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大事的人,必有人脉。
哪来的人脉呢?虽然沛县是一个小地方,可是你别小瞧这个地方。

后来身边的那些能臣,如、、夏侯婴、,都是出自沛县。
刘邦是如何网罗这些人的呢?那就是喝酒。
用咱们的话说,就是饭局。
在电视剧《传奇》中,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的惊险情节:沛县县令想杀刘邦,但刘邦没听萧何的逃之夭夭,而是略施小计将沛县县令给杀了,并夺回沛县。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刘邦的“成功逆袭”。
有的朋友看了不服气,说刘邦的运气真好,他哪有那么大能耐啊!后来他居然还成了汉高祖,这哪儿说理去?他就是个流氓!您说的还真不错,刘邦本身有很浓厚的流氓气质。
这不仅是野史上说的,正史,包括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都有意无意地将刘邦流氓的一面呈现出来。
网络配图 可是,大家应该想到,一个流氓无赖能最后得了天下,他身上一定具有非同寻常的特质。
这也是高希希导演非要让来演刘邦的原因。
大伙儿都熟悉陈道明,他经常演帝王将相,都是大人物,比如。
这次让他来演刘邦,是有深意的,意思是刘邦即使是个流氓,也不是个简单的流氓。
那么,刘邦有哪些特殊的品质能使他最后成了汉高祖呢?这一节咱们就好好刨刨刘邦流氓表象背后的东西。
首先,能成大事的人,必有人脉。
刘邦哪来的人脉呢?虽然沛县是一个小地方,可是你别小瞧这个地方。
后来汉高祖身边的那些能臣,如樊哙、萧何、夏侯婴、曹参,都是出自沛县。
刘邦是如何网罗这些人的呢?那就是喝酒。
用咱们的话说,就是饭局。
可是,这个时候他爹不干了。
刘太公天天骂刘邦,说刘老三你是个浑蛋,我看你就来气,天天喝酒、花钱,挣那点儿工资都抵不上酒钱。
挣什么工资呢?那时候刘邦有一个官衔叫泗水亭长。
亭长是个什么官呢?大致相当于咱们今天派出所所长。
挣那点儿工钱,还不够喝酒的呢!酒鬼刘邦甚至被父亲骂作无赖。
可看似玩世不恭的他,却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他成就大业的准备,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的背后,是否又另有玄机? 话说刘太公老爷子,有点儿过时了,用现在的话说叫OUT 了。
他不知道,这是刘邦广结人脉的一个手段。
那酒不是白喝的。
喝酒的过程,也是兄弟间感情拉近的过程。
刘邦对这些人的能耐。
所以说,喝酒看似简单,却是他广罗人脉的一个重要手段。
说到“人脉”,其实,不仅仅古代帝王将相成事需要人脉,我们今天要成事也是离不开人脉的。
就像蜘蛛,它为何能坐享其成?“小小,坐在中军帐,捉拿飞来将。
”这是因为它将自己的网结好了。
“人脉”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网”。
网络配图 举个例子。
美国总统小布什,当年在美国著名的高校耶鲁大学读书。
那个时候,他爸爸老布什就对他说,你在学校里必须广泛地交朋友,你得结交耶鲁大学的精英。

大家还记得吗? 2000 年的美国大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激烈的大选,小布什和戈尔竞争总统席位。
最后争到什么程度呢?再三计票,发现两个人的票数就差了一千来票。
这一千来票,很可能就是当年小布什结交的那些精英投的。
胜负往往就在这毫厘之间。
你能说“人脉”没用吗? 有的朋友说,老梁,你说这个有点儿偏了。
小布什最后能成功当选总统靠的不光是人脉,竞选总统得有真东西,你看人家演讲多精彩。
说到“演讲”,刘邦也擅长。
这种演讲,我们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刘邦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没文化有没文化的好处。
为什么呢?他所说的东西接地气。
除了有人脉,会演讲,更重要的还有关键时刻敢站出来,就是我们说的“敢担当”。
结交了一堆朋友,如果在关键时刻你不敢挑头儿站出来,那些朋友就真的成了酒肉朋友。
所以,刘邦的又一长处就是敢担当。
说刘邦是一个流氓,敢担当什么呢?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里,刘邦带着一伙人去骊山服徭役,可耽误了日期,这是要杀头的。
于是刘邦就说了,咱们违背了大秦律令,如果去我们就得一起死,既然如此,天塌下来我一个人挡,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你们都走吧!走得越远越好,什么事我替你们担着,杀我一人就行了。
网络配图 别管刘邦这番话是还是真情实意,确实感动了当场很多人。
众人直呼刘邦够意思,我们怎能舍你而去,干脆同生共死!刘邦的不少死党就是这时候结下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是有担当的。
最后,在沛县“闹革命”的时候,他将这些人都给安抚住了。
起义军必须有个领头的,谁能站出来呢?事实上,不是没有跟刘邦竞争的,此时的萧何、曹参,在沛县都是小有名望的,并且还有点儿文化,至少文化水平比刘邦高。
可是这二位犹犹豫豫,不敢挑头儿。
刘邦一看,既然你们不敢挑头儿,那么我来吧。
就刘邦当时的德行来说,好色、撒谎、,其实也不是多讲义气。
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呢?到人的心理世界深入刨下去,你会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起义这样的事情谁也没干过,三条大道走哪条就能把你给愁死。
