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几年的,终于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再一次统一。
那一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即位,自称金国汗,定国号为金,年号为天命。
努尔哈赤不是完颜阿骨打的亲戚,甚至可以说一点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他喜欢完颜阿骨打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完颜阿骨打是个名人,虽说是个死去的名人。
但名人就是名人,是名人就有他的利用价值。
利用他的价值,从而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这就是名人效应,所以努尔哈赤不过是借用了前辈的名号罢了,仅此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努尔哈赤作为一个女真人,自然有自己的道德追求,那就是恢复金朝对北方的统治。
只是后来自己的道德追求更高了些而已,他不在是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汗国总经理,而是整个中华的董事长。
努尔哈赤他本人汉化颇深,除了钻研自己本国的言语外,还通过不懈的自学,学会了一门很实用的外语,汉语。
要不说这知识学多了,不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主宰更多人的命运。
努尔哈赤还很喜欢听书,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听拥有国际视野的书,《演义》。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做起了买卖,经常在抚顺、沈阳、辽阳等地做生意(所谓跑单帮是也),要不说这人见的多了,总有那么一两个不错的关系。
因此结识了不少的知识分子,也认识了不少很大的地方势力,流氓。
包括那其后被他骂为“无赖”的萧子玉,也是在这时候认识的;至于住过家,给李成梁当过干儿子,还和李成梁学过课外读物《兵法》,那也是极可能的事。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努尔哈赤索性不称而只称汗。
称汗不是代表他不想当皇帝,恰恰相反,这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诡计。
退一步,在我看来,在当时他还没有和一较长短的实力。
毕竟当时明朝名义上是某跨国企业的董事长,而自己只不过是个弹丸之地的小企业家而已。
所谓的第二件大恨,在我看来,就是家大人对自己的亲戚家子侄的态度而已,有的好些,要什么给什么,就像是明朝对待叶赫一样。
对有些相对不那么好些,要什么总要拖欠一下再给,就像对待自己一样。
你说都是亲戚家的孩子,有道理对他好,对我不好么。
于是清史上记下了这第二件恨事----“我与北关,同是外藩,事一处异。
”这第三件大恨,在当时却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明朝的汉人偷摸的到努尔哈赤的地方去挖人参,结果被杀掉了。
大明要讨个说法,于是努尔哈赤就给了大明朝一个说法,在边境处决了几个被羁押的哈达俘虏。
要说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事情,可你要知道,这几个俘虏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女真人。
清史里面也写下了这第三件恨事——“汉人私出挖参,遵约伤毁,勒要十夷偿命,恨三。
” 第四件大恨,起因于明朝曾经帮助过叶赫,并且欺负过自己。
努尔哈赤可能忘记了,大明朝曾经也很无私的帮助过他,无数次的欺负过叶赫部。
但这显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叶赫部欺负我时,你还参加了。
叶赫曾经是海西女真的四部之一,明朝在开原叶赫的附近,筑了一个“镇北关”,因此叶赫也常被混称“北关”。
四恨就是——“北关与我,同是属夷,卫彼拒我,畸轻畸重,恨四。
”第五件大恨,是女人的问题,你要知道女人一旦写进了历史,尤其是漂亮的女人,那总是要出问题的。
努尔哈赤看上的女人,我相信那绝对不是一般的美女。
这个美女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东哥,这个女人是叶赫部一个贝扬古的女儿。
