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他们经历着、烽火连月的动荡不安,却创造出百业俱兴,人民的太平盛世。
而魏征就是其中一位,生于隋末,长于唐初,盛名于大唐的他可谓风光一世,赚尽了风头。
网络配图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投身瓦岗起义军,后来在身侧做太子洗马。
无奈魏征几易其主都始终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识。
其主李密时,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不被采纳;其主李建成时,建议将调离到别处的谏言也不被认可。
历史巨大的年轮将时间精准地推到玄武门事变面前。
若无玄武门事变,魏征和李世民的交集也不过初相识这般如此,他或许终其一生平淡简单专心于文史,在文学思想领域更有建树。
然而李世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后任谏议大夫。
魏征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宰相。
素来以直言进谏,耿直不阿的形象示人的魏征有很多称号。
他不畏权贵,,板着一张脸直面正义,太宗亲切称他为“羊鼻公”;他鞠躬尽瘁,体恤民情,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开辟了“”之盛世,世人敬称他为“一代”。
李世民为打消大臣们的猜忌,保全皇太子,任命晚年的魏征为太子太师。
居庙堂之高就要尽力辅佐君王,并体察民间疾苦,魏征为李世民、为大唐奉献了一生的精力。
劳累成疾的魏征死后,其妻按其遗愿从简举行葬礼。
魏征与唐太宗网络配图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优秀,心胸广大,治国有方,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征是当时唐太宗最为信任的臣子,他非常勇敢,不管别人的想法,只坚持他自己的想法,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时,他也是很大胆的把自己心里所想说出来,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两个人的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千古一见。

魏征曾的告诉李世民,要以身作则,要兼听则明,要居安思危,仁义为本。
为此魏征不惜多次惹怒龙颜。
人若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看得到自己衣服穿得是否整齐大方;把历史当做一个镜子,可以看到国家的兴衰;要是把人当镜子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哪里做的对,哪里又是错的。
后来,魏征这个人去世了,唐太宗李世民就觉得他没有了魏征,没有了一面好镜子,这是李世民对这个不怕死非要实话实说的忠臣魏征所给的最好的评价,也是最完美的人生评价。
网络配图 如果把唐太宗比作成刀,那么魏征就是铸刀者;如果把魏征说成是镜子,那么唐太宗就是那个在镜子面前的人。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有着容纳一切忠言的宽容肚量,一个是不怕死照样实话实说的忠臣,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他朝代都难看到这一幕,称得上是一段美话。
国家有此良臣,何愁不能发展?人生有此知己,何怕孤单寂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明朝,要如何做才能当上进士?进士有多难考?
在想要考上有多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从隋代开始出现,终结于,期间历经了一千多年,爱它的人觉得这是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恨它的人觉得这是导致中国封建落后的一项病症,但是不得不说这是影响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制度。那么如果让一个普通人穿越到明朝,要怎么做才能当进士呢? (1)、漫漫科举路 如果有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说法,那么就有读书人至死是童生的说法,因为古代的科举之路是真的复杂,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系统,那就是院、乡、会、殿四试。 院试是州县等级的考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考,考的就是名额。等考上了秀才,那身上有了功名,就有一定的特权,那就是可以见到小官不跪,比如电影里的方堂镜(虽然他是举人,但不是官)见到周星驰演的包龙兴就不跪。此外,一般人对秀才还是很敬重,《》中蓉对吕秀才说过一句,“的,我敬你是个读书人”。但是考中秀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往上再考。在明朝中期以后,要是真的考不上,那么花点钱也行,也就是「纳粟入监」,买个乡试入场券,就跟现在比赛买外卡一样。不过有些土豪就是当初想买个秀才身份爽爽。所以普通人要是穿越回去,要是投胎到富翁之家,过这关可以氪金,要是出身不好,那只能三更灯火五更鸡,慢慢读咯。 再聊聊乡试,乡试这个名字是很有误导性的,这个其实跟现在的高考一样,是省级别的考试。乡试一般是三年一届,大的省份有一百多名额,小的只有几十名额,比现在考清北还难。但是这个有一点好,这个基本上就是当官入场券和挣钱利器,一般有不纳税的优势,所以一个人成了举人之后,就会有很多人来投靠和巴结。所以在中学课文里《中举》中,范进本来还是个被老丈人嘲讽的酸秀才,中举之后,老丈人直接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还有各路土豪和官员来结交。所以现代人要是穿越到古代,大概率就会卡在这关,毕竟大部分人是考不上清华北大的,或者好好积累,每等三年就去试试运气,所以能当个名落孙山的孙山还是一种福气,起码还在榜上。 接下来就是会试了,这可不得了,那得从省里跑到京城,要是那些直隶省,山东省之类的还好。当时要是做个广东考生,考一次试可得花不少钱,都直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考试,所以要是穿越回去没选对赛区或者投个好胎方便氪金,想去考个试也是十分困难的。