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德主刑辅: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背后的司法建设

时间:2025-0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窦死后,没有任何羁绊了,他要一展雄图,他修改法律,使西汉“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死罪“大辟四百零九条”,他所奉行的重刑主义之繁苛由此可见。

可以说,汉武对“”的,翻开了中国刑法史上最酷烈的一页。

但是,治国手段的打、杀、罚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则需要洗脑,要统一思想。

关于统一思想的智慧,不独今人,古人很高明。

汉武帝在窦太后死后的第二年,就“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不久,他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影响中国两千年,这,就是“,独尊儒术”。

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汉武帝这人从骨子里就不是一位喜欢儒生的人。

他和他的先祖一样,都认为儒生酸酸的,一股酸腐之气。

刘邦甚至一看见儒生,就要摘下他们的帽子往里撒尿。

汉武帝的父亲追随文帝推崇的是黄老哲学,因此,“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社会和谐而繁荣了。

中国这个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历史上看,有时兢兢业业地上朝理政,管得太宽,管得太多,管得太细,民众的生活、生产水平反而下降。

皇上不管了,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农人们自在地耕种,自由了,丰衣足食,连六畜都兴旺了。

例如文景二帝,实行无为而治,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了。

换句话说,中国的改革与变法,最要紧的就是“放权”,只要皇帝和大臣们不管,让小民们“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生产就发展了,日子也就好过了。

但是,上天赋予人类之口的两项基本权利——吃饭与说话,人们既要吃饭,也需要说话,文人们针砭时弊,这是以来的习惯,那时并立,文人们要话语权,你奈他何?你要处置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弄不好,知识分子走人,到他国去了,人才的流失,有时对王国的威胁甚大。

如离开魏国,离开楚国。

但是,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九州社稷,天下归汉,你往哪里跑?胡言乱语,威胁君王的统治,杀你没商量。

即令你,但也让皇帝十分的不快,甚而恼羞成怒。

当然,汉武帝毕竟是汉武帝,他绝顶聪明,他知道打、杀、罚只能管治人的肉身,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因此必须借助一种文化的力量才能统一思想。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道统最符合统治。

不是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多好,特别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至于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把家与国,君王不仅统领“国”,还渗入“家”,君王的权力无处不在。

从将君王的政治权力渗透到农人的生活与农业的生产之中,政治便无孔不入了。

而商鞅、等人将酷严的刑法覆盖社会,虽然用法术势封住人们的口,但寒蝉效应使人们普遍将不满甚至仇恨深埋心底。

因此,仅仅靠打、杀、罚等镇压手段还不够,选择儒家思想最适合统治。

因为,儒家的道是王道,儒家的制是礼制,儒家的政是仁政(理论与实践不一定结合)。

反正,儒家维护君主专制是有一整套理论的,关键是冠冕堂皇,拿得出手。

因此,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既能统一万民的思想,又能通过罢黜百家,让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于是,儒学即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登上历史舞台了。

董仲舒这人运气一直不好,可以说是一位一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但是,当汉武帝发出求贤令后,他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于是,董仲舒捉刀弄笔,,终于写出一篇绝代名作——《天人三策》。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一文,名闻天下。

汉武帝派人把他迎进宫来,董仲舒欣喜若狂,他在宽敞华丽的大殿见到了这位英武气盛的皇上,历史上一场影响千年的君臣对话开始了…… 中国的读书人从古至今,梦寐以求的就是通过面见皇上,以显示自己的毕生所学,施展勃勃抱负。

运气好,能入相晋爵,为国君分忧,为国效力,扬名立万。

因此,这类君臣之间的对话,是史书上的话题,读书人的就是需要这个境界这个际遇。

像商鞅,他通过与的四次对话,最终获取显赫的官位,实施他的变法。

而后世的与的对话,康有为与皇帝的对话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有关董仲舒面见汉武帝提出“天人三策”的内容,历史上的说法不一,但,董子阐释天命与灾异的善恶因果,以及改变黄老无为之治而倡行儒教德治,践行德主刑辅乃至独尊儒术统一万民思想的治国对策,引起汉武帝的深思。

