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衮(?―23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之子,魏文帝异母弟,母。
初封平乡侯,后历封东乡侯、赞侯、赞公、北海王、赞王、濮阳王、中山王。
青龙元年(233年),曹衮因犯京都禁令,被削减二县封地。
青龙三年(235年),曹衮因病去世,恭王,其子曹孚袭爵。
每次读书,臣属常恐他因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阻,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
就藩后崇尚节俭,敦促妻妾纺线织补,成为家属日常事务。
曹衮著有文章共两万多字,虽才华不如其兄陈思王,但对此的爱好与他相同。
人物生平 好学喜读 曹衮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
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侍从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衮受封平乡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改封为东乡侯,同年又改封为赞侯。
黄初二年(221年),进封爵位为赞公,官员属下都向他祝贺,曹衮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
各位贤者已经庆贺了我的喜庆事,也应该辅助我弥补缺陷。
” 警戒慎重 曹衮的兄弟们每次游玩时,他却独自深思经典。
文学官和防辅(三国时官名,设于诸王的封国之中,以监察诸王的行动)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报,有了好事也应当奏报,不能隐瞒他的美好!”于是一同上表称赞陈述曹衮的美好。
曹衮知道后,极为惊惧,责备文学官说:“自己提高修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
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
黄初三年(222年)三月初一日,曹衮被封为北海王。
曹衮崇尚节约俭朴,敦促妻妾纺线织补,形成习惯,成为家属日常的事务。
太和五年(231年)冬天,曹衮回京朝见。
削减封地 当初曹衮前来朝见魏明帝时,违犯了京都的禁令。
青龙元年(233年),主管官员上奏批评曹衮。
魏明帝下诏说:“中山王素来恭敬谨慎,偶然来到这里,还是用评议帝王亲属的规则来评判这事吧。
”主管官员固执己见,魏明帝只得下诏削减曹衮两个县、七百五十户的封邑。
曹衮忧虑害怕,告诫命令属下官员要更加谨慎。
魏明帝赞赏曹衮的心意,在青龙二年(234年),恢复他之前所削减的两个县的封地。
因病去世 青龙三年(235年)秋天,曹衮患病,魏明帝下诏派遣太医为他看病,殿中、虎贲带着手书的诏令和赏赐的珍贵膳食相跟随,又派遣太妃、沛王曹林一起去探视病情。
曹衮病得很厉害,命令属下官员说:“我缺少德行,愧受天子的恩宠,现在我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
我喜欢俭朴,但朝廷有临终报告的制度,作为全国遵行的法典。
我气断的时候,从停放灵柩到下葬,务必遵奉诏书的命令。
过去大夫蘧瑗埋葬在濮阳,我看到他的坟墓,常常想到他遗留的风范,希望依托于贤人的灵魂长眠地下,营造我的坟墓的界址,一定要到那里去选在它的近旁。
” 东堂建成后,曹衮把它命名为“遂志之堂”,坐着车子急忙前往那里居住。
又命令继承自己王位的儿子曹孚说:“你还太小,没有接受过家教,这么早就成为王爷,只知道乐,不知道苦,必将会有骄傲奢侈的过失。
侍奉哥哥要恭敬,体恤弟弟要慈爱;兄弟有不好的行为,应当跪下劝谏他们,劝谏不听从,就流着泪讲道理给他们;讲道理还不改,那就禀告他们的母亲。
要是仍然不改,应当上奏给天子知道,一起辞掉封地。
与其依守恩宠而遭到灾祸,不如贫贱生活以保全自身。
这也不过说的是大的罪恶,至于微细的过错,就应当为他们遮掩。
你这个小孩子,谨慎地修养你自己,用忠诚坚贞来侍奉圣朝,用孝顺来侍奉太妃。
在家里听奉太妃的命令;在外面接受沛王的教训。
” 青龙三年(235年)十月初三日,曹衮病逝 ,谥号恭王。
魏明帝下诏让沛王曹林留在那里完成葬礼,让大鸿胪持节符执掌护理丧事,宗正前去吊唁祭祀,赠送的丧葬礼品十分丰厚。
曹衮著有文章共两万多字,虽然才华不如他的哥哥陈思王曹植,但对此的爱好与他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
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
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 荀彧 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
作为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荀攸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荀攸在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间,荀攸,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在后来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
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韩遂,皆有贾诩之谋。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中大败而归。
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一卷,并为《兵法》校注。
程昱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时魏国名臣。
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
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
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足见郭嘉在其谋士中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