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汉竟有变态帝王:考上进士要先阉割才让做官!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读书作官历来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各个时代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可是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这样一个王朝,它的统治者规定:凡是作官的人都要阉割。

这个奇怪的王朝就是时期的南汉。

南汉位于中国南方,这是一个很荒唐的王朝。

老国王刘晟吃丹药丧命之后,新国王刘继兴继位,他非常任宦官龚澄枢,国家大政皆由龚澄枢指示可否。

最令人不解的是:凡群臣有才能的,或者读书的士子中了进士、状元,皆要先阉割了,然后进用。

即便是和尚道士,刘继兴想与其谈禅论道,也要先阉割了再说。

在刘继兴看来,百官们有家有室,有妻儿老小,肯定不能对皇上尽忠。

有些趋炎附势的人,居然自己割了阳具,以求进用。

于是南汉几乎成为阉人之国。

时人称未受阉割之刑的人为门外人,而称已阉割者为门内人。

刘继兴重用宦官,事事都惟内宫之言是从。

其时有个宦官陈延寿,原是个无赖之徒,后来因奸淫妇女被阉割了,便进宫内充当一名内侍。

因他性情灵巧,善于趋承,慢慢获得了刘继兴的信任。

陈延寿想邀取刘继兴的宠幸,便将女巫樊胡子举荐进宫内。

樊胡子以送神请仙,画符咒水来骗钱谋生。

她自称奉了玉皇大帝的使命,特来辅佐刘继兴削平四海统一天下。

刘继兴半信半疑,樊胡子头戴远游冠,身穿紫霞裾,腰束锦裙,足登朱红履,打扮得,不男不女。

接着做出玉皇大帝附身的样子,胡言乱语说刘继兴本是玉皇大帝的太子下凡,来扫平诸国,统一天下。

且命樊胡子、卢琼仙、龚澄枢、陈延寿等降临人世,辅佐太子,这四个人皆是天上神圣,偶然不慎犯了什么过失,太子皇帝也不得加以惩治。

刘继兴忙俯伏在地,诚惶诚恐地不住磕头。

从此宫中都称刘继兴为太子皇帝。

刘继兴也自以为是玉皇大帝的太子降凡,因此有恃无恐,愈加暴虐起来。

他制定了烧、煮、剥、剔、剑树、刀山等各种残酷的刑罚。

臣民稍有过错,就用毒刑处治,因此搞得人人惊惧,甚至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相互使眼色,而不敢多说一句话。

他在后苑内养了许多虎豹之类的猛兽,将罪犯的衣服剥去,驱入苑中,让他赤身与虎、豹、犀、象角斗。

刘继兴领了后宫侍妾在楼上观看,每听到惨叫的声音,他就拍手大笑,以此为乐。

内侍监李托有两个养女,都生得如,选入宫中,长者封为贵妃,次者封为才人,刘继兴极为宠爱。

他每夜与姊妹饮酒歌舞,酒后以观看罪犯被猛兽撕咬为乐。

刘继兴心情不好的时候,便将平日讨厌的大臣捉来,或是烧煮,或是剥剔,或上剑树,或上刀山。

那些文武大臣整日栗栗危惧,见了刘继兴,好似见阎王一般。

刘继兴经常出外微行,有时带一两个内侍,有时独自一人至街市中乱闯。

酒店、饭馆、花街柳巷,无处不到。

倘若倒霉的百姓遇见了他,偶有一两句言语不谨慎,触犯了忌讳,或是得罪了他,顿时便命卫士捉进宫去,剥皮剔肠,斗虎抵象,活活地送了性命。

当时南汉的百姓,偶然见到陌生人,便怀疑是皇帝来了,一齐张口结舌,连话也不敢多讲。

刘继兴性情虽然暴虐,但他的手很巧,常用珍珠结为鞍勒,做戏龙的形状,精巧异常。

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

在宫里无事时,便以鱼脑骨做托子,镂椰子为壶,雕刻精工,细入毫芒,虽有名的雕刻工匠见了刘继兴所制器物,都诧为世所罕有。

刘继兴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

珠民采珠时,将石头系在珠民的脚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无数。

南汉地狭力贫,刘继兴这样奢侈无度,不久府藏已空虚。

刘继兴便增加赋税,凡邑民进城的,每人须输纳一钱。

琼州地方,斗米税至四五钱。

每年的收入,都做了筑造离宫别馆及奇巧玩物的花费。

宦官陈延寿制作诸般淫巧,日费数万金。

陈延寿劝刘继兴除去诸王以免后患,于是宗族被屠戮殆尽。

旧臣宿将非诛即逃。

以致朝堂上官员一空,只剩下了李托、龚澄枢、陈延寿和一班。

所以的军队前来讨伐,刘继兴也毫不知情。

当宋兵距贺州只有三十里路时,刘继兴才得消息,但此时南汉掌兵的人都是些宦官,再加上城壕都设为宫观池沼,楼舰皆毁,兵械腐败,所以刘继兴束手无策,当时有个宫女梁鸾真保奏郭崇岳可以退敌。

