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渊为什么会轻易把皇位让给只是皇子的唐太宗李世民呢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渊是,权力无边。

李世民不过是个皇子。

就算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和李元吉,照理说,李渊毕竟是皇帝,他要对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

可是,李渊却一直认怂,当时他就交出军政大权给李世民。

接着,三天后,他又把李世民立为太子。

再接着两个月后,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

李渊怎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 (李渊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到当时的现场,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李渊不想吃眼前亏。

本来,玄武门政变那天,李渊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临湖殿来,想当着一帮大臣的面,化解他们三兄弟矛盾的。

没想到只一会儿,外面就杀声震天。

接着就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满身血污地冲了进来,说来保护李渊。

要知道,古代大臣见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铠甲,则是坚决不允许的。

因为这就意味着,你这个大臣会对皇帝进行防范。

当年的使者去见,周勃因为害怕,穿上铠甲见使者,就被汉文帝严肃处理了。

现在尉迟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见,已经完全不把李渊当成皇帝了。

也就是说,尉迟恭当时的作为,就是逼迫。

既然是逼迫,那么李渊如果不答应,他肯定就会有生命危险。

所谓“”,李渊显然是不想冒这个险的。

(尉迟恭剧照) 二、李渊已经交出权力。

尉迟恭进去找李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李渊给控制起来了。

李渊没有了人身自由,他的,一言,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监督之下。

而且,当时尉迟恭还对李渊说,为了保护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对李渊不利,请求把兵权交给李世民。

(《》记载:“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 也就是在当天,李渊宣布把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说,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汇报后,再向他汇报。

当李渊已经被控制起来,手中没有了权力的时候,他又还能做什么呢? 三、李渊害怕杀戮扩大。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后,他的兵将随即冲进太子府和齐王府,想对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

是因为尉迟恭说,最好只杀首犯,不要滥杀无辜,因此,李世民才觉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杀掉。

正因为没有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斩尽杀绝,这便意味着,如果自己继续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一定会希望他为这两个儿子平反,一定会利用他,继续生发事端。

这样一来,杀戮将变得无休无止,没有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还会面临着无尽的烦恼。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报仇,李世民绝对不会。

这样,冲突还会延续,战争会因此持续不断,亲人的血还会流。

李渊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李世民剧照) 四、李渊无法善后处理。

李世民发动了,杀了哥哥和弟弟。

如果李渊继续在位上,他该怎么来处理这件事呢?总不能说,这件事杀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来说,李世民杀得好。

毕竟那是他的亲儿子啊,这样的话,他怎么说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说得出口,别人又该如何评价他呢?历史又该怎么评价他呢? 但他也不敢说李世民杀得不对啊。

说李世民不对,李世民对待兄弟尚且,对待他这个当爹的,能饶过他吗?还有,李渊已经死掉两个儿子了,他可不愿意再死一个啊。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让出去,把皇位让出去。

让出去了,李世民当皇帝了,就该由他来对这段历史做评价。

不管他怎么评价,别人也不会说他李渊的不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浩差点害死夏侯惇 可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还要重赏他?

