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周朝最后的帝王周幽王:把国家折腾没了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生于公元前795年,卒于公元前772年,他,本名叫宫湦,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可以说就是他的缘故,才会加剧周朝的灭王。

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在世只不过是23年,但他的被后人所耻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王后是申后和,共生下好几个子女,例如、等,这些都只不过末世的皇子皇孙,对于他们来说,出身皇室,还不如生在平民百。

关于周幽王的出生时间,史书上对此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的记载,认为他就是出生在这个时间,但其真实性有待考察。

在公元前782年的时候,还不过是13岁的周幽王就即位,把第二年称作为元年。

他坐上皇帝的宝座,根本就没想过如何使百居乐业,更多的是沉迷于酒色,对国事一概不问,还让贪官虢石父来主持朝局,对百姓不断地剥削,并且自然灾害众多,让国人们对他非常怨恨,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而且他还听信褒姒的话,把自己原来的皇后给废除,另立她为皇后。

本来朝局就很动荡不安,百官对他也不是很臣服,他还为了夺褒姒一笑,就下令,只要是谁能够让她笑一笑,赏赐一千两黄金。

此时,民间有个叫虢石父就献上一个计策,跟他说,只要点燃烽火,让那些诸侯国们过来,洗刷一遍,这样皇后肯定会笑一笑。

这样的计策遭到了大臣们的劝阻,但是早已迷失本心的周幽王觉得这是好计策,就放了一把火,果真把诸侯给骗来了,但是却没有任何事,让诸侯内心很不爽,这也是周朝灭亡的关键所在。

周幽王的故事 周朝有一个皇帝,名叫周幽王,这个皇帝当的非常的残暴和腐败,每日过着奢靡不堪的生活,他对待百姓不像是一位明君的做法,而是不断地剥削,满脑子想的就是自己的。

他有一个爱妃叫做褒姒,长得非常的好看,因此,受到了周幽王的宠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东周列传志》曾有这么一段话,是用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之貌。

”虽然褒姒长得很好看,但是她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从来没有笑过。

因此周幽王就想到了一个主意,说:“谁能让娘娘笑一笑,本王就赏赐他千两黄金。

”这个话激起了轰动,导致宫内或者宫外的人都来进谏,想要跟周幽王说自己的主意。

然而就只有一个叫虢石父的话,引起了周幽王的注意,他提出“”的主意,并且断定娘娘会笑。

于是,昏君周幽王就采纳了这个主意。

在一个傍晚,他带着自己的爱妃登上城楼,下令让士兵们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想都没想,认为是西戎来犯,便率领军队前往支援,到了城门下,却发现灯火辉煌,根本就没有西戎来犯的迹象,一打听之后,就知道这是周幽王为了让爱妃一笑,来取乐自己。

各诸侯都觉得自己遭受到了侮辱,自己好心支援,赶的全身都是汗水,却发现这只是一个闹剧,真的是敢怒却不敢言,只好收兵回到自己封地。

果然,褒姒见了这个场面,当场就笑了出来,周幽王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

他没想到的就是,此事过了没多久,西戎还真的来犯,周幽王令人快点起烽火,但是众诸侯以为这又是一起闹剧,根本不愿出兵。

结果西戎攻破都城,把周幽王给砍杀了,从此西周就灭亡了。

这就是“”的故事。

周幽王失信身亡 周朝的都城是在丰、镐一带,临近西戎,为了加强对都城的保护措施,周天子就跟手下的臣子们做了一个约定,在大马路上建起一个大土台,然后放上一面大鼓,让多远的地方都能够听到这个鼓声。

只要是西戎来袭,寡人就会敲打这面大鼓,只要是听到这鼓声的人相互告知,一定要前来支援,解决寡人的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次,西戎真的来袭,周幽王就命人敲打大鼓,各诸侯肯定是率领部队马上前来支援。

这样的行为,让他的宠妃褒姒看了,在他的面前开心的笑了起来,她觉得这种做法很有意思。

于是,昏庸的周幽王想要看到宠妃的笑,在西戎还没有侵犯自己的时候,命人多次击打大鼓,导致各诸侯多次前来支援,这发现连西戎的影都没有瞧见,只知道这是周天子的玩笑罢了,于是愤然回去。

到了后来,西戎还真的来袭,周幽王就慌了,连续的击鼓,却等不来任何一个诸侯前来支援。

没过多久,他们在骊山脚下发现了他的尸体,至此,这件事情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周幽王为了一笑,就编造西戎来袭的假像,丢失了诸侯对自己的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失信于别人,我们应该保留诚恳待人的品德,不能像周幽王一样,戏弄了别人的同时,自己终究会吃到恶果,可谓是害人害己。

毕竟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失信之人,始终是别人的笑柄罢了。

这故事出自于之手,是根据“烽火戏诸侯”的改变而来,其本质依旧是论述诚信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文盲帝王登基一字不识 亲政后恶补到吐血

