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蒙冤被杀,刽子手都自杀谢罪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吏治的黑暗腐败,封建制度的常年熏陶,也不乏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这类人,不与腐败之人同流合污,为国家,可大多数人的结局却不怎么好,要么被奸臣陷害,要么君命无常而被杀,能够善终之人是少之又少。

在时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忠臣,他被世人称为明朝第一忠臣,可惜后来被奸臣陷害致死,他就是于谦。

历史上忠臣无数,可唯有遇上明君才能真正展现忠臣的魅力,若是遇到昏君奸臣,那留下的故事往往让人感到惋惜。

于谦的出身还算是比较不错,其曾祖父担任过杭州路大总管,太祖也曾为官。

尽管如此,于谦并未成为纨绔子弟,而是非常刻苦读书,并且志向高远,他非常敬佩和仰慕民族英雄的气节,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文天祥这样的人,报效国家。

最终,于谦成功进入仕途,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

(公元1421年,于谦考取,从此踏上仕途) 在古代官场上,畏惧权贵的,而于谦却是谁都敢说。

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时,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毫不避讳数落他的罪行,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之下,被骂得抬不起头来,并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

非常高兴,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

明宣宗时期,每次朱瞻基遇到难题,便让于谦前往处理,对他是非常信任,并且还经常越级提拔,于谦也从未辜负对他的信任,每次办事都是非常认真。

在古代王朝,位高权重者常有贪污之人,而于谦则为官清廉,“三杨”(、、)主持内阁期间,对于谦格外重视,可三人去世之后,王振开始掌权,并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当时进京见王振的官员,必须献纳白银百两,甚至上千两。

唯独于谦是一个“异类”,他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当时还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为此,于谦甚至还写了一首诗《入京》: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秧。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如此清廉之人,也难免遭人陷害,当时于谦推荐两人入朝为官,通政使李锡得到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没有得到晋升而心生不满,于是擅自推荐人代替自己,昏庸的朝廷竟然真的把于谦关在监狱之中,甚至被判处死刑,后来还是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迫于压力,王振不得不把于谦释放。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每遇到不痛快的事情,他总会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从来都看不起那些懦弱无能的大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于谦的人也有很多。

宗对于谦是格外的宠爱,可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病重,、等人迎接复辟,然后把于谦和王文逮捕入狱,并诬陷于谦制造不轨的言论。

明英宗认为于谦还是有功劳的,可进言劝阻,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明英宗听到这样的话,便同意了斩杀于谦的请求。

明朝第一忠臣竟然被人陷害致死,于谦蒙冤被判处死刑,也不想再争辩什么,而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不久后,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极为讽刺的是,他竟然死在这座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连刽子手都不忍心行刑,可最终于谦还是被处死。

史书记载:天下冤之! 处死于谦的刽子手在事后寝食难安,受百戴的于谦就这么死于自己的刀下,怎奈君命不可违,此时唯有自尽才可谢罪,不久后,刽子手便自杀谢罪。

后来,朝廷派去抄于谦的家,在抄家时,人们发现于谦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的非常严实,打开看后,在场之人无不落泪,原来屋中只有明代宗赐给他的蟒袍、剑器。

连抄家的人都看不下去,也无心再抄,忠臣下场如此,国何愁不亡? 于谦被杀那天,全国百姓都认为他是蒙冤被害,许多人前来祭奠于谦。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为于谦的忠义写下匾额“丹心抗节”,连清朝的皇帝都认为于谦是一个大忠臣,为国为民,可惜蒙冤被杀,一生,却落得如此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正式公布“罪己诏”的第一个帝王是哪位?

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发布“罪己诏”,公开向天下检讨的是。

刘恒即位后,连续几年天灾不断,收成很差。

对此,他忧心如焚,写下检讨: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欤?何其民食之寡乏也!”这连续几年作物歉收、水害疾疫成灾是不是自己执政有失?又或者养 官的俸禄太多?没用的事做得太多? 汉文帝的检讨应该还算比较深刻的,身为天子,能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引咎自责,难能可贵。

虽然刘恒的检讨在主观上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大汉统治,但在客观上,他在公开检讨后,为了民生问题还多次与文武百官商议,,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比起汉文帝,汉武帝刘彻晚年的心情颇为沉重,下了一个“哀痛之诏”,即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雄才大略,功业辉煌,但其一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又好神仙方士、求丹问药,加之、,导致民力枯竭,寇盗并起。

晚年更是大搞巫蛊狱案,株连甚广,竟对卫皇后和太处以极刑。

后来刘彻发现太子等人无辜,痛悔不已。

公元前89年,大臣桑弘羊等人奏请屯田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刘彻一口回绝,并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自责“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后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还追悔曾屡受方士欺骗往事,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

天下岂有仙人,尽妄言耳!”诏书共分五段,他公开承认自己犯了任用奸人小人扰民害民的大错,检讨自己为打垮北方的匈奴而穷兵黩武,导致国力消耗巨大,现在幡然悔悟,痛定思痛,表示要爱护百姓,要与民休息,蓄养国力,让大汉王朝重新强盛起来。

