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戊戌政治风云中能自保平安,但他的观点、态度悉为所知,戊戌政变后他自然不可能不协同再获重用。
不仅如此,他还受到变相惩罚。

黄河自古以来就水患无穷,地处下游的山东更是深受其害,时常决口。
1898年夏秋,山东黄河再次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甚至浮尸蔽水。
这时,慈禧地命令实龄已七十有五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
派李前往当此苦差,慈禧当有自己的考虑:一是自己通过政变重新训政,想以派如此重臣前往灾区,显示自己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二是李鸿章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借此变相罚李。
此时已是初冬,而当他到山东时将是隆冬季节,对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确实难以忍受,所以李鸿章在万般无奈中上折请求另选他人,但未被慈禧批准。
11月30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北京,他特别邀请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Rouffart Armand)随行。
12月11日,他们到达济南。
他接受卢法尔的建议,决定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方法,首先测绘全河情形,研究沙从何处而生,水由何处而减,探寻根治办法。
在有些地段,他还亲率卢法尔及一些官员一同勘测。
1899年3月31日,李鸿章返京复命,距他出京正好四个月。
在这四个月中,他不顾隆冬严寒,,驰驱两千里,认真查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拿出了长、短期治本、治标两套办法,确比许多敷衍塞责、贪图享受、甚至以河务谋私利的官员强不少。
不过,李鸿章关于河工的意见却未受到朝廷重视,许多具体建议都被朝廷和有关部门以种种理由推托、否决。
李鸿章对此忧心忡忡,生怕水旱之灾会激起民变。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担心地说:“之受,不得谓一隅为灾,不关全局也。
” 从山东勘河回到北京后,李鸿章仍然未受重用,但又闲居了八个月后却突然时来运转,,重任封疆大吏,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从“勘河”到“督粤”,这种官运的大伏大起看似命运捉弄,其实却是李鸿章一直耐心等待、不断窥测方向、最后果断行动的结果。
原来,虽然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囚禁起来,但光绪皇帝活着对慈禧和守旧派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慈禧曾打算以“帝病重”之名谋害光绪。

但此时的中国已是“半殖民地”社会,慈禧不能不先试探各国对此态度,没想到各国纷表反对,甚至表示要派医生到宫中查看光绪皇帝究竟是否病重。
而且,全国亦舆论哗然,尤其各地华侨纷纷发电,有时甚至数万人联名,要求慈禧归政,确保光绪平安。
面对强大反对,慈禧只得打消谋害光绪的主意。
但她又于心不甘,打算“废掉”光绪,另立新帝。
但这“废立”之事仍需试探外国的态度,可是慈禧等守旧派与洋人交恶,无从打探,于是与李鸿章私交不错的荣禄便走访李鸿章,请李打听外国人的态度。
李鸿章认为自己东山再起、重获大权的机会终于来临,便不失时机回答说,这是内政,如果先询问外国人的态度有失国体,但如果派我到外地当总督,外国使节必来祝贺,这时可顺便探问外国态度而又不失国体。
除了想重掌大权外,李鸿章提出外放当总督的另一个考虑是远离京城,以避开“废立”这一至为敏感、甚至有关身家性命的宫廷权力之争。
荣禄为李之说法所动,所以几天后他就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李鸿章再获重用任两广总督的消息传来,外国使节果然纷纷前来祝贺。
当李鸿章“无意之中”向他们谈起废光绪、立新皇帝的问题,这些使节则表示这是中国内政,他们“理无干涉”,但他们的国书都是给光绪皇帝的,如果另立新君是否继续承认则要请示本国,间接表达反对废立之意。
