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吴起在魏国节节攀升,只因中了小人计连夜逃走!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节节攀升,只因中了小人计连夜逃走!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这个主要是吴起中了,公叔痤个阴谋家的诡计,失去了的信任。

这件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吴起在魏国实施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得到了魏武侯的信任,他的地位逐步上升,而这个时候,朝中的重臣公叔痤害怕吴起的地位会超过自己,公叔痤一个猜到了主公的心思,于是对公叔痤说,吴起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是目中无人,居功自傲,而且受不了委屈,我们魏国恐怕留不住这样的人才。

于是他向公叔痤出了一个主意。

他让公叔痤先向魏武侯建言,为了表彰吴起的卓越功勋,将一个公主赐给吴起为妻。

魏武侯接受了这个建议。

而公叔痤的妻子是魏国的另外一个公主,于是幕僚建议公叔痤邀请吴起前来赴宴,让公主前来作陪。

席间让公主公主羞辱公叔痤,吴起看在眼里就会觉得魏国的公主可能家教很差。

公叔痤听从了幕僚的建议,席间吴起见公主肆无忌惮,刁蛮仍性,毫无修养。

他觉得可能另外一个公主也是这样的。

于是后来,他向魏武侯谢绝了这门亲事,魏武侯觉得自己好心要赏赐他,吴起无故拒绝,可能怀有二心。

而吴起回家之后,想到这个事情之中有蹊跷。

感觉到了危险,于是连夜逃到去了。

其实这个幕僚的计策可谓是八面玲珑,而且绵里藏针,无论结局怎么样,公叔痤都是获益者,而吴起最终中了小人的奸计,离开了魏国。

只能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吴起并不擅长于搞这类权谋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解析成吉思陵墓失踪之谜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一般人可能认为,成吉思汗就葬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那儿有成吉思汗陵。实际上不是的,这个建筑俗称“八白室”,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而非其实际葬处,而且过去是移动的,并不固定一处。“八白室”就是八个蒙古包式的帐殿,所供奉对象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供物,除了其中一个放着成吉思汗灵枢外,其余分别放着忽兰哈敦、古日布勒津高娃哈敦、成吉思汗弓箭、宝日温都尔、成吉思汗马鞍、成吉思汗坐骑画像,最后一室叫商更翰尔阁,存放成吉思汗生前秘档。还有一种说法供奉的不是物品,而是成吉思汗等八个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孛儿帖夫人、忽兰夫人、也速夫人、速干夫人、别里古台、哈撒尔、和夫人。 成吉思汗实际葬处到底在哪?近年来,日本、美国的专家动用了卫星推测工具,也未能找到蛛丝马迹;《元史》上给出的答案也只有四个字“葬起辇谷”,比描述成吉思汗死亡经过的20个字,还少了16个,真可谓惜墨如金。作为明一代大文臣,宋濂如此行文,大概也是一种无奈,“起辇谷”是什么地方可能他也搞不清楚。 “辇”,古代帝王乘的车子,“起辇谷”字面意思应该是成吉思汗乘车起步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成吉思汗成为蒙古各部首领,直到最后建成横跨欧亚大陆这一超级蒙古汗国的发祥地。“起辇谷”的具体位置,争议很大,说法不同,有人说在内蒙境内,有人说位于外蒙(今蒙古国),还有说在宁夏、甘肃、新疆、北京一带,至今不休。图: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认为,成吉思汗葬在阿尔泰山。“一切大汗和成吉思汗——他们的第一个主人——死后都必须葬在一座叫阿尔泰的高山上。无论他们死在什么地方,哪怕相距有一百日的路程,也要把灵柩运往该处,这已经成为皇室一种不可改变的传统惯例。”照此说法,起辇谷就在阿尔泰山一带了,对这种说法,不少人认为马可·波罗记错了,甚至中文译者也在译文下面标注出“此说有误”。但近来的考古发现似乎证明马可·波罗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在阿尔泰山脉所在的青河县三道海子附近,新疆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有人类改造痕迹的山陵,有成吉思汗当年西征时修建的古栈道,有“辇”经过,疑为成吉思汗陵寑所在。 明人龚之玥著《后出塞录》,认为,起辇谷在北京房山县,但响应者甚少。 清人张鹏翩认为,诸帝后驾崩皆潜厝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老城)北九里之“祁连山”。 清人张穆著《蒙古游牧记》,认为,“史称起辇谷其地在今赛因诺颜左翼右旗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之交无疑也”,今河套伊克昭盟腾格泊西北。 著名地学家张相文著《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认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忽几尔图沟”。