汉武帝晚年的检讨,对自己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自我鉴定。

因了这份自我鉴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分量显得更重,人们对他的过错表示同情和理解,而对他的文治武功更加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第一谋士是哪位?远胜郭嘉诸葛,不死则天下归吴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在给英雄们排名的时候,武将有很多排名方法:大才子毛宗岗的“一吕二赵三,四关五马六”,再比如考虑到和曾是一方诸侯身份的“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等版本。

但是无论任何人对武将做出什么排名,吕布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实际上,千年以来在各种历史环节中,多数武将们往往在争夺第二名很起劲,第一名从来没有争议,比如秦末,比如汉末吕布等等。

不过如果要论文臣才智,自古以来却很难有第一的说法。

可能只有正德年间曾经把明代开国的二品御史称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不过正德已经是的第十位了,对刘伯温评价并不全面,正史刘伯温生前成绩甚少,文臣第一的说法并不足以为信。

而至于英雄辈出的三国,想要排除第一来谋士,则千年来争议非常多。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诸葛、,还有人认为是英年早逝的江东周郎,这些2000年以前的智者,如果从他们平生的得意之作去看,水平大致相当。

郭嘉在前后,屡出奇谋,精准预测二子和江东之死,对于有条不紊的战略安排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止了被群雄群起而攻之;的成名作是未出茅庐三分天下,《隆中对》更被视为与《汉中对》齐名的千古奇策;而江东更是在一战定乾坤,让曹魏从此无力拓土向南,可以说是三国的直接创造者。

有一人却兼具三人的巅峰作品的优势甚至更胜一筹,他曾经在官渡之战之前(建安五年)预言后人将丢荆州,曹操必然坐大,;此人曾经作《吴中对》,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七年就预言天下三分,预测“坐断江南战未休”,划江称帝;曹军临赤壁,周瑜在鄱阳,孙权举棋未定时他力劝吴军抗曹,为孙权提出了任用周瑜统领全军的建议,他本人担任赞军校尉,类似于今天的总参谋长,对赤壁之战的策划和指挥功劳不在周瑜之下。

此人就是东吴大都督,后世在谈论诸葛亮时常常以《隆中对》为其一生巅峰之作,却常常忽视了鲁肃的《吴中对》。

《》中提到,刘表刚死鲁肃就准备了与合作抗曹的策略,不仅战略上要比诸葛亮领先很多,而且在荆州归属上以大局为重;在长沙、零、桂三郡的归属问题上,鲁肃闪电夺取三郡后,三言两语就让狂傲的撤兵。

鲁肃深知荆州是易攻难守之地,乃谋天下最后所图之地。

虽然鲁肃在战略高度上与诸葛亮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鲁肃能够始终坚持吴蜀联盟这条主线,无论是在对刘备个人的态度上,还是在处理双方纠纷的荆州和长沙三郡问题上,都能够做到让蜀国无话可说,最大程度上降低两国交战的损耗,时刻不忘北方的曹魏。

反观诸葛亮,无论是在向孙权求援时还是在处理荆州等地的归属问题上,始终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言语和态度,虽然最终脆弱的联盟崩塌导致胜利天平彻底倒向北方,不能说是诸葛亮的错误,但是作为职业谋士,蜀国的国务总理在处理吴蜀两国关系时显然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至于三国的其他谋士,更不必多论,郭嘉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但曹操没有任何一个人,也都可以成就霸业。

建安二十二年,曹魏发生大瘟疫,曹操手下的徐干、陈琳、应玚、曾让鲁肃不要投孙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等人都因为瘟疫而死,北方大乱。

刘备率兵夺取汉中,斩杀,曹操本人也被迫立为太子后统兵到西安一代防御,以防不测,许都吉本等人同时策划了一场大动乱。

这一年可以说是曹魏最动荡不安的一年,刘备约曹操会猎汉中,曹操遭到了起兵以来最大危机。

但是这一年,蜀国大都督鲁肃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一年鲁肃不死,孙权必然让他带兵北伐,曹魏主力在防备汉中刘备,势必难当鲁肃一击。

然而正应了东吴大将所遗言“大丈夫生在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奈何死也”,鲁肃对天下大势的掌握更加精确,提出的方案也更加细致高效,然而他却偏偏在大好时机出现的时候去世了。

孙权称帝当天曾对文武百官怀念鲁肃说“昔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三国志·鲁肃传》)”意思是鲁肃早就知道会有三国皆称帝这一天了---这一点明显要优于诸葛亮不肯承认汉室早晚灭亡的《隆中对》。

更何况,如果鲁肃不死,断然不会让夺取荆州,更不会让他斩杀关羽,毕竟吴蜀两国,一旦双方火拼,实力出现较大损耗,则势必被曹魏所灭。

精诚合作,先灭魏国才是唯一的生路。

而能够识破这一大局的只有诸葛亮和鲁肃两个人,可惜诸葛亮不能将这一战略始终付诸实践,而鲁肃却,不断的宽容蜀国,以保证联盟的存在。

而且以吴国的实力和底蕴来看,一旦双方在建安二十二年能够一举将曹操的北方拖入战乱,孙权将会是最有机会笑到最后一统天下的。

只可惜天妒英才,三国最大的智者仅仅活到了四十六岁,未能够按照他的精确地谋略完成一统的计划。

鲁肃死后,虽然东吴仍然能够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然而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渡江战合肥,却不能敌的区区几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