是很注重教育的,怎么会有文盲皇帝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没有的,但在非常理的情况下就有了。清朝确实有一个文盲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福临。 在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一个是,但这两个皇帝都是在关外,努尔哈赤当皇帝时还是后金,到了皇太极当皇帝时改为“清”。但皇太极还没等满清入关就死了,顺治皇帝是进北京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网络配图 顺治登基继位时年纪不大,才6岁,当时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根本批阅不了奏折。按理说,顺治6岁时,宫中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才对,为什么顺治登基时不认识字呢?这就要托的福了! 想当初,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这就引起了皇位之争。为了争当皇帝,王室内部打得不可开交。在剑拔弩张的争斗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样一来,既合了意,也使矛盾得以缓和,而多尔衮也得到了实惠——摄政。 多尔衮摄政,实际上就是当假皇帝,他不但肃清大臣,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顺治。目的就是把顺治架空,自己永远把持朝政。可顺治会一天天长大,长大了要亲政,多尔衮不交权又不合适,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了顺治皇帝该读书识字的年龄不给他请老师,让顺治成为文盲,不认识字,自然无法批阅奏章,顺治也就永远只能当傀儡皇帝了。 而对于顺治来说,他也不敢违背多尔衮的意思。因为多尔衮大权在握,说废他就废他,说不定还会要他的小命,所以他只能惟命是从。网络配图 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见多尔衮不想让顺治学习,也顺着多尔衮,任由顺治整天玩耍。这个女人知道,他们孤儿寡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终于出事了。这大概是天意,抑或是孝庄太后天天给多尔衮念丧经,最终导致多尔衮出事儿。呵呵,这是笑谈,不过自古以来,女人要是恨谁,大多是天天给他念丧经的。 多尔衮出的这事儿还不小,他到古北口外狩猎,也不知咋整的,一下子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归天,死的时候才39岁。多尔衮就摔一下,真就治不了了?真就能死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说不定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故意让太医搞鬼呢!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死了,对顺治来说是件好事。放没放鞭炮庆贺一下咱不知道,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亲政了。 顺治亲政之后,没有急于政务,而是抓紧办一件事,什么事儿?扫盲!不认识字怎么当皇上啊?这事儿必须恶补!据《北游集》记载,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内侍抱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朕读过的书,请你看看。”网络配图 木陈忞一看,发现顺治读过的书太多了,有《左传》、《》、《庄子》、《》,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文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把木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在《北游集》中,顺治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中大概也只有顺治一人。 先是文盲,后刻苦读书到吐血,足见顺治做皇帝之用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几代皇帝的典范,使大清延续了三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能混成帝王?有一个本事无人能及

凡成大事业者,在关键时刻,必是。在这一点上,是身体力行的大胆实践者,也是舍子弃父的最大获利者。刘邦有句名言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呢?网络配图 当时,刘邦利用率军收复梁地的机会,设计挑逗坚守项羽当时西征大本营成皋的曹咎,曹咎中计,刘邦遂一举占领了成皋,“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几乎把项羽的家底给夺了。暴怒之下,项羽迅速率领回军向西,与刘邦汉军对峙于广武涧,即所谓鸿沟。 对峙鸿沟后,项羽不断向刘邦挑战,天天叫阵,但是,无论是单打独斗也好,三军拼杀也好,刘邦就是不接招,只坚守,不交手,哪怕项羽安排人在鸿沟边不停羞辱漫骂,也默默忍着,不作声。 如此焦灼对峙数月后,因为粮草军需不继,项羽决定使出杀手锏,他手里有攥着俘获的刘邦家属嘛,尤其是刘太公,那可是刘邦的亲生父亲。所以,项羽便命人将太公绑在案板上抬出,向鸿沟那边的刘邦喊道,如果不投降,我就活煮你的老父亲。网络配图 于是,就有了刘邦上面那句“经典名言”的回答,你我曾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爸也是你爸,硬要烹了他老人家,也分我一杯羹吧。 刘邦这句话,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公自汉二年(前201)彭城大战期间被俘,至汉四年(前203)楚、汉鸿沟对峙,他老人家被作为人质已关押于楚营两年时间啊。为立于不败而说出如此诙谐幽默的“妙语”,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机智”,尽管,谁也不能预测项羽到底会不会真的将太公活煮。网络配图 应该说,彭城大战的失败,让人们看清了刘邦的为人,哪怕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隐私,也一揽无遗。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态度如此,对其亲生子女的态度就更好不到哪儿去。也是在彭城大败后,在逃跑的路上,因后有追兵,马车上人多,马跑得太慢,他竟然三次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下马车。为了自己能活,打仗能胜,置父母子女于死地而不顾,心硬若此者,刘邦可谓绝无仅有。刘邦不但有坚硬心肠,有时也有小人嘴脸。 汉九年(前208),长安落成,恰逢太公寿诞,刘邦置酒前殿,与群臣一起,为太公祝寿。酒酣之际,刘邦想起自己拥有之地,不无得意地对太公说:“您老当年常常说我没出息,不能置业治产,万事不如仲兄,如今您看,我所置产业与仲兄相比,谁多谁少呢?”《》中没有记载当时太公作何回答,有何表情,想必挺尴尬的吧。 著名小说家蔡东藩先生曾评价刘邦“不脱一粗豪之习。”粗豪二字用在刘邦身上真是再也恰当不过了。粗豪者,没有规矩,不讲人伦,。然而,历史上恰恰是这种人能成大事,无所牵绊,无所敬畏,无所顾忌,无往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