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要把关羽和甘糜两位嫂子关一座房子里?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降曹后,为了破坏关羽和的关系,故意只给关羽和甘糜二夫人一座房子,想让关羽给刘备带绿帽子。

要说这做小兄弟的就是亏。

《演义》中,老大刘备有四个老婆,甘夫人,,孙夫人和吴夫人,个个都有出镜的机会。

老二关羽还行,小说第73回借之口说出关羽是有老婆的。

老三的老婆书中提都没提-——他一定是有老婆的,不然就不会有张苞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老大革命还没成功的时候,小兄弟们是不应该成家的。

成了家,还怎么为老大卖命?但老大刘备允许关羽张飞在革命成功前娶妻,可见他们兄弟情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在家庭生活上重刘备,轻关羽张飞,所以编刘关张的家庭生活年谱有些困难。

此处先试着整理一下主要事件。

一条原则:所有数据来自《三国演义》,正史上的纪录不可采信。

先从出生年份说起。

《三国演义》给出了刘关张的死亡年份和年龄。

关羽死于公元219年(建安24年),58岁;张飞死于221年(章武元年),55岁;刘备死于223年(章武三年),63岁。

我们可以推算出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关羽162年,张飞167年。

张飞小好几岁。

桃园三结义三人第一次出场,据书中交代,刘备当时28岁,所以关羽应该是27岁,张飞22岁。

在那个时代,这个年龄都应该是成家的了。

但从后面的故事发展看,三人都没有家小。

有点奇怪。

民间传说是关羽张飞互相杀死对方家小后,跟随刘备打天下。

民间传说自然是无稽之谈,不必相信。

但不管怎样,他们在这之前的家人都与后面的故事无关。

顺便纠正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错误。

按刘备年龄算,桃园三结义发生在公元188年,三人随后参加对黄巾军的讨伐。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爆发于公元184年,历时9个月,结束时距桃园三结义还有三年。

可见正史的记载是多么不可靠。

好了,我们一年一年的数,重点是搞清楚关羽张飞哪年娶的媳妇,生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镇压完黄巾军后,刘备做过一段时间的平原县令,后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的战争中。

伐董失败后,刘关张,四处要饭吃,连个根据地都没有。

三人抱定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出来混,此时功未成,不可能成家。

公元196年到200年,刘备卷入和曹操的三角战争中。

在此期间,刘备有了第一个根据地,徐州;有了两个老婆,甘夫人和糜夫人。

这些事,刘备做的很差劲,典型的小富即安,胸无大志。

想想看,刘备家小后来添了多少麻烦∶害得关羽投降了曹操,也差点要了的命。

此外,刘备这事也做的不够义气:自己都两老婆了,两兄弟还在那儿光着。

和曹操合伙干掉吕布后,刘备在曹操家做了一年客人,后因卷入针对曹操的御带诏事件,惹怒曹操。

被曹操打败,刘关张失散,关羽投降曹操。

关羽降曹这段时间的一个生活细节描写,可以证明关羽的确没有老婆:关羽降曹后,曹操为了破坏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故意只给关羽和甘糜二夫人一座房子,想让关羽给刘备带绿帽子。

若关羽有老婆,则曹操危矣,必不会出此下策。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刘备投奔。

此事发生在小说第31回。

第33回再次提到刘备,已是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出生,刘备仍在刘表处。

六年间,刘备除了生了个儿子,什么也没做。

奔波了十几年,也该歇歇了。

结果歇出了一身肥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大都歇了,作兄弟的自然也不会太努力,不然对老大的压力太大。

