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天下第二猛将光脚走蒺藜!王彦章生平有哪些传奇故事?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天下第二猛将光脚走蒺藜!章生平有哪些传奇故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乱世出英雄,历史上每到改朝换代之际都会出现不少英雄或者枭雄。

在唐宋之交的五十多年间,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好几个小王朝,这个时期被称为五代。

这时候,梁、唐、晋、汉、周频繁更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涌现了无数猛将。

其中一代枭雄麾下的之一的,向来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猛将,但此人因寿命太短,仅活了36岁,故历史功绩并不太显著。

那么除了李存孝外,谁最厉害?谁能称得上天下第二猛将呢?这个尽管有所争议,但历来最被认可的应该是今天咱们要讲到的这位了。

此人光脚不怕穿鞋的,曾赤脚走蒺藜,被后人认为同时的猛将齐名,甚至被大文豪施耐庵大赞。

那么问题来了,他既然同张辽齐名,为何被《》的作者大赞?本期分解。

(一)光脚不怕穿鞋的 此人名叫王彦章(863年―923年),字贤明,郓州寿张(今山东阳谷)人,他出身贫寒,少年时加入一代枭雄的军队。

此人力大无穷,以骁勇善战著称。

他使两柄铁枪,,号“”。

《》里对他有这样的描述:“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时人谓之王铁枪。

” 而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记载的更厉害,说王彦章的双枪并举近三百斤。

这重量顶三国战神的青龙偃月刀4倍,相当于隋唐第三条好汉的双锤的重量。

也许他的说法有点夸张,但充分证明王彦章的天生神力。

王彦章并非浪荡虚名,他刚从军时就以光脚走蒺藜闻名军中。

当初王彦章应募从军,跟他一批去的有数百人。

一彦章自荐,向长官放出豪言,说,“我看我能当这批人的队长!”众人听了他的话后,都不服,这小子是谁?好狂啊!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你凭什么当老大? 王彦章一看大伙说,“不服不是?要不要露一手绝活?”他向四周一看,见不远处的地下,不只是哪个放羊的小子淘气,把蒺藜撒了一大片。

这些蒺藜上都长满了针一样的尖刺,令人望而生畏。

于是王彦章说,“谁厉害敢光脚在这片蒺藜上走两步?”众人无一敢应。

这时有个人站出来向王彦章挑逗说,“要不老兄试试,在上面走两步?你要是敢光着脚在上面走,我服!” “嘿嘿,洒家就是这意思!莫说两步,走百步又有何妨?”于是王彦章把鞋一扔,光着脚就上了。

他光脚不怕穿鞋的,在那片蒺藜上呼呼呼走了几圈,如履平地,眼都不带眨一下!于是众人皆服,推举他为队长。

关于此事,在《》上有明确记载: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朱温听说此事之后,视王彦章为神人,因此提拔重用了他。

从此他在朱温麾下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赫赫战功。

(二)对李克用不买账 五代时期的数十年间,王朝更替频繁,多数时间还数个政权并存,大家互相攻打争斗。

开始最为著名的就是攻灭的朱温,另外一个就是从来不服朱温的李克用。

朱温废唐建梁,史称;而李克用偏偏要恢复唐朝,所以两位枭雄就掐上了,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不可。

朱温曾经是起义军领袖麾下一员干将,后来他背叛黄巢投唐,继而又灭了唐朝,自是非同小可;而朱温能够灭唐,其实跟李克用不无关系,正是人李克用发兵长安,赶走了黄巢的,所以李克用的实力丝毫不比朱温差。

事实上,当时李克用麾下更是人才济济,别的不说,他被后人称为十三太保的一群义是当时的一流猛将。

相比而言,朱温麾下的名将并不算多,不过将不在多,在精。

朱温有王彦章等名将坐镇,也令李克用畏之三分。

李克用也对王彦章十分欣赏,曾想收之麾下。

但王彦章此人十分重义,对朱温,根本对李克用不买账,为保卫后梁江山,要跟李克用血战到底。

朱温在王彦章等人的辅佐下,也曾威震八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无奈他后继无人,他死后,其子朱友珪、相继登基称帝,但此二人都是昏聩之极。

