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非要“大义灭亲”?玄武门之变是哪位造成的?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李世民为何非要“”?是谁造成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把李世民逼入非要通过大义灭亲的方式来取得皇位呢?而且李世民的这番举动实乃,如果中间出现一点差池,他就会成为国家罪人。

实际上,李世民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法,也是因为他看透了朝局的走向,以及当年李渊的。

虽然大唐是李渊和李世民共同打下的,但在当时李世民也有可能会被当成李渊的牺牲品。

所以说李渊的某些举动,早就为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种子。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因此失去皇位,成为唯一一个被迫退位的大一统朝代开国皇帝。

然而引发“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责任人就是唐高祖李渊。

李渊引发“玄武门之变”的方法很多,基本上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比如在反隋的太原起兵时,李渊一个看似高明的计谋就是促成“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原因之一。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是隋朝太原留守,而太原留守管辖的地区和军队就是李渊起兵反隋的资本。

不过李渊太原留守的权限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李渊统率的军队数量根本不足以起兵反隋。

因此李渊首先要招募军队。

但根据隋朝法律规定,地方官员只有在皇帝允许或者紧急情况(外敌进攻、地方叛乱)下才能自行招募军队。

不过太原北部的周反隋起兵给了李渊募兵的理由。

可是得到募兵理由的李渊还有个问题:当时太原除了李渊这个正留守外,同样有统兵权限的还有王威、高君雅两个副留守。

而王威、高君雅都是忠于的亲信,本身就有监视李渊的任务。

让王威、高君雅统率招募来的军队,李渊就别想起兵了。

但不让王威、高君雅领兵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两个人的怀疑,进而导致起兵胎死腹中。

绞尽脑汁的李渊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卖”儿子。

于是李渊把招募的军队大部都交给李世民统率。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还曾经参加过营救隋炀帝的战争,不会引起王威、高君雅的怀疑。

就算引起怀疑,不缺儿子的李渊还可以出卖李世民。

太原招募的军队后来成为唐军的核心主力,李世民从此逐渐确立了其唐军第一人的身份。

虽然后来李渊试图用长子、四子李元吉来牵制李世民,但最后都没能撼动李世民在军方的地位。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李渊代表的皇权与李世民代表的军权之间的矛盾。

而李世民成为唐朝军方代表的起始就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看似高明的“卖儿子”计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正史中完美的周瑜为什么遭后世狂贬?

在史书《志》里,陈寿对于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

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胸襟广阔。

后与、、并称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

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

周瑜自幼与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

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深受孙策信任。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一起共同辅佐,执掌军政大事。

消灭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的头号功臣。

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败走。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吞并,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网络配图 周瑜去世,孙权他,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谦礼忠君无人能比。

,气度恢宏。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

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

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

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

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

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了。

网络配图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

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

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

到了,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

首先是,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再就是,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到了,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

最终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

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

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

到了,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

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

在这部为适应市民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心胸狭隘。

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忌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

在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网络配图 之后,罗贯中著的《》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纳降,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

而另一面,当遇到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

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正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网络配图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

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

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

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档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

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叹息间,一定是满脸的泪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脸型为什么是月牙铲?本来那是后人误传!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