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
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

据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传》一文称,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
文中所指夹山即夹山寺,该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座古刹,也就是本文一开始讲到的那个地方。
寺内遗有与此说相关的一些碑记塔铭、诗文残板,以及奉天玉和尚的骨片和包括宫廷玉器在内的许多遗物,包括在1980年的发掘中发现的诸多文物。
这些无疑构成了此说的有力佐证。
网络配图 何的说法也是有关“闯王”出家的最早记载。
据言,何曾到夹山进行考察,见到了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岁老和尚,他告诉何,奉天玉和尚是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
据说画上人酷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
有人根据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断定“奉天玉”即“奉”多一点,是为隐讳。
而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的骨灰和砖刻《塔铭》,墓葬中,其弟子野拂所撰碑文及有关文物,都与何之文相印证。
据持此说法的人推测,“野拂”就是李过,李过就是李自成的亲侄儿李锦,由此可证,被野拂精心侍奉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在夹山寺里还发现了记述奉天玉和尚《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碑)和《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坛》(碑)及密藏墙洞的《支那撰述》、咏梅残版和野拂撰文残碑、野拂墓碑、闯王令牌、临澧蒋家传世文物、6枚“永昌通宝”铜币、7个“西安王”铜马铃,更有夹山寺地道地宫密室发现的石雕龟形敕印。
敕与诏一样,都只有君王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能用敕和诏的。
敕印与奉天玉诏这一切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本人的事实。
持此说的另一依据是从战略推理上得出来的,认为李自成去当和尚,是为情势之所迫,是为了联明抗清。
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的主要敌人,已经不再是的势力,而换成了气势汹汹的清军。
抗清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联合国内的其他武装力量便也显得举足轻重了。
当时可以联合抗清的,只有唐王朱聿键手下的湖南。
但与何腾蛟谈判,部队必须交何指挥,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则是,这在情理上是难以接受的。
况且,李自成逼死了皇帝,深恐唐王不能谅解。

于是,李自成遂采取假死、隐居的做法,巧妙地回避了矛盾,让皇后和李过出面与何腾蛟联合,共同抗清。
网络配图 然而,反对“逃禅说”的学者认为此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奉天玉和尚虽然确有其人,但据塔铭记载,奉天玉曾历经清要。
何为清要?《朝野类要》卷二曰:“职慢位显谓之清,职紧位显谓之要,二者兼之,谓之清要。
”李自成则与清、要毫无干系,塔铭的作者刘萱为明朝遗臣,他是忠于大明朝的,怎能为农民领袖李自成写铭记功呢?这是无法理解的。
况且,在1982年冬湖南慈利县新发现的《野拂墓碑》中有“久恨权阉……也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等词句,这也表明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
而野拂对奉天玉和尚事谨慎的态度也说明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同时说明奉天玉可能也是明朝遗臣。
有记载说,奉天玉乃是顺治年间从四川到石门县夹山寺的云游和尚,他初到夹山,见古刹破败,便、沿门托钵,求乞多方支持,以修复寺庙。
若果然是自成逃禅隐居于此,怎能如此张扬,不懂得保密呢! 其实在四月下旬,大顺军主力行进到距离江西九江不远的地方就被清军又一次追上。
一通混战之后,清军攻入了大顺军的老营,将汝侯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位叔父(赵侯、襄南侯)以及一批将领家属俘获。
这一突然事变使得大顺军将士的士气大沮。
由于清军已经追击到九江一带,大顺军东下的路途就有可能在长江下游被截断,因为这时清军的东路豫王部正在取道河南归德府、安徽泗州向南京迫近,随时有可能回师而上对大顺军实施包围。
李自成于是很敏锐地觉察出这一点,改变战略,掉过头来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
于是在途经湖北通山县和江西宁州(今修水县)交界的九宫山下的时候,李自成本人发生了意外。
这一幕一定是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明、清两方的文书里面则都有记载。
南明的五省总督何腾蛟在隆武元年所写的《逆闯伏诛疏》中就说: “臣揣闯逆知左兵南逞,势必窥楚,即飞檄道臣傅上瑞、章旷,推官赵廷璧、姚继舜,咸宁知县陈鹤龄等,联络乡勇以待。
闯果为清所逼,自秦豫奔楚。