想当年(908年)朱温在潞州大战中跟李克用争雄,李克用病死,朱温曾仰天大笑,以为天下尽收囊中也!结果李克用之子接班后,接着打,最后挫败梁军。

致使朱温像当年的一样,大发感慨:“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也!”李亚子即李存勖的小名。

朱温接着说,他自己的儿子跟李存勖相比,就像猪狗一样窝囊。

朱温在李克用死后4年,即在912年也死了。

他还是被儿子刺杀的。

之后王彦章在这俩猪狗一样的昏君手下混,自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915年三月,后梁朝廷把魏州分为两个镇,为防备当地人叛逃,派遣王彦章率兵驻守邺城。

魏博一带自后就动荡不休,后来朱温好不容易才让那里安顿下来,可他死后,魏州人又蠢蠢欲动了。

所以朝廷让王彦章去那儿镇守,可朝廷只派给他500兵,能顶什么用? 魏州人果然发动叛乱,叛变梁国投降(前身)了。

王彦章的实力太小,军队受到攻击后,只有率军向南撤走,但其家属来不及带走被晋军俘虏了。

李存勖因为欣赏王彦章之勇,欲招降他,就很优待他的家属。

但王彦章不为所动,把李存勖派去的使者立马斩首,誓死为后梁效忠。

后梁失去魏州后,不时与晋国军队于黄河两岸战斗,王彦章经常在这些战事中担任先锋。

(三)王彦章三天打败李存勖 920年正月,王彦章担任许州匡国军节度使,加封“开国侯”,随后担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

公元921年正月,改驻滑州。

此时,晋国军队已占领黄河北岸全部地区,并于德胜口设立铁锁截断航道,又跨河筑城,建造南北二城,准备大举进攻黄河南岸,攻灭梁朝。

此时后梁的朝政被赵岩、张汉杰等奸臣把控,在他们的撺掇下,后梁末帝朱友贞疏远了资历很深的大功臣王彦章。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

四月初,后唐军队攻占郓州。

后梁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敬翔上书任用王彦章率兵抗敌。

但梁末帝朱友贞没有准奏。

最后在敬翔以自杀相逼的情况下,朱友贞才起用王彦章。

于是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并派段凝作其副手。

重获军权后的王彦章踌躇满志,他向后表示,用三天时间即可击败李存勖大军! 赵岩和张汉杰这帮奸臣听后不觉哈哈大笑,他们以为王彦章已成老朽,居然还敢出此狂言,等着看笑话吧。

王彦章大怒,认为赵岩等人败坏朝政,祸国殃民,以至于梁朝面临如此危险之境。

他临行前对部下说,“等我王某得胜回朝,必诛杀此贼!” 这话传到赵岩、张汉杰等人耳里,他们也感到恐惧,于是便勾结王彦章的副将段凝,想方设法阻挠王彦章的军事行动,不让他为国立功,甚至想借敌手除掉王彦章。

