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奸雄曹操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身边的重臣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

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

荀彧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走了,之后以献帝的名义调整了荀彧的职务,由尚书令改禄大夫,尚书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级”干部,后者是“副部级”。

但是,尚书令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禄大夫是个闲差,荀彧表面上升了官,其实却被贬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从荀彧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等问题上找到答案,荀彧已经从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亲密战友,转变成曹操政治上的绊脚石,荀彧的失宠是不难揣测的。

有一本叫做《春秋》的书甚至认为荀彧死于自杀,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也许荀彧死得太过蹊跷,他死后各种传言都有,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直接导致他死的是事件。

献帝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被杀后,献帝的伏皇后出于对曹操的憎恶和恐惧,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也是高干子弟出身,又是桓帝的女婿,对于曹操早有不满,接到女儿的信,他还真的开始了行动,他也找到了荀彧,希望荀彧跟他一起对付曹操。

但是,以荀彧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断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灭亡,但他也不愿意检举揭发,史书记载:“彧恶之,久隐而不言。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联络的人里,樊普害怕事后被株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但曹操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装着不知道。

荀彧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觉得曹操迟早会知道,于是就在想如何为自己解脱。

荀彧最后主动从许县跑到邺县见曹操,劝曹操废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进宫为贵人的女儿为皇后。

曹操约摸知道了荀彧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解,问他为什么废掉伏皇后。

荀彧说:“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

” 荀彧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过去,谁知曹操很认真,他追问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汇报过这件事。

荀彧装着吃惊的样子说:“昔已尝为公言也。

”哪知曹操仍穷追不舍,说绝对不会,这么重要的事说过怎么能忘呢。

荀彧只好给自己打圆场,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

曹操仍然不放过这件事,他说:“官渡事后何以不言?”,等于把荀彧逼进了死胡同,史书记载:“彧无对,谢阙而已。

” 上述记载虽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显然存在,如果荀彧确是被逼死的话,那恐怕背后一定藏有隐情,荀彧反对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见不合,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内情,曹操怎会向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士人中影响很大的荀彧下狠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荀彧之死或许可以警示我们,遇到重大事件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点很重要。

荀彧未必想替伏完隐瞒,因为他后来还是主动向曹操报告了,差别在于荀彧对汉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当时的一犹豫,但就这一犹豫,他也失去了报告的最佳机会,结果成为埋给自己的一颗炸弹。

重大事项报告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领导信任、避免领导日后猜疑的重要前提。

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隐瞒下去,否则事发后一点都不能犹豫,该报告的一定要果断报告,否则一旦积压到手里,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在用人之际杀死杨修 真是一只“鸡肋”惹的祸?

