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
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

”从贞观六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犯人的关怀。
对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
网络配图 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
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
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
据《·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的耿耿忠心。
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
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
李世民赐死盛彦师,与其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
如果说盛彦师被赐死,有其自身过错的因素,那么的死就不可思议了。
一句疑神疑鬼的谶语,一道的谗言,就轻松地让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李君羡断送了性命。
据《》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

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
他先是被“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厄运来得如此迅速,如此连贯,恐怕李君羡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
网络配图 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
因为其为官地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因为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因为他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其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谋反”的风口浪尖。
“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
正当李世民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500壮士为义子的事,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
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对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
”于是,这位当年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刚刚从高丽战场返回长安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
因为刘洎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时,才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他。
贞观十九年,远征高句丽归来的唐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得了“痈疽”,刘洎听到消息后,忧心忡忡,曾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但被进谗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

”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
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谗,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龙颜震怒。
唐太宗,即刻下诏:“(刘)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
”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导“宽大安抚”,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面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猜忌心理,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
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政局稳定更为重要。
平庸之人犯了错误,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过,但位高权重的臣属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点点捕风捉影的风吹草动,只要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会兴师动众,杀气腾腾。
尤其是到了贞观中后期,随着“隋亡为戒”历史教训的逐渐淡忘,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不断滋长,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
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面露忧色。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
”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贺也。
”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的家规 让皇室子孙如履薄冰甚至活活饿死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国法”自然是指《大明律》,家规是《皇明祖训》。对于明朝的来说,他也许会对《大明律》嗤之以鼻,但看到《皇明祖训》恐怕会立刻吓得腿肚子发软。因为,家法的制订者是。 《皇明祖训》始编于洪武二年(1369年),完成于洪武六年,编纂时间长达四年。为了编订这部家法,朱元璋还特意面向全国举行海选考试,甚至派亲信大臣四处搜罗各地司法人才,优中选优,组成了主编团队。之后,朱元璋又对家法进行了两次修订,最后正式定名为《皇明祖训》,由刑部刊刻,分发给子孙人手一份,成为明朝皇室的行为准则。对于这些皇族(包括本人)来说,这部皇皇法典仿佛一张紧密的网,将其紧紧束缚住。网络配图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从国家大事到,从的政治风光到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从宅在家里到出门观光,皇室子孙样样都要遵守《皇明祖训》中的规定。 而违犯的后果极其严重:身为宗室,你犯的罪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如果你运气不好,活在皇帝打算整治皇室宗亲、加强集权的年头,《皇明祖训》更成了皇帝整治家属的最好工具。 在位的22年间便是宗室,尤其是亲王们获罪的高峰期。周王嫌自己家里的宫室太寒酸,找人翻修了一下,结果就被人告发: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他家的宫殿规模“越礼”了,属于“僭越”罪,吓得周王在朝堂上连连磕头。好在明成祖不想治他,只是削夺了他的三处护卫,并没有要他的脑袋。 明成祖的侄儿隐王因为生病而没有亲自接见朝廷使者,这触犯了《皇明祖训》里关于“礼仪”的规定,结果明成祖写诏书斥责,居然一下子就把隐王给吓死了。 