兵贵神速。

王彦章离开朝廷,两天后便率军到达滑州。

他暗中派遣六百名精兵,他们手持利斧,乘快船前往德胜口,烧断李存勗在黄河上设置拦截航道的铁索,又用利斧砍断浮桥。

紧接着王彦章亲率数千人,以风卷残云之势,很快攻破李存勖建的南城。

这时距离王彦章出兵之日刚好三天。

当时李存勖得悉王彦章重新被起用后,认为他会攻击德胜口南城,便立刻引增援,但当他到达那里时,南城已被王彦章攻占。

李存勖无奈,只得拆掉北城,建造木筏,退守杨刘(今山东东阿)。

此后,他沿途与王彦章隔黄河对战,双方曾交战上百次,。

王彦章从不畏惧李存勖,当他的部下提到李存勖时,他总是说,“李亚子乃一斗鸡小儿也,有何惧哉?”战事持续约两个月,期间王彦章的军队曾几乎攻陷杨刘。

但此时后梁朝廷再度后院起火。

后梁朝廷在奸臣的控制下,召还王彦章,委派段凝代替其职务。

段凝曾向朝廷行贿,又与赵岩、张汉杰等人合谋向梁末帝隐瞒王彦章的战功,又诬陷他饮酒轻敌等,因此段凝代替王彦章掌握了兵权。

王彦章被解除兵权回到汴梁后,赵岩等人又弹劾他对皇帝“不恭”,狂妄轻敌等,把他赶出朝廷,赋闲在家。

(四),宁死不降 其后,后唐军队再次向后梁大举进犯,李存勖避开梁军主力,只取兖州,威胁汴梁。

朱友贞在恐慌之下再度起用老将王彦章迎敌。

但这时后梁的主力皆随段凝出征了,故朝廷只能把汴梁剩下的500名新招募的骑兵交给王彦章,即便如此,还对他不放心,还又委派奸臣张汉杰任监军。

王彦章率500人渡过汶水,计划进攻郓州,但在递坊镇被后唐军队袭击。

王彦章战败,撤退至中都。

李存勖率领军队到达中都,与王彦章交战。

由于兵力实在太过悬殊,在混战中,王彦章被唐军麾下名将夏鲁奇刺伤后被俘。

李存勖慕王彦章之名,欲劝降他,被他拒绝;然后李存勖又派同王彦章熟悉的李嗣源劝说他。

王彦章因伤重不能起床行走,李嗣源走到王彦章的病榻前时,王彦章叫着他的小名“邈佶烈”,又把他骂走了。

最后61岁的老将王彦章宁死不降,被李存勖斩首。

王彦章,其之举使后人颇多褒奖,比如欧阳修就给他高度评价:“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有句也同王彦章有关,《新五代史·王彦章传》中有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五)一人斗五龙;堪比张辽,镇服施耐庵和金庸 王彦章被称为五代时天下第二猛将,其实是在《残唐五代演义》中描述的,书中说他连打三十六员唐将,逼的唐军使用五龙二虎,外加史建唐指挥的十万大军,双方整整杀了三天三夜。

五龙二虎中的“二虎”是杨衮和高行周,而杨衮就是中赫赫有名的杨继业的父亲,高行周即五代时天下第一名枪高思继的儿子。

五龙是后来的五个皇帝,即后唐的两个皇帝李存勖和李嗣源,的,后汉的远,的。

关于王彦章一人斗五龙或五王的传说,还反映在一首诗里。

宋末元初诗人郝经曾为王彦章赋诗一首: 不许乾坤属李唐,孤军直与决存亡。

大梁仅得延三日,匹马犹能敌五王。

谁意人间有冯道,幸因身后遇欧阳。

千年豹死留皮在,破冢风云绕铁枪。

郝经此诗表达了对王彦章的无限敬慕,其中的“五王”,即指后来都当上皇帝的五个人:李存勗、李嗣源,石敬塘、与郭威。

除了演义和民间传说外,正史中对王彦章也十分推崇,比如欧阳修在史书上一再对他褒扬:晋梁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

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

在好友著名禅师慧洪觉范所著《智证传》中,则把王彦章同三国时名将张辽相提并论:“魏将张辽,梁将王彦章皆有威名。

当时小儿啼不止,其母呼两人者名,而儿啼止。

”可见王彦章在民间的威名。

王彦章受历朝历代人的崇敬,后世甚至为他立庙祭祀,比如就有不少铁枪庙,里面供奉的就是王彦章。

他的英雄事迹流传很远,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大文豪施耐庵以及现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生。

在金庸的《》里,曾提到了杭州城外的铁枪庙,里面供奉的是一位手执铁枪大将军,就是王彦章。

那个认贼作父的就死在此庙里;后来,其子也来到庙里,悟出大道,终于成为一代大侠。

而王彦章被施耐庵的推崇是这样的,施耐庵在《水浒传》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曾与梁山好汉对阵,用飞石连伤梁山十五员大将,军师感慨地说:“我闻五代时,大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他是在夸赞张清,说张清之英勇不在王彦章之下。

利用书中人物吴用之口褒扬王彦章,这充分说明施耐庵对王彦章的钦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诗人卢照邻不能走路,却用诗漫游了天下