郭崇岳专事迷信,日夜祈祷鬼神,想请天兵天将来退宋军。

谁知郭崇岳每天叩头祈祷,只是没有应验。

宋兵,刘继兴急取船舶十余艘,上载金宝妃嫔,意欲浮海逃生。

还未来得及跑,宦官乐范盗了船先行一步遁去。

刘继兴只得诣宋营乞降。

南汉自刘隐据广南,至刘继兴亡,共六十五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叔宝不是靠武艺入唐太宗的眼?秦叔宝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秦叔宝不是靠武艺入唐太宗的眼?秦叔宝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又称秦叔宝,是隋唐的英雄。黄海冰版的秦叔宝,不仅是英雄,也是古典美男子一个。 从秦叔宝的家世与经历来看,他与大唐有很深的渊源,原因如下: 首先,秦叔宝是李渊的救命恩人。在那个十分注重情义,注重报恩的年代,秦叔宝的这份恩情,让唐国公李渊一家十分的难忘。 其次,秦叔宝是个难得的将才。秦叔宝后来投靠唐国公李渊之后,李渊就把自己的这位恩人安排给了儿子李世民。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原本没有机会当,可他却有一帮能臣武将,即便是他不是主动想要当皇帝,也会让哥哥猜忌。因为这份猜忌,兄弟感情失和,特别是李建成处处针对李世民。 让原本处于被动状态的李世民瞬间清醒,在他的带领下,发动了玄武门政变,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为代价,夺取了皇位。 在李世民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秦叔宝不仅是秦王李世民的爱将,也是李世民的朋友,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然后,秦叔宝是一个至孝之人。秦叔宝的身上,有三个闪光点,一个就是他的人品,一个就是他的孝道,一个就是他的才华。 那个社会对人才的考评,不仅仅是看脸,更重要的是看人品、看能力。秦叔宝首先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其次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更重要的是秦叔宝是李渊的恩公,也是李世民的恩人,这份恩情,让李世民与秦叔宝关系更近了一层。秦叔宝投李渊以来,尤其是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是百年难得的一个将才。 当然秦叔宝也是绿林道上的好汉,江湖上的大哥级英雄。他追随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被李世民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 可见李世民对秦叔宝的看重,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都给予了厚待。秦叔宝遇见李世民,也算是遇见了明主伯乐,李世民也一样,他得秦叔宝这样的大将,更是他的福气,也是大唐江山社稷的福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挚友,王安石变法图强,司马光如何变态?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不是挚友,这个是有存疑的。但是作为在人格道德上都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之间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但是又都是君子之争,他们之间并没有斗到人身攻击的地步。他们是政见不同的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斗争,也纯粹是治国理政的理念的不同。 王安石死的早,据说是司马光上台之后,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掉,在南京隐居的王安石,听到后,据说他一声长叹,说把其他的废掉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把保甲法等改革措施废掉呢!在这之后,王安石郁郁而终。 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是很高的,起码在人品上,认为王安石是个道德文章都很高尚的人。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缺点就是执拗,就是偏激。司马光说,“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司马光总是维护着王安石的形象,“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而更是赞叹王安石“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但是,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是持彻底否定的态度的。那么,为何这两位政治家,在改革这方面,有如此不同的态度呢? 这源于王安石和司马光对改革的理念的不同。 早在王安石在下面做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就显示了一个搞经济的高手的能力。在自己的任上,王安石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把地方经济搞得风风火火,终于引起了的重视,后来把王安石调到中央,准备让他主持全国的改革。 其实,王安石改革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赚钱。当时北宋王朝的财政情况已经相当恶化。用当时的财政大臣的话说,就是账面上只剩下一些数字了,基本上没钱了。而的主要目的,就是替政府赚钱,缓解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在经济上,具有现代的眼光,他认为,钱是可以生钱的,是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所以他搞的一系列改革,比如等,一方面是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是用小额贷款的方式,从农民身上赚钱。在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大大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据说宋神宗看到国库里的数额巨大的钱财,开心的不行,认为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就下定决心,让王安石继续变法。 但是王安石变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后人评价说,法是好法,但是让执行的人给搞歪了。王安石为了迅速推行改革,就任用一大帮心怀鬼胎的小人去做官,结果被私欲蒙蔽的这些人,严重曲解了变法的精神,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确实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后果。 而司马光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官僚。在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上,司马光认为,让钱生钱纯粹是无稽之谈,真正要解除财政危机,就是要省钱。也就是说,王安石认为要开源,而司马光认为要节流。所以,在这个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所以,司马光要强烈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时候,司马光宁愿躲起来花了19年修,而到了时间成熟的时候,出来一举废掉了王安石的新法。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还有一个他的特殊的理论,叫破屋理论。司马光不反对改革,但希望改革要平稳地进行。对于改革,他有一套著名的“破屋”理论。他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近代法国人托克维尔写了一本《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改革的后果是引起人们要求进一步改革,但改革却又无法满足无限度的改革要求,因而造成民众不满情绪加剧,最终可能酿成革命。也就是说,改革既要大胆又要审慎。看来,托克维尔颇得司马光“破屋”理论的精髓。 一个是要赚钱,一个是要省钱,一个是要大力推进狂飙突进的改革,一个是秉承破屋理论,王安石与司马光,为此斗争了一辈子。也最终把北宋斗进了的深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