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充沛、英勇善战的桑尼·阿里(Sunni Ali)登基,标志着桑海帝国时代的开端。
桑尼·阿里即位后率领一支包括骑兵、水军在内的庞大军队东征西讨,屡获胜绩。
一四六九年,他率军攻占了重镇廷巴克图,之后又夺取了杰内等重要城市,控制了整个尼日河流域地区。
最后他进攻并占领了马利帝国国都和旧帝国的大部分领地,从此桑海取代马里帝国称霸西苏丹。
他以庞大无敌的军事力量牢牢控制着旧帝国的商业中心地带,使桑海人的权力在西苏丹贸易网中的三个主要城市廷巴克图、杰内和首都加奥奠定了基础。
一四九二年,桑尼·阿里在征战归途中猝死。
此时的桑海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西非霸主的地位。
迄今,尽管时过五个多世纪,桑尼阿里的事迹一直在西非传诵,他被看作一位法力无边的大巫师、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领袖,被视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如今,西非地区的一些建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昔日享誉西苏丹的英雄。
但在当时,桑尼·阿里对伊斯兰教不够热心,并且,因为是一个铁腕人物,桑尼·阿里对勇于向他挑战的反对者毫不留情,不是处死就是予以放逐。
在穆斯林学者撰写的编年史中,桑尼阿里被描绘成一个残忍嗜权的暴君和异教徒,他征战的功绩和统治的高效率受到贬抑。
阿斯基亚王朝 桑尼·阿里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
一年之后,一位权势颇重的将领穆罕默德杜尔(Muh ammad Turay)发动兵变夺取王位,将桑尼·阿里的家族驱赶至登迪桑海人最初的发源地。
穆罕默德杜尔建立了阿斯基亚王朝,称穆罕默德一世。
这一王朝从一四九三年一直延续到一五九一年桑海帝国灭亡为止,历时九十八年。
穆罕默德杜尔是桑海最优秀、最有作为的统治者。
登基初期,他集中精力巩固他的帝国,使人民休养生息、丰衣足食。
他组建职业军队,让他的臣民专心务农经商。
地方上的统治者、四名总督,尤其是他的弟弟奥玛尔孔迪亚加是他的重要幕僚,帮他维持治安和治理帝国。
通过长期的军事征讨,杜尔使桑海的版图远离了原来的尼日河流域而大幅度向外扩张。
统治范围西达大西洋岸,东部包括豪萨城邦,抵达加涅姆博尔努(KanemBornu)地区,向北几达摩洛哥南部。
桑海帝国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西苏丹历史上面积最大、国力最强的国家。
帝国的首都仍然是加奥,在当代的马里境内,埋葬穆罕默德杜尔的清真寺遗址仍然保留着。
统治思想 穆罕默德杜尔一改桑尼阿里的做法,在对待伊斯兰教问题上采取了亲善态度,因而深得穆斯林的敬重和拥戴。
他进一步把伊斯兰教当作统治桑海帝国的思想基础,确立了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并按照教义进行行政改革。
由于杜尔对伊斯兰教的支持和提倡,廷巴克图发展成为当时伊斯兰教世界中享有盛誉的文化中心之一。
一四九六年,杜尔前去参拜麦加圣地,此行之声势和影响堪与马里帝国的穆萨媲美,但少了有意的炫耀和施舍。
军事扈从只有一千五百人,所带的黄金不到穆萨所带数量的五分之一。
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观摩学习阿拉伯世界的制度和文化。
因此,他与随从的官员和学者积极与当地社会进行了广泛接触,从当地医生、数学家、科学家等学者那里得到很大的教益。
他在国外朝圣、旅行长达两年之久,而国内稳定依旧。
朝圣在政治上、宗教上都提高了杜尔的地位。
在麦加,杜尔被封为「哈里发」,从而确立了在西苏丹地区穆斯林和廷巴克图学者中的优势地位。
杜尔从东方回国之后和幕僚商议结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认真选派被称为「法里」的总督去统治帝国下辖的大区,指派称之为「诺伊」的头人去管理各省和各大城市。
《古兰经》和杜尔据此颁布的法律成为执法的依据。
在经济生活领域,改进了货款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系,鼓励臣民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商人成了廷巴克图和加奥市场的常客。
在教育方面,杜尔鼓励办学,在各地兴建了很多伊斯兰学校,加奥、瓦拉塔、廷巴克图和杰内等地成了文化教育中心,西非最有学问的学者云集在这里。
在杜尔的治理下,整个桑海一片繁荣的景象。
当代学者亚历山大认为:“在个人素质、管理才能、致力于为臣民谋福利、虚心接受外来影响等方面,桑海国王……肯定不亚于当时一般欧洲君主,甚至优于其中的许多人。
” 随机文章赵高跟秦始皇的关系是怎么的?七年只出战一次!马超之勇为何不被孔明重用?专家:2原因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卢浮宫维纳斯断臂之谜,作者亲手敲断维纳斯双臂(残缺美)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其中最狠毒的杀子者当属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了,他曾经令人将太子石宣活生生肢解后烧为灰烬,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成了,实为悲惨啊! 石虎究竟为什么这么丧心病狂、凶狠残暴地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宣痛下杀手呢?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这还得从石宣杀害亲兄弟石韬说起。
在石虎众多儿子当中,他最疼爱的就是石韬,当时一度想立这个儿子为皇太子,可是无奈长幼有序,加之长皇太子石邃又在叛乱中被杀死,因此次子石宣也就名正言顺地踏上了一条通往帝位的皇储之位。
做上太子之后的石宣,因不满老爹石虎宠爱兄弟石韬而心生妒忌,两兄弟经常发生冲突,加之石宣曾经又违背后赵王的指令,石虎气愤地斥责石宣:“你小子,这般不听话,当初没立石韬为太子真后悔。
”后来,石宣回到太子宫,他一回想起听他老爹斥责他的一番话,心中就怒火三丈,于是对兄弟石韬动了杀机。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八月,石宣派杨柸等人趁夜晚天黑无人之际,偷偷潜入石韬夜宿之地东明观佛堂,将石韬用刀箭杀死。
(据《》记载:“石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
宣使杨柸等缘猕猴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
”)石虎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石韬死亡的消息后,悲痛地昏了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
据《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记载:虎疑宣杀韬,欲召之,恐其不入,乃诈言其母杜后哀过危惙;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
建兴人史科知其谋,告之;虎使收杨柸、牟成,皆亡去;获赵生,诘之,具服。
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
佛图澄曰:“宣、起皆陛下之子,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
积柴于邺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