这里有一个传说,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统帅大军出征西夏,路经今伊金霍洛时手中的银柄蟒鞭掉落地上。成吉思汗认为这里是他百年后的葬身之地,当即令兵士在此筑敖包作记,将马鞭埋下。第二年,成吉思汗病死后,尸体运经此地时无法前行,灵车轮子就是不动。众人跪拜大呼“起辇”,车轮果真转动了,于是就下葬此处,名“起辇谷”。“伊金霍洛”就是皇陵的意思,今天成吉思汗陵即位于此。 民国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著《蒙兀儿》,认为,起辇谷在今土谢图汗中旗之东库伦。 还有人认为,起辇谷在千里山。靠近黄河有一座千里山(今内蒙古境内),山间有沟名千里沟,蒙古语为“其额勒”,与“起辇”谐音。“起辇谷”就是从“千里沟”谐音变化而来。这个说法的佐证是,在千里山上有成吉思汗与其家族的画像,附近还有多达百余口的已废弃古水井,这些古井名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据说此名缘于成吉思汗当年出征时所带的108只猎狗。此处被推测为成吉思汗当年统帅的几十万大军驻扎之处,成吉思汗死后即葬于此。 徐霆疏证彭大雅之《黑鞑事略》,认为,起辇谷应该在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境内,又译泸沟河)河畔;“霆见忒没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但这一说法,作者本人似乎心不足,未能肯定,称“未知果否”。不过,现代考古添了新证,上世纪九十代前后,日本与蒙古联合考古队动用了卫星设备,在这一带发现了大量蒙古贵族古墓,证实是古代蒙古贵族家族葬地,成吉思汗及其他元诸帝陵是否隐藏其间,后来未有说法,不了了之。 成书于19世纪的《多桑蒙古史》认为,起辇谷应该在斡难河、怯绿河、秃刺河等三河源头处的布尔罕山一带,即今蒙古肯特山地区。这一说法与《黑鞑事略》所记泸沟河之侧相呼应,一个说河,一个说山,都是这一带,现代不少学者比较相信这个地点,因为这里是成吉思汗的博尔济锦家族发祥圣地,元朝后嗣诸帝或许皆随先祖而葬。这里据说还是成吉思汗指定葬处,有一个传说,成吉思汗生前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忽然间起立,突发灵感,对随从表示死后就葬在这里。图:“成吉思汗陵”前成吉思汗雕塑 但也有观点认为,所谓起辇谷一说是成吉思汗后人的障眼法。实际上,成吉思汗就葬在他病死的六盘山附近(今宁夏境内)。根据蒙古人过去的风俗,一个人死后尸体腐烂,灵魂就上不了天堂,一般在三天之内尸体就要下葬。成吉思汗死时正处夏天,不可能千里迢迢把尸体送回发祥地的。 前苏联考古专家则认为,成吉思汗葬在贝加尔湖底。这个说法可能不少人认为不可能,但却从中国古代的堪舆术中找到了理由。堪舆术认为,风水宝地可以是水城,如果取“水城”而葬,要看其潮头高低,水色是否清白。若潮头似龙首高起,水色如银,则是大吉。显然,贝加尔是一座水城,是块聚气藏龙的风水宝地。 为什么成吉思汗的埋葬地点会有这么多种说法?有理由相信这是成吉思汗后人当年有意散布虚假信息。但成吉思汗陵至今为何找不到?根本原因还是元朝帝王施行“秘葬”所致,秘葬让成吉思汗的后人也搞不清楚祖宗的归葬之所到底在哪。秘葬,又叫潜葬,就是秘密下葬,避免为外人察觉,为蒙古人崇尚。如果像汉族帝王那样,卜吉地,营地宫,起山陵,宋濂那样的大学者在编撰《元史》时就不会绕着走,仅给出“葬起辇谷”4个字。 元朝帝王的葬式不同于中原帝王。过去蒙古人信奉萨满教,祭祀的是先人的魂灵,而不是尸骨,其魂灵所在并非尸骨下葬之处,即重魂灵轻尸骨。所以相对来说,不像汉人,对埋葬尸骨的陵墓特别看重,对尸骨的处理比较简单。 《元史》卷七十七《国俗旧礼》所记载的元朝帝王崩后下葬方式,是这样的: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只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鞍,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行前,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后返。”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元朝帝王的葬俗确实很特别,与中原帝王葬式区别很大,甚至连棺椁也要,其“棺材”是用一段大木挖空而成。下葬时很仔细讲究,挖穴不能用乱铲,要一块块取,依次放好;棺下葬后,再按次序归位,不留痕迹。不像中原帝王那样大张旗鼓,大兴土木,唯恐天下人不知其下葬地方。 在下葬后,地面不留痕迹。《黑鞑事略》,“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所著的《草木子》称,汗陵“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其子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蹰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故易世之久,子孙亦不能识也。”另外还有说法,在成吉思汗下葬后,葬地四周栽植了大量树木,若干年后小树长大成林,就没有人能发现分辨出确切的葬地了。 为了防止陵址被外人发觉,保证秘葬成功,成吉思汗的灵柩所经之处不留下一个活口。据马可·波罗所闻,成吉思汗死后,在灵柩运回下葬地途中遇人即杀。