在刘表家不愁吃不愁穿,温饱解决之后,下一步该干什么呢?自然是娶妻生子。

公元221年,刘备伐吴时,张苞关兴人称小将。

按常规,小将的年龄应在15-20之间,所以出生时间应在201-206年之间,正好和刘关张在刘表处养膘的时间一致。

这几年,刘关张不闹革命,只猛抓生产。

这哥仨其实也真不容易。

刘备生刘禅时已经47岁。

难怪刘禅那么笨。

关羽也不年轻,生了关兴和一个女儿。

后来因为女儿和闹翻,丢了荆州和脑袋。

张飞年轻有优势,生了张苞张绍哥俩,外加一个和刘禅同龄的女儿。

张苞比关兴会打仗,张飞女儿后来做了刘禅的皇后。

可见,为下一代着想,孩子不能生得太晚。

若不是曹操打来,哥仨也许会在刘表家养一辈子膘。

被迫无奈,刘关张再次拿起了武器。

此时家庭问题已经解决,哥仨可以集中精力闹革命了。

此后一路顺风顺水,先后拿下荆州,益州,汉中。

公元219年,三分天下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能够水淹下邳生擒三姓家奴吕布,重要是靠这支军队

建安三年(198年),再次反叛朝廷,他与结盟,又派高顺、攻打小沛的。 这是在与公然叫板,曹操不能不管,于是亲率大军攻打吕布。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城内。 下邳城是当时徐州刺史部的治所,吕布的大本营,其具体位置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一带。春秋时便在此修造城邑,是一个军事重镇,城池高大坚固。 吕布手下原本是一支的队伍,但此时被困在下邳城内,擅长的战法施展不出来,粮草一天天快速消耗着,外面没有援兵的消息,个个人心惶惶。 但是,尽管城里士气低迷吕布却坚持不投降,准备死战到底,依托坚固的城防,曹军攻了3个多月,竟然没有破城。 下邳城久攻不下曹操很头痛,因为大军长期滞留在徐州一带,南阳郡的张绣、荆州的、冀州的、关中的韩遂和这些人此刻都在盯着徐州的战局,会不会趁乱打劫很难说。 如果出现那样的情况,自己仓促回军,岂不是当年兖州之叛的重演? 曹操人在徐州,心里一里惦记着后方的许县,这时传来情报,说与吕布的老朋友张杨在东市起兵,打出了支援吕布的旗号,这加重了曹操的担忧。 曹操不怕张杨杀过来,他怕张杨杀到许县去,以张杨现在的实力虽然构不成致命的威胁,但他带头一闹,四周的实力派们更要蠢蠢欲动了。 张杨起兵的东市不知何地,应该在河内郡,有人认为是下邳城的东市,那肯定是不对的,张杨此刻应该距这里还很远。 曹操想撤军,这时和都来劝他,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一定不能松气,如果让吕布缓过这口气,日后再解决他就更困难了。 郭嘉对曹操分析说:“当年有70多座城池,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一朝失势导致身死国亡,这是他恃勇无谋造成的。现在吕布每战必败,已经气衰力尽,内外皆困。吕布的势力比项籍差得远,而现在的情况比项籍还不如,如果乘势攻之,一定可以将其擒获!” 郭嘉的建议得到荀攸的支持,他也说:“吕布自彭城以来,连战皆败,锐气已衰。对三军来说,将领是其核心,将领衰弱军队就丧失了斗志。虽然有些智谋,但现在他的计谋还来不及施展,趁着这股劲猛攻,一定可以拿下吕布。” 郭嘉和荀攸相当于曹操的正副参谋长,他们都不主张退兵,坚定了曹操打下去的意志。 不退兵,如何实现突破呢?荀攸、郭嘉给曹操出了个大水灌城的主意。《志》对此记载得很简略,只说:“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 如今下邳城所在的江苏省睢宁县一带没有太大的水系,但在汉末,附近的泗水是黄河故道的一部分,这里水系很发达。 水不缺,也可以用来灌城,但如果实施呢?现在要修个引水工程,花费巨资不说,往往还得旷日持久,因为土方量一般都非常巨大,时间短了根本不行。 而且,城里的人还得让你来灌才行,如果他们不同意,你在城下搞“水利工程”,人家在城头弓箭和滚木擂石不停点儿地招呼,你也干不成啊。 但曹军似乎很快就完成了灌城的任务,结果下邳城内很快成为一片汪洋,守军。 曹军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与下邳城特殊的城池结构有关。 那时,下邳城外河道纵横,下邳城的一段城墙就沿着城外的一条河流所修筑,这段天然的河道也成为下邳城护城河的一部分。 这样做一来省工,二来天然河流水量更丰富,水面也更宽阔,但也有不利的地方,那就是容易受水攻,同时也更容易引发洪水。据发掘,汉末的下邳城已埋在如今5米以下的泥土里,其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发生在清七年(1668年)的一场大洪水。 现在,曹军只要在紧邻下邳城的这条河流的下游修起一座大坝,把河水堵住,就会形成一个堰塞湖,水量到达一定程度,就能轻松把水引到城里去。 那时的城墙很少有砖石结构的,大多是夯土墙,用水一泡,自然就“城溃”了。看到这种情况,吕布手下的部分将领实在不想再打了,于是来了个战场起义,将吕布抓起来投降曹操。 曹操在白门楼将吕布缢杀,白门楼是下邳城南门的城门楼,曹操入城后把临时指挥部设在这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城里已经是一片泽国,唯有这里还比较高。 曹操手下有一支工兵部队,这支队伍战斗力很强,仅史书提到的出色表现至少就有3次,一次是水灌下邳城,一次是水灌邺城,还有一次是安众突围战。 曹操曾在南阳郡被张绣的军队追击,张绣抢占了安众要塞,曹军无法通过,有被全歼的可能。 关键时刻工兵部队大显神威,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在要塞所在山口部位挖出一条地道,曹军“一夕遁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崔琰为什么会被被一代奸雄曹操赐死?他做了什么事情