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
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
宣小子才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
又废其后为庶人,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说:石虎怀疑石宣杀害了石韬,想召见他,又怕他不来,于是便谎称他母亲杜后因悲哀过度而病危;石宣没有察觉已怀疑到了自己头上,入朝来到中宫,便被扣留了起来。
建兴人史科知道石宣策划杀害石韬的计谋,告发了他们;石虎便派人去抓杨柸、牟成,但他们都逃跑了;后来只抓到了赵生,经过追问,他全部招供。
石虎听完后更加悲痛愤怒,于是便把石宣囚禁在贮藏坐具的仓库中,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颏并上了锁,拿来杀害石韬的刀箭让他舔上面的血,石宣的哀鸣嚎叫声震动宫殿。
当时的得道高僧佛图澄对石虎说:“石宣、石韬都是陛下的儿子,今天如果为了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
陛下如果能对他施以仁慈宽恕,福祚的气运尚可延长。
如果陛下一定要杀了他,石宣当化为彗星而横扫邺宫。
他命令在邺城之北堆上柴草,上面架设横杆,横杆的末端安置辘轳,绕上绳子,把梯子倚靠在柴堆上,将石宣押解到下边,又让石韬所宠爱的宦官郝稚、刘霸揪着石宣的头发,拽着石宣的舌头,拉他登上梯子。
郝稚把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用辘轳绞上去。
刘霸砍断他的手脚,挖出他的眼睛,刺穿他的肠子,使他被伤害的程度和石韬一样。
然后又在柴堆四周点火,浓烟烈焰冲天而起。
石虎则跟随昭仪官以下数千人登上中台观看。
火灭以后,又取来灰烬分别放在通向各个城门的十字大路当中。
石宣的小儿子刚刚几岁,石虎平素非常喜爱他,因此临杀前抱着他哭泣,意欲赦免,但手下的大臣们却不同意,从怀抱中要过来就给杀掉了。
当时小孩拽着石虎的衣服大叫大闹,以至于连腰带都拽断了,石虎也因此得了大病。
石虎还黜废了石宣的母后杜氏,贬其为庶人,又杀掉了石宣周围的三百人,宦官五十人,全都是车裂肢解以后,抛尸于漳水河中。
石宣居住的太子东宫被改作饲养猪牛的地方。
通过以上这段史料记载来看,石虎的残暴兽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居然对亲子石宣施以肢解、烧为灰烬的刑罚,令看者惊心动魄,令听者胆寒发竖,真是啊!天底下没有一个皇帝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即便是叛变,也会留个全尸。
像石虎这样如此残忍的父亲,凶暴狠毒的皇帝,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绝对堪称史之唯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
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
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
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
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
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
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
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
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
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
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
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
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
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
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
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
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
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
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
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
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
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
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
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
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
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
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
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
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
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
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
“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
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
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
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
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
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
”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
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
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
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