在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布扬古出于某种阴暗的目的,就答应把一个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去给努尔哈赤做小老婆。
要不说答应了的事情就要老老实实的做到,不然有的时候后果是很严重的。
努尔哈赤很有理由气愤,因为他等这个许诺等了太久太久,足足有二十二个年头之多。
晚一点也就罢了,可偏偏这布扬古他忽然改变了计划,还把他这个妹妹(三十六岁的老姑娘了)嫁给别人了,喀尔喀的一个王子,努尔哈赤活活的被戴了一顶绿帽子。
于是,愤愤难平的努尔啥赤一口咬定,是明朝有意要自己难堪,这才教唆布扬古这么干,布扬古才会变卦。
历史上记载着如下几句话——“北关老女,改嫁西虏,恨五。
”第六件大恨,其实是土地的问题,女真人很不讲道理,为了发展自己的畜牧业,居然强占了柴河、三岔、抚安等多处大明朝所属的土地。
大明朝也很宽大,只是告诉女真人,这我说了算,你们赶紧给我滚蛋。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七件大恨,是朋友的事情,昔年的“辽阳无赖”萧伯芝(子玉)作了明朝的特使,到了他的地盘上很有派头,还对努尔哈赤颇不客气。
清史里面记载——“萧伯芝大作威福,百般凌辱,恨七。
”有了这七大理由,努尔哈赤算是放心了,理由是有了,那就进攻吧。
他第一站选择了抚顺,因为抚顺有个李永芳,对大明来说,李永芳不过是个小小的总兵,还不是正的。
但对努尔哈赤来说,李永芳却很重要,因为他是一个可以出卖一切的人,他不但出卖了他自己,也出卖了他的国家;收服了抚顺后,他又来到清河,里应外合,很容易的就拿下了清河,顺便杀死了那的守将邹储贤。
如此大的动作,身为远东总兵的张承胤自然不敢怠慢,亲自带了一万多人试图到清河讨个说法,结果也被努尔哈赤给杀死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有想过要打过长城去,他要做的,只是不断的稳固自己,雄踞东北而已。
可事实是不容假设的,因为有一件事发生彻底让努尔哈赤气愤了,贫穷。
在那个科技决定一切的年代,光靠放马牧羊是填不饱肚子的。
你说造不出瓷器铁锅,就连做饭都是个问题,当然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那就是和明朝做生意,用自己的马匹和大明朝去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可是令努尔哈赤恼火的是,大明是个很没有诚意的生意伙伴,所以努尔哈赤不得不动手了。
因为在努尔哈赤看来,大明很小气,小气到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承认自己的汗王的地位,小气到让自己的族人没有足够的铁锅用。
他真的恼了,多年的隐忍终于在那一刻释放了,既然这样,那就宣战吧。
努尔哈赤终于决定动手了,向那个看似强大的敌人发起战争。
但自古至今侵略总是要找个合理的借口的,努尔哈赤在这一点上做的很用力,因为他不但找到了,还找到了七个,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七大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恨,不仅仅是因为有多大的仇,有的时候一个人要恨另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很合理的理由。
而大明和努尔哈赤之间确实是有矛盾的,而种下这个仇恨的正是当时的辽东猛人,李成梁先生。
李成梁是个很会打仗的人,会打到几乎一辈在打仗,可是实话实说,他还是个不大懂得政治的人。
所谓政治,就是有固定爱好的一群人,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然后呢整天想出各种办法,以此来达到对付别人,弄垮别人,并在打击别人的同时壮大自己的一种复杂的斗争形式。
而李成梁不懂得政治,因为他只会打仗,而且很会打仗。
他不但自己会打仗,还教会了敌人如何去打仗,当然这个敌人暂时还是他的朋友。
有那么一天,这个朋友翻脸了,这让李成梁深深的感到了恐惧,他这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但却有翻脸的朋友。
这第一件大恨,还要回溯到三十五年前,从这件事上,我意识到,种下仇恨也许仅仅需要几天的光景,而忘记仇恨可能就要花掉一辈子的时间,也许还要更长一点,所以我们的字典里有了这样的形容词,父债子偿。
很不幸的是,努尔哈赤在这漫长的三十五间并没有忘掉对大明朝的仇恨,而且还很用心的他记下了。
万历多少年多少月,对努尔哈赤来说,是耻辱的一天,因为他一天内失去了三个亲人,他爸爸,他爷爷,还要阿太,一个关系很乱的亲戚。
其实死并不值得畏惧,但窝囊的死去是件很没有面子的事。
觉昌安他爷爷,塔克世他爸爸是怎么死的,不是叛逆,也没有异动,仅仅是因为在不适当的时间到过一个不适合的地点,古勒城。