明成祖的弟弟代王被人告了32条大罪,其罪名中连“吃饭花费超标”“出游的时候仪仗队多了几个人”都成了“谋反”的罪名,可这几条也恰恰是《皇明祖训》规定范围内的,不过吹毛求疵。结果代王不幸中招,被革除了官属和护卫。 这几位倒霉的宗室在明朝绝不是哪个年代的个例,相反贯穿始终,某些犯事的皇亲尤其是藩王,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当然,朱元璋穷尽一生智慧制订这样一部严苛的家法,绝不是为了让后人,相反,他是为了明朝的繁荣昌盛。出身草根的他把皇室的腐化堕落当成前朝灭亡的一条重要教训,所以他要对子孙严格要求。然而,他制订出来的规矩还是被后人陆续破坏,直到明朝最终灭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后世的皇帝不能设丞相,有奏请设立丞相的官员将被处以极刑。可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就发明了“内阁”这个新机构,成员的工作最初是当皇帝的秘书,可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明朝中后期,还出了、这类铁腕人物,他们、纵横捭阖,比丞相还丞相。网络配图 朱元璋又在《皇明祖训》中严禁宦官干政,可后来明朝宦官的地位节节攀升,从中期到晚期,陆续出了王振、、之流的权宦,权力喧嚣一时。 就连朱元璋规定的最为细致的“祭祀”一条,后世帝王的遵守程度也不高。之前,历代帝王还亲自参与祭祀,到明武宗的时候就不常去了。明世宗倒是去得勤快,但规模很大,铺张浪费的程度远超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到了时期,年幼的好奇,打算亲自去祭祀,结果把持大权的张居正说:祭祀本身就是个形式,皇帝没必要亲自去,找个代表一下就行。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听到这番话,估计能从棺材里气活过来。 如此事与愿违,怕还是应了一句老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元璋更想不到的是,这些死规矩不但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很多时候还给后人挖了坑。 掉进坑里的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生前最疼爱的亲。朱元璋前脚刚驾崩,朱棣后脚就扯旗造了朱允炆的反。而在朱棣的造反檄文里就有拿《皇明祖训》说事的章节。比如之前朱允炆担忧藩王的威胁,厉行削藩,结果朱棣就在檄文里质问:《皇明祖训》里明文规定,后世子孙不能变更祖宗的法,你削我的藩,就是变更祖宗的法,我就有权来讨伐你!历时三年的因此爆发,朱允炆最终被朱棣给削了。网络配图 还有些坑,后世的皇帝虽然没有掉进去,诸多子孙却难以幸免。比如《皇明祖训》规定,皇室子孙都要由礼部来赐名,有了名字才能享受国家的供应,一生衣食无忧。到了明朝后期,腐败严重,礼部给皇室子孙取名字也是要明码标价的。可许多王爷早已穷困潦倒,哪有钱送礼?结果有些王爷直到七八十岁还没有官方名字,一生贫寒无助。更倒霉的是,朱元璋规定,皇室子孙不能出去工作。这下更惨,有些王爷既没有国家养,又不被允许自食其力,甚至被活活饿死在家里。这恐怕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氏到底有多漂亮,能让关羽这么惦记她?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在打前,一再提醒想获得此人,他为何这样做,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俗话说:“家有丑妻,无价之宝,家有美妻,祸根之苗”。这句话虽然略显偏激,似乎对身为人妻的漂亮女人缺乏尊重。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家有美妻确实招人惦记,出现的麻烦事确实很多。 时期的秦宜禄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虽然寂寂无名,身无长物,却拥有一位的老婆。 杜氏有多漂亮?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史学家家考证,正史上子虚乌有的原型就是她。貂蝉号称“闭月”,是一个连月亮都羞于和她媲美的人,史上著名的之一。那么,她的原型杜氏的美貌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秦宜禄搂着漂亮老婆自个儿偷着乐,不让外人看见,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就完了,就不会有后来的一摊子烂事。但他偏偏不甘寂寞,跑到吕布账下,为吕布效劳。 《》曾对吕布作过这样的记载: 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 太祖日:“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 这里的“爱诸将妇”,就包括秦宜禄老婆杜氏。 建安三年十月,曹操和合力攻打吕布,重重大军将吕布围困在下邳城。吕布,只好找外援。于是他想起了,急忙让秦宜禄去找袁术求援。 当然,袁术是聪明人,他是不可能借兵给秦宜禄的。这下秦宜禄慌了神,央求袁术,我出发时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并以我的妻儿为质。如果搬不到救兵,我妻儿命休也。 袁术听后哈哈大笑,不就是一个女人吗,我给你再找一个就是了,保证比你的杜氏身份高贵。于是,将汉宗室女许配给了他。 这边的吕布苦苦支撑,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异常艰难。 刘备的二弟关羽,这时候对曹操说:“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意思是说,我的妻子没生儿子,一旦下邳城得手,希望能娶秦宜禄的老婆。 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勇猛,对他提出的这点芝麻大的请求,爽快地答应了。 可是,关羽似乎不大相信曹操的为人,想确认一下曹操的承诺,“临破,又屡于公”。也就是说,等到即将攻破下邳城时,关羽又向曹操提出这件事。 关羽不提还好,一提,倒让曹操惦记上了,这秦宜禄的老婆究竟是何人,为何关羽对她如此念念不忘? 多疑的曹操“疑其有异色”,莫非这个杜氏真是个绝代美人? 等到终于城破时,“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果然,杜氏确实是个美人坯子,曹操一眼就被杜氏的容颜所吸引,完全忘记了关羽的屡次请求,毫不犹豫地“乃自纳之”,将杜氏和她的儿子留在了身边,甚至连招呼都没给关羽打一个。 关羽那边可是,你个曹贼这也太欺负人了,明明答应了我的,却背信弃义地将杜氏悄悄地据为己有! 于是关羽“心不自安”,从此和曹操结下了梁子。即便后来曹操想尽一切办法笼络关羽,都暖不了他那颗早已受伤的心,毅然决然地投奔大哥刘备而去。 我们再来说说秦宜禄,救兵没搬来,妻子被人霸占,心里那个郁闷,简直无以言状。曹操看着秦宜禄也够可怜的,就给了他一个“铚长”(铚县的)的官职,算是对他的些许慰藉。 秦宜禄也算是个聪明人,知道胳膊是拗不过大腿。妻子杜氏即便跳出了曹操的火坑,也逃不出关羽的魔掌。于是,咬碎钢牙吞肚里,前去当县令了。 后来,刘备和曹操一拍两散,刘备带着恰巧路过秦宜禄任职的地方,直性子的张飞嘲笑秦宜禄:“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 意思是说,你这个秦宜禄真是个孬种,曹操霸占了你的妻儿,你还在替他卖命,不感到脸红吗?干脆跟随我算了。 这个秦宜禄也许是被张飞骂醒了,答应投靠刘备,跟在张飞身后屁颠颠走了。 可是,才走出没几里地,秦宜禄就出幺蛾子了,他反悔了,“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这个行为直接惹毛了张飞,脾气火爆的他,一刀就砍下了秦宜禄的人头。 秦宜禄丢掉了性命,但杜氏倒是生活得有滋有味。还别说,曹操还特别宠爱她,三天两头的往她那里跑。没几年,杜氏就为曹操生下了两儿一女,分别是沛王曹林、中山王曹衮、。 最后说说秦宜禄的儿子秦朗。 秦朗在成为曹操的养子后,也颇得曹操喜爱。曹操甚至在众人面前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这明显是一种嘚瑟加炫耀。 后来的秦朗,在继父曹操的关照和培养下,成为了骁骑将军,金乡公主也嫁给了当时的美男子。 由此看来,这一家子中,秦宜禄确实是最惨的,妻儿被夺走骨肉分离不说,还落了个身首异处,死无全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