荣禄、李鸿章担心废立会引起外国干涉和国内一些官员反对,因此他们也不太赞成此时废立。
于是荣禄提出了不必过于着急,可先立“大阿哥”、慢慢再取得皇帝“大统”的建议,得到慈禧认可。
而任命李鸿章为两广总督,则是慈禧的。
对权谋术数,慈禧可能比李鸿章还要精通。
李想外放当总督,慈禧则顺势让他当两广总督,因为广东紧邻香港、洋商众多,中外交涉日益繁杂,不懂洋务者很难在此为官,李鸿章当是最佳人选。
更重要的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在海外华侨、华商中得到广泛支持,声势越来越大,而侨民、侨商大多数都是广东人,所以广东同情康党的人很多,慈禧认为广东人心浮动、局面不稳,只有像李鸿章这样资望甚高的官员才镇得住。
慈禧此举最厉害之处在于,她清楚知道李鸿章从思想、观点上赞成、同情维新,所以一定要李前去镇压康党,将李置于不能不明确态度的“风口浪尖上”,既是对李的考验,又可将李“拉下水”强迫他也成为与自己一样的维新派的镇压者。
就在任命李鸿章为两广总督的第二天,慈禧便以光绪之名诏谕各省督抚严密缉拿康有为、梁超:“康有为及其死党梁启超先已逋逃,稽诛海外,犹复肆为簧鼓,刊布流言,其意在蒙惑众听,离间宫廷。

” “近闻该逆狼心未改,仍在沿海一带倏来倏往,著海疆各督抚懔遵前谕,悬赏购线,无论绅商士民有能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密缉拿到案者,定必加以破格之赏,务使逆徒明正典刑,以申国宪。
”其中特别强调“沿海一带”“海疆各督抚”,显然是说给李鸿章听的。
1900年1月7日,李鸿章春风得意、地离京南下,于1月16日到达广州,只隔了一天就接印视事。
在政坛失势一段时间后仍审时度势、积极活动,最终竟以年近八十之高龄东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
李鸿章的能忍能等与终生嗜权恋栈的性格显现无余。
在两广总督任上,李鸿章必须面对如何处理与康党的关系。
1月24日,清廷封时年十五的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因光绪二十五年是己亥年),是顽固派废黜光绪的一种试探。
此谕一出,全国舆论沸腾,一片反对之声,康、梁加紧了在广东的活动,准备“武装勤王”。
对康、梁,李鸿章一方面“奉职而行”,严禁其党羽在广东活动;另一方面又留有某种余地,不想与康党彻底决裂。
如由于捉拿不到康、梁,慈禧怒而严令李鸿章将康、梁在广东的祖坟铲平,但李却以种种理由迟迟不动,因为他知道在中国传统中只有罪大恶极、才“铲祖坟”。
所以他上奏说“惟虑激则生变,铲平康坟,似宜稍缓”。
但慈禧大怒,痛斥李鸿章道“语殊失当,康逆罪大恶极,如真欲乘机起事,岂留一逆坟所能遏止。
该署督身膺疆寄,惟当,力遏乱萌,傥或瞻顾彷徨,反张逆焰,惟李鸿章是问”。
在慈禧的威逼下,李不得不铲平康、梁祖坟,但暗中仍与康、梁有间接来往。
所以康、梁对李虽有种种不满,尤其梁启超甚至一度想派人暗杀李,但总体上对他的态度与评价是“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由此也反映出李鸿章对中国未来发展大势有所判断,一直对康、梁预留后路的狡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靖:第一次亮相就是灭国大战 本来已五十岁了
在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国家领导权,同时将天策府成员,安插在重要岗位,以控制全国军政大权,但是当上老大的兴奋感没持续太久,草原霸主突厥可汗颉利,带着二十万骑兵,攻陷武功,驻扎渭水河畔。这是一次著名的谈判,史称渭水之盟。李唐在损失了大量金钱美女之后,换回了喘息的时间,为了这次屈辱,李世民积极准备反攻草原,贞观三年,任命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帅十万大军北上,进击突厥。同时,联络被颉利欺压的突利和夷男,组成联盟,内外夹击,贞观四年正月,李靖攻陷定襄,俘虏和道,并州都督李绩,在内蒙呼和浩特的白道,打败突厥主力,颉利退往铁山。无法同时面对三线作战的请求议和,正当李世民的使者唐俭,和颉利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李靖带着精锐骑兵,趁着夜色和大雾,突袭牙帐,俘获颉利可汗。网络配图 东突厥宣布投降,李唐疆域扩展至大漠,而李世民也被西域国家尊称为:,今天的故事,就是关于突厥之战的第一功臣,李靖。 