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失去皇位继承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野猪皮的家族企业 在老女真人的字典里,,是野猪皮的意思。
公元1626年9月30日,野猪皮同志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在这一天来临之前,努尔哈赤曾经放话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声明自己死后,由满洲贵族共同议定新继承人。
这样的安排,很有点超前意识,比北美十几个州推选总统还早一百多年。
然而这只是表面文章,努尔哈赤在放话的同时,还做了二手安排。
满洲八旗的家底,一共有210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满打满算也就六万多人。
越是人数少,越是以人为本,现在谁领导的牛录多,未来谁继承努尔哈赤大位的机会就大。
当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正黄旗45个牛录,镶黄旗20个牛录,由努尔哈赤自己亲自领导。
此外,还有努尔哈赤长孙杜度领导的镶白旗15个牛录,次子领导的正红旗25个牛录,代善之子岳托领导的26个牛录,努尔哈赤第五子领导的正蓝旗21个牛录,努尔哈赤侄子阿敏领导的33个牛录,以及努尔哈赤第八子领导的正白旗25个牛录。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董事会成员全部是爱新觉罗家族自己人。
然而这些已经成年的子侄,其实全部不符合努尔哈赤心目中继承人的标准,努尔哈赤所中意的,另有其人,就是大妃的儿子多尔衮。
努尔哈赤曾经不只一次在公众场合,对多尔衮表示赞赏之意,说这孩子像我,将来能将我的事业发扬光大。
2、将小老婆托付给大儿子 后来几十年发生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努尔哈赤的眼光。

多尔衮确实人才了得,没有他就没有后来满清的276年大业。
努尔哈赤不是光说不练的人,他在生前,就对家底做了重新调整:将正黄旗45个牛录一分为三,由多尔衮和他同父同母的兄弟,领导;将原来杜度领导的镶白旗15个牛录划归多尔衮领导;又说明自己死后,将镶黄旗20个牛录划给多铎领导,届时,多铎出任正黄旗旗主,阿济格出任镶黄旗旗主,作为多尔衮的左膀右臂。
这样,平日里团结如一人的多尔衮三兄弟,就有了80个牛录,在八旗势力中独占鳌头。
为了保证多尔衮兄弟顺利接班,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还叫来了代善,命令敦厚稳重的这个老儿子,在自己死后,照顾阿巴亥母子,辅佐多尔衮,完成权力的顺利交接。
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父亲死后,将小老婆小儿子托付给年长的大儿子,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后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照料母子,也是这种情形。
代善父子一共有两红旗51个牛录,加上原来多尔衮兄弟的80和牛录,将占到八旗的牛录比例的62%,可以让多尔衮稳操胜券。
这个安排,充分说明努尔哈赤是个商业奇才,懂得如何通过操纵董事会,达成自己的目标。
努尔哈赤之所以看中代善,让年长的代善辅佐当时才15岁的多尔衮,除了因为代善敦厚稳重,还因为代善本人和多尔衮兄弟的特殊关系。
什么特殊关系呢?说来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代善和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曾经有一腿。
当年,此事被揭发出来的时候,代善本人供认不讳,让他完全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努尔哈赤并没有因为妻子的出轨而大发雷霆,既没有继续追究代善乱搞,也没有责怪阿巴亥淫乱,反而更加宠幸阿巴亥母子。
3、一家出了三个铁帽子王 代善面对父亲的嘱咐,连连点头答应,努尔哈赤也觉得代善曾经和阿巴亥有染,会在权力的天平上站在多尔衮一边。

然而,努尔哈赤这次却走眼了。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还没说什么,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璘就跳了出来,公开反对多尔衮兄弟染指最高权力,支持皇太极。
代善半推半就,跟着儿子们随波逐流,两红旗很快成为皇太极最主要的支持者,并使得皇太极顺利成为汗位继承人。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逼着给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本人一失汗位。
17年后,皇太极驾崩,已过而立之年的多尔衮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没有继承权,却在继承人问题上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代善,宦海沉浮几十年,已经成了一只老狐狸,他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既不表示支持谁,也不表示反对谁,还打击支持多尔衮的子孙硕托和阿达礼,亲自将他们送上断头台。
而执行死刑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接受摄政王身份的多尔衮。
代善的不合作,让多尔衮两次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但却为他自己的家族赢来了最雄厚的政治资本。
满清初期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光代善家族就独占三席,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一直到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末代帝王溥仪如何三次登上“帝王”的宝座