这时候谁来挑头儿,就要为重大问题定决策,而谁决策谁得担责任。
刘邦有这个胆子,于是他站出来,大伙儿也就呼呼啦啦跟着他去了。
有时候,人就需要这么点儿果敢和勇气。
论出身,论武功,都更胜一筹,可最后得天下的却是刘邦,项羽以惨败收场。
刘邦取胜的绝对优势又是什么呢?单从担当和人脉两点来说,刘邦是比不上项羽的。
刘邦能成为汉高祖更可贵的一点,是刘邦的“不自量”。
为何这么说?咱们比较一下项羽和刘邦。
项羽是个高度自恋的人,出身世家,少年英雄,仪表不凡,英雄气概,左边美女云集,右边宝马乌骓,前呼后拥。
项羽就喜欢这个范儿,也自认为是英雄,行事处处以英雄标准来要求。
当年揣着一盆炭火似的热忱去投靠项羽,希望能跟他打天下,能干点儿事,可是,项羽不喜欢韩信。
为什么呢?因为韩信在淮阴的时候,钻过人家裤裆,受过胯下之辱。
我们都知道,韩信能伸能屈。
但是项羽认为,你这种能伸能屈,把脸都丢尽了,用你的话,我也没面子。

所以,一直备受项羽冷落的韩信最后投靠了刘邦。
网络配图 项羽大失人心,刘邦却成了“挖墙脚”的大师。
韩信的加入,使他实力大增。
其实,刘邦手底下的很多能臣,都是从项羽那边跑过去的。
项羽觉得,谁也不如我能耐大,就我最厉害,我最有能耐。
于是,什么事都自己大包大揽,而且不肯把利益分给下属。
就算是下属立功,项羽也舍不得犒赏,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
说白了,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儿,太自恋。
不只是项羽这样的负面典型有这样的问题,其实,一些正面典型也有这样的问题。
比如诸葛亮,他就是一个热衷制造个人崇拜的人,并且善于利用文字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就像我们很多人都会背的《出师表》说的:“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意思是说,自打死了之后,这些事都是我大包大揽,都是我干的,把我累得要死。
下面人仔细一琢磨:丞相,你一人就行了,还用我们干吗? 诸葛亮对于打20 板子的事都要亲自管,这么干,你那小体格哪受得了呀?所以,诸葛亮最后在五丈塬累得吐血死了,死了都没人心疼呀!你看刘邦,有人问他,你有多大能耐?我没多大能耐。
你看,运筹帷幄之中,之外,我不如子房。
子房是谁?啊!也就是说,在战略拟定方面,张良是国师。
做后勤的,源源不断地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萧何就是大管家。
两军阵前打仗,兵书战略这些事,那我跟韩信比差远了,此时韩信是老大。
刘邦一下子竖起了三个“老大”。
可是刘邦知道,这三个人都为自己所用,自己是真正的行政上的“老大”。
所以,刘邦不怕自己位置失去。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吝于给下属很高的位置和很丰厚的利益。
所以,这些人才能为刘邦卖命。
由此可以看出,当“一把手”的,关键是会用人。
要知道用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事必躬亲,光芒都在你一人身上。
那样的话,下面人沾不到利益和荣耀,能有工作的动力吗?这一点是刘邦战胜项羽的真正核心之所在。
网络配图 广结人脉,敢于担当,再加上不拿自己当回事儿,低调,这些都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因素。
这三方面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刘邦是啥呀?是一个高度的现实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项羽是什么?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不务实际。
刘邦找媳妇,找那样的。
吕后就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项羽找媳妇找什么样的?找那样的。
小女人、金丝雀,,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大伙儿琢磨琢磨,这两对是不是这么回事?这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孰是孰非?拿到今天来看,你要干点儿事,还真得有那么点儿踏踏实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你得务实,不能太拿自己当回事儿,更主要的,得让身边的人“利益均沾”,平衡一些。
你不能说什么事都是你的,好处也都是你的。