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诡诈之道横行。最好的兄弟背弃了当年的友谊,投靠了反复无常的小人。曹操让率军进攻吕布,双方交战,互有损伤。夏侯惇估计吕布也必然撤兵休息,没有多做防备,不料吕布在的建议下快马突袭夏侯惇,成功劫夺许多粮饷辎重。不但如此,吕布还派遣一只敢死队,假装逃兵投降夏侯惇,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伙人突入夏侯惇大帐,竟然劫持了夏侯惇。堂堂曹魏第一重臣,竟然被当成肥羊,被索要财物交换。网络配图 夏侯惇部下将士,本来就刚经历一场大败,军心不稳,此时竟然主帅被劫持,恐惧和愤怒顿时弥漫整个军营。军队一旦失去了斗志和纪律,必将随时面临死亡。此时,一个小人物闪亮登场,让部队迅速恢复了正常,得以从死亡的边缘走过。这个人就是韩浩。韩浩站到人群的最前面,喝令将士不得惊慌,带领自己的部下把守住夏侯惇大帐入口,并让士兵召集所有将领共同议事。韩浩告诉诸位将军,只有严格约束手下士兵,千万不要冲动,更不能扰乱军队的建制,如果此时吕布率军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诸位将领觉得有理,立刻传令下去,整个部队立刻安定下来。然后韩浩来到夏侯惇的大帐,在大帐前高声大喊:“你们这些亡命之徒,竟然敢劫持大将军,还想要活命吗?况且我们接受命令讨伐乱贼,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将军而放走你们吗?”韩浩说的很硬气,就算是绑匪抓到了夏侯惇又怎么样?即便绑匪杀死夏侯惇又怎么样?都不可能改变绑匪必死的命运。此话一出,不但是绑匪目瞪口呆,连夏侯惇手下的各位将领也大惊失色,韩浩到底要搞什么?这么说,不是想把夏侯惇往火坑里推,逼着绑匪杀掉将军吗? 确实,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安全,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估计人质的安全。韩浩这么说,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人质谈判的原则。韩浩流着泪对上司夏侯惇说:“不是我不顾念将军,实在是不能违背国法!”韩浩然后下令士兵进攻,就算是劫匪杀了夏侯惇也在所不惜。那些绑匪看到韩浩竟然如此凶恶,连上司的性命都不顾了,那劫持夏侯惇还有什么意义呢?几个劫匪都吓得连忙磕头,放弃抵抗,说他们不过是想多要些钱,拿到了钱就会离开了,希望给他们一条生路。手下士兵也很快抓住了劫匪。韩浩不和他们客气,下令全部处死。网络配图 等到夏侯惇被救之后,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很是感慨,对韩浩这个人也另眼相看,曹操说:“你的这个做法应该成为后世的榜样!”于是,曹操下令,只要是以后有人敢劫持人质,都应当共同击杀劫匪,不必顾惜人质的性命。从此之后,劫持人质的事件竟然就没有再发生了。其实,韩浩的这个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劫持人质的事件也根本没有消失。韩浩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合理的一面,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过,当劫匪意识到劫持人质不能挽回他们必死的命运,有两种常见的选择,一种是像吕布的几个逃兵一样,放弃抵抗,企求生存,但最后的结局大都是被斩杀。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或许人们会许下一些诺言,但是哪里有什么真诚,一旦人质相对安全,劫匪必死无疑。另外一种就是撕票,拼个鱼死网破。反正都是一死,拉个垫背的也好。可以说,想韩浩一样行事获得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不过,曹操为什么会赞扬韩浩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在末年,绑架盛行。战乱时节,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一些战败逃亡的士兵或者啸聚山林,或者突入城镇,抢夺财物,劫掠人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曹操治理下的兖州、青州,更是治安不好,劫掠盛行。很多时候顾惜人质往往使得劫匪逍遥法外,助长了不良风气。曹操借助表扬韩浩,告诉世人,我曹操对绑架抢劫是绝不会手软的!这道命令颁布之后,绑架事件就算不会绝迹,也必然大大减少。 网络配图 第二个原因,是保护人才,保护韩浩。虽然说夏侯惇为人忠勇,和韩浩感情也不错。当初就是夏侯惇听说韩浩品行出众才去拜访韩浩,并让他在自己的部下为将。可是韩浩对夏侯惇如此无情,夏侯惇不可能心中没有任何想法,高度表扬韩浩,更可以让夏侯惇不敢轻易出手。当然,韩浩的做法对夏侯惇个人确实有些冷血,但是对稳定大局非常有利。于是,曹操借韩浩的刀,镇压那些妄图不轨的人。后来,曹操把韩浩调到自己的身边,担任全军的中护军,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韩浩做事不顾忌权贵、只看重国法,遵循军纪,正是选拔军官,负责主帅安全的最佳人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奇才”周瑜仅能“一步三计”,后梁刘鄩为什么能被称为“一步百计”?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鬼才”能够“一步一计”着实的非常不易。靠着得到而在蜀中称帝,成为中割据一方的霸主。 同时代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人杰,据说有“一步三计”之能。