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也许有人要问:游戏里哪来这么个英雄?是的,确实没有英雄叫高长恭;但是,高长恭还有个,这个应该就是无人不知了——兰陵王。
兰陵王这个英雄,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隐身,标配是开技能近身,一套带走,是无数脆皮的梦魇。

且不论这个英雄在各个版本里的强度如何,是废还是强,潜身入阵都是他的标签。
而在历史上,高长恭也正是这样一个角色——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只身杀入敌营;一阵清风拂过,深藏功与名。
高长恭是的四儿子,他的大哥和三哥都被九叔弄死了,二哥高孝珩虽然得以自保,但基本也没什么作为。
高澄的几个儿子里,真正干出点事业出来的,唯有高长恭。
有关高长恭的早年经历,史无所载,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只知道他曾经做过并州刺史,并且在任上抵挡住了和联军的南下。
而当北周受挫于此,调转枪口和在邙山下再次会战的时候,高长恭上演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幕—— 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
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公元564年,北周与北齐为了争夺洛阳,于三十年前激战过的邙山再次爆发激烈战斗。
此战一开始,齐军根本无法抵挡住周军的攻势;直到高长恭带着部队从北方转战而来才算稳定住了局势。
随后,高长恭带着五百名亲随杀入周军阵中,与敌人缠斗不止,一路从洛阳打到附近的金墉城。
此时的高长恭摘下了他脸上的面具,城中守军认出是兰陵王,立刻派弓弩手支援。

这场战争的结果,也以北齐告终。
在战斗结束后,北齐的士兵们延续了他们打完仗以后唱歌的传统。
只是这一次齐声高唱的歌谣不再是当年领唱的悲凉的《敕勒歌》,而是日后享誉整个东亚的名曲——《兰陵王入阵曲》! 堪称是高长恭一生中的最高光时刻,而在战后的庆功宴上,他的一句无心之词也搅动了帝王心事,并最终给他带来了祸根。
对于高长恭的勇武,高湛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他便客套地问:“四哥冲的太深了,一旦失利我可就没有哥哥了啊!”高长恭一激动,脱口而出八个字:“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 高湛当时岁数还小,一切都写在脸上。
一听高长恭这么不客气地把国事称之为家事,立刻掉了脸色。
一场庆祝邙山大捷的酒席也就此草草收场。
从那以后,人们发现高长恭变了。
曾经的兰陵王,是个待人宽厚、喜赏不喜罚的人,对钱财更是相当淡薄;而现在他什么钱都要,什么都拿,只恨太少不说太多,仿佛掉进了钱眼里面出不来。
高长恭有个下属叫尉相愿的看出来了,便主动跟他说:“王爷以前从不贪黑钱,怎么现在变得如此贪婪?是因为邙山大捷以后怕陛下猜忌,才故意如此的嘛?”高长恭沉默着点点头。
尉相愿又说:“王爷您以为这样能自保,其实谬矣!如果朝廷真的要动手的话,您现在这样做反而是授人以柄。
您想求平安,恐怕只会换来速死啊!” 高长恭顿时恍然大悟——天威本就难测,高家又盛产脑回路清奇的皇帝。
哪天回过味儿来想到这一茬,自己恐怕只能死得更快!想到这一层,无限的心酸涌上心头,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尉相愿膝行而去:“先生给我指条明路吧!” 尉相愿也立刻跪倒在地扶起高长恭:“王爷您对社稷有大功,已经是功高震主了;如今之计,只好彻底不问政事,一心只求归隐为好。

” 高长恭照办了,可惜。
他数次请求归隐致仕,都没得到批准;反倒是因为北伐的缘故,他被再次委以统兵之职,却没拨给他一兵一卒。
感到被侮辱的高长恭只能愤懑地慨叹:“我之前脸上的箭伤,怎么还不发作啊!” 对于金疮,现代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自然是抗生素。