清史里面如下的记载着——“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将我二祖无罪加诛,恨一。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个结果似乎有些,因为曹操本来是可以赢得这场战争的。
那么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究竟输在了哪几点? 遥想当年,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曹操和二者根本不是一个起跑线上的。
可是造化弄人,多年之后曹操反而输在了刘备的手上。
赤壁之战是刘备的转折点,因为他不仅战胜了曹操,更是跨越了自己心中的一道鸿沟,曹操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强大了。
网络配图 作为这场战役的失败者曹操,也许也十分纳闷自己究竟输在哪了。
接下来小编带你们回到事发现场,亲自去解剖曹操失败的原因。
在小编看来曹操之所以失败,原因无非有三:轻敌、自傲和急躁。
一、轻敌,没将刘备当对手 刘备与曹操最后一次推心置腹大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了,在这次谈话间,曹操根本没看出刘备将来有什么大出息。
所以赤壁之战到来时,曹操根本就没当回事。
也许刘备在曹操心中也有一定分量,但是曹操绝对不相信刘备能打倒自己。
所以没有多加留意刘备的举动,这就是失败的前兆。
当然那时候的刘备确实还不成气候,一个连自身都难保的人怎么能与当时意气风发的曹操相比较。
但是刘备就是运气好,加上相助,就是赢得了这场不可能赢得战争。
二、自傲导致布局疏忽网络配图 赤壁之战,曹操是抱着暴发户的心态去的。
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就可以轻松赢得冠军,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意外的结局出现了。
曹操为何这般傲气?主要是这两点使得曹操自信心爆棚。
一:前面有荆州之战的胜利,曹操打本就是以石击卵,可以轻松拿下。
结果大兵压境之下,刘表病死,荆州内乱,曹操不战而胜。
这样的胜利让曹操觉得攻打东吴和荆州一样轻而易举。
二:东吴当时的状况是主少国疑,内部不稳。
加之东吴的军队也比不上曹操的大军,所以曹操是抱着挟胜威吓,不战而定的侥幸心态,这样就导致他在战略布局上出现了疏忽。
果然是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曹操能谨慎一些,也许就不会失败了。
三、急功近利导致赤壁之战失败 还记得曹操《龟虽寿》中这样写到:,。
曹操想要在自己还壮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东吴,实现他统一乱世登顶称帝的宏愿。
网络配图 就当时的格局来看,如果曹操能先在荆州稳住根据地,西边是弱小的刘焉,东边同样是弱小的东吴。
大兵压境之下,相信只要一纸诏书就能收复益州。
这时再向东吴施加压力,东吴也只剩下投降的份儿。
只不过这些都需要长久的时间,曹操已经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
因为当时的他已经年过六十,跟刘备相比他已经老了。
岁月不饶人,曹操虽有着过人的才智,可是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
哪怕自己有雄厚的兵力,高超的谋略,也抵不过在岁月侵蚀下变得急功近利的心。
也正是这几点原因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二十六年(1598)正月,努尔哈赤命幼弟巴雅喇、褚英与噶盖、费英东,领兵一千,往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
此时,褚英只有十七岁,但他不畏险阻,披甲上阵,领兵飞速前进,“星夜驰至”,取屯寨二十处,其余屯寨尽行招服,获人畜万余,胜利回师。
努尔哈赤对这个年未成丁的长子,赐以“洪巴图鲁”的美号(巴图鲁,乃满文baturu的音译,意为英勇)。
网络配图 这次出征,在努尔哈赤创业建国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起兵初期,主要是努尔哈赤亲率士卒,奋勇鏖战,以身作则,二弟穆尔哈齐、三弟舒尔哈齐随同征伐,一些族人跟从攻战,额亦都、安费扬古起了重大作用。
万历十六年(1588)何和礼、费英东、扈尔汉等三部长率众来投,五大臣成为带军出征的主要将领。