当大唐诗人睁着麻风病人的眼睛,艰难地爬向颖水,投身激流时,他一定还在一如既往地忧郁,一如既往地幻想,直到死神如期而至,才平静地闭上双眸,好像确定了自己已赢得了不朽的声名。 (一)身难动,心飞翔 公元674年深秋,长安附近的太白山已经霜染层林,满目飞黄。 在落木萧萧的山林深处,一个中年男子脸蒙遮羞布,用残缺不全的双手艰难地挖掘着一个墓穴。这方墓穴他不是为别人挖的,而是为他自己准备的。 这个为自己掘墓的人,就是被称为“”之一的大诗人卢照邻(其他三位是、、)。 此时的卢照邻大约接近四十岁。在这很多人都是一边不想活,一边拼命“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世界,为什么还算年轻的诗人却要呢? 此前,他因诗作《长安古意》中的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被认为嘲讽了侄儿而被捕入狱。 (以下为一组唐朝服饰) 从皇家大牢出狱后不久,身体虚弱的卢照邻感染风疾,伴随着伤心与失落,隐居到长安太白山深处,开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那里,他拜大医学家,后著有《千金要方》,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为师,让他为自己治病。但也拿他的病无可奈何。他就自己动手炼丹治病。然而,事与愿违,在丹药的毒害下,他的病情越来越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后来,又得上了可怕的麻风病。最后在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因为毁容见不得人的双重打击下,大约四十四岁时投颍水自杀,以彻底解脱。投水前,他用一首《释疾文·粤若》绝笔诗与亲朋作别,最后四句是: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至于最终有没有躺进他自掘的坟墓,由于史无记载,也就不得而知。 卢照邻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 “”。幽,细微而深,可见他该有多么痛苦与忧伤啊。 据说他晚年得病等死的过程极其凄惨。他自己在《五悲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病情:“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皮襞积而千皱,衣联褰而百结。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有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神若存而若亡,心不生而不灭。” 我都不忍翻译。总之,就是身体与容貌同毁,心与神俱残,连挪动一步的距离,都好像比跨越千山万水还难。 多年后,诗人学者张燮在读到卢照邻的《五悲文》时,仍然胆战心惊地感叹:“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之甚者。夫其住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幽忧子集题词》) 就是说: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特别贫苦的文人,可从来也没有人苦痛到像卢照邻这样的。你说他当不了官,也就算了。可是得了那么个,以至生不如死到投河自杀,这是从古至今那些最痛苦的残疾人也不愿意选择的死法啊。 但让人震撼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被残忍的病魔彻底打垮的诗人,却在极度困苦和绝望中为人世间创作了许多生意盎然的诗歌,尤其是那首我们后面还要说到的史诗巨作《长安古意》。 可以设想一下,在太白山深处自掘着坟墓的卢照邻,是怎样面对秋风秋雨的萧瑟荒凉和病残身躯的深疼剧痛,将自己那不能行走的身体的所有能量都输给了可以飞翔的心灵,并凭借诗歌的翅膀漫游了天下。 (二)他用诗问候擦肩而过的世界 只活到四十多岁的卢照邻,人生经历并不复杂。 和大多数唐朝诗人一样,卢照邻也出身望族,自幼饱读诗书,博学能文。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李元裕曾这样评价他的才华:“此吾之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比作西汉文学大家。 乾封三年(公元668年)春,卢照邻获得四川新都县副县长的官职,可惜上任伊始,还没开始施展从政抱负,就因小人陷害,被抓进了监狱。后经朋友多方相救,才获释放,从此便与仕途无缘。 《新唐书》如此概括他的一生:“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意思是说:当唐高宗重视官员的实际才干时,他还是个没有什么从政实绩的儒生;当武则天重用知识分子时,他却成了一个炼丹治病的道士;后来等到唐高宗封禅泰山,在全国广纳才士时,他却已经卧床不起了。 