名士崔琰说一句让人困惑的话,被赐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末年分,烽火连天战不休。群雄争战,若想制霸天下,自身要英明神武,还需要有谋士,武将尽力辅佐。此外,如果能拉拢到一些名士,也能增添不小的助力。名士,就是有名之士,虽然谋略,武力稍有不足,但是学问高深,万人拥戴。雄主如果得到名士,不但可以咨询国策,还赢取了不少民心。 崔琰,东汉末年清河郡人,是一位名士。崔琰年少时,朴实木讷,喜欢击剑习武,后来拜大文学家为师。当时天下大乱,郑玄带崔琰等弟子避难,因为粮谷匮乏,郑玄便遣散众弟子。崔琰在外游历几年后归家,以弹琴读书自娱。 大将军听闻崔琰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官。袁绍军纪松弛,不少士兵盗墓求财,崔琰劝袁绍约束士兵,施行仁德。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郑玄劝袁绍臣服,而袁绍不听,其后袁绍在官渡战败,愤恨而死。袁绍的两个儿子争权相杀,都想得到崔琰,而崔琰称病推辞,于是获罪被囚禁。 曹操击杀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当了冀州牧,征召崔琰为官。曹操对崔琰说:“昨夜查户籍,得到30万之众,所以冀州称得上是大州。”崔琰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白骨遍地,王师来到,我没听到明公要施行仁德,救苦扶难的话语,而只听到明公计算兵马的话语,这难道是冀州人民所期望明公的事吗?”曹操当即变了脸色,向崔琰道歉,而宾客们也都大惊失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崔琰在邺都教导。曹丕出去打猎,兴趣全在猎物上。崔琰劝谏说:“放纵玩乐,会让人民失望。您的父亲在外冒死征战,您应该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端正身心,发扬美好的节操。希望您烧掉猎装和猎具,满足众人的愿望,不要让老臣获罪于天”。曹丕听从了,并说:“以后我再犯这样的错事,请您再次教诲。” 曹操当了丞相,崔琰被任命为东曹,权力很大,掌管很多官员职位的变动。曹操建立后,崔琰当了有实权的尚书。 当时曹操在立太子一事上头疼,不知该立曹丕还是,于是秘密咨询群臣。只有崔琰信不封口地答复说:“应该立曹丕,臣以死坚守原则。”当时曹植已经娶了崔琰的亲侄女。曹操欣赏崔琰的无私和名节,慨然叹息。 崔琰声音洪厚,姿容英俊,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仪态威重,被群臣敬仰,也被曹操忌惮和敬重。 曹操雄霸北方,声名大振,匈奴派使者送礼,并求见曹操。曹操让英俊雄伟的崔琰代替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假扮成带刀侍卫。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有何印象,使者不假思索的说:“魏王,神态高雅,但旁边的带刀侍卫,气度威严,不是凡人,是真英雄!” 崔琰有知人之明。当初崔琰与司马朗结交,司马懿正年轻,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弟是个人才,你比不上他”。崔琰堂弟崔林,,被人轻视,崔琰却说:“崔林。”涿郡的孙礼、卢毓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又说:“此二人可以做三公。”