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当初想立为后,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把郑贵妃的儿子立成太子。
可是那个时候的万历皇帝胆子着实小了点,甭说改立太子了,就连提出这个意见的勇气都没有,更多的时候,他是在暗示他的大臣,旁敲侧击,希望能由他们的嘴里提出来,可是这些做大臣的就是不懂皇帝的心思。

网络配图比方说吧,大臣说“皇上,咱们差不多该立一太子了,您看是不是就把长子封为太子啊?”您不知道,若是按长幼顺序,这立太子还真轮不到郑贵妃的儿子。
所以万历赶紧说,“哎呀,孩子小,咱们再看看,再等等,不着急。
”等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大臣又开始了,“皇上,您看您这大儿子也长大了,咱们是不是还得立这个太子啊?”这万历皇帝一看扛不过去了,就说“行啊,立太子,不过咱不能一步到位,先封个王吧。
但是呢,你看我有三个儿子,既然要封王,那玩就玩个公平点的,来,三个都封王吧。
”得,一口气封了三个王爷,史上有这么一说,叫做三王并封。
万历为什么迟迟不封大儿子为太子呢?就是想等郑贵妃的儿子长大后,找个机会把太子封给他。
不过到最后,万历死了,当上皇上的依然是他最不喜欢的长子。
这当皇上的难道连选谁当太子的权力都没有吗?为了封个太子还需要绕那么大一个弯儿吗?要知道在平常百,分家继承财产的时候,那可就是户主一句话的事。

难道这皇帝在家里还不如一个平头百姓的权力大吗?这事还真不好说。
网络配图在古代中国,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历来推行的是立嫡长制,也就是说首先选的应该是皇后生的孩子,如果皇后要生三个儿子,肯定要选长子。
如果皇后不生,没有嫡长子,也就是说皇后没孩子,那怎么办呢?那就把嫔妃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立为太子,此时母亲是什么地位就不重要了。
即便是宫人之子,那也没关系,因为什么,齿序讲究年龄标准是第一位的。
至于这生出来的孩子是什么德行,这不重要,只要不是形象太差,没犯过弥天大罪那就没问题,智商低点没关系,反正手底下有一群高智商的大臣呢。
这就麻烦了,万历的嫡长子是皇后的儿子,您万历就算是再不喜欢,可人家并没有犯大错啊,这太子的位子早晚是他的,郑贵妃的儿子想当太子那就得另想办法,可偏偏万历一时又没什么主意,所以立太子的事就这么拖了下来,这一拖就是十五年啊。
最后的结局就是拖死了万历,大儿子当了皇帝。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虽然万历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当太子,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皇帝都没这本事,比如说的。
她想立谁做太子,或者说她想废了谁做太子,都是由她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这又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种制度,它是在一种渐变过程当中,逐渐完善的。
你比如说,历史上也出现过由皇帝本人来选继承人的事,他是可以这样做,但是我们要看到他的结果,比如武则天,她经常换这个继承人,导致了唐朝在武则天的时代,宫廷政变经常发生,其结果必然是引起政治不安定,这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后世的人就看到了。
咱们中国人常讲历史的经验嘛,后世的人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皇帝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逞一时之快,只能是某个强势的皇帝,或者说强势的皇后,他(她)实现了自己的个人愿望。
但是其结果是给这个政局、给这个统治,造成了很大危害,那么后人就会坚决的在这个道路上把这些东西避开。
所以越到封建王朝的后期,对于这种君主权限的控制是越严格的。