当时火烧八十万大军,逼的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豪杰,在整个三国都是一位非常抢眼的人物。如此的两位人杰,都只是“一步一计”或是“一步三计”,而在后来的五代时期,却出了一个能够“一步百计”的人物。其才能如何,慢慢看来 刘鄩是山东安丘人,后梁时期的名将,智谋超群,有“一步百计”之名。 刘鄩是个官二代,他父亲刘融曾在担任过工部尚书,因此家庭非常的殷实。家中的的条件虽然不错,但是刘鄩并不是一个右手好闲的富二代。打小就满怀壮志的他尤其喜欢读书,特别是兵书和史书。 刚刚出道的时候,在青州节度使王敬武部做一个小校。不久之后王敬武便死了,王敬武的儿子王师范继承了职位。唐朝的中央政府却不承认王师范的地位,并派崔安前来接任,双方因为此还展开了械斗。王师范的手段确实有些嫩,没打多少时间,自己手下的马步军都指挥使卢宏便投靠了敌方,并准备随时秘密反击。试想,在两兵对阵之时,自己的重要将领却临阵倒戈,带走了所有的军事机密,情况必然是万分紧急。 王师范在无奈之际,发现了身边甚有些才能得小校刘鄩,将一切重任都放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刘鄩也确实有能力,很快就解决了王师范的燃眉之急。 刘鄩首先设计摆下,在宴请卢宏一干人等时候,突然出刀,将叛徒果断解决。接着又率军的攻击棣州,并且擒杀了刺史张蟾,将周围的敌对势力清理带劲。王师范的因为此战,才使得自己问问坐上了节度使位子。而刘鄩也因此一战成名,做了登州刺史和行军司马,成为闻名一时的名将。 唐末的著名率大军围攻李茂贞,王师范看准时机,发现借着“救驾”之名必然可以开阔自己的疆土。主义拿定之后,便派兵袭击朱温的后方。可是战争很不顺,只有刘鄩成功地占领了兖州。在当时攻打目标中,兖州算是最难打的一个。由著名将领葛从周防守的兖州绝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虽然葛从周已经随朱温出兵了,但是防守非常严密。如果要硬来,必然损失惨重,能否成功还是两说。 刘鄩作为一代名将,确实没有蛮干,而是派人化妆成卖油的商贩前去侦察地形。实地勘察之后,尽然发现在兖州外城的下水道竟然无人防守。于是他便派五百精兵从下水道进城,以极小的伤亡轻取兖州。 刘鄩是个脑筋清楚的人,他知道王师范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所以就留了一点后路。进城后,他妥善保护葛从周的家属,还拜见了葛从周的老母,做得礼貌周全。朱温大军回师后,葛从周就率军包围了兖州城,刘鄩让人用轿子把葛母抬上城墙,让葛母和儿子对话。葛母说:“刘将军对我非常好,和你没有什么不同。大家是各为其主而已,你好好考虑一下。”葛从周在马上大哭了一场,下令缓攻。 刘鄩把兖州的老弱妇女全都打发出城,只留下的人守城。他和士兵,积极地组织防御。坚守了一阵子,王师范,不能派援兵过来,城里的人心就散了。副使王彦温率先出城投降,士兵们纷纷跟随。刘鄩在危急之中,还忘不了用计,他在城墙上对王彦温说:“你不要带太多人走,不是我事先安排好的,就不要带。”又对城里的士兵说:“我派给副使的人,可以跟着出去。我没有派的人,谁敢离开就灭族。”这么一说,大家都以为王彦温是奉命诈降,不敢跟着出去了。葛从周也听到了这个信息,就把王彦温拉到城下斩首。 葛从周劝刘鄩投降,刘鄩说:“如果我的主公投降了,那我就投降。”不久,王师范兵败降梁,写信给刘鄩,刘鄩大哭一场,举城投降葛从周。葛从周也很够义气,准备了丰厚的行装,送刘鄩去开封。刘鄩说:“我兵败投降,你们不杀我就是大恩,哪能够穿着皮袍骑着大马去开封呢?”就穿了一身素服,骑了一头小毛驴,赶到了开封。 朱温非常器重刘鄩,赏给他冠带,还拿酒给他喝。刘鄩推辞道:“我酒量小,喝不了这么多。”朱温大笑说:“你夺取兖州时,量倒是挺大的。”封刘鄩为“元从都押衙”,地位在诸大将之上。后梁诸将拜见刘鄩时,都用军礼,刘鄩坦然应对,不卑不亢,这也让朱温非常赞赏。后来,朱温派刘鄩夺取长安,任永平军节度使,把西方的防守重任,委托给了刘鄩。做后,任命刘鄩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封尹,管理京城的军政大事。 后来进入魏州后,后梁所有的的防守任务,便都交在了刘鄩的手上。 当时刘鄩的部队魏县驻扎,同李存勖形成对峙。刘鄩分析后认为李存勖大军在河北,其老巢太原定然空虚。于是便用用驴驮草人,手持旗帜,在步下疑兵,大唱,自己则率军直奔太原。李存勖果然上当,并没有派兵追赶。打仗讲究天时,这一次的天时很差,刚起兵就遇上了大雨,进军非常困难。只好返兵去夺晋军储粮,却又被给抢了先。 无奈之下的刘鄩只好在莘县屯兵,严密防守,以待战机。而此时在开封本不懂军事的友贞周围已经围上了一批小人,整天的催促刘鄩进兵。前有强敌,后有昏君,让刘鄩非常的苦恼,打仗也分心不少。 而他对面的李存勖却很清醒,也很清楚刘鄩的用兵之策,他是便故意示弱,等待破绽的出现。看破刘鄩计划的李存勖将计就计,假意率兵回太原,将主力隐藏到贝州,魏州。刘鄩便中了这计中计。在正准备出兵之时,被李存勖团团围住,大败而收场。 后来竟被刘鄩被猜疑,说他和叛乱的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有密约,用毒酒赐死。朱温自己为李存勖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一代名将因为生不逢时而郁郁而去。 他很有才能,能够“一步百计”,也确实是一个良将;同时他也生在了乱世,五代时期两年征战。但他在历史上,却并不是名声赫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一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舞台,一直都没有遇到明君,因此,对于他的一生,只能说是“生不逢时”了。一个良将,没有明君,终究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照此看来,入对确实非常的重要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