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蔡伯俙:3岁被赐进士,还与太子是至交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蔡伯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蔡伯俙曾是北宋最有名的神童,3岁那年就因为聪明机灵,亲赐他出身。

宋真宗因为实在是欣赏蔡伯俙,就把他留在了宫中,让他去陪伴当时还是太子的。

可以说蔡伯俙3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可能企及的高度。

赵祯和蔡伯俙的感情非常好,虽然名义上是伴读,但私底下两人是感情很好的朋友。

作为跟赵祯一起长大的至交好友,赵祯将来继承皇位之后,蔡伯俙必定是他的心腹大臣,前途。

因此虽然当时蔡伯俙还只是一个幼童,但已经有不少人在抢着拍他的马屁了。

蔡伯俙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非常高,只不过这情商没有用到正地方。

他从小在宫中长大,自然见惯了宫里人势利的那一套,很了解人情冷暖。

他知道如果想要站稳脚跟,一定要获得两个人的欢心,一个是宋真宗,一个就是赵祯。

赵祯年纪小,当时也懵懂无知,不通世事。

宋真宗让蔡伯俙去做赵祯的伴读,目的是为了让蔡伯俙监督赵祯读书。

但是蔡伯俙却反而事事顺着赵祯,赵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绝对不会说出一个“不”字。

当时除了蔡伯俙之外,赵祯还有一个伴读,正是。

晏殊跟蔡伯俙不一样,他为人耿直,做伴读做得也是尽职尽责。

赵祯若是功课没有做完,晏殊肯定会逼着他非把功课做完不可。

这时候蔡伯俙总是会在一旁帮腔,跟赵祯一起痛骂晏殊。

但不管话说得再难听,晏殊就是不放弃,要求赵祯必须完成功课。

赵祯有时候脾气上来,会威胁晏殊,说自己将来当上之后,一定要砍了晏殊的脑袋。

对赵祯的种种幼稚行径,晏殊从来不放在心上。

对于儿子赵祯的两个伴读,宋真宗也是更偏心蔡伯俙一些。

因为蔡伯俙嘴甜,而且又爱表现。

有一次宋真宗来探望赵祯,蔡伯俙表现的非常积极,对赵祯照顾的是无微不至。

赵祯当时年纪小,个子低,宫里门槛高,有的门槛他跨的很费力。

蔡伯俙竟然趴在地上充当人肉板凳,让赵祯跨的方便一点。

而站在一旁的晏殊却是无动于衷。

因此宋真宗就认为蔡伯俙对赵祯是真心的,而晏殊只会死读书。

在赵祯登基之后,蔡伯俙觉得自己的机会总算是到来了。

但是出乎他意料,赵祯却册封了晏殊为尚书左丞,给了他实权。

而赵祯反而对蔡伯俙淡淡的,给他的官位也远远不如晏殊。

蔡伯俙不明所以,去找赵祯理论。

赵祯告诉蔡伯俙,说蔡伯俙虽然有才能的,但是为人过于刁滑,远不如晏殊可靠。

自己之前跟蔡伯俙交好,只是因为年幼无知。

如今身居高位,自然要为天下百姓打算,要重贤臣而远小人。

以蔡伯俙的品行,他是绝对不会让他做高官的。

蔡伯俙听后也很羞愧,再也不敢多提一个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海金山名人志——清代状元蔡以台