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征安楚拉库路起,开始了由努尔哈赤的子侄——贝勒、台吉统兵辖将转战四方的新阶段,虽然五大臣等开国元勋仍然是战阵厮杀的主要将领,但统军之权,则大多由贝勒、台吉直接掌握,这对提高努尔哈赤的地位、增强他的专制权力、促进宗室贵族的形成,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舒尔哈齐、褚英、、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等率兵三千,往接蜚优城归顺女真,途中与乌拉万兵交战,此时,舒尔哈齐、褚英、代善各率兵五百,扈尔汉、费英东两员大将领兵三百,纳齐布虾与常书各领兵一百,扬古利的兵数不详。
在这关系到努尔哈赤盛衰的重要战争中,三个贝勒领的兵为全军总数的二分之一,仅此而论,也可想见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努尔哈赤以褚英“奋勇当先”,赐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
阿尔哈图图门是满语音译,阿尔哈(arga),意为计、计谋,图门(tumen)意为万,直译为“万计”,即足智多谋之意,清人称褚英为“广略贝勒”。
可见褚英的,英勇顽强,为女真国的扩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以后,这位连战连捷屡立军功的“皇长子”,竟突然消失了,在《实录》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记载,他有无任职,有何功过,何时去世,是病逝善终,还是战死疆场,或是因罪诛戮,皆无记述。
直到三十五年以后,《实录》卷三十七才第一次提到,“太祖长子,亦曾似此悖乱,置于国法”。
再过六十年,帝指出:“昔我太祖高时,因诸贝勒大臣讦告一案,置阿尔哈图土门贝勒褚燕于法。
”以后,《清史列传》卷三《褚英传》才简略地写道:“乙卯(1615)闰八月,褚英以罪伏诛,爵除。
”但“悖乱”为何?“讦告”何事?罪犯哪条?皆讳而不述。
由于这是记述褚英生平的罕见珍贵资料,因此详细引录如下。
《满文老档·太祖》卷三载:网络配图 聪睿恭敬汗承天眷祐,聚为大国,执掌金政。
聪睿恭敬汗思曰: 若无诸子,吾有何言,吾今欲令诸子执政。
若令长子执政,长子自幼褊狭,无宽宏恤众之心。
如委政于弟,置兄不顾,未免僭越,为何使弟执政。
吾若举用长子,专主大国,执掌大政,彼将弃其褊心,为心大公乎!遂命长子阿尔哈图图门执政。
然此秉政长子,毫无均平治理汗父委付大国之公心,离间汗父亲自举用恩养之五大臣,使其苦恼。
并折磨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谓曰: 诸弟,若不拒吾兄之言,不将吾之一切言语告与汗父,尔等须誓之。
又曰: 汗父曾赐与尔等佳帛良马,汗父若死,则不赐赍尔等财帛马匹矣。
又曰: 吾即汗位后,将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
如此折磨,四弟、五大臣遭受这样苦难,聪睿恭敬汗并不知悉。
四弟、五大臣相议曰: 汗不知吾等如此苦难,若告汗,畏执政之阿尔哈图图门。
若因畏惧执政之主而不告,吾等生存之本意何在矣。
彼云,汗若死后不养吾等,吾等生计断矣,即死,亦将此苦难告汗。
汗曰: 尔等若以此言口头告吾,吾焉能记,可书写呈来。
四弟、五大臣各自书写彼等苦难,呈奏于汗。
汗持其书,谓长子曰: 此系汝四弟、五大臣劾汝过恶之书也,汝阅之。
吾非因年老,不能征战,不能裁决国事秉持政务,而委政于汝也。
吾意,若使生长于吾身边之诸子执政,部众闻之,以父虽不干预,而诸子能秉国执政,始肯听汝执政矣。
执掌国政之汗、贝勒,其心必宽宏,公平待养部众。
若如此挑拨离间父所生四弟及父举用之五大臣,则吾为何使汝执政耶?先曾思曰,命汝之同母所生兄弟二子执政,部众大半与之。
……因此,对汝之同母所生兄弟二子,各给与部众五千户、八百牧群、银万两、敕书八十道。
对于吾之爱妻所生诸子,部众、敕书等物皆少赐之也。
……汝如此持褊狭之心,则将赐汝专有之部众、牧群等物品,尽行合于诸弟,同等分之。
故秋季往征乌拉时,知晓长子之心褊狭,不能依靠,令其同母所生之弟古英巴图鲁留下守城。
春天再征乌拉时,亦不信赖长子,留下台吉及四贝勒二弟。
两征乌拉,皆不携长子,使留于家之后,长子与其四位亲信之臣议曰: 若以吾之部众与诸弟均分,吾不能生,愿死,尔等愿与吾共死乎?此四臣答曰:贝勒,汝若死,吾等亦从汝而死。
后汗父出征乌拉,长子对汗父出征如此大国,胜败与否,毫不思虑,并作书诅咒出征之汗父、诸弟及五大臣,祝于天地而焚之。
继而又对亲信诸臣曰: 吾兵出征,愿其败于乌拉,战败之时,吾不许父及诸弟入城。
……(其臣上告于努尔哈赤)聪睿恭敬汗以若杀长子,恐为后生诸子留一恶例,乃不杀,长子阿尔哈图图门三十四岁时,癸丑年三月二十六日,监禁于高墙之屋。
网络配图 分析上述记载,可以了解褚英一生的基本情况,即军功累累,立为嗣子,执掌国政,争夺汗权,对父不满,被父斩杀。
