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与公然叫板,曹操不能不管,于是亲率大军攻打吕布。
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城内。
下邳城是当时徐州刺史部的治所,吕布的大本营,其具体位置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一带。
春秋时便在此修造城邑,是一个军事重镇,城池高大坚固。
吕布手下原本是一支的队伍,但此时被困在下邳城内,擅长的战法施展不出来,粮草一天天快速消耗着,外面没有援兵的消息,个个人心惶惶。
但是,尽管城里士气低迷吕布却坚持不投降,准备死战到底,依托坚固的城防,曹军攻了3个多月,竟然没有破城。
下邳城久攻不下曹操很头痛,因为大军长期滞留在徐州一带,南阳郡的张绣、荆州的、冀州的、关中的韩遂和这些人此刻都在盯着徐州的战局,会不会趁乱打劫很难说。
如果出现那样的情况,自己仓促回军,岂不是当年兖州之叛的重演? 曹操人在徐州,心里一里惦记着后方的许县,这时传来情报,说与吕布的老朋友张杨在东市起兵,打出了支援吕布的旗号,这加重了曹操的担忧。
曹操不怕张杨杀过来,他怕张杨杀到许县去,以张杨现在的实力虽然构不成致命的威胁,但他带头一闹,四周的实力派们更要蠢蠢欲动了。
张杨起兵的东市不知何地,应该在河内郡,有人认为是下邳城的东市,那肯定是不对的,张杨此刻应该距这里还很远。
曹操想撤军,这时和都来劝他,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一定不能松气,如果让吕布缓过这口气,日后再解决他就更困难了。
郭嘉对曹操分析说:“当年有70多座城池,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一朝失势导致身死国亡,这是他恃勇无谋造成的。
现在吕布每战必败,已经气衰力尽,内外皆困。
吕布的势力比项籍差得远,而现在的情况比项籍还不如,如果乘势攻之,一定可以将其擒获!” 郭嘉的建议得到荀攸的支持,他也说:“吕布自彭城以来,连战皆败,锐气已衰。
对三军来说,将领是其核心,将领衰弱军队就丧失了斗志。
虽然有些智谋,但现在他的计谋还来不及施展,趁着这股劲猛攻,一定可以拿下吕布。
” 郭嘉和荀攸相当于曹操的正副参谋长,他们都不主张退兵,坚定了曹操打下去的意志。
不退兵,如何实现突破呢?荀攸、郭嘉给曹操出了个大水灌城的主意。
《志》对此记载得很简略,只说:“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
” 如今下邳城所在的江苏省睢宁县一带没有太大的水系,但在汉末,附近的泗水是黄河故道的一部分,这里水系很发达。
水不缺,也可以用来灌城,但如果实施呢?现在要修个引水工程,花费巨资不说,往往还得旷日持久,因为土方量一般都非常巨大,时间短了根本不行。
而且,城里的人还得让你来灌才行,如果他们不同意,你在城下搞“水利工程”,人家在城头弓箭和滚木擂石不停点儿地招呼,你也干不成啊。
但曹军似乎很快就完成了灌城的任务,结果下邳城内很快成为一片汪洋,守军。
曹军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与下邳城特殊的城池结构有关。
那时,下邳城外河道纵横,下邳城的一段城墙就沿着城外的一条河流所修筑,这段天然的河道也成为下邳城护城河的一部分。
这样做一来省工,二来天然河流水量更丰富,水面也更宽阔,但也有不利的地方,那就是容易受水攻,同时也更容易引发洪水。
据发掘,汉末的下邳城已埋在如今5米以下的泥土里,其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发生在清七年(1668年)的一场大洪水。
现在,曹军只要在紧邻下邳城的这条河流的下游修起一座大坝,把河水堵住,就会形成一个堰塞湖,水量到达一定程度,就能轻松把水引到城里去。
那时的城墙很少有砖石结构的,大多是夯土墙,用水一泡,自然就“城溃”了。
看到这种情况,吕布手下的部分将领实在不想再打了,于是来了个战场起义,将吕布抓起来投降曹操。
曹操在白门楼将吕布缢杀,白门楼是下邳城南门的城门楼,曹操入城后把临时指挥部设在这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城里已经是一片泽国,唯有这里还比较高。
曹操手下有一支工兵部队,这支队伍战斗力很强,仅史书提到的出色表现至少就有3次,一次是水灌下邳城,一次是水灌邺城,还有一次是安众突围战。
曹操曾在南阳郡被张绣的军队追击,张绣抢占了安众要塞,曹军无法通过,有被全歼的可能。
关键时刻工兵部队大显神威,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在要塞所在山口部位挖出一条地道,曹军“一夕遁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群雄争战,若想制霸天下,自身要英明神武,还需要有谋士,武将尽力辅佐。
此外,如果能拉拢到一些名士,也能增添不小的助力。
名士,就是有名之士,虽然谋略,武力稍有不足,但是学问高深,万人拥戴。
雄主如果得到名士,不但可以咨询国策,还赢取了不少民心。
崔琰年少时,朴实木讷,喜欢击剑习武,后来拜大文学家为师。
当时天下大乱,郑玄带崔琰等弟子避难,因为粮谷匮乏,郑玄便遣散众弟子。
崔琰在外游历几年后归家,以弹琴读书自娱。
袁绍军纪松弛,不少士兵盗墓求财,崔琰劝袁绍约束士兵,施行仁德。