蔡以台生于清六十一年(1722年),字季实,号兰圃,又号小栖真樵者。枫泾南镇人,兄弟排行第三,母,与沈德潜母亲同为陆贽后裔。蔡以台是很有天赋的江南才子。童年时勤奋好学,加上受到名儒沈辰垣的蒙,诗文书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顺天中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会试得第一(会元),同年四月殿试得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分校顺天乡试,不久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在宫中讲经论史并负责记录的生活起居等情况。 乾隆三年(1738年),蔡以台在京城与纪晓岚、陈孝泳、窦光鼐、刘补山、刘西野、李应弦、陆青来等人一同师从董邦达(著名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他于乾隆九年(1744年)考中秀才(顺天副贡)后,担任景山教习一职,期满以知县用。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顺天中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会试得第一(会元),同年四月殿试得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分校顺天乡试,不久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在宫中讲经论史并负责记录皇帝的生活起居等情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被钦点为会试同考官,因随乾隆帝出巡山西五台山,未及入场监考。他在担任考官期间,处事公正,唯才录用,尤其能提携出身低微的人,受到时人称道。蔡以台又以至孝著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因赡养年迈父亲而辞官回乡。父亲故世后,他由于悲伤过度,得病身亡。 蔡以台学识渊博、善辨钟鼎、金石、图书等文物真赝。书法得颜鲁公三昧,诗文气骨奇高,清丽绝俗。他生性耿直,不愿结交权势官宦。平时著作大多不署名,著有《三友斋遗稿》《姓氏窃略》,现存文稿还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后所作的《南祠始末记》等。 蔡以台的书法,存世作品很少,现存仅有二幅尺牍。从《续修枫泾小志》称其“书法得颜鲁公三昧”,可见其书法之功力。还有他考中状元的过程,也能说明问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殿试时,殿试主考官原拟蔡以台为第二,第一为梅立本。看过试卷原稿后,认为蔡以台写的字很漂亮,亲自将蔡以台拔为第一,而把梅立本改为第二。此事可以证明蔡以台的书法是很好的。 蔡以台善画,但与书法一样,并未留下多少画作,目前能见到的仅有一幅画,即乾隆二十六年所画的《兰石图》。从这幅画能够领略到他的绘画才能。他于乾隆三年(1738年)即拜著名书画家董邦达为师(董邦达虽然官至礼部尚书,但史料均以书画家著称),学习书法、绘画。可以想像长期拜师于董邦达的他,绘画功底应该不会差的。 《续修枫泾小志》称蔡以台“诗文气骨奇高,清丽绝俗”。恐怕不会没有来由。蔡以台的诗文,其著有《三友斋遗稿》,但该书难以见到。目前仅找到蔡以台诗7首。2首录入《晚晴簃诗汇》,2首录入《续槜李诗系》,2首录入《枫泾小志》,1首录入《遂安县志》。分别为6首七律和1首五律,每首对仗工整,词藻清丽,音韵铿锵,显示了作者的笔力雄健和功底深厚。据《碧溪诗话》评述:“蔡修撰诗求之三十馀年不可得见,丁巳始得读之,诗仅二十馀首,而冠首一篇《平定回部大功告成恭记》五言长律一百二十韵,华藻宏丽,洵鸣盛之巨制,馀也格高调爽,不类蛙蝇凡响。”又见《石濑山房诗话》评述:“殿撰……试南宫(会试),廷试(殿试)皆第一。是科礼闱,首场始用五言八韵排律一首,钦命题赋得循名责实得先字,殿撰诗,馀不概见。”《碧溪诗话》与《石濑山房诗话》对蔡以台诗的评价是很高的。 蔡以台的文章,与其诗一样清丽绝俗,从他能考中状元就可说明问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会状元卷,洋洋洒洒,富有文采,今在南京博物馆展出。读过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所题《闻川泛棹集》序及《亚圣南祠始末记》,也能领略到他文章的精美。 由此可见,蔡以台在诗文、书画方面是很有才能的,他对识别钟鼎图书金石也很擅长,只是他的书稿著述大多不署名,因而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对他在识别钟鼎图书金石方面的才华了解不多,确实有些遗憾。 人品高尚 堪称楷模 蔡以台的人品值得敬仰,堪为后世楷模。最明显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勤奋好学,发愤读书。蔡以台这种好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虽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中,但他自幼即勤奋好学,绝无纨绔之气。枫泾妙常庵是他常去读书的地方,留下了“蔡以台读书台”遗迹。三友斋宅内的“蔡状元读书楼”也是因他奋发读书而闻名。《石濑山房诗话》称他:“家素封,,入成均,名噪都下,俊京兆,试南宫,廷试皆第一。”概括了他的读书精神和取得的成就。经过不断地刻苦学习,他终于在会试、殿试中双获第一名,会状连元成为了历史佳话。 二是生性耿直。蔡以台生性耿直,淡泊名利。《续修枫泾小志》称他:“生性耿直,不愿结交权势官宦。平时著作大多不署名”。而《嘉善县志》亦称他:“家居不谒当事,不妄交游。著述多不属草。”蔡以台中状元后,循例授修撰,步入翰林,此时活络一点的人,仕途将是一片光明。但他不会拍马屁巴结上司,不与结党营私者为伍,最终辞官而退,完全是其性格所致。