人之道的改变,正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切乱相之根源。

国家没有了这道人才选拔的门槛,就缺失了做官的伦理道德和标准(尽管也呼喊过一些空洞的口号)。

过去,由读书人建立起来的所有价值理念都被统统废弃,庙堂之上再也不是什么清静的地方了。

当人们不再对伦理道德表示敬仰的时候,暴力便开始取代法制,暴力遂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所尊崇的法宝。

功名的式微没落以及士大夫阶级消失之日,便是暴力崛起兴盛之时。

随机文章杨家将历史真相是什么?揭秘火星人头骨之谜,火星远古文明的尸骸(专家称是石头)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初猛将因未参加玄武门之变 晚年生活凄惨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