李靖,出生于雍州三原,现在的陕西三原县附近,富家公子,祖辈三代,都是大官,老爹叫李诠(读quan),官拜赵郡太守,的官;爷爷李崇义,河北殷州刺史,在北魏和任职;曾祖父叫李欢,担任北魏的河州和秦州刺史。 论名气,平定南朝,俘虏南的男人,,是他舅舅。 当时兴盛,李靖一家也是佛教信徒,所以李靖的字,叫药师,出自佛教中的药师佛,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说到药师佛,很容易想到,在他身边的十二药叉大将。 药叉也就是夜叉,和传统观念不同的是,我们经常说的,,也就是女性夜叉,在佛经中的形象,都非常漂亮,女神级的人物。 继续说李靖,因为祖辈三代都是大官,而且还有爵位,长期饭票,但是到了隋朝、时期,贵族身份不好使了,李靖上边还有俩哥哥,这张长期饭票给了李靖的大哥李正明,李靖呢,只能自谋出路。 李靖年少成名,非常聪明,而且对于兵法,拥有特别的天赋,名将韩擒虎的评价是: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虽然天赋异禀,但是白搭,一切还是要从基层做起,李靖进入官场的第一份工作,是长安功曹,后来更换岗位,也是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官,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小。 大业十一年前后,四十多岁的李靖,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前线,当上了马邑郡的二把手。 马邑,也就是现在的朔州,率属于山西军区,当时的军区司令,就是李渊。 李渊的家底更雄厚,不仅是开国将领李虎的,而且和还是亲家,也是家族的族长。 当时天下大乱,河北的、河南的瓦岗军,江淮的杜伏威,都闹的很凶,杨广离开洛阳,前往江都,意味着,农民起义的势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抑制不住了,这是一个群雄乱舞的时代。 李渊也想参加这个party,于是吸收乱民,整编后进入军队,同时积极和突厥联络,寻求支持。李渊的这些举动,惊动了三个人,前两位分别是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作为山西高层,他们准备找李渊摊牌,如果确认属实,就打算当场格杀,谈判的地点都选好了,就在晋祠祠堂。可惜计划失败,反而被李渊擒杀。发现李渊反常举动的第三个人,就是李靖,虽然是马邑郡丞,但是手下没兵,正面冲突只能殉国,李靖很自负,还想建功立业呢,于是背上行囊,准备远走江东,找杨广告密。从山西到江都,这行程,没有个把月可搞不定,而且中原大乱,官道被封,路上不是遇到土匪,就是逃散的官兵,兜兜转转,刚到了长安,在十里开外,李渊的轻骑兵,也到了。后面的事,就简单多了,李渊占领长安,宣布为新任皇帝,自己成为唐王、大丞相,李靖很不幸的,成了阶下囚。可以肯定的是,李靖被抓后,没有被砍头,要不后面的故事,就没法继续了,从李渊占领长安后的做事风格来判断,对于这些隋朝老臣,尽量以招抚为主,毕竟自己的力量不够,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比如屈突通,也比如李靖。网络配图 讽刺的是,李靖效忠的隋朝,没有给他机会,在被迫投降的李渊手下,李靖却得到了统帅部队的资格,而他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萧铣(读 xian)。 萧铣是南梁的后代,爷爷叫萧岩,是西梁最后一个皇帝的叔父,公元587年,隋文帝宣布吞并西梁后,萧岩进入南朝,投降陈国,公元589年,杨广统帅部队,荡平陈国,萧岩一族被贬为平民。 当时萧铣才六岁,生活过的很不容易,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后来实在过不下去,萧铣成为了一个书贩子,卖书,毕竟作为贵族,孤本还是有一些的。 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萧铣的未来是没有指望的,做官?不行;经商?不行;务农?也不行。 记得有句心灵鸡汤是这么讲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很美好,萧铣漫无目的的活着,没想到真的看到了希望:杨广当上了皇帝,而他的老婆萧皇后,和萧铣可是亲戚。 大业元年,萧铣被破格提拔为罗川县令,终于当上公务员了,而且还是个小官,衣食无忧了。 