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俨(?—619年),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裴仁基之子。
原是隋将的部下,骁勇善战,有万人敌之称。

大业十三年(617年),裴行俨与父裴仁基投靠瓦岗寨首领李密。
武德元年(618年),大败李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被王世充所俘。
王世充割据洛阳独立,将侄女嫁给裴行俨,对待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甚为优厚,但又惮其威名。
武德二年(619年),裴仁基、裴行俨父子联合宇文儒童、宇文温等人,谋立越王,结果事情外泄,与父俱死于洛阳。
人物生平 投靠瓦岗 裴行俨,是隋末将领裴仁基之子,为人骁勇善战。
大业十三年(617年),裴仁基奉命率军讨伐瓦岗寨,虽然多有胜利,但却屡遭监军御史萧怀静陷害。
于是裴仁基、裴行俨父子杀死萧怀静,率领部众投靠瓦岗寨。
瓦岗寨首领李密封裴仁基为上柱国、河东郡公,裴行俨为上柱国、绛郡公。
世充所俘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将与王世充决战,裴仁基献计分兵偷袭洛阳,但没有得到李密的采纳。
当时李密的部将单雄信率军驻扎在偃师。
王世充袭击单雄信营垒,李密派遣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被流箭射中,坠落马下。
程咬金驰马救援,连杀数人,趁王世充军后退之机,抱起裴行俨驰马回奔。
追兵用槊刺击,程咬金折断其槊,斩杀追兵,得以免于此难。

不久,李密军大败,父被王世充俘虏。
王世充因为裴氏父子都是骁将,很是礼遇他们,并把兄长的女儿嫁给裴行俨为妻。
谋泄遭杀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称帝,任命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
裴行俨每次攻战,都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
王世充忌惮裴行俨的威名,对他很有些防范和猜忌。
裴仁基知道王世充的意思,心中很是不安。
同年五月,裴仁基与裴行俨、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数十人谋反。
裴仁基令陈谦在给王世充进食时,拿匕首劫持王世充,令裴行俨率兵在台阶下接应。
等大局已定,就复立越王杨侗为,并且辅佐他。
事变快开始时,将军张童仁得知他们谋划,向王世充告发他们,王世充将裴仁基等人全部杀死,并夷灭他们的三族。
历史评价 魏徵等《》:“行俨每有攻战,所当皆披靡,号为‘万人敌’。
” 司马光《》:“仁基子行俨,骁勇善战” 史籍记载 《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卷五十四·列传第四》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家庭成员 曾祖父:裴伯凤,官至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封琅邪郡公。
祖父:裴定(一作裴定高),官至上仪同、冯翊郡守,袭封琅邪公。
父亲:裴仁基,官至上柱国、礼部尚书,封河东郡公。

弟弟:,唐初名将,官至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公。
妻子:,王世充的侄女。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演义小说《说唐》、《兴唐传》等书中人物的原型即裴行俨,隋唐第三条好汉,中的银锤将。
裴元庆虽只有十几岁,他用的两柄锤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从未相遇敌手。
其姐裴翠云嫁于程咬金。
手使两把八棱梅花亮银锤,勇猛异常。
随父山马关总兵裴仁基三打瓦岗山,被用计收服。
四明山一战,无数兵将,只有他能接李元霸三锤。
在《说唐》中于伐五关之役误中隋虹霓关总兵之计,被烧死于庆坠山中。
在《兴唐传》中则是死于孽世雄的飞刀之下。
影视形象 2003年电视剧《传》:释小龙饰演裴元庆(原型裴行俨); 2012年电视剧《隋唐英雄》:饰演裴元庆(原型裴行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要将儿时玩伴全部杀掉?