呜呼,一个人所能的生不逢时,和倒霉悲苦,也不过如此了吧? 在成了“活死人”后,一切的世俗追求都不再与他有关,他所能做的只剩用诗问候擦肩而过的世界。 于是,在那些躲避世人的嘲笑、看不到明天的深山老林的日日夜夜里,卢照邻写下了“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等等已经流传了千年,并肯定还要一直流传下去的魅人诗句,将一种神秘的诗意,传送到了深山老林之外的初唐诗坛。 特别是那篇著名的《五悲文》,用的视角展开对才华与抱负、贫穷与富有、疾病与生死、命运与人生等重大精神问题的探究,在真实与虚构、自传与想象中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丰满的生命,读来更使人惊心动魄,心生敬重。 (三)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卢照邻倒霉透顶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应该温暖过他的心肠。虽然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却是他品德的污点。 那就是他在四川落难时曾获得过的一次爱情。 就在他从新都县副县长任上被污入狱获释后不久,正准备返回长安,再找工作时,一位四川美眉爱上了失魂落魄的诗人。 他在成都的一家歌厅借酒消愁时,邂逅了一位的歌手。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知相爱了。 当那个女歌手她为他怀了孩子时,卢照邻发誓与她相伴终生,不离不弃。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没等到孩子出生,卢照邻接到了朝廷要他回长安重新安排工作的通知。为了前途,俩人一番后,还是洒泪离别了。 可自此以后,郭歌手一直没有等到卢照邻如约归来与她完婚。孩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了。 又开始卖唱为生的郭歌手,一次在酒楼偶然遇见了与卢照邻同为“初唐四杰”的诗人骆宾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骆宾王很为自己的诗友不齿,写了一首《艳情代答卢照邻》。就是代郭歌手质问卢照邻,我在蜀地孤苦一人,生计无着,你为什么躲在首都不回来践行诺言,难道你是忘恩负义,另攀高枝去了? 但真实的状况是,卢照邻回到长安后没有被安排上工作。接着,他辗转到洛阳讨生活,却因诗获罪,出狱后又不幸感染风疾,不得不逃到深山老林里炼丹治病。 看看他写的这首怀念郭歌手的诗: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诸兮罗绮月,茱英湾兮杨柳春。 你还觉得他是个始乱终弃的卑污小人吗?我倒觉得他更像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四)诗歌版《清明上河图》 《全唐诗》编录卢照邻的诗作两卷。但真正能让他名垂诗史的,全在于他那首鸿篇巨制《长安古意》。这首诗虽长,但绝对值得你细览全貌: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裾。 这首纵横奔放,华美浮艳的长诗,一开篇就以俯瞰的视角气势磅礴地展开长安的全方位画卷。其城市面貌之详尽,市井形态之丰富,官贵生活之奢靡都是此前所未有,仿佛诗歌版的《清明上河图》似的。 尤其是我们读到“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这些被后人吟咏不断的名句时,浑身即会被一种异样的感动席卷。 那么,一个寸步难行,羞于见人的麻风病人,为什么要为自己已经回不去了的长安留下这么一篇璀璨夺目的诗篇呢? 我想,正是因为疾病把他逼到了只能观望的位置,他才有了更多的独处时间和更独立自主的视角,好把那个身外的物欲横流的世界廓清看透。 于是,那个遮掩着麻风病人的脸,却大睁着诗人清醒苦涩之眼,地创作着仿佛是一首诗,对于他来说也只能是一首诗的长安。也仿佛他所以忍痛受难地苟活,就是为了这篇诗,就是为了展现他心目中长安辽阔而繁复的诗歌版图,就像活着就是为了写出《》一样。 如此,拒绝了世俗的一切的卢照邻,在拥有了《长安古意》后,反而赢得了一切。 是啊,一个人可以被困在咫尺之间,但只要精神高远,格局辽阔,同样可以抵达宏大的境界。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当初卢照邻睁着那双麻风病人的眼睛,艰难地爬向颖水,投身激流时,他一定还在一如既往地忧郁,一如既往地幻想,直到死神如期而至,才平静地闭上双眸,好像确定了自己已赢得了不朽的声名。 所以,应该可以这么形容卢照邻:他活着,已经死了。他死了,依然活着。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一代奸雄曹操争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