所以说,立储这件事情还真不是皇帝想来就来的,在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维系社会和家庭和睦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代帝王的保养秘籍:康熙帝饮食有节起居规律
比较重视医学,例如就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术,他在《庭训格言》中这样说道:“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今边外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 你不要小看了中国的种痘之术,在1796年英国人琴纳试种牛痘成功以前,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是采用中国这种免疫方法进行天花防治,俄国早在1688年就曾经派遣医生来中国学习,以期得到这种特异性的人工免疫方法。正像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称赞的一样:“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有这种习惯(种痘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这样的称赞,中国人受之无愧,当然这里面也有康熙不可磨灭的功绩。网络配图 我们知道,康熙这个人非常注重养生,但他不是像以往皇帝那样又是炼丹又是寻找长生不老药,他相信科学,尊重自然,故此康熙一生生活俭朴,起居有常,静以修身,,并且平素“留心医理,谙熟药性”。就连皇帝也不得不感慨地说道:“服御之物,一惟质朴,绝少珍奇。” 事实也证明,康熙确实是这样做的。据史料记载,康熙从来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他认为保持健康的体魄,延年益寿的秘诀,在于“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这些我们在历史资料中都能找到根据,《通志》就曾经记载,说康熙“每日进膳两次。除此之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 至于说康熙相信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也是有据可查的。康熙57岁时,嘴角添了几根白须,有人劝他像皇帝那样,服用具有乌须黑发作用的“七宝美髯丹”,康熙听后微微一笑:“自古以来有几个白须皇帝?我若能须发皓然,岂不为万世之美谈乎?”网络配图 说到清代皇帝的养生经以及对医学的重视程度,不能不说到皇帝,这个中国历代帝王的长寿冠军,如果没有对中国医学的清醒认识,根本活不到89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乾隆早期是喜欢抽烟的,一个普通人戒起烟来都是一波三折,但人家乾隆吸了那么多年的烟,却说戒就戒了,翻开清代文学家李伯元的《南亭笔记》,里面对乾隆的戒烟写得清清楚楚:“北京达官嗜淡巴菰者十而八九,乾隆嗜此尤酷,至于寝馈不离。后无故患咳。太医曰:‘是病在肺,构厉者淡巴菰也。’诏内侍不复进,未几病良已。”这里的“淡巴菰”,就是如今的烟草。 说到清代帝王对医学的重视,不能不说到清代的西医。虽然自明代年间西方医学就开始传入中国了,但西医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还是在清代。这些我们从清人的笔记中,也都能查到依据。金武祥在《粟香随笔》里说,法国传教士创办的“仁慈堂”,已经男妇有别了;张焘在《津门杂记》里说,美国人在天津捐建的妇婴医馆,天天都是妇幼云集;毛祥麟在《墨余录》里说,上海的泰西医师,已经用听诊器给病人听诊了……网络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西医作为一门舶来的科学,进入民间的同时也进入了宫廷,这些西医不但设置病理学、药理学,还施种牛痘、戒除烟瘾等,当然也有西医擅长的解剖学。据徐珂《清稗类钞选》记载,皇帝患病不治后,曾令西医诊治之,根据西医诊断后的要求,光绪需要手术,但由于翁同龢的极力反对,光绪的手术没有动成。如果光绪当时进行手术,能不能多活几天?只有天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最恶毒的废君理由:权臣硬说帝王不可以!