霪雨连旬,闯逆困于马上者逾月,此固天亡之也。
闯逆居鄂两日,忽狂风骤起,对面不见,闯心惊疑,惧清之蹑其后也,即拔贼营而上。
然其意尚欲追臣,盘踞湖南耳。
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
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

相随伪参将张双喜系闯逆义男,仅得驰马先逸。
而闯逆之刘伴当飞骑追呼曰:‘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马下,二十八骑无一存者。
一时贼党闻之,满营聚哭。
及臣抚刘体仁、郝摇旗于湘阴,抚袁宗第、蔺养成于长沙,抚王进才、牛有勇于新墙,无不众口同辞。
营内有臣晋豫旧治之子衿氓隶,亦无不众口同辞也。
张参将久住湘阴,郝摇旗现在臣标,时时道臣逆闯之死状。
嗣后大行凶问至(指弘光帝被清军俘获),剿抚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
今日逆首已泥,误死于乡兵,而乡兵初不知也。
使乡兵知其为闯,气反不壮,未必遂能剪灭,而致弩刃之交加,为千古大快也。
自逆闯死,而闯二十余万之众初为逆闯悲号,既而自悔自艾亦自失,遂就戎索于臣。
逆闯若不死,此二十万之众,伪侯伪伯不相上下,臣亦安得以空拳徒手操纵自如乎?”网络配图 何腾蛟的这份奏疏是关于李自成牺牲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的最原始文献之一。
由于几个月以后李自成的部将接受了他的节制,他有充分的条件从大顺军将领及士兵的口中获悉李自成牺牲的经过。
而清军负责追击李自成的统帅也向清廷报告了李自成的死讯。
他说,大顺军在九江地区失利后,尽力穷窜入九宫山。
他们在山中到处搜寻,也没有找到李自成。
降卒和被擒的大顺军士兵都说李自成逃走时被村民围困,不能逃脱,自缢而死了。
于是找了认识李自成的人去认尸,但是尸体腐烂,无法辨认。
李自成是死是活,还得继续察访。
阿济格的奏疏在主要情节上(时间、地点和牺牲经过)同何腾蛟的报告相一致,因为他的消息也是由当时原属于大顺军的兵卒所提供的,也具有相当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杀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全家的真实目的
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网络配图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600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的就是韩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大功臣,最后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76岁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善长,至死也许都没弄明白,压在他脊梁上诸多罪名的虚实与真假。曾几何时,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就是这位“在世萧何”形影不离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把朱元璋从一个草莽一步一步地推上了权力的顶峰。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能看到李善长的身影。网络配图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荣耀至极。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李善长忠贞不二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朱元璋一步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投靠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到大明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对朱元璋交办的事情李善长无不,不敢有丝毫怠慢。然而,就在李善长受到皇帝给予的莫大荣耀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了。因为李善长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所以朱元璋就撤了李善长的丞相职位,而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他为驸马都尉。朱元璋这个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却根本没有大小姐的脾气,特别守妇道,对李善长尊敬如父。李善长荣誉达到了极致。可是这一下,就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网络配图在小编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意思是说,将要有大臣遭灾了。这一下,朱元璋心想,杀李善长可是天意。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李善长的借口。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朱元璋听完之后没吱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王朝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李继迁联姻奠定基础!