“还有一项惯例,就是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护送的人要将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死作为殉葬者,并对他们说:‘离开现世到阴世去服侍你们驾崩的主人吧。’”、“当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死了将近两千人。” 除了秘葬,“薄葬”观念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密作用。薄葬,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什么陪葬品的葬法。根据《元史》所记习俗,元朝帝王死时“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鞍,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最贵重陪葬品大概就是两只金壶瓶了。既没有帝王的金缕玉衣,也没有帝王的贵重金属类无价之宝。口无饭含,足不着金靴。如果陪葬丰厚,再怎么秘葬,恐怕也不会逃脱盗墓者的眼睛,无多少财富可掘,以取财为目的的盗墓就没有意义。这大概是成吉思汗最聪明过人的地方之一吧。后来,元朝诸帝均采取这种秘葬加薄葬方式,不只成吉思汗陵未被发现,其他诸帝王陵目前也无一座让找到。 从历史上看,薄葬的防盗作用胜过重重机关,如的陵墓“高陵”(又称“西陵”)到底在哪也是一个谜。《》上记载,曹操临终有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不陪葬金银财富也就罢了,死时连寿服也不置办,当时穿什么就什么。而且,曹操下葬时也是“不树不封”,地面不留任何标记。秘葬加薄葬,曹操的陵墓引不起盗墓者的兴趣,成了著名的疑冢。 起辇谷到底在哪,成吉思汗是不是真的葬于此,目前仍是一道不解之谜,成了历史遗憾。但根据现在人类的探秘热情,成吉思汗陵离被发现的时间不会太遥远,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加入到了寻探之列。其中以日本、台湾、美国、俄罗斯、韩国最为积极。日本在上世纪与蒙古国联手,组成“探寻成吉思汗墓考察队”,最后一无所获后,但他们根本不死心,近年来再度合作,又进行了多方位大面积的考古,据说已有重大发现;而美国以民间方式分多批进入蒙古国,并宣布所发现的古墓极有可能是成吉思汗陵。2000年中国台湾地区的考古探险队在新疆阿尔泰山三道海子宣布有重大发现,曾震惊海内外。 猜谜远比谜底被揭发有趣得多。如果有一天成吉思汗陵找到被发掘了,真相大白于天下,但人类也许也会觉得遗憾!当年下诏编纂《元史》时,如果当想找,至少会比现在容易得多。他为什么不找?或许朱元璋压根儿也不想弄清成吉思汗及元诸帝归葬之所,有意把这谜留给历史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球帝王唐僖宗: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唐朝帝王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田令孜因害怕军攻打长安,便制定了逃往蜀地的计划。他推荐陈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员左神策军将领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三镇,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候选人。四人三镇,究竟让谁去?灵机一动,想出一个“高招”,要为他们四人举办一场马球赛,并约定,按名次决定三镇节度使。陈敬瑄在比赛中首先胜出,于是成为西川节度使,取代了当时在任的崔安潜;杨师立次之,成为东川节度使;牛勖成再次之,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由于陈敬瑄出身卑微没有名声,当得知他被任命为新节度使时,西川百姓震惊了,他们根本不知道陈敬瑄是谁。所幸陈敬瑄初时还算谨慎小心,上任后,尚积极安抚下属,所以没有闹出更大的荒唐事来。这就是唐僖宗惊曝天下的赌球选官的故事,然而,就是从这个赌球选官的故事开始,唐僖宗成了史上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 就在嬉戏游乐的唐僖宗赌球选官不久,即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黄巢军攻陷洛阳,十二月拿下潼关,逼近长安。唐僖宗君臣束手无策,相对哭泣,宰相卢携因畏惧自杀。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唐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先逃往山南(今陕西汉中),又逃往四川。就这样,唐僖宗成为继之后,又一位避难四川的皇帝。唐末诗人罗隐《帝幸蜀》诗曰:“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冤。”唐末进士的《立春日作》诗曰:“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不久,黄巢占领长安,建国号齐,年号金统。而唐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四年。 这期间,唐僖宗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进献,组织起对黄巢的围攻。