从他的诗:“白板岩扉负甲开,但无车马便蓬莱。”“前人遗迹怆何在,衰柳披烟一钓台”,可以看到他早已具有隐退之心,诗中真切反映了他的心态与人品。在告假回乡奉养亲老期间,他也并未按官场潜规则去拜访当地的府县当政者,这些都表露出他不愿巴结权贵势力的气质。 三是极尽孝道。蔡以台受其父亲蔡维熊一生致力于慈善活动的影响很深,平生极尽孝道和崇尚慈善。为了奉伺亲老,以孝为先,他宁可放弃仕途前程,先是告假返乡,继而不再复出。尤其是当父亲故世后,为了尽孝竟哀毁过度以致得病身亡,其孝行为乡邻所钦佩和称颂。 生性耿直 仕途短暂 蔡以台于乾隆九年(1744年)考中秀才(顺天副贡)后,曾考补景山教习,期满以知县用,这是他初入仕途的经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考中状元后,即授修撰(从六品),掌修国史,此后进入辉煌的仕途阶段。这时是他春风得意之际,仕途有望青云直上。起初的确很顺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任分校顺天乡试;十月担任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随乾隆皇帝驾幸五台,途中又被钦点为会试同考官,(因随从在外,未及入闱)。同年五月,上谕正式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短短几年,从修撰到担任日讲起居注官,还先后任分校顺天乡试和会试同考官,可见皇帝对他很满意。况且日讲起居注官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为皇帝讲史论经和记载日常起居,凡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及谒陵、校猎、巡狩等都会随侍扈从,以日迅速升官本无问题。但从《续修枫泾小志》写他“居乡不谒当道”一句即可看出,他不拘小节,不倚权贵的处事方式,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在仕途有所发展。终于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不得已地以“亲老乞养归”为托辞,致仕回乡了。可见,官至日讲起居注官之后,他就没有再升职,到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仕途便宣告结束。 纵观他的仕途生涯毕竟还是比较短的,之所以未能在仕途取得进展,与他厌倦官场的思想,以及期望凭借自身的才华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有着很大关系。可惜的是他不幸早逝,否则,他完全可以与秦大士、蒋士铨等人一样,从官场激流勇退之后,在文学书画方面取得骄人的业绩。 父传身教 人过留名 蔡以台之所以能勤奋好学,不倚权贵,行善积德,与蔡以台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蔡以台祖籍为德清,始祖蔡源,自十二世祖蔡廷贵迁杭州,十四世祖蔡三元迁嘉兴,十七世祖蔡王臣(蔡以台曾祖)迁枫泾镇。蔡以台的父亲蔡维熊,字星若,号轶亭,又号秋澄。 蔡维熊崇尚礼义、学问渊博,士林推重。为人仁慈宽厚,。年间闹灾荒时,他捐钱放粮,用于赈灾,还为灾民送药治病,购置棺木收殓路毙之人。乾隆七年(1742年),他又负责经办重修了枫泾仁济道院。乾隆八年(1743年),他捐资首倡枫泾第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同善会”,后又置田、买屋,确保同善会使南北镇民众均能受益,枫泾慈善事业也自此络绎不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78岁的他仿效香山故事,以自家尊德堂为主,集里中耆旧如戴宾、许王猷、程绪祖辈九人为“尊德会”,也称“九老会”,开筵赋诗、绘图以纪,传为盛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乾隆帝出巡江南,他迎銮祝厘,蒙赐内缎一段。 蔡维熊还于乾隆四年(1739年)建支祠,在镇南杏花坊,置义田300亩。 蔡维熊的言传身教,对蔡以台的一生产生良好影响。青年时,蔡以台与纪晓岚、陈孝泳、窦光鼐、刘补山、刘西野、李应弦、陆青来等名人之士交往甚好。 此外,蔡以台还与钱大昕、窦光鼐、秦大士等交往密切。与同在朝廷任日讲起居注官的良诚、图鞳布、史贻谟等也均有来往。结下了很好的人脉关系。 古语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蔡以台仕途虽短暂,但在枫泾镇还是留下了历史遗迹—— 蔡以台宅:在枫泾镇友好居委会青枫街34、35、36号,现为金山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据考证此宅为蔡维熊所建,名“尊德堂”,蔡以台出生于此。 蔡状元读书楼:在枫泾友好居委会盛家弄4号(原三元浜)。据《光绪嘉善县志》记载,蔡以台宅即三友斋,位于三元浜。该宅现称为“蔡状元读书楼”,为金山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 状元坊:蔡以台状元及第后,在枫泾建有状元坊,位于南镇杏花坊(今嘉善县枫南社区),系四柱三孔石牌坊,正中上柱额刻“圣旨”,中柱刻“状元坊”,均为镏金阴文,左、右两石柱记载蔡以台事迹。状元坊现已废。 蔡以台墓:据《光绪嘉善县志》记载,蔡以台墓在奉贤乡四南区宙北圩,现已废。 作为“枫泾四宝”之一的状元糕,也与蔡以台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这种薄片糕系当年蔡以台赴考前的爱吃之物,枫泾状元糕也由此得名。(金山区《金山报》郁伟新 沈永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纪晓岚与蔡以台——《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蔡以台的故事