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郑玄劝袁绍臣服,而袁绍不听,其后袁绍在官渡战败,愤恨而死。
袁绍的两个儿子争权相杀,都想得到崔琰,而崔琰称病推辞,于是获罪被囚禁。
曹操击杀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当了冀州牧,征召崔琰为官。
曹操对崔琰说:“昨夜查户籍,得到30万之众,所以冀州称得上是大州。
”崔琰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白骨遍地,王师来到,我没听到明公要施行仁德,救苦扶难的话语,而只听到明公计算兵马的话语,这难道是冀州人民所期望明公的事吗?”曹操当即变了脸色,向崔琰道歉,而宾客们也都大惊失色。
您的父亲在外冒死征战,您应该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端正身心,发扬美好的节操。
希望您烧掉猎装和猎具,满足众人的愿望,不要让老臣获罪于天”。
曹丕听从了,并说:“以后我再犯这样的错事,请您再次教诲。
” 曹操当了丞相,崔琰被任命为东曹,权力很大,掌管很多官员职位的变动。
当时曹操在立太子一事上头疼,不知该立曹丕还是,于是秘密咨询群臣。
只有崔琰信不封口地答复说:“应该立曹丕,臣以死坚守原则。
崔琰声音洪厚,姿容英俊,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仪态威重,被群臣敬仰,也被曹操忌惮和敬重。
曹操雄霸北方,声名大振,匈奴派使者送礼,并求见曹操。
曹操让英俊雄伟的崔琰代替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假扮成带刀侍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有何印象,使者不假思索的说:“魏王,神态高雅,但旁边的带刀侍卫,气度威严,不是凡人,是真英雄!” 崔琰有知人之明。
当初崔琰与司马朗结交,司马懿正年轻,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弟是个人才,你比不上他”。
崔琰堂弟崔林,,被人轻视,崔琰却说:“崔林。
”涿郡的孙礼、卢毓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又说:“此二人可以做三公。
崔琰曾经举荐过巨鹿人杨训为官,杨训虽然才能不高,但清廉守节。
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写表文为曹操歌功颂德,于是有人说杨训趋炎附势、虚伪,又借此说崔琰举荐人才不得当。
崔琰检查了杨训的草稿,写信给杨训说:“检查了你写的表文,做的事很好而已!时间啊时间,会有变化的时候。
” 有人上告说崔琰这几句话是傲世、怨恨、咒骂的行为。
曹操听闻后,大怒的说:“谚语说‘只不过生了个女孩而已’,‘而已’不是一个好词。
曹操派人监视崔琰,得知崔琰没有屈服的神情,便下令:“崔琰虽然服刑,却与宾客交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很愤恨的样子。
那么曹操是怎样理解崔琰那句话的呢?崔琰写给杨训,因此殒命的原话是:“省(xǐng )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省”是检查的意思,“耳”是“罢了,而已”的意思。
曹操解释崔琰这句话,用了谚语“生女耳”,意思是“生了个女孩而已”。
古代,妇女生孩子,众人来庆贺,如果主人说:“生了个女孩而已”那么表示主人内心不满,不希望是个女孩。
如果是别人说:“生了个女孩而已”则表示此人心中不服:“生了个女孩而已,有什么了不起。
崔琰说“事佳耳”,意思是 “做的事很好而已”。
按曹操理解,就是崔琰对杨训写表文歌颂魏王而不满或不服,如果是这样,那么崔琰也反对曹操当魏王。
在《》中,崔琰就是反对曹操当魏王而被杀的。
崔琰说“会当有变时”,意思是“会有发生变化的时候”, 按曹操理解,就是“会有发生变故的时候”,就是说会发生对曹操不利的事情,比如宫廷政变,部下叛变等。
那么崔琰那句话的本意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崔琰有知人之明,应该不会看错杨训,那句话是安慰杨训的。
崔琰是安慰杨训说:“你写的表文只是很好而已(没有其他不好的问题),到时候会发生变化(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崔琰之死,真正的原因根本不是他那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而是曹操本来就想找个罪名杀了他。
有没有崔琰那句话,或者有没有真正理解崔琰那句话,曹操若想杀崔琰,崔琰是如何也逃不掉。
至于曹操为什么想杀崔琰,那就得再写一篇文章细细分析了。
简而言之,曹操想杀崔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崔琰名气太大,曹操心中忌惮。
崔琰虽然不像那样恃才傲物,但至少敢于顶撞曹操,而曹操还不能轻易惩罚,只能吃闷亏。
举例来说,崔琰就像现在的公知,大V,衙门多少有些忌惮。
崔琰表态说以死来捍卫曹丕的太子之位,而侄女婿又是曹植。
曹操如果想立曹植当太子,那么只能成全崔琰死了。
曹操如果想立曹丕当太子,但谁能保证崔琰会不改初衷?所以无论立谁当太子,崔琰都得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