作为一代枭雄,一生杀人无数。曹操儿时的伙伴无论是归于门下,还是与之为敌,都全部被其所杀。 据《志》记载,曹操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所以曹操儿时开始便就被伙伴们称为"赘阉遗丑",这件事也影响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直至后来,曹操的对手都常嘲笑他的出身。 曹操到底是生在官宦世家,当时的玩伴在三国时期也不是无名之辈。、娄圭、、、张超这些当时洛阳城里的公子哥都曾是曹操儿时的好友,几人都曾把曹操是"赘阉遗丑"的这个丑闻当做玩笑打闹。 在这几个人中,袁绍就不用多说了。袁氏家族出身,官渡之战败给曹操,两年后病逝,之后数年曹操都在忙着清缴袁氏的残余势力,可见袁氏家族在河北一带的影响。 许攸恰恰是官渡之战是投靠的曹操,并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使得袁绍大败,也算立下奇功,之后又带着曹操直接占领了袁绍的老巢翼州。这样一个为曹操立下过的有功之臣,却因为几句话就被曹操所杀。 许攸性格也是真的狂妄,在曹操身边多次直称其小名,又常常喜欢和身边人炫耀自己的功绩,最终被曹操所杀。 张邈,张超兄弟俩原本都是曹操账下的大将,在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全家后,与陈宫一起在兖投靠了,兵败之后被曹操所杀。 随后就是娄圭。这个人和曹操交情不错,原因无他,他活的时间最久,跟在曹操身边的时间也最长,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最后同样因为几句话就让杀了。曹操平定汉中凯旋而归,曹操的两个儿子出城迎接的时候,习授见父子三人在一起风光得意之样,就羡慕的夸奖了一句,与习授同车的娄圭听见后,由于看不惯习授的做法,牢骚了一句,让习授少谈论别人。 不料这句话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当即将许褚叫到跟前耳语了几句,许褚持戟走到娄奎面前,一戟就将娄奎给杀了。 许攸和娄奎被曹操所杀,都记载在《三国志·魏书十二·崔琰传》里裴松之的注之中:"太祖(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持旧不虔见诛。"意思是说,孔融、许攸及娄奎都仗着自己跟曹操的交情好,从不把自己当外人。也就是说,此三人都对曹操不恭敬。 至此,曹操的所有伙伴接被其了。 同年五月,曹操晋爵为魏王,这也是曹操生前最后一次晋爵。 曹操这位一代枭雄,说其杀人如麻一点也不过分。从大学士边让到徐州十万百姓,从杀张邈百口到灭董承三族,杀、许攸;逼死、等等。 曹操为了自己称霸天下的雄途伟业,也是理所应当。但在他杀的人中,有很多死于曹操的疑心和一些的小事。这些残暴的行为在曹操自己的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后人的眼中,他的一生足以用"奸雄"二字囊括。 随机文章孟郊是唐朝哪一个时代的诗人?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木星和土星碰撞会怎样,会形成新的天体(人类可能会灭亡)神是否存在高维度空间,人的行为由神设定的参数支配(真伪难辨)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他是战国猛将,一生做错三件事
战国时期,诸侯皆有争霸之心,都养兵买马,意图问鼎天下,而乱世之中,最易脱颖而出的是四处征战的将领。战国时将领虽然不少,但被人熟知的却不多,绝对算得上其中一个,他与、、并称,是公认的四大名将之一。 时曾追封古代名将,共六十四人,名将上榜者仅六人,廉颇赫然在其列,后来又设七十二名将,廉颇也有一席之地。可见廉颇此人,自古以来都是被认可的!不过说来可惜,廉颇英雄盖世,晚年却受尽屈辱,被人捏造一餐之间三次如厕,脸面全无。廉颇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君主昏庸,小人作祟这是广为人知的,继位后,多疑又昏庸,过度宠爱佞臣郭开,以致小人当道,祸乱朝纲。 