这个道理,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将亲子肢解后烧为灰烬的狠毒帝王是哪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杀子的,像杀死太子,逼死,赐死太子李瑛等等,笔者在此也就不多累述了。其中最狠毒的杀子者当属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了,他曾经令人将太子石宣活生生肢解后烧为灰烬,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成了,实为悲惨啊! 石虎究竟为什么这么丧心病狂、凶狠残暴地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宣痛下杀手呢?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这还得从石宣杀害亲兄弟石韬说起。在石虎众多儿子当中,他最疼爱的就是石韬,当时一度想立这个儿子为皇太子,可是无奈长幼有序,加之长皇太子石邃又在叛乱中被杀死,因此次子石宣也就名正言顺地踏上了一条通往帝位的皇储之位。 做上太子之后的石宣,因不满老爹石虎宠爱兄弟石韬而心生妒忌,两兄弟经常发生冲突,加之石宣曾经又违背后赵王的指令,石虎气愤地斥责石宣:“你小子,这般不听话,当初没立石韬为太子真后悔。”后来,石宣回到太子宫,他一回想起听他老爹斥责他的一番话,心中就怒火三丈,于是对兄弟石韬动了杀机。 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八月,石宣派杨柸等人趁夜晚天黑无人之际,偷偷潜入石韬夜宿之地东明观佛堂,将石韬用刀箭杀死。(据《》记载:“石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宣使杨柸等缘猕猴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石虎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石韬死亡的消息后,悲痛地昏了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 据《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记载:虎疑宣杀韬,欲召之,恐其不入,乃诈言其母杜后哀过危惙;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建兴人史科知其谋,告之;虎使收杨柸、牟成,皆亡去;获赵生,诘之,具服。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佛图澄曰:“宣、起皆陛下之子,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虎不从。积柴于邺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郝稚以绳贯其颔,鹿卢绞上。刘霸断其手足,斫眼溃肠,如韬之伤。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火灭,取灰分置诸门交道中。杀其妻子九人。宣小子才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儿挽虎衣大叫,至于绝带,虎因此发病。又废其后为庶人,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洿其东宫以养猪牛。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说:石虎怀疑石宣杀害了石韬,想召见他,又怕他不来,于是便谎称他母亲杜后因悲哀过度而病危;石宣没有察觉已怀疑到了自己头上,入朝来到中宫,便被扣留了起来。建兴人史科知道石宣策划杀害石韬的计谋,告发了他们;石虎便派人去抓杨柸、牟成,但他们都逃跑了;后来只抓到了赵生,经过追问,他全部招供。石虎听完后更加悲痛愤怒,于是便把石宣囚禁在贮藏坐具的仓库中,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颏并上了锁,拿来杀害石韬的刀箭让他舔上面的血,石宣的哀鸣嚎叫声震动宫殿。当时的得道高僧佛图澄对石虎说:“石宣、石韬都是陛下的儿子,今天如果为了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陛下如果能对他施以仁慈宽恕,福祚的气运尚可延长。如果陛下一定要杀了他,石宣当化为彗星而横扫邺宫。”石虎没有听从劝说。他命令在邺城之北堆上柴草,上面架设横杆,横杆的末端安置辘轳,绕上绳子,把梯子倚靠在柴堆上,将石宣押解到下边,又让石韬所宠爱的宦官郝稚、刘霸揪着石宣的头发,拽着石宣的舌头,拉他登上梯子。郝稚把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用辘轳绞上去。刘霸砍断他的手脚,挖出他的眼睛,刺穿他的肠子,使他被伤害的程度和石韬一样。然后又在柴堆四周点火,浓烟烈焰冲天而起。石虎则跟随昭仪官以下数千人登上中台观看。火灭以后,又取来灰烬分别放在通向各个城门的十字大路当中。还杀掉了石宣的妻儿九人。石宣的小儿子刚刚几岁,石虎平素非常喜爱他,因此临杀前抱着他哭泣,意欲赦免,但手下的大臣们却不同意,从怀抱中要过来就给杀掉了。当时小孩拽着石虎的衣服大叫大闹,以至于连腰带都拽断了,石虎也因此得了大病。石虎还黜废了石宣的母后杜氏,贬其为庶人,又杀掉了石宣周围的三百人,宦官五十人,全都是车裂肢解以后,抛尸于漳水河中。石宣居住的太子东宫被改作饲养猪牛的地方。 通过以上这段史料记载来看,石虎的残暴兽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居然对亲子石宣施以肢解、烧为灰烬的刑罚,令看者惊心动魄,令听者胆寒发竖,真是啊!天底下没有一个皇帝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即便是叛变,也会留个全尸。像石虎这样如此残忍的父亲,凶暴狠毒的皇帝,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绝对堪称史之唯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