按董仲舒的说法,只有独尊儒术,才能统一思想。

董仲舒用阴阳学说作比附,以“天人感应”为先导,提出了系统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汉武帝的聪明就在于他对董仲舒思想的整体接受,在具体问题上仍然我行我素,即在局部问题上另搞一套。

换句话说,有人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层面上执行法家的手段,这是典型的“”。

据此,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董仲舒的主张获得了汉武帝的采纳,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为儒生入仕开了方便之门。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学说也在中国社会引起很大的思想震荡,但董仲舒面见皇上后的命运与运气,似乎没有商鞅、王安石那样好,甚至不如康有为。

汉武帝只用他的思想,用他的主张,并不重用他本人。

他没有得到重用,他失望至极,正逢陵庙失火,董仲舒拟文称这是皇上不修德引起天降灾异,此事被主父偃告发,董仲舒被拿下,他身陷囹圄,险遭死刑。

此刻,董仲舒才知因言获罪的厉害。

原来,他所说的德主刑辅、重德轻刑,汉武只是表面上赞同,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却是选择性适用。

董仲舒入狱了,他的“天人感应”之说,让汉武帝心存顾忌。

汉武对天命的迷信,使之深感上天惩罚的阴影无时不在围缠着他,因而汉武在四处树敌(包括自己的亲人)的同时,除求仙祭神外,也在执行层面就一些疑难案件的处置诉诸于《春秋》经典,这便形成了《春秋决狱》。

何谓《春秋决狱》? 该书的作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研读儒家经典,,他被“去位归居”后,在家。

而朝廷每遇重大案件,如有疑难和分歧之处,汉武帝多派酷吏张汤到董仲舒家中求教。

董仲舒则以《春秋》为据,引经据典,解析案例,辨明是非。

朝廷派员请教的次数多了,董仲舒据此把这些评判的案例和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加以整理,用《春秋》的儒家伦理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以儒家经典判案的原则。

董仲舒写成的这书籍,便取名为《春秋决狱》。

汉武帝尊崇儒术,他在法制问题上倡行“以礼入刑”、“德主刑辅”,是否在司法过程中呢? 本来,《吕刑》“明德慎罚”是“以礼入刑”之发端,而倡导“克已复礼为仁”则为儒家法制之基本思想,因而“礼”、“仁”在诸法合体中,逐渐成为儒家的德政理论基石,进而形成“德主刑辅”的古代法制原则。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执行“德主刑辅”较好的并非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在这方面,西汉不如唐宋,如唐太宗就曾让死刑犯回家省亲,这些死刑犯深受感动,居然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不少地返回牢笼,甘愿引颈伏法。

唐太宗恻隐之心大发,将这些死囚赦免;又如时,四川一士子献诗给太守,诗曰:“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

四川太守将这士子绑送京城,可宋仁宗却说:“这老秀才写诗泄愤,怎能以言治罪?不如给他官做”。

可见,唐太宗、宋仁宗均有德法善治的所为。

事实上,唐贞观年间和北前期,皇朝皆能遵循宽仁慎刑、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

平心而论,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下,也曾将一些疑难案件诉诸《春秋》,董仲舒以《春秋》为据,,辨析法理,或多或少还是影响了汉武帝。

但在功利主义摇篮成长的汉武帝,不可能全盘接受“德主刑辅”的办案原则。

因而在大多数时候,汉武帝仍坚持“轻德重刑”,实施严刑峻法。

如在冤杀的“夷三族”案件中,对李陵的父族、母族、妻族数百口人的诛杀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可怜李陵三族大多是妇人小孩,被株连杀戮,用刑之酷,史书上说,先用小刀在脸上刻刺,然后逐一割掉鼻子,再切下脚指,最后活活打死,把头挂在旗杆上,尸身剁成肉酱,其情其状之惨,不忍目睹。

汉武帝的酷严甚至对自己的至亲也不例外,汉武的女儿、儿子、的惨死和皇后被逼上吊即为典型例证。

汉武为保皇位,他的残暴行径为后世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非但如此,在滥施刑罚中,汉武还支持酷吏张汤以“微反唇”定官员颜异的“腹诽”之罪,并将其科处死刑。

这种无声的“微反唇”的腹诽之罪,超过《秦律》的言论治罪的范畴,其禁锢思想之严之广,堪为后世残暴的专制统治者效法。

可见,汉武表面尊崇儒术,倡行春秋决狱、德主刑辅,实质则在执行法家的势、术、法之策,即以诡诈、厚黑、暴戾的手法施以严刑峻法,以选择性执法的手段来高唱儒家的德政礼制,实际演奏的就是一曲“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山交响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新帝王莽的道德洁癖如何赢得贵族的心?