但另一方面,可怜之人亦有可憎之处,廉颇在一些选择上缺乏深思熟虑,因此他本人对自己的悲剧还是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廉颇曾做过三件事,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将自己逼上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他的悲剧,至今都值得世人共同检讨。 其一,与小人针锋相对,嘴上不把门,白白得罪人。 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人多用此言来激励自己坦荡,却忘了用这句话来警告自己提防小人。廉颇此人,心直口快,虽然战功无数,但难免因为口舌之快而招人记恨,昔日,他曾嘲讽靠口舌而身居高位,幸亏蔺相如为人大方,这才成就将相和的佳话,由此可见,廉颇此人虽然勇于认错,但未免太喜,在朝堂之上难免吃亏。 郭开虽是朝中重臣,但人品和蔺相如截然相反,他最擅长拍马溜须,这样的人自然为廉颇所不齿,在一次宴会上,廉颇曾当面斥责他,虽然当时郭开并未与廉颇冲突,但却就此怀恨在心,可以说,以后郭开对廉颇的报复很大程度上都与廉颇这顿训斥有关。 廉颇在前线攻打时,郭开就对赵王诬陷廉颇有,劝赵王收回兵权,由于郭开从小是赵王陪读,赵王对他,就决心收回兵权,廉颇不服,抗命逃往魏国,在魏国也郁郁寡欢。后来面临危机,赵王想重新用廉颇,廉颇虽然以饭量巨大暗示使臣自己仍然可用,奈何郭开早已买通使臣,捏造廉颇一饭三遗矢的谎言,让廉颇最后的希望破灭。 小人虽然招正直之士厌恶,但身处朝堂,理应慎之又慎,虽然不同流合污,但不可太过较真,要知道的道理,如此才能立身久远,否则英雄难敌小人,身正难敌谣言。 其二, 头脑发热,嫉恶如仇,不受委屈,缺乏远虑,毁于近忧。 廉颇为逞口舌之快得罪小人已是让自己身处险境,后来赵王听信谣言,派乐乘去取代廉颇时,廉颇行事又是让自己错上加错,他不仅没有听命,反而因为发怒而攻打乐乘,这样就坐实了他叛国的谣言。 廉颇此人,从时期就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到赵孝文王时,更是中坚砥柱,曾以少胜多大破,至此到赵悼襄王时,廉颇已经是了,当时只是受了点谣言,赵国是不可能处死他的,顶多只是暂时夺他兵权,毕竟当时赵国没有可与廉颇并肩的大将。 廉颇根本受不了这些委屈,冲冠一怒惹了大祸。廉颇攻打乐乘后,性质已然改变,叛国罪证坐实,反而让陷害他的小人得利,他也深知这点,因此不得不逃到魏国。廉颇的一时冲动实在是让自己错上再错,以至于晚年凄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之处事,岂可? 其三,。 或者说,对于一个臣子而言,心念故国自然值得肯定,但对于一个已经投靠他国的臣子而言,这就未必是件好事了。 廉颇虽然身在魏国,却一直对赵国念念不忘,虽然赵王颇有忘恩负义之嫌,廉颇却一直念着重返故国,否则也不会在赵王派使者来试探时如此表现自我。魏王深知廉颇始终心系赵国,也不敢重用和信任他。因此廉颇一直难以驰骋沙场,后来知道廉颇的遭遇后,想要任用廉颇为楚将,但廉颇上任后,一直“思用赵人”,因而未建功勋。 廉颇重情重义,赵国却背信弃义,也就注定廉颇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场单相思,对于一代名将,因思旧国不被重用,以致郁郁而终,也算是场悲剧了。个人的价值与集体的价值统一而对立,廉颇身为古人,想不明白在情理之中,但是今人需要引以为戒,谨慎取舍。 廉颇死后不久,赵国被灭。廉颇之悲剧固然是自身的悲剧,但贤臣流落在外,小人如日中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赵国的悲剧,是一个国家将亡的象征。 随机文章盘点中国十大天坑,夺得多项天坑世界之最(最深/最大/最多)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恶魔果实觉醒是什么,觉醒后爆锤草帽海贼团简直无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