或许是从小生活条件不好,萧铣一直希望,一个县长显然不满足,他要恢复往日先祖的荣光,大业十三年,机会终于来了,高句丽战争爆发,农民起义开始向全国蔓延。 在岳州,聚集了这么一批人,他们以校尉董景珍为首,其他头目包括雷世猛,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这帮人羡慕地看着窦建德、翟让,同样是基层公务员,人家混的水风水起,自己也想凑个热闹。 老大董景珍比较清醒,建议找一个影响力大的,最好是皇族后裔做老大,这样更有号召力,看来看去,就萧铣合适,双方一拍即合,一年后,也就是大业十四年,杨广被杀,萧铣立马宣布建国,自封。 (老大不是谁都可以当,如果你实力还不够,懂得把自己隐藏起来,躲在幕后,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长江以东,打着小算盘的割据政权还是很多的,随着三大势力的崛起,他们也纷纷选择抱团,在萧铣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范围包括时代的荆州和的半个江东,进可以攻打四川,退有长江作为天险。 在建国初期,萧铣几乎没有对手,但是他的领导班子,都是以巴陵帮为基础,董景珍、雷世猛,郑文秀、许玄彻等人,位高权重,占据权力部门,渐渐的,两边的矛盾开始加重。 巴陵帮希望继续控制萧铣,萧铣呢,随着地盘的扩大,迫切希望自立,武德三年,双方的矛盾达到顶点,董景珍、张绣等人被杀,原先的创始人团队出走,同时,李渊任命堂侄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进攻萧铣。其实,在江南,李靖经历过两任领导,第一任叫许绍,是李渊的同班同学,官拜峡州刺史,第二年,许绍对李靖相当看重,可惜在出征的路上,生病,死了,然后才有的李孝恭。作为皇亲国戚,李孝恭更多的作用,在于监军,军事上,拿主意的,还是李靖。对付萧铣,从经验值上,李靖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杨坚时期,能荡平南朝,两个主要的功臣,其中之一就是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武德四年九月的一天,,一个英俊的中年人,全身铠甲,站在雨中,身前就是汹涌的江水,他仰望天空,没有说话,四周只有江水的咆哮声,在他身后,同样站着的,也是一群穿着铠甲的军人,他们默默望着这位中年人,等到下达命令。网络配图 雨从几天前就开始下了,没有一丝一毫,停下来的痕迹,现在河水暴涨,在这样的天气里,连最勇敢的渔夫,都不想把船开出去。 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这个中年人,嘴角带着一丝冷笑,转过身之后,脸上留着的只有一种坚毅的表情。 他开始发话了,意思是准备渡江。 这个中年人,就是李靖。 关于暴雨下渡江,李靖向他的头顶上司李孝恭,是这么解释的: “,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李孝恭被说服了,亲自统帅两千多艘战舰,沿江水,从三峡出发,一路向东,快速的攻陷荆门和宜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抵达湖北宜昌,歼灭文士弘集结在清江的几万精兵,随后,李靖上岸,带着五千骑兵,走陆路,直奔江陵。 在江陵城外,李靖打败大将杨君茂和郑文秀,将収缉的战船,顺流而下,散弃江中,并不断的释放,萧铣已经投降的消息。 李靖的假消息,本来只是希望,延缓南梁勤王军的救援,却获得了的效果,很多南梁将领直接倒戈,找李孝恭投降去了,萧铣眼看着援兵无望,在被围困了旬月之后,开城投降。 李靖接收江陵城,再次展现了大将之风,军队进程之后,偷偷抢抢没有了,投降的官吏呢,也是维持现状,谁也没为难,因为优待俘虏的政策,原先在江边徘徊的南梁部队,全体倒向李靖,由李孝恭负责接收。 萧铣被押往长安后,大唐皇帝李渊宣布斩首,同时另一边战场,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和,从南到北,李唐皇朝真正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资格,在江淮,另一支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联军,也宣布投降李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病已登基后,刘贺是什么下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