检视历史我发现,是一个姬妾很少的。为了完成他的道德形象,他也是拼了。 年轻时,当王莽还是一个不富裕的皇亲国戚的时候,他与宜春侯王咸的女儿成亲了;王氏生下了四男一女,分别是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和王嬿。前面两子分别被王莽诛杀,王安身体不好,所以后来四子王临被立为太子。王嬿是汉平皇帝的皇后;平帝死,王莽即位后,被改封为黄皇室主。 当年,王莽还是新都侯,他的礼贤下士、克勤克俭,在贵族和士人当中。其中的一个事例是:王莽母亲生病,官员们纷纷去王莽家探病,一个穿着很朴素的妇人在接待他们,大家都以为是新都侯府的仆妇,后来才吃惊地得知,那就是新都侯夫人啊。 当时,有爵位有品级的人有姬妾,不仅正常,而且是合乎礼法的;但王莽硬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道德洁癖令人印象深刻,终于赢得了豪门贵族的心。 然而,当他不在舞台中心,不用摆出pose的时候,还是露出来了。王莽曾因政治斗争被赶出京城,贬回封地;他大概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完结了。这时,他有过至少三位侍妾,一个是怀能,生下儿子王兴;一个是增秩,生下儿子王匡和女儿王晔;一个是开明,生下女儿王捷。——没想到,王莽后来因为杀死违法的亲生儿子,被士林同情和敬佩,召回长安,重回权力中心,开始了他通往皇帝之路。 可笑的是,这几个子女,只能算是私生子,他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隐形的。只是在二三十年后,太子王临也被杀了,才被召回长安。而召回的方式,也很奇特,是由已经快要病死的三子王安上奏折请回来的;这时,大家才知道这几个皇帝私生子的存在。请回来没几天,王安就死了。只是,这两个私生子没受过好教育,召回来也起不了什么用。 也就是说,王莽的三个侍妾,压根没啥名份可言。他的原配夫人,就是后宫的光杆司令。老王家的女人只有女儿黄皇室主有点骨气,在平帝崩了、年轻守寡之后,拒不接受王莽给她安排的再婚对象;在起义军攻入长安城时,纵火自焚殉国。 老年的时候,王莽总算有了新的女人。那就是王皇后身边的宫女原碧。问题是,王莽与原碧通好,也不打算给人家封号和好处;这种情况下,原碧又与太子王临私通。王临怕事情败露,决定与原碧一起杀掉王莽。——事情还没进行呢就被发现了,王莽不得不杀掉太子。 王皇后去世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没多久,67岁的王莽就娶了一个新皇后,年方16岁;他还增加了后宫的配置,添了不少姬妾。 然而,在这种时候再婚,我认为王莽的政治考量因素,远远大于个人淫欲。首先,当时的新朝早已摇摇欲坠,王莽需要一件喜事来提高大家的士气。 “冲喜”之日,王莽还不可思议地把满头白发染黑了,用以证明“我还行”。 其次,选定的这个史皇后,是史谌之女。史谌是之妾史良娣的家族成员,后来被任为宁始将军和平侯。这是有政治考量的。当时,绿林军、赤眉军,所向披靡,王莽号称的“百万大军”早已一败涂地,无人可用,无军可遣,王莽甚至不得不调用囚犯来充兵。此时结婚,与其说看中了年幼的,不如说看中了史氏的父亲史谌。王莽用黄金三万斤、布帛亿万钱作聘礼;而史谌,便成了王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7个月之后,新朝灭亡。王莽被杀,史谌投降绿林军被杀,而史皇后,不知所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大量涉猎文学作品,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并被浪漫主义这“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所征服。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1864年2月7日和2月14日,在《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巴黎的忧郁》。4月24日,夏尔·波德莱尔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6月,在比利时做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厌恶这个国家和比利时人,他还是在比利时一直住了两年。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9月2日,夏尔·波德莱尔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