(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主簿。杨修出身于世家望族,《》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而杨震正是“四知”拒贿(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故事的主角,以清廉彪炳历史。所以杨修则凭官宦世家之资及才略名气,跻身政治集团,做了曹操幕僚兼至交,在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背景下,是完全不足为怪的。这既体现了曹操拢士爱贤的姿态,也成全了杨修世袭名门的梦想。 然而,这位汉末名士,精英级的人才,其情商高低如何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情商吧。网络配图 情商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简单的说,如果智表的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的话,那么情商则代表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核心指数是自我控制能力。杨修面对的是、阴险歹毒的曹操,如何处理和自己顶头上司曹操的关系,是他的首要任务。在他和曹操的交往中,其自控力又怎样呢? “活”字谜事件。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一所,建成后亲自去检查,,在门上书一“活”字离去,打了一个哑谜。工匠们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杨修揭开谜底:“门”内添“活”,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大伙恍然大悟,立马扩建,曹操果然满意。但曹操了解到是杨修猜中谜语,心里便不畅快。按理来说,杨修点明丞相用意,曹操高兴才对,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来,曹操打个哑谜,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才智,展示领导的深沉。工匠们猜不出,肯定前来讨教,那时曹操定会欣然道出谜底。没想到,这个“风头”让杨修抢了,他怎能高兴呢! 分食“一盒酥”事件。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见之,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还自作聪明的解释: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内心却极其反感。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事大,卖弄小聪明,更是让人生厌。我想,曹杨二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揭穿“梦中杀人”事件。曹操为人奸诈多疑,担心遭人暗算,便称自己好梦中杀人。果然有天晚上,曹操的被子掉了,侍卫替他盖被时,他一跃而起,杀了侍卫,然后倒头便睡。天亮后假装不知,厚葬了侍卫,还痛哭了一场。按说这是曹操的阴谋,也是个人的隐私,最怕让人识破。然而,极不明智的杨修,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了上司的诡计,“丞相不在梦中,君实在梦中耳”,让曹操虚伪残忍的一面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领导的颜面丧尽,声誉扫地!难怪曹操对他十分憎恨,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也在所难免。 “密告”事件。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甚为苦恼,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他举棋不定。曹植喜修之才华,两人关系甚密。曹丕密请朝歌长帮自己出谋划策,争夺世子之位。为掩入耳目,将吴质装在大竹筐内,以绢匹的名义载入府中。听到消息,杨修轻率地向曹操打了小报告。谁知吴质技高一筹,按照老办法,继续用大竹筐装上绢匹,载入府中,曹操派人检查,发现是绢匹,十分生气。聪明过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杨修,自觉不自觉的卷入了兄弟相争的政治斗争,对曹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帮助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网络配图 “教植杀门吏”事件。曹操想考查两个儿子处理事务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门,一面密使门吏不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照杨修教的办法,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斩杀了门吏。曹操见曹植办事果敢,甚是欣喜,但知是杨修所教后,十分愤怒,连曹植也不喜欢了。杨修目无尊长,破坏上司的考查计划,扰乱了视听,于公于私都让曹操无法容忍,上下级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替植作答教”事件。曹操曾以军国大事十条宋询问曹植,植对答如流。曹操很是怀疑,一打听,又是杨修所教。我们钦佩杨修过人才华的同时,不禁为之,他已深深卷入了领导的家庭纷争中,大祸即将来临。此时曹操已动杀机,只是没有合理的借口。后来终于以违反军纪的理由,堂而皇之的杀掉杨修。 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蜀国,结果在和面前连吃败仗,只得退守汉江,可粮草又被夺走了。下一步棋到底该怎么走? 进攻吧,恐怕还会损兵折将。退兵吧,兴师动众,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实在没法交待。一天晚上,曹操就这么坐在营帐里右想。这时,厨师端了一碗鸡汤进来。曹操拿起筷子想夹块鸡肉,却只夹起一块鸡肋骨来。他夹着这块骨头,若有所思,正巧将军夏侯前来求见:“主公,请问今夜营中口令是什么?” “鸡肋……”曹操仿佛在自言自语。 杨修一语道破天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说明曹操把蜀国比作鸡肋,他内心已经萌生退意啊。” 曹操这边喝完鸡汤,听到外面的士兵都在吵吵嚷嚷:“快收拾,总算要撤退了。”“唉,这次出兵真是处处不顺啊,还是早点回家好。”“是啊,真是无心恋战了。” “你们……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是谁命令你们收拾行李的?难道要当逃兵?”曹操冲出来追查,众人说只好实话实说了。 又是杨修!曹操看到眼前的局面,气得差点吐血:“杨修!你这是编造谎言,蛊惑军心!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曹操回忆起杨修的,总是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尤其是这一次,泄露机密,涣散人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打仗可不是脑筋急转弯,曹操恨恨地说:“依照军法,斩!”网络配图 杨修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5岁。 杨修生前担任主簿一职。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此官职大概开始于,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权利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中央机关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县的主簿地位仅次于功曹,为门下亲近吏之长。魏晋以后,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为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时期魏国的杨修就曾经担任此职,见于曹操征西蜀刘备时‘鸡肋’的典故。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职权渐轻。明清各卿寺亦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之下,与县丞同为佐官,有时也省并。在今天来说,当时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一职。坦率地讲,从秘书学的角度看,杨修根本不了解秘书工作的性质,虽才华出众,却不具备领导人秘书和与上司相处的素质,因此难免遭杀身之祸。 纵观杨修处理与曹操关系时的种种表现,无不凸显出很差的自控能力:目中无人,爱耍小聪明,狂妄自大,揭露领导隐私,感情用事,轻率大意,干涉上司家务事,破坏考试纪律等。退一步来说,杨修即使生活在当代,遇上不是曹操那样阴险狠毒的上司,以他的处世之道,恐怕也落个卷铺盖走人的下场,于是得出以下结论:杨修死于低情商。 当然,曹操杀死杨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不想让曹植与曹丕相互残杀、两败俱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一代奸雄曹操兵临南阳城下 是哪位识破计策大破曹军

话说带兵征讨,把张绣围在了南阳城内。于是,曹操就叫士兵们运土填壕,用土布袋把柴草装在里面,搬到城边做梯凳,还在城外弄了个云梯观望城里动静。曹操自己骑马绕城察看,然后叫士兵在城西门角上堆积柴草,准备在那里登城。网络配图 曹操的行动被城里的一个人看在眼里,识破了他的计策,决定将计就计对付曹操。就叫张绣安排精兵埋伏在城东南房屋里,让老百姓假扮士兵去西北角虚张声势。果然,到了夜里二更时分,曹操就带着一大群精兵从城东南角偷偷爬了进来,被张绣的伏兵围了个正着。曹操见到伏兵四起,就赶紧退出城外,张绣带兵从后面乘势追杀。这一仗,曹操损兵折将,损失了五万多人。网络配图 这个识破曹操的人就是张绣的手下,正是贾诩洞察先机,看出了曹操的计谋,方才做好提前安排,给了曹操致命一击。曹操所采用的就是声西击东之计,因为他经过三天的观察,发现城东南角砖土颜色新旧都有,鹿角多半是坏掉的,所以就选择这里为突破口。当然,为了吸引张绣的人,曹操还故意在西北堆积柴草,大造声势攻打西北角。这样一来,东南必定空虚,曹操就可以乘虚而入,夺下南阳城了。 这一仗,如果没有贾诩识破计策,张绣的南阳就只能变成曹操的了。但是,曹操忘记了“天外有天、人外还有人”这样的俗语。当他自以为计划成功的时候,恰恰是钻入了贾诩早就布好的口袋。这么说来,贾诩用计的能耐还在曹操之上,仅仅一个将计就计,就让曹操损失惨重一败涂地。网络配图 当然,曹操的目的太过于明显,就算他真的想从东南角进攻,也不能放着别的门不打,偏偏去攻打最坚固的西北角。这样一来,就算是傻子也能猜得出来他下一步要干什么了。所以说,在这一仗里面,只有曹操才是真正的傻子,被人家识破了计划不说,还自己钻进了别人的口袋。难道说,曹操真的以为人家张绣放着东南角不守,把所有的人都拉去守了西北角了。要不然怎么可能在曹操带人进入东南角的时候,里面空无一人呢? 所以说,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城后没有及时发现不对劲,这才被人家给包围了。而在这一仗中,在张绣方面功能最大的应该就是那个叫贾诩的人了,他不仅一计解了南阳之后,还在后面的战斗中用计把曹操打得狼狈而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