西朝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李继迁联姻奠定基础!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继迁这个人,后世没有传下来他的画像,如果有,我想,他一定是个美男子! 就是这个人创建了这个国家。如果从淳化元年(990年)接受辽国的册封开始计算,到1227年被蒙古大军灭亡,这个西北地区的国家存在了237年,比辽国、金国和北宋的国祚都长。 而李继迁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个国家,有着种种原因,其中一种就是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娶了很多大户人家的女子为妻,得到了这些大户的支持,形成一定规模后,又傍上了辽国,当时掌权的辽国萧选了一位公主嫁给他,形成和亲关系,从此他顺风顺水,终于建立了西。 要讲西夏首领李继迁的和亲,还得从他的民族说起。李继迁的民族称为“党项”,党项是古代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古代,“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古代中原居民对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很多民族和部落的统称。值得说明的是,所谓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的就是羌族。 古代羌族是一个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划分的,如:白兰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划分的,如: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而且根据西夏国王自己的叙述,西夏王的祖先是鲜卑的一支——拓拔鲜卑创建的元魏(因为孝文帝搞汉化,把自己的姓该成了元,历史上也有人叫北魏为元魏)的后人。根据历载,北魏的洛阳之后,大兴改革,改姓氏为元,推行汉化,遭到当时周围不少拓拔贵族的反对,于是很拓拔的贵族远徙代北(回老家),一部分拓拔人则西迁入居了关中一带,并跟当地的羌人逐渐生活在一起。 因为人口数量较少的鲜卑拓拔人在中原地区经过与汉民族的接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与周边多数民族相比具备更加优越的政治统治艺术。因此羌族虽然人口多,也服从他们的统治,逐渐形成了鲜卑特征和羌族特征相结合的民族特征,族群也越来越大。 末年,拓跋思恭成为的首领,同时受封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偏将,咸通末年据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自称刺史。入长安,拓跋思恭被封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抵达王桥,被黄巢击败,之后与郑畋等四节度同盟,屯兵渭桥。中和二年(882年),下诏命他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进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对剿灭黄巢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黄巢被平后,拓跋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拜夏州节度使。李思恭死后,乾宁二年(895年),他的弟弟李思谏为定难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在他死后,他的(拓跋)家族一直牢牢的控制着这五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在古代叫河套地区。 历入了五代时期。无论中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廷如何更替,在西北的河套地区,拓跋思恭的家族都是这里的土皇帝,无论是哪个朝代建立了,他们都会去称臣,被授予的职位永远都是定难军节度使,还是这里的主人。即使建立后也是一样。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李继捧袭位。李继捧能力一般,是因为宋太宗的扶持才接任代理节度使的,并不能服众,本家一些叔伯还有兄弟,都对他的位置。眼看危机临头,于是,他在982年,去向宋太宗提出归顺。把五州献给朝廷,要求在朝廷里做一个官职。 宋太宗想想这一片土地己经在党项族人手里经营了近200余年,牧场广袤,牧养无数牛羊,出产名种战马,与汉地交界,胡汉两种生活方式并存,党项的农耕极为发达,与宋交界,尤为可贵的是,其南部更出产当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的上等青盐,且产量巨大,一年能出产近一万五千余斛。这是一片多么富饶神奇的土地啊,历数中原诸州,能不能再找出另一块物产如此齐全,地域如此广大的土地呢?很难!于是,宋太宗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当时任银州押番落使(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官)的李继迁得知夏州节度使、族兄李继捧去宋朝东京朝见太宗,献出了党项李氏世代居住的夏、绥、银、宥、静五州地。