傀儡大都活得比较窝囊。因为皇权旁落,因为地位特殊,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一部皇权沉浮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的斗争史。权臣一旦爆发野心,无所顾忌,傀儡皇帝多半没有好果子吃,不是被杀,就是被废,理由不外乎荒淫、昏庸、无道、失德、暗弱、年幼、无能。然而,东晋皇帝被废掉的理由却很雷人,权臣硬要说他患有阳痿。 本来生理正常,却被人污蔑说患了阳痿,是一种极恶毒、极下流、极卑鄙的诬蔑手段,即使在残酷的政治和权力斗争中也难得一见。一般的男人,被人说阳痿,被人说不行,尚且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如果换作皇帝,换作是国家首脑,哪怕只是有名无实的帝国傀儡,他也会猥猥琐琐地颜面扫地。只要话语权在权臣手中,傀儡皇帝就逃不出这种欲哭无泪的屈辱厄运。司马奕被废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网络配图 司马奕(342年—386年),字延龄,晋成帝之子,晋哀帝之弟,初封东海王,后改封琅邪王。兴宁三年(365年)二月,晋哀帝因常年吞食丹药中毒而死,身后无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三度垂帘的褚下诏让“明德茂亲,……宜奉祖宗”(《》)的司马奕即位,司马奕由此成为东晋第七任皇帝。在位期间,大将手握实权,骄横跋扈,有位无权、有名无实的司马奕形同傀儡。 桓温为人强硬而诡诈。据《晋书》记载,桓温从小就是一个有“雄略”的“英物”,长大后“姿貌甚伟”,成为皇亲国戚之后更是。晋哀帝时,桓温就开始掌权当国;司马奕时,桓温更是权倾朝野。中国最恶毒的那句“男子不能,亦当遗臭万年”(《》),《晋书》作“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便出自他口。遇到桓温这样的权臣,司马奕注定命运多舛。 司马奕即位时,东晋王朝正处于皇权旁落的风口浪尖。当时,桓温身兼数职,从部队都后勤,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重要职位集于一身。在其淫威下,司马奕只能战战兢兢地看其颜色,而桓温却意在取而代之。为了建立威望,捞取政治资本,桓温“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太和四年(369年)四月至九月,前燕,遭遇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大败而归,致使“百姓嗟怨”(《晋书》)。 枋头大败,为桓温指挥失误所致,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很惨,桓温难辞其咎。对于“有”的桓温来说,“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无疑是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是一路下滑,一蹶不振,还是强做英雄,强行废立,桓温和觊觎皇位已久的会稽王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太和四年(369年)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晋书》)。网络配图 “将谋后举”,即图谋废掉司马奕。通过废立,声誉直线下降的桓温可以凭此挽回颜面,重树人望,“以长威权”。废立是一件天大之事,没有杀手锏,褚太后这一关未必能通过;再者,司马奕即位以来,一向“守道”(《晋书》),处处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并无过错,无故行废立之举,恐遭非议。因此,桓温并不敢贸然行动。政治上找不出借口,就从私生活上下手,这是历代权臣废黜皇帝的惯用伎俩。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在听取部下关于“宫阐重闷,床笫易诬”的建议后,于是“言帝为阉”,“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生三男”(《晋书》),污蔑司马奕如同阉人,早在封地时就患阳痿,不能行男女之事,他的三个儿子均为其后妃与其男宠私通所生。桓温还广造舆论,混淆视听,“密播此言于民间,时人莫能审其虚实”(《资治通鉴》)。 自身不保,焉能保护妻子和儿子?!司马奕被废后,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生母便遭到了桓温的毒手。作为废帝,司马奕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让桓温放心不下。不久,桓温奏请褚太后将司马奕改封为海西县公,并命心腹着意防卫,又派属下领兵监管,以防其死灰复燃。接连遭此辱废降级,司马奕一则“知天命不可再”,,二则身处险境,“深虑横祸”(《晋书》),不得不处处小心以求自保。网络配图 期间,除了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试探,司马奕还装出“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的样子,甚至“有子不育”,即使又生了孩子也溺死不养,以证明自己确实患有“痿疾”,不敢与桓温所言穿帮。桓温知其,无意,便没有再加害他,“朝廷以帝安于屈辱,不复为虞”(《晋书》)。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司马奕病逝于吴县,享年四十五岁,史称晋废帝或海西公。 本来风华正茂,阳刚勃发,别人应要说他不行,本来不是废人,不是阳痿,别人硬要说他阳痿,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奕是唯一“被阳痿”的皇帝,也是唯一因“阳痿”被废黜的皇帝。皇帝一旦成为摆设,成为傀儡,就注定要成为政治上的弱势个体,就难免会被心怀不轨的权臣从皇位上拉扯下来。从一个部件“被阳痿”,到整个人完全“阳痿”,司马奕的屈辱遭遇,可谓专制制度下权力争斗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