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并称为“”。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在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扶持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

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的《史记》是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其中“世家”记录着活跃在帝王身边的贵族、侯王的兴衰史,《留候世家》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留候就是指有着“汉初第一谋臣”之称的张良。

张良、萧何、韩信被史家誉为“汉初三杰”。

萧何为刘邦的幕僚长,位列第一功臣,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最后被刘邦所猜疑,被捕下狱,险些治罪;韩信拥有重兵,战功赫赫,但素来被刘邦所猜忌,最终难逃被诛杀的厄运,可悲可叹;唯有“谋臣中的第一高人”张良,在汉初帝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王者师”的角色,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以至于成为古往今来能够运用政治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范例。

司马迁在《留候世家》的记述中,文学色彩并不是多浓厚,前后都是运用了一种平淡朴实的笔法,描述了张良如何从一个拥有报国之志的青年,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王出谋划策,争夺天下,然后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又急流勇退的传奇而又富有智慧的一生。

民初史学家李景星在其《四史评议》一书中论曰:“史传例不称字,而《留侯世家》独称字,以高帝常字之也。

凡此,皆推重子房处。

盖子房乃汉初第一谋臣,又为谋臣中第一高人,其策谋甚多……”又曰:“《留候世家》尤妙在‘老人授书’及‘四皓定太子’两段,全于淡处着笔,虚处传神,使留候的逸情高致一一托出,信乎其为文字中之神品也。

” 《圯上逢黄石公》一段,有传奇色彩,但司马迁未加任何修饰,就像给我们讲述一个很亲近很实在的故事。

张良桥上遇黄石公,正是自己的理想抱负遭受挫折的时候。

他博浪沙击杀不成,历经十年磨难,巧遇黄石公,从为老人拾鞋穿鞋,几次相会,到老人赠书,展示出张良的不凡气量和隐忍有容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张良已经从一个江湖的豪侠之士,变成了一个成熟、深沉、机智识变的不平凡人物,为后来成为“王者师”埋下了伏笔。

《谏止复立六国》是张良政治智慧的一个出色表现。

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荣城,忧心如焚,的寻求破楚的良策。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想借助六国君臣百姓的力量来削弱楚国。

刘邦把握不准,就去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当时就对这一决策进行了否决,并且针锋相对的论证了这一策略的不可行性,同时指出了这一策略失误的八条原因。

张良巧妙地以伐夏而仍然封其后人于封地为例,把楚汉相争的严酷现实和商汤伐、的历史加以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重新封立六国,只能断送汉王创下的伟业。

在这里,张良善于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

此外,在向君主谏言时,能把自己置于适当的位置,既雄辩,又不气势张扬,既严肃地指出厉害关系,又不置君主于难堪的境地,这种知彼知己、把握分寸、刚柔相济的主宰形势的能力,无疑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鉴作用。

司马迁在《四皓定太子》一段里,把张良的政治智慧又推向了一个层次。

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欲立的儿子赵王如意。

吕后,向张良寻求良策。

张良说: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群臣百余人何益?张良冷静地分析了客观形势的变化,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汉高祖为成就帝业,可以采纳他的意见。

如今天下安定,处理家庭骨肉之间的事情,汉高祖就不会这么容易的采纳自己的意见了。

张良正是基于对客观形势及自己在这一格局中的位置的透彻分析,才决定采用了与上次谏止汉高祖重新分封六国时的不同策略,用间接的手段达到直接的目的,即借助四皓的力量来达到巩固太子地位的目的。

这个目的达到了吗?司马迁运用绘声绘色的描述回答了这个问题。

“鸿鹊高飞,一举千里。

羽翩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赠缴,尚安所施!”汉高祖面对戚夫人的悲泣,唱起了这支楚歌,这是一首汉高祖无力驾驭局势的无可奈何的挽歌,也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张良出色的政治智慧的赞歌。

司马迁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事件,层层推进地凸现了张良出色的政治智慧。

《留候世家》的最后一节便写到了张良急流勇退。

张良大半生用智谋为汉王争得天下,但“;;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规律,他是深知的。

急流勇退从理论上讲,虽是消极的,但它的确是一颗在特定历史时代各种复杂而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相互制约下结出的历史之果。

急流勇退,既要有识时务的睿智,又要毅然决然割舍功名利禄的勇气。

所以看似超然的急流勇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割舍名利的痛苦的灵魂挣扎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能够急流勇退的人,既是智者,更是勇者。

张良正是这样的智者和勇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力推“普通话”:文人不懂官话竟不能科考

1728年,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称“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意思是,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就不能参加考试网络配图一个把满语视为国语和民族标志的,此时却破天荒地下了一道推行汉语普通话的上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上谕颁布后,闽粤二省的各个郡县普遍建立了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凡是走读书、考试、当官之路的读书人都要懂得官话。甚至一度规定,不会讲说官话的童生,不得考取秀才。雍正帝的“推普”上谕不可谓没有远见,“推普”措施似乎不可谓不力,然而收效甚微。据记载:“初时甚为认真,无如地方官悉视为不急之务,日久皆就颓废,至、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科制,广东则更无闻矣。”网络配图“推普”上谕尽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和影响。作为“推普”的首倡者,雍正帝为后来的张之洞等提出“官音统一天下语言”的思想和举措奠定了基础。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为清廷制定《学务纲要》指出:“中国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语,办事动多扞格,兹拟官音统一天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于官话一门。其练习官话,各学堂皆以用《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网络配图显然,张之洞等人的“推普”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雍正帝“推普”上谕的精髓,并加以发展。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其中,雍正的筚路蓝缕之功是必须得到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独孤伽罗为什么和隋文帝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