太宗还下诏让李氏家族统统到东京做人质时。此时,李继迁可不干了,他与弟弟李继冲和亲信张浦等商议说:“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洲,我们万不可离开故土。干脆杀掉宋朝派来的使节,占据绥、银二州,公开和宋朝的军队干!”谋士张浦根据当时尹宪以重兵屯守境上,而归附宋朝的李克文又兼知州事,党项各部态度犹豫不定的不利形势,认为仓促起事势难成功,主张暂时撤到漠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然后联络党项各部酋长,再。李继迁采纳了张浦的建议,假称乳母死,要出城安葬,偷偷把兵器装入丧车,骗开夏州城门,率队奔出城门,逃往可地斤泽,地斤泽位于如今的鄂尔多斯中部的草原地带,李氏家族在这里很有影响。于是,李继迁到各地方部落去争取支持和援助。 984年(宋太宗雍熙元年,统和二年九月),宋的夏州知州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为了彻底解决李继迁。夜袭地斤泽李继迁的大本营。李继迁没有任何防备,遭到惨败。李继迁的亲人只有弟弟与他一起逃脱,连老娘和老婆都被宋军俘虏,押回了夏州。 在这种情况下,李继迁没有气馁,走访当地党项族的豪门大族、部落首领,特别是那些有女儿的人家,愿意以他世代贵族、李唐王朝的王者身份,当他们的女婿。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党项族当时的女子婚前是可以自己选婿的,而且要“试婚”,甚至需要有了孩子后才结婚。而结婚后,就只能了。党项族的女子比较开放,他们和李继迁见面后,几乎都同意和他结为夫妻。李继迁通过与这些“土豪”的联姻,他的声势壮大了起来。 手中有了些实力,李继迁和他的弟弟李继冲向宋朝的地方官曹光实诈降成功,杀死曹光实,夺回银州和会州,让西夏形势彻底逆转,人马迅速聚集了到了六七万。可是,后来宋朝大将王侁在银州城北,大破李继迁,阵斩其5000余人,李继迁再次败北,逃入茫茫的戈壁荒原。 (顺便说一句,这个王侁后来和著名的杨继业同为潘美的部下伐辽,因为不听从命令,冒进之后,又不顾杨继业的死活逃跑,造成了抓住了杨继业的局面。) 李继迁在与宋朝军队数次的交战中败多胜少,这些严重制约着西夏的收复。在这种情况下,李继迁自然会考虑何去何从,或“请婚以结强援”之事。 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他对部众说:“我们起兵多年,但至今依然不能光复旧业,收复夏、绥、银、宥、静五州,太强大了,单凭我们自己,兵力单薄,很难成功。现在北方辽国势力正强盛,而且现在宋国正在筹划再次北伐辽国,双方即将有大战爆发,我想去辽国寻求他们的援助,来实现光复的大业。” 李继迁安排弟弟李继冲暂时率领部下到草原中休整,然后,亲自和张浦进入辽境寻求依附。 这就造成了辽与西夏的第一次和亲。辽圣宗(实际上萧太后掌权)以义成公主出嫁给他。《·西夏记》载:“(统和)七年,来贡,以记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八年正月,来谢。《西夏书事》卷4载:“继迁既受契丹官,兵势稍振,自以五百骑款契丹境,言:愿婚大国,永作藩辅。时契丹将耶律盼与宋战于泰州,不利。契丹主欲使继迁牵制宋兵,许以公主归之。 当时的辽国,就在李继迁起兵反宋的982年,年仅33岁的驾崩。继承皇位的是他年仅12岁的儿子辽圣宗,留下29岁的寡妇,萧燕燕成为辽国事实上的决策者,此女就是著名的萧太后。经过萧太后的努力,几年内,基本压服了对她统治不满的契丹贵族们。这时又要面对宋太宗的强大军事集团的进攻。李继迁在这个时候来投正是时候。如果李继迁能成功的在宋的西北方向对宋形成威胁,对于减轻辽国的军事压力,作用太大了。萧太后想到这些,亲自接见了李继迁、张浦二人。双方达成共识,李继迁向辽国效忠,顺利成为大辽的臣子,被封为定难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弟弟李继冲被任命为副使。现在他有了比宋更强大的辽的支持。已经陆续有部落宣布弃宋投辽(也就是投奔李继迁)。 李继迁积极配合辽的军事行动,不断袭击宋朝西北边境。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西北再次血雨腥风。这一年,宋军对辽国的北伐以先胜后败而告终,李继迁在辽国上下得到了应有的信任。 李继迁的和亲使西夏不但起到了“牵制宋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在各部族中的政治威望与号召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即《西夏书事》卷4中所说的“契丹妻(李继迁)以公主,羌部慑服”。 和亲的第二年即统和八年(990年)十二月,辽又将李继迁封为夏国王(先生一直认为,西夏的历史应该从此时开始,而不是李元昊称帝开始。) 与此同时,辽因与宋交战失利,士气低落,又“遣使促继迁进兵”,“令益困中国(北宋)”。另一方面,和亲不久,李继迁就开始不断地出击北宋。如统和八年(990年)九月,“李继迁献宋俘”;十月,“大败宋军”;十二月,“李继迁下宋麟、鄜等州”。李继迁的这些举措,从侧面反映了辽以和亲结交军事同盟以及以此扶植西夏使其牵制北宋的意图。同时,也是扶植了西夏,扩大了西夏的政治影响。或者说,当时的中国,宋、辽、夏“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