除了费钱之外,考试的时间也有要求,一般在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又称“春闱”,来参加考试都是每个省的顶尖人物,但是考试也就取300个贡生,但是这个离进士还有一关,那就是殿试。 殿试就是在的宝殿上进行考试,出题者是皇帝,皇帝问一句,考生答一句。这一关,除了要有过人的答策本事,还得有个好名字,比如得叫什么陈太忠,李精忠啥的,一听就是肱骨之臣,看在名字的份上都能赐个进士啊。要是叫史求(谐音死囚)这种名字就很难夺得榜首了,所以取名字还是要往好了取啊。这个时候就分三甲,一甲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二甲就是进士,三甲只是同进士出身。 (2)、明代科举生李贽的艰难一生 福建泉州人李贽是这款明代科举游戏中一名较为成功的玩家,但是最后还是抑郁而终,笔者就简单聊聊这位思想家是如何在科举游戏规则中郁郁不得志。 李贽1552年得中举人,但是李贽并不开心,因为他们家早已家道中落,导致李贽根本没钱去参加会试,毕竟当时交通不发达,一路上要从泉州千里迢迢杀到北京城,首先得雇几个、机灵可靠人当随从吧,不然半路上给人劫了,别说皇上的金銮殿了,可能直接去阎王殿报道了。到了京城也得住几天甚至几个月啊,有道是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所以这几个人在几个月里花掉的银子想必是一笔天文数字,所以选择的赛区还是很重要啊。 正如笔者说了,中了举就可以当官和不纳税,那不是可以好好挣一笔钱吗?但是问题是,当时的明朝官员也不怎么挣钱,绝对清官在母亲做寿的时候才买得起两斤猪肉,这件事甚至让好事者。所以可以想想连正经官员都不是的李贽能挣啥钱。李贽一度混迹于政府中的底层,直到后来才混到个的教官,最后当上了姚安知府才显得轻松一点。《十五年》中说李贽一度好几天没有吃到多少东西,试想一下当时在等官的李贽过得多苦。 当然了,举人不是可以不纳税嘛?是的,没错,但是能成为举人是一家族的力量,没有一家族的供养,只靠李贽一家是不可能考上举人的。所以李贽成为了举人之后,他其实压力更大了,他要照顾庞大的亲族。一门都指着李贽给自己谋福利,甚至在李贽退休之后还叫他回泉州去,因为李贽当过知府,所以当地的官员还是会敬重他,他的言行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贽宁愿死在他乡,也不想回到泉州去。所以古代的读书人比现代人更不容易。 所以现在人想在古代科举游戏中,首先就得要先有钱氪金,然后才是会读书。如果出生在贫困之家,明天的饭都是一个大问题,还想脱产读书,这个不可能的。其次,你要真的会读书,如果不会读书,最多过了院试这关,就卡死在乡试这关了,大家不觉得难,可以去考个北大试试看,北大比举人好考多了。科举这4关说来说去,难过的还是钱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乌孜别克族历史 乌孜别克族经济进展简介
过去,他们驱牛赶羊辗转在漫长的牧道上,忍受冬寒夏暑……如今,他们相继拥有了抗震安居房,还学会种植大棚蔬菜。“放下马鞭子,编起菜篮子”,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乡牧民经历了游牧天山到定居发展设施农业的巨大变迁。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乡地处天山北麓东端。记者在当地建立的蔬菜大棚基地看到,33座大棚整齐排列,每个大棚旁都有一座政府援建的50平方米抗震安居房,定居下来的牧民在此生产生活。 在一间大棚外,村民乌木尔别克正忙着批发自种的芹菜。他7岁的儿子一边吃着番茄,一边笑呵呵地拉着记者参观他家的两座大棚。10月末新疆气温已降到10摄氏度以下,但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番茄、芹菜、小油菜等果蔬长势正旺。 乌木尔别克说:“年轻的时候嘛,我们都赶着羊群在天山里放牧。后来乡政府动员我们定居, 帮我们贷款建了大棚,还教给我们技术。去年我家一个大棚就收入了3000多元。今年我们承包了三个大棚。” 看着越建越多的蔬菜大棚,身为乡长的帕克江十分欣慰。“30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随着乌孜别克族乡民逐渐定居,21年前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乌孜别克乡。到目前为止,全乡997名乌孜别克族牧民已有60%实现定居。” 帕克江告诉记者,乌孜别克乡建乡以后,先后于1989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搬迁定居,在木垒县城北12公里处建立了定居点,走上了“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发展之路。全乡有可耕地面积1.5万亩,年总播面积达8332亩,比20年前增加了6倍,作物有玉米、小麦、豌豆、苜蓿等。 近几年来,乌孜别克乡还建立了手工刺绣协会、优质奶源基地、民俗风情园等,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比1987年增长了6.7倍。乡里的3个村如今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广播电视,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新乡貌。过去游牧时难以入学的适龄青少年全部在校就读。 姑娘玛尔江古丽是乡里刺绣协会的技术员。她说,现在乡里的妇女农闲和不放牧时都学着刺绣。县里帮着把绣品卖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去,她们可以放心做活不用担心销路。“一个手工绣毯可以卖到1000多元。” 回顾由游牧到定居的生活变迁,帕克江很感慨:“30年来我们乡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今后我们还得加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较2005年翻三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大南沟乌孜别克乡位于新疆昌吉自治州木垒县城以北13公里处,是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族乡。全乡共有乡民591户、3096人,由乌孜别克、哈萨克、塔塔尔、维吾尔、汉、回等六个民族组成。2001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乡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