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崇祯皇帝临终疾呼大臣亡国:他真的不用为亡国负责吗?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崇祯帝临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手下大臣头上,而在此前后,崇祯手下重臣从到纷纷倒戈降清,似乎验证了崇祯对诸臣责难不虚。

崇祯与大臣,究竟谁毁了谁? 不可否认,一些曾被崇祯寄予厚望的大臣的确戏弄了崇祯,诸如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暗地里已经变节投敌,而却以为其壮烈殉国,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未完,传来确认的“洪承畴降敌”消息,搞得主子好不难堪! 然而,如果据此把大臣的的作用夸大到“亡国”的地步,则对大臣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事实上,自废掉丞相以来,皇帝独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体制上还是行政设置上,不存在大臣架空皇帝的可能,所以从根本分析,崇祯与大臣,首先是谁能毁谁,是的。

危如累卵之下,谁能替皇帝撑住江山?只能依靠同一个战壕的人。

而崇祯却把朝廷大臣视为“贼寇”与“鞑子”之外的“第三股敌人”,故此边用边毁,股肱之臣在他手下无一善终。

我们可以替崇祯皇帝算算这笔账,自崇祯皇帝执政之后,从卢象升到,他毁掉了多少股肱之臣——崇祯在位17年,前前后后换过50位内阁,14位兵部尚书。

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

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高级官员多达几十人。

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占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一成比例。

纵观崇祯一朝,并非无人,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等等,都是一时杰出的将帅。

文官如文震孟、刘宗周等等,也都可圈可点。

然而,这些人的下场都是悲剧。

令胆寒的袁崇焕和直声满朝的翰林院庶吉士郑鄤,以的酷刑被处死。

在剿“寇”战场上曾俘获高迎祥、几乎使全军覆没的卢象升和孙传庭,在谗言中一个受重惩,一个被下狱达3年之久。

最后,在监军的淫威和朝廷的瞎指挥下,两人均无谓地战死,死时卢才39岁,孙也不过51岁。

在无常而又勤快的崇祯皇帝折腾下,股肱之臣只有两条路可走:一者牺牲;二者投敌。

就是不能伴崇祯这个君主太久,否则会死得很难看。

就拿宿将卢象升来说,得到崇祯的重用得不到崇祯的任,崇祯派他打仗却不放开兵权,卢象升作为堂堂总督、总理,真正能够完全控制的人马不过区区六千人,如何能打赢国家级别的大战役? 最后,这个股肱之臣所能做的,就是只求一死。

因为他明白,回到这样的朝廷,自己也早晚会成为“第二”,与其窝窝囊囊地回去让主人整死,不如战死疆场。

史曰: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则天下太平矣!而一个皇帝,一旦逼得股肱之臣心死,则天下易人亦不久矣! 即便是洪承畴这样的贰臣,也不排出除迫于崇祯的压力的缘由。

洪承畴自知打了败仗回去没好,不会得到崇祯的宽容,不如改换门庭,一降了之的好。

主子的性情决定臣下的工作作风。

在崇祯这个生性多疑、用人不专的皇帝手下做事,大臣没有一点安全感,朝中人人自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是主子逼出来的结果。

在反复无常的主子手下,只有“牺牲”能博得最终好评。

崇祯皇帝特别希望大臣以牺牲来报答皇恩,如果你不“牺牲”,就得不到褒奖,甚至很难善终。

在这种几乎变态的“崇拜牺牲”氛围下,大臣不想被皇帝毁掉,就只能一边应付做“准备牺牲状”,一般寻找自己的生路了。

这是任何一个不想白白送死人的本能反应,如何怪得了大臣?怪只怪小儿崇祯,不识人事,对大臣们的人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由是,必然遭致大臣的“反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令妃统领后宫10年,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没有立她为后?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时期的著名文臣:钱维城的一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钱维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钱维城是时期的著名文臣,他于乾隆乙丑年(乾隆十年,1745年)在殿试中以“一甲一名”高中科考榜首,由此扬名天下。此后他步入内廷,近侍,并以出众的才学晋升高官,除任内阁之外,曾官至礼部、工部、等多部侍郎官职。在为官从政之余,他在书法、绘画方面长期笔耕不辍,成为闻名遐迩的文臣书画家,并为后世留下大量的书画传世作品。 时至今日,钱维城因其长期近御乾隆皇帝身边,特别是他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超的绘画水准,而使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极具影响力,受到当今收藏界特殊的重视与青睐,甚至形成以钱维城等清宫画家为导向的新的收藏热点。 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公司举办的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中,钱维城创作的设色《雁荡图》手卷,其起拍参考价即高达5000至8000万元,拍品最终成交金额则直抵1.2992亿元,从而创造了众多宫廷书画家都遥不可及的一个高点(图1)。 图1 钱维城 《雁荡图》卷 设色 2010年在北京保利春拍以1.2992亿元成交 以下,就让我们把欣赏的目光转向300年前的大清盛世—康雍乾三朝,去了解一下清宫文臣画家钱维城以及他的艺术世界。 显赫的仕途生涯 钱维城生于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终年仅52岁。他初名辛来,字宗盟(一作宗磐),又字幼安,号幼庵、茶山,晚年又号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乾隆十年(1745年),年仅25岁的钱维城在当年(乙丑年)殿试时高中“一甲一名”,随即“授修撰”,以很高的起点进入仕途。 像许多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一样,钱维城由于过于聪敏,在入宫之初即以自负而犯下大错,显险遭到乾隆皇帝的惩处。 钱维城入宫之后,以“国书(满语文字)为易学,遂不复用心”。待三年散馆考试之时,因其成绩很差,仅列名为第三等。 他的这种轻漫行为招致乾隆帝的愤怒,曾传谕斥责说:“钱维城以国语不足学耶?乃敢抗违定制若此!”气愤之下,皇上欲对他加以处分。 关键时刻,朝中重臣傅恒(乾隆帝宠爱的孝贤皇后之弟)因珍惜维城之才,便替其求情,向皇帝陈述说:“钱某汉文优长,尚可宽货。”乾隆帝便亲出考题,召钱维城赶到南书房,命其于台阶之下应答。 饱读诗书的钱维城胸有成竹,下笔有神,他斜倚础石一挥而就。乾隆皇帝接过其答卷,深为他的文笔而折服,叹为异才!不仅宽释了他的错误,即命维城入“南书房供奉”。 从此,钱维城即以近臣身份服侍于天子身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