第一,褚英对女真国的创立与扩展,建立了功勋。
老档一开始就讲到,努尔哈赤自思,“若无诸子”,就不能聚成大国,执掌金政。
这里明白无误地表述了努尔哈赤的建国兴邦,是与诸子征战效劳分不开的,尤其是褚英最早出征,屡败敌军,功勋尤著。
《清太宗实录》等书皆说,“太祖初未尝有必成帝业之心,亦未尝定建储继位之议”,为理应继位为汗埋下伏笔,但是,上述老档的记录,有力地证明了《清实录》的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距颇远。
其一,老档明确写道,努尔哈赤考虑到,“吾若举用长子,专主大国,执掌大政,彼将弃其褊狭之心,为心大公乎!遂命阿尔哈图图门执政”。
一则让褚英“专主大国”,再则让他“执掌大政”,三则“遂命阿尔哈图图门执政”,可见褚英确系被汗父立为执政者。
其二,褚英这个“秉政长子”对诸弟说,“吾即汗位后,将惩治违命的弟贝勒和各大臣”。
努尔哈赤斥责褚英过错时也说,“委政”于褚英,是让他逐渐树立威信,以便部众“始肯听汝执政”。
这都表明,褚英已被汗父立为嗣子,将来汗父死后,他就要继位为汗。
第三,褚英与汗父和四个兄弟激烈争夺统治大权。
老档说褚英个性褊狭,故虐待四弟和五大臣,其实,这不是什么心胸狭窄的问题,而是褚英与汗父、四弟争夺军国大权。
所谓四弟,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是有权有势的贝勒,他们辖有大批人丁兵将,多次领军出征,甚为汗父宠爱,是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
努尔哈赤除掉亲弟舒尔哈齐以后,各旗皆为其所有,他将一些旗和牛录分赐予子侄,使其承受专主,让他们成为牛录之主固山之主。
但是,努尔哈赤握有最高所有权,他可以赐予子侄,也可以调换牛录,还可以收回。
他这个聪睿恭敬汗是全国之主,是各旗之主,有权惩治或擢升各贝勒台吉。
褚英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权力没有汗父那样大。
褚英奉父之命执政,本身又是大福金所生的“皇长子”和汗位的继承人,亲辖部众五千户,一再领军出征,立有军功。
因此,他可以“折磨”四个弟贝勒,“使其苦恼”,但他毕竟是四弟的同辈,原来都是并肩而行的贝勒,现在一跃而为执政之人,摆架子,耍威风,这些贵为固山之主,亲为汗之心肝的四个贝勒,很难心服。
而且褚英还只是奉命执政,还只是继承汗位的嗣子,而不是真正的女真国汗,没有汗父努尔哈赤那样大的权力,不能支配其他弟弟拥有的牛录和固山。
老档说,汗父死后,褚英将不赐赍财帛马匹与弟弟,他即位后要杀与其成仇的弟贝勒和大臣,这正表明此时褚英还没有这个权,既不能籍没汗父已经赐予兄弟的财物(实际上也包括部众兵将),又无权赏赐财帛人丁与弟贝勒和大臣,因为他只是一旗之主,还不是全国之主,没有那样多的人畜财帛,而且他还不能诛杀违命的贝勒大臣,汗父没有把这个权交给他。
网络配图 正因为是这样的局面,所以,褚英虽然可以“折磨”弟贝勒,而弟贝勒却不心服,反而联合上告汗父。
如果是努尔哈赤这样行事,他们怎敢违命!他们怎敢上告!上有全国之主的汗父努尔哈赤,下有势力强大的四个弟贝勒,还有汗父亲自擢用的亲信五大臣,褚英的位子很难坐稳,统治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
褚英要想牢固掌握军国大权,地继承汗位,就必须限制、打击四兄弟和五大臣,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架空汗父,逐渐掌握全部权力,而这一点,正是四个贝勒和五大臣不能接受的。
因此,褚英的褊狭和虐待,四弟、五大臣的联合上告,实质上是褚英与汗父争权,与四弟争权,这是一场争夺汗权、削弱旗主权力与反夺权、反限制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弟、五大臣上诉于汗,控告褚英的虐待及封锁消息,不让他们将褚英的向汗报告。
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7)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南征北战三十年,久经政治风霜,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一个地广人众的强国。
他深悉创业的不易,更知晓人心难测和权力角逐的残酷无情,三十来岁的褚英的如此行动和用意,怎能瞒过年过花甲的聪睿恭敬汗。
努尔哈赤十分生气,对褚英厉声斥责,严加防备。
褚英感到难继汗位,大祸将至,愤怒不平,忧虑万端,死念萌生,作表焚天诅咒汗父、四弟、五大臣,被父发觉,幽禁斩杀,年方三十六岁骁勇善战的广略贝勒,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