在一千五百年前,人们是不会用青霉素的;而高纬却给高长恭开出了一张一劳永逸解决的药房——一杯毒酒。
捧起御赐的毒酒的时候,高长恭对妻子叹道:“我一生忠于王事,为何落得个饮鸩自杀的下场啊!”王妃哭道:“为何不找天子面陈!”高长恭苦笑一声:“天颜如何可见!”说完,仰头自尽。
临死前,把别人欠自己的借条全部拿出来,。
对于高长恭的死,北周用事实作出了回应——他去世后仅仅三年,就攻破了邺城,生擒了高纬父子,并在不久以后处死了高家的绝大部分宗室,算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曾经自己最头痛的对手报了仇。
最可惜的是,随着高长恭的死,他的绝唱《兰陵王入阵曲》也在华夏大地渐渐失传。
更讽刺的是,这首在中国已经为人遗忘的曲子,居然在东瀛成为了雅乐,以致于中国的学者想要复原这首曲子,还要请日本的专家来华表演! 一生为抵御外侮殚精竭虑的兰陵王,死后的文化遗产居然要靠近代中国最凶狠的敌人来传承,实在是有些讽刺。
当兰陵王的身影远去、周师入晋阳的时候,让我们把眼光再投回到江南,去看看那个已经只剩下一隅的小小陈朝,如何在之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华夫人:陈朝亡国公主在隋朝的待遇与地位如何
开皇九年,派五十多万大军碾压了最多只有十万兵力的南陈后,陈朝这个国号就此成为历史。陈朝后主成了亡国之君,连同他的姐妹和女儿们一起被送到皇宫。而在这群亡国公主中,最有名的当属宣华夫人。 这位大名鼎鼎的隋文帝宠妃相大家都不陌生,她的生平事迹也耳熟能详,比如在的高压政策下居然奇迹般地得到了隋文帝的宠爱,开皇年间还与容华夫人一起在金城坊修建了开善尼寺,甚至就连晋王也要来讨好这位庶母,送上各种奇珍异宝就为了请她帮自己在父亲面前多吹吹枕边风。不过宣华夫人,虽然先后得到了隋文帝与两位君王的无比宠爱,但年仅二十九岁便抑郁而终,一代风流帝王隋炀帝杨广之下,还专门为这位好不容易才得手的爱妃写了一篇《神伤赋》名垂后世。 宣华夫人虽然是以没入掖庭的亡国女身份进入隋宫的,但她的生母施姬和两个兄弟却因为她的得宠在隋朝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待遇。 根据施姬的墓志铭记载,施姬入隋后“移居戚里”,住在颁政坊,又根据《长安志》,颁政坊位于朱雀门西边第三街西从北第三坊,虽然在皇城之外,但也属于皇亲国戚的居住地,如果不是宣华夫人得宠,作为嫔妃家属的施姬也不会被安置在这里。宣华夫人 墓志中说施姬得到了隋朝很优厚的赏赐,“优赏既隆,汤沐之资,咸从檀舍,式营寺宇,事穷轮焕”,因为施姬平时爱好礼佛,所以捐了不少钱给这些寺庙,且颁政坊里正好有惠云、澄觉、建法尼、证空尼等佛寺,《长安志》也记载建法尼寺就是由施姬母子赞助修复的,这与墓志所言正好相吻合。 宣华夫人的同胞兄弟临贺王陈叔敖在大业初年被杨广封为从一品的仪同三司,沅陵王陈叔兴则被杨广封为给事郎,不过陈叔兴的墓志记载他此时疾病缠身,所以并未能上任。如果宣华没有那么早就的话,想必陈家的风光还能更上一层楼,不过没有关系,没了宣华,还有陈婤嘛。 话说陈婤也是相当的了不起,作为的第六女,陈婤同样是在陈朝灭亡后随之没入掖庭的,然后因为得到了杨广的宠爱,史书记载为“绝爱幸”,大业二年被封为贵人,她的族人也因此被杨广。原本隋文帝在灭陈后将这些陈朝宗室都发配到了陇右及河西诸州,给点田业自给自足,但随着陈婤的“绝爱幸”,杨广将这一百多位子弟全部召回京城,封他们为各地长官,于是几乎一夜之间,陈氏子弟遍及天下。 除了宣华夫人、陈婤这些得到大幸的陈朝公主,隋文帝的后宫中还有陈宣帝的第二十四女临川长公主,封为弘政夫人;而杨广的后宫除了陈婤外,还有一位陈后主的第四女。不过临川长公主与广德公主都是后宫中的籍籍无名者,因为不得宠,所以除了封号和生母,什么也没在史书中留下。 隋文帝的第三子秦王府中也有个陈朝公主,即陈后主的第五女临成公主。不过杨俊的身边本来就姬妾众多,再加上王妃极为悍妒,就连杨俊本人最后也是被醋意大发的崔妃给毒死的,所以陈氏的不得宠完全在预料之中。 除此之外,由于陈朝公主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干脆来了个欢乐大派送,将14个女妓和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一起赏给了,又将两部女陈叔宝的另一个妹妹一并赏给了贺若弼——正所谓是落架凤凰不如鸡,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公主一旦亡了国,也就只能沦为和女妓、女乐这些卑微的贱籍一样的存在,任人当做物品随意打发。 