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抗金名将郦琼叛国投敌为什么却受到后世赞扬?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想当初,的大将面对元兵的关押宁死不降,最后身献国家,他的不屈挠、不畏生死、爱国忠义的精神为人们敬仰。

相反的,那举兵叛国、投降的行为却被人们所不耻。

然而有一位大将不得已投降于敌国,领朝野震惊,却不禁让人称赞他清晰的判断力与政治头脑。

他就是大将--郦琼。

那关于历史上的“郦琼兵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郦琼是南宋时期与的同为抗金的大将,只可惜二人的结局大不相同,岳飞精忠报国却惨遭枉死,郦琼成为叛将,却节节高升,成为重臣,让人对这两位的人生感到唏嘘。

那到底“郦琼兵变”是怎么发生的? 记得当时有人只骂郦琼投敌叛国,不忠不义,却没有看到郦琼精明的判断力和政治头脑。

当时的南宋时局动荡,遭到金兵挑起的战争,但是宋高宗并未考虑大局,只是害怕岳飞功高震主,不予采纳攻打金兵的意见,而是重用这个奸臣,处处针对郦琼、岳飞等大将,导致郦琼在宋军中走投无路,从而投奔金军。

郦琼在与探讨军事时曾说道:“江南军势怯弱,皆败亡之余,又无良帅,何以御我?颇闻秦桧当国用事,桧,老儒,兢兢自守,不足为惧。

”由郦琼对敌势的判断可见,郦琼是一位难得可见的军事人才。

而南宋的宋高宗就这样错失了一位保卫国家的人才,不禁令人感叹。

虽说郦琼投敌叛国,发生了这起兵变,令人感到失望、痛心,但却也欣赏他精明的判断力和明锐的政治头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绍兴七年的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所部的统制官郦琼、和其他两人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史上称这次的兵变为“淮西兵变”。

关于这次病变的原因就在于当时诸军统帅拥兵自重,日益骄横跋扈,既不不完全听从朝廷号令,也不互相配合,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因此,就成为了淮西兵变的最初的起因。

尽管兵变的最后结果十分严重,不仅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的江淮重地,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还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尽管此后不久金人废掉了刘豫伪齐政权,丧失了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但因为兵变给高宗政权造成的消极影响远未消除,致使南宋方面失去了一次极为宝贵的的收复故土的历史机会,更令后世史家为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后人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一些观点认为,高宗和宰相张浚等人为了防范武将权势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肯将该部队交给民族英雄岳飞统帅,又因时任右相兼都督的重臣张浚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劝告,用人不当,才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但是也有相关学者认为上面的这个观点并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先要环宇事情真相就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将张辽:让武圣关羽为之下跪求情的三国名将

关二爷心高气傲,目空四海,除了大哥,三弟,他眼里几乎没别人。 连与他同列为的、,都很瞧不上,羞与为伍,讥讽黄忠“不过一老卒耳”,对从未交过手的马超也不服不忿,地囔囔着要从荆州赶赴西川与马超一较高下。 但就是这样狂傲的关二爷,却为了一名快要被处死的敌方将领,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并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担保,跪求不要枉杀了忠义之士。能让关二爷为之下跪相救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是个敌方将领,这太神奇了,这人是谁呀?这人也太牛逼了吧。 他名叫。是关羽除刘备、张飞之外最的一位知己。 能让关二爷放下身段舍命相救的人,光凭这一点,张辽在《》这部书中的形象立马伟岸起来,须仰视才可表达对其的敬意。但我们如果看完了整部《三国演义》,就不得不钦佩关二爷当初慧眼识英雄的眼力,事实上,张辽后来的,完全配得起关二爷为他下的这一跪。 受了罗贯中的愚弄,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觉得只有“大耳贼”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才配称英雄,天真地以为蜀国之外的将领都是助纣为虐的鼠辈。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地醒悟,三国时期,真是英雄辈出,岂止“使君与操耳”。张辽,虽然就其后世的影响力而言,难以望关二爷的项背,但抛开所有的演义和后世的附会,张辽的忠义,张辽的勇略,丝毫不逊关羽,甚至就情商和政治大局观而言,张辽还远胜关羽。 作为的部下,张辽一方面忠于吕布,另一方面也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当他奉吕布之命兴不义之兵时,关羽晓之以理,张辽自觉羞赧,退兵守义。白门楼吕布成为了曹操的阶下囚,那么能打的吕布都吓尿了,频频向曹操摇尾乞怜,可张辽却,视死如归,说: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虽然后来经关二爷下跪求情,张辽没有成为像一样慷慨赴死的英雄,但能择曹操这样的明主而事,也不失为张辽的明智之举。 关羽对张辽,自然有活命之恩。但张辽知恩图报,很快,他就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关羽的活命之恩。徐州沦陷,刘关张兄弟被曹军冲散,关公和刘备的家眷被困下邳,此时,若不是张辽极力在曹操面前斡旋,促成了屯土山约三事,孤立无援的关羽恐怕早已成曹兵的刀下之鬼。 张辽在军事方面独当一面的帅才在曹军将领中可谓。这一点,在他奉命守合肥的时候,得到了最集中的一次体现。在与的对峙中,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张辽指挥从容,作为主将,雍容大度,很好地协调了自己和、之间的矛盾,并且身先士卒,数次击败孙权。逍遥津之战,堪可媲美“水淹七军”之壮美,是将张辽推上历史名将序列的封神一战。他以区区八百兵卒大破孙权十万之众,还差点生擒了碧眼贼孙权,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如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成为当时江东地区流传的一段佳话。连江东的小孩都害怕听到的名字,足见张辽威震逍遥津之后给东吴的巨大震慑力。 张辽的死,更是为他忠义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征孙权兵败之际,是他用自己老迈的身体为曹丕挡了一箭。在当时的年代,为主殒命,可谓死得其所,忠烈千秋。 所以纵观张辽这一生,堪可和关二爷比肩,他完全配得起关二爷当初白门楼的那一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