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儿子李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后世人如此的怀念他呢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李世民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昂很想效仿唐太宗,为什么一直逃脱不了宦官的掣肘?

很想效仿唐太宗,为什么一直逃脱不了宦官的掣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值得后世的我们去不断追忆的时代。因为,华夏文化在那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并非只有盛世,历史上的唐王朝朝实际上也有着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败,这段衰败便是中晚唐时期。在这段衰败的历史时期中,所要面对的则是内忧外患的局面。而细数之后的中晚唐皇帝,我们便能发现,这中间最为悲催的莫过于李昂。 公元826年,李昂顺利的登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即为唐文宗。实际上,在继位之前,唐文宗便力求重振唐王朝的权威,根据《》的记载“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滋。”可见,在中晚唐这个混乱的时代之中,唐文宗可以说是在众多李唐子孙之中脱颖而出。 同此前的唐穆宗、唐敬宗相比,文宗俨一副明君模样。但也正是这个十分想要效仿唐太宗“贞观之风”的李昂,却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因为唐文宗从继位到离世一直都受制于宦官之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打开中晚唐的历史便能发现,自唐玄宗之后,新一代唐朝皇帝登上皇位或多或少都有宦官因素的影响。而到了之后,宦官势力更是掌握了兵权。以至于,到了唐文宗李昂继位的时候,唐朝宦官乱政的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唐文宗本人,也完全是由宦官所拥立。 唐文宗为了能够彻底的摆脱宦官的束缚,便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谋”。即以欣赏甘露为名,召集宦官前来,以便将宦官势力连根拔起。但是,这次“甘露之谋”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而在这次失败的剿宦背后则是朝臣的殒命,以及唐文宗直到离世的木偶生活。 历史上“甘露之变”的发生,可以说成为了唐文宗悲惨结局的催化剂。因为,在这之后的唐文宗不同于此前手中还握有一定的权力,事变过去之文宗则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并直到离开人世。历史就是这样,唐文宗成为了中晚唐时期最为悲催的皇帝,从而一生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当然,相对于唐朝历史来说,发生于文宗一朝的“甘露之变”所带来的反思,要比这场变乱本身更值得我们去深挖。 我们透过“甘露之变”这个唐王朝的历史片段,便能发现,唐文宗的命运实际上早已经注定。因为在“甘露之变”过程中,以皇帝朝臣为代表的一方,所以会一败涂地。实际上同其手中缺少兵权,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也解释了唐文宗为何要采纳“甘露之谋”剿灭宦官。因为,当时唐文宗的手中完全没有力量同宦官势力交锋。而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甘露之变”中宦官率领,对朝臣展开了疯狂屠戮。 由此可见,唐文宗的悲剧实际在“甘露之变”前便已注定。因为,在中晚唐那个极其混乱的时代,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军事力量的话,必然会陷入巨大的被动之中。而宦官所以能够在唐朝这个舞台上迁延百年之久,很大程度上便在于手中握有兵权。因为正是凭借着兵权,使得宦官可以一直掣肘唐朝皇帝的权威。 其实,历史上的唐文宗一直受制于宦官,除却宦官手中握有兵权外,还在于唐文宗李昂本人。因为,唐文宗本人并不具备此后、那样能够扭转颓势的能力。对此《旧唐书》中,对唐文宗李昂有过这样一句堪称经典的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可见,唐文宗虽然有心振作唐王朝,但是其却缺少此后唐武宗的霹雳手段,同时也缺少日后唐宣宗的隐忍。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唐文宗最终成为了权力牺牲品。 在中晚唐历史上,唐文宗的一生可以说是最为悲催的。因为不同于大多数的唐朝皇帝,唐文宗的一生更像是的一个翻版。而身为皇帝的唐文宗所以落到这个尴尬境地,除却宦官势力迁延数朝的外,其实同唐文宗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誉为什么如此大胆竟敢追逐挑逗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

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有个叫杨誉的,行为,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网络配图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跟皇家过不去,这还了得?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大怒说;“薛仁方不可容也!”当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职。网络配图 对唐太宗要惩处薛仁方的做法,实在看不过去,进言说:“城墙下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虽然都是微小的动物,只因它们倚仗巢穴做掩护,除掉它们尚且不易,更何况那些世家贵戚,自古以来就难于治理,以致、西晋以来外戚专权,发展到朝廷不能驾驭的严重地步……” 魏征的话无疑给唐太宗敲了一记警钟:皇帝要管好身边人,以防他们像“”那样成为朝廷的祸害。接下来,魏征据法力辩,说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执行法纪,怎么可以因此对他滥施刑罚,助长外戚的私欲呢?皇帝这样放纵皇亲,此例一开,就会招来各种事端,将来后悔莫及,要改变也就困难了……网络配图 唐太宗听了这些话,内心有所触动,决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亲未及时上奏,也是专权作势,虽不宜治以重罪,也应稍加惩处。于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大棍才算完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