不过比起那些同样亡国却自诩为大一统王朝的公主们,只能算是割据政权的陈朝公主已经是风光太多了。 陈朝就算灭亡后也有好几个公主在隋朝混出了名堂,不仅坐上了顶级宠妃的宝座,还握有掌管后宫的生杀大权。而想想西晋还没亡国,广平公主、武安公主就在时失了身,西晋灭亡后就连皇后的嫡女临海公主也被人当做奴婢买卖;再想想隋炀帝的爱女南阳公主在隋朝灭亡后不得不出家了此残生,其他得宠公主们和嫡母一起沦落突厥人之手,被留在长安的无宠公主则成了的战利品,幸运一点的因为给生育了皇子这才得以留下6个字的记载。宣华夫人 所以别看陈朝不过是南朝一个割据的小朝廷,但亡国后公主们还能在新王朝成功立足,相比之下,某些自诩为大一统王朝的亡国公主们就只有自愧不如的份了。 关于陈朝公主的史料: 《隋书·杨素列传》: 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隋书·贺若弼列传》: 加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 《长安志》: (金城坊)东南隅,开善尼寺。隋开皇中宫人陈宣华、蔡容华二人所立。 《长安县志》: 开善尼寺 在金城坊。开皇中宫人陈宣华、蔡容华二人立。 《隋书·后妃列传》: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陈临贺王国太妃墓志铭》: 太妃氏,京兆郡长安县人也,吴将绩之后也。父绩,陈始兴王左常侍。太妃婉懿在怀,淑慎后质,宣皇帝聘入后宫,宠冠嫔嫱,恩隆椒掖。既而芳兰在梦,熊罴之兆斯彰,瑞气休符,苹藻之勤惟洁。载诞临贺王叔敖、沅陵王叔兴、宁远公主,并桂馥兰芬,金锵玉闰。公主以开皇九年金陵平弥,大隋高祖文皇帝纳公主,拜为宣华夫人。踵此二桥,非关缜发,光斯二帐,无待更衣。以大业五年岁次己已八月十一日薨于颁政里,春秋五十有九。其月十四日茔于高杨原洪固乡。太妃以移居戚里,优赏既隆,汤沐之资,咸从檀舍,式营寺宇,事穷轮焕。聊刊玄石,以述清徽。其词云尔: 爰自弱龄,作嫔帝阃。贞孝表质,温恭为本。逝川不留,过隙难驻。兰蕙俱摧,徽猷同树。 《南史·陈宗室列传》: 长子君范,未袭爵而隋师至。时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馀人,后主恐其爲变,乃并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总督之,又阴爲之备。六军败绩,相率出降,因从后主入长安。隋文帝并配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大业二年,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婤爲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爲守宰,遍于天下。君范位温县令。 《吴兴志》卷十六: 隋炀帝妃陈氏,统记云陈后主第四女,母高昭仪,封广德公主。 嫔陈氏,统记云陈后主第五女,长兴人谢昭仪生,封临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陈氏,统记云长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太妃,后主封宁远长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陈氏,统记云长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后主之妹,封临川长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不言第几女,未知孰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是如何死的?为什么不逃江南去做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