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积极组织对黄巢的打击;出身沙陀族的河东节度使,也率兵入援,以助朝廷;尤其是被唐僖宗委以京城四面行营都统的凤翔节度使郑畋,得到了“便宜从事”的权力,更是积极组织围攻长安的黄巢;后来,宰相王铎又被任命为诸道行营都统,组织发动对黄巢的围攻;原来的藩镇,也开始为了自己的私利,主动对朝廷表达忠心。黄巢军的内部也发生了分歧和分化,由于一些将领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形势发生了逆转。譬如,黄巢派驻同州(今陕西渭南)的防御使,就于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九月降唐。这让唐僖宗,认为这是“天赐我也”,并赐朱温更名为。但让唐僖宗没想到是,就是这个“天赐我也”的“朱全忠”,最终夺走了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 黄巢军在官军的围攻下,力尽兵败,退出长安。黄巢在山东泰安的虎狼谷自杀。经过黄巢之乱的沉重打击,唐朝数百年基业已千创百孔,不复旧貌。此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藩镇各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重又复炽。朝廷所能够控制的地区不过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而已,大唐王朝已经了。 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唐僖宗自川中程,三月重返长安。数年惊魂还没有来得及安定,便又遭遇了新的动荡。事情起因是这样的:田令孜因企图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池盐之利而与之交恶,便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王重荣于中和五年三月向太原李克用求救,王、人联手大败朱玫与李昌符,进逼长安。神策军溃散,田令孜无奈,再次带领唐僖宗于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十二月逃亡到凤翔(今陕西宝鸡)。黄巢占领长安时,宫城建筑已遭到焚烧,而这次诸道兵马进入长安后,烧杀抢掠,更甚于黄巢,宫室坊里,被纵火烧焚者十有六七,以至“宫阙萧条,鞠为茂草”。此时,各地节度使对田令孜的专权十分不满,不少人把打击的矛头对准了田令孜。朱玫本想劫持唐僖宗,但田令孜已经挟持唐僖宗从大散关逃到了兴元(今陕西汉中),于是就将因病没有跑掉的襄王李煴,挟持到长安立为傀儡皇帝,改元“建贞”。唐僖宗被尊为“太上元皇圣帝”,实际上就是太上皇,这可是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斯时为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十月(一说五月)。 这一政治变故导致了各节度使与朝廷关系的新变化。唐僖宗以正统为号召,把王重荣和李克用争取过来反攻朱玫,同时密诏朱玫的爱将王行瑜,令他率众还长安对付朱玫。光启二年十二月,王行瑜将朱玫及其党羽数百人斩杀,又纵兵大掠。这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城里九衢积雪,一直没有融化。王行瑜率兵入城当夜,寒冽尤剧,长安城遭受抢掠剽剥之后,僵冻而死的百姓横尸蔽地,惨不忍睹。一些官员拥着襄王李煴逃奔河中,王重荣先假意迎奉,然后将李煴捉住,并杀死,将其首级函送皇帝所在地,即唐僖宗所在的兴元。 襄王李煴事变平息后,不少官员遭到杀戮,田令孜因与朱玫的瓜葛,遭到贬斥,唐僖宗也打算重回京师了。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三月,返京的队伍刚刚到达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就以等待长安宫室修缮完工为名,强行将皇帝返京队伍滞留。到了六月,天威军与李昌符发生火拼,李昌符进攻唐僖宗行宫,兵败后出逃陇州,唐僖宗命扈驾都将李茂贞追击。七月,李昌符被斩。 经过这样几番折腾,唐僖宗的身体也垮了。光启四年(公元888年)二月,病中的唐僖宗终于又一次回到长安,在拜谒太庙以后,举行大赦,改元“文德”。三月三日,唐僖宗得了“暴疾”,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六日,二十七岁的唐僖宗终于在颠沛流离之后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他虽几度逃离京师,但最终却是在长安皇宫的武德殿驾崩的,并于当年十二月葬在靖陵(位于今陕西乾县)。 唐僖宗在位的这十四年,是大唐王朝灾难深重的十四年,也是李家天下开始崩溃的十四年。环顾唐僖宗的一生,初时可以算作是一个荒唐嬉戏小皇帝,尔后却变成了一个一生都在四处逃亡的弱皇帝;他虽然没有励精图治的理想,但也不是纣之类的暴君;他有嬉戏游乐的天赋,却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本不是当皇帝材料的他,却又不幸坐在了大唐王朝陷入绝境的火山口上。天不假寿予他,对他也许是件幸事,因为归于地下的唐僖宗应该知道,祖宗基业没有在他手上结束,也算是他的造化。接下来的继任者,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好运气了。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大唐王朝的灭亡,就注定要成为历史的大趋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