时期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无疑就是。纪晓岚生于二年,即公元1724年,年长蔡以台5岁。但他年寿康永,一直活到十年(1805年)。因此,一生所获名位、事功为蔡以台远远不及。倘若从乾隆三年(1738年)纪晓岚与蔡以台一同拜董邦达为师学习书法、绘画算起,到蔡以台离京探母止,纪、蔡两人当有二十多年的交往。在这期间,纪晓岚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考中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蔡以台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考中状元(进士第一名)。璀璨人生的起步,他们算是肩并着肩的兄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晓岚的生活有了大波折,他被流放去了新疆。此时,回了南方故里的蔡以台或许已经染病辞世。厄运临头,处于寂寞中的纪晓岚或许有梦梦到了师弟蔡以台。于是,他把蔡以台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蔡季实殿撰有一仆,京师长随也,狡黠善应对,季实颇喜之。忽一日,二幼子并暴卒,其妻亦自缢于家,莫测其故。姑敛之而已。其家有老妪私语人曰:是私有外遇,欲毒杀其夫,而后携子以嫁,阴市砒制饼饵,待其夫归,不虞二子窃食,竟并死,妇悔恨莫解,亦遂并死。然妪昏夜之中,窗外窃听,仅粗闻秘谋之语,未辨所遇者为谁,亦无从究诘矣。其仆旋亦发病死,死后,其同侪窃议曰:主人惟信彼,彼乃百计欺主人,他事毋论,即如昨日四鼓诣侍班,彼故纵驾车骡逸,御者追之复不返,更漏已促,叩门借车必不及,急使雇倩,则曰:风雨将来,非五千钱人不往。主人无计,竟委曲从之。不太甚乎?奇祸或以是耶?季实闻之曰:是死晚矣,吾误以为解事人也。 陈枫崖光禄言:康熙中,枫泾一太学生,尝读书别业。见草间有片石,已断裂剥蚀,仅存数十字,偶有一二成句,似是夭逝女子之碣也。生故好事,意其墓必在左右,每陈茗果于石上,而祝以狎词。越一载余,见丽女独步菜畦间,手执野花,顾生一笑。生趋近其侧,目挑眉语,方相引入篱后灌莽间。女凝立直视,若有所思,忽自批其颊曰:“一百余年,心如古井,一旦乃为荡子所动乎?”顿足数四,奄然而灭。方知即墓中鬼也。蔡修撰季实曰:“古称盖棺论定。观于此事,知盖棺犹难论定矣。是本贞魂,乃以一念之差,几失故步。”晦庵先生诗曰:“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谅哉!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这两则故事都提到了“蔡季实”。“季实”是蔡以台的字,“殿撰”与“修撰”意思相同,是蔡以台当日在翰林院的职衔。前一则故事,讲的是因果报应,蔡以台是当事人,表现出诚笃、仁厚的性格,估计纪晓岚先前对师弟的易轻信他人的毛病是有较深印象的;后一则因为事情“发生”在枫泾,所以自然想起枫泾籍师弟蔡以台的评论。或许这个故事原本就是蔡以台讲给纪听的,纪现在写成文字,自然有份缅怀的感情在。 除纪晓岚外,乾隆朝最优秀的诗人钱载、最优秀的戏曲作家蒋士铨都和蔡以台有过交往。钱载是浙江嘉兴人,与蔡以台有同乡之谊,彼此间有书画、诗文往还。蒋士铨有一首题为《迈陂塘.题潞河送客图饯蔡兰圃归觐次戴匏斋韵》的词传世,其中的“蔡兰圃”就是蔡以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