导读:1918年的北京,在各色人物尽情表演的大舞台上,有一个小孩子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时常骑着自行车,在锯掉门槛的巨大庭院里转来转去。他就是躲在紫禁城里的清逊帝溥仪。溥仪的确是个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当了三次“皇帝”的人。 溥仪第二次当皇帝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当年,张勋率领“辫子兵”气势汹汹地进入北京城,到处叫嚣着“奉还大政”。那时,北京满大街嚷嚷着“大清复辟啦”,穿着袍褂的前清遗老遗少地走在街上,脑袋后面拖着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辫子——那是他们不失时机地赶到店铺里订做的。而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内,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在小皇帝的心里无疑盼望着复辟的成功。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张勋的“辫子兵”与段祺瑞的军队打仗时,有告诉溥仪说,宫里供着的关帝显灵了,昨天晚上帮助张勋的军队打仗,关帝的坐骑赤兔马都跑出汗来了。溥仪急忙去看,说是不是真的。 可是,12岁的溥仪跟着太妃、王公、师傅、太监们高兴了没几天,形势就变了。段祺瑞重新执政,“辫子将军”张勋和他那支的军队终于被赶了出去。经历过这次复辟的溥仪虽然还未成年,但他也从失败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丝希望:看来天下渴望复辟者,他重新登上皇位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溥仪怀着对祖先的无限崇敬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辛亥革命夺走的东西再夺回来! 对紫禁城里的人来说,1918年并不存在,他们称其为“宣统十年”。他们也并不关心在那高高的宫墙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心中所想的就是两个字“复辟”。然而,高墙外面的变化却正在发生着。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在闹个不停,各路军阀打打杀杀,北京的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溥仪在一天天长大,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他很清楚,形势如此复杂,与其这样被动地熬日子,何不想办法去找洋人帮帮忙?再有势力的军阀,也得怕洋人! 因此,溥仪一心一意想出洋。 然而他知道,有那一大帮王公大臣的反对,想走出宫去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摇大摆地出洋了。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与弟弟溥杰合谋,把宫里最好最值钱的东西以赏赐溥杰为名, 运出去存到在天津租界的房子里,以备将来逃出王宫时可充作经费。但不知是谁连夜放了一把火,把存放宝物的建福宫统统烧了个干净。其实在溥仪的内心深处,也许巴不得这把火再烧得大些,能给他烧出一条逃亡的道路,因为此时被高墙环绕的紫禁城,在他眼里已无异于一座监狱。他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24 年10 月,发动“北京政变”,第一个行动,就是驱除满清小朝廷出宫。11 月5 日早晨,北京警备区总司令鹿钟麟等人带领军警进入紫禁城,把皇宫与外界相连的电话线统统切断,然后直奔储秀宫,找到了正在与“皇后”婉容吃水果的溥仪,限令他3小时之内出宫。溥仪狼狈地迁出了皇宫,回到他的老家——原先的醇亲王府去了。冯玉祥的行动,在客观上倒是为溥仪第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创造了机会。刚刚出宫时的溥仪,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在他身边的人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主意。表面看,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顺应形势,放弃帝王尊号,老老实实当个蛮有些积蓄的普通老百姓;他还可以寄希望于支持自己的军阀,指望他们掌握政权之后,恭恭敬敬地把自己请回紫禁城去;他也可以按照原来的想法,“借外力谋恢复”,出洋争取外国势力的支持。 溥仪自己,自然是倾向于“出洋”的。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恢复祖业”!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自北京至天津,一步步走进了日本人为他计划好的圈套。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多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偷渡出津,辗转到达东北,重新成为一个“国家元首”。奇怪的是,这个国家不是原来的“大清国”,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满洲国”;那“首都”也不是在沈阳而是在长春;溥仪当的也不是皇帝,而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国家执政”。 对于这种安排, 溥仪一万个不满意,但是溥仪很会自我心理调节,他决定忍住委屈把这个机会作为将来登上皇帝宝座的阶梯。1932 年3 月8 日,溥仪乘专列到达长春,穿着西式大礼服举行了就职典礼。 这个“满洲国”,既不是封建君主制,也不是民主共和制,而是被日本人独出心裁地称之为“执政制”。其实说穿了,溥仪根本没什么“政”可执,他根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后来,日本人出于形势的需要,居然决定让满洲国实行帝制,而且承认溥仪是“满洲国皇帝”。更让溥仪的,是在经过协商后,竟同意他穿龙袍祭天!1934 年3 月1 日,溥仪在长春郊外杏花村那个用土垒起来的“天坛”上,穿着真正的龙袍举行了告天即位的所谓“古礼”。他身上的那件龙袍可不简单,是皇帝曾经穿过的,在太妃身边珍藏了几十年,这次是专程从北京取来的。这是溥仪第三次当皇帝了,这一次比以往的哪一次都排场,都威风。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总算尝到“”是什么滋味了。 其实,溥仪当“满洲国皇帝”那十几年,是他一生中最让人恶心的一段时间,他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奴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溥仪作为证人出庭的时候,曾经含着眼泪“控诉”日本人如何威逼和迫害自己,但是没有人同情他,因为在他“统治”东北的十几年里,老百姓受尽了苦难,他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一天,正在逃亡途中的溥仪发布了所谓的“退位诏书”,就此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按旧时算法,这一年他恰好40 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军进关之后多尔衮竟曾想与南明划江而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