后来崔琰的话全都应验了。 崔琰曾经举荐过巨鹿人杨训为官,杨训虽然才能不高,但清廉守节。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写表文为曹操歌功颂德,于是有人说杨训趋炎附势、虚伪,又借此说崔琰举荐人才不得当。 崔琰检查了杨训的草稿,写信给杨训说:“检查了你写的表文,做的事很好而已!时间啊时间,会有变化的时候。” 有人上告说崔琰这几句话是傲世、怨恨、咒骂的行为。 曹操听闻后,大怒的说:“谚语说‘只不过生了个女孩而已’,‘而已’不是一个好词。‘会有变化的时候’,意义不恭顺。”于是曹操治罪,罚崔琰为劳动的犯人。 曹操派人监视崔琰,得知崔琰没有屈服的神情,便下令:“崔琰虽然服刑,却与宾客交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很愤恨的样子。”于是赐崔琰死。 那么曹操是怎样理解崔琰那句话的呢?崔琰写给杨训,因此殒命的原话是:“省(xǐng )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省”是检查的意思,“耳”是“罢了,而已”的意思。 曹操解释崔琰这句话,用了谚语“生女耳”,意思是“生了个女孩而已”。古代,妇女生孩子,众人来庆贺,如果主人说:“生了个女孩而已”那么表示主人内心不满,不希望是个女孩。如果是别人说:“生了个女孩而已”则表示此人心中不服:“生了个女孩而已,有什么了不起。”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好话。 崔琰说“事佳耳”,意思是 “做的事很好而已”。按曹操理解,就是崔琰对杨训写表文歌颂魏王而不满或不服,如果是这样,那么崔琰也反对曹操当魏王。在《》中,崔琰就是反对曹操当魏王而被杀的。 崔琰说“会当有变时”,意思是“会有发生变化的时候”, 按曹操理解,就是“会有发生变故的时候”,就是说会发生对曹操不利的事情,比如宫廷政变,部下叛变等。 那么崔琰那句话的本意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崔琰有知人之明,应该不会看错杨训,那句话是安慰杨训的。崔琰是安慰杨训说:“你写的表文只是很好而已(没有其他不好的问题),到时候会发生变化(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括号内就应该是崔琰话的弦外之音。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崔琰之死,真正的原因根本不是他那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而是曹操本来就想找个罪名杀了他。有没有崔琰那句话,或者有没有真正理解崔琰那句话,曹操若想杀崔琰,崔琰是如何也逃不掉。 至于曹操为什么想杀崔琰,那就得再写一篇文章细细分析了。简而言之,曹操想杀崔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崔琰名气太大,曹操心中忌惮。崔琰虽然不像那样恃才傲物,但至少敢于顶撞曹操,而曹操还不能轻易惩罚,只能吃闷亏。举例来说,崔琰就像现在的公知,大V,衙门多少有些忌惮。 其二,崔琰卷入了曹操立太子之争。崔琰表态说以死来捍卫曹丕的太子之位,而侄女婿又是曹植。曹操如果想立曹植当太子,那么只能成全崔琰死了。曹操如果想立曹丕当太子,但谁能保证崔琰会不改初衷?所以无论立谁当太子,崔琰都得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