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刘心武解析贾元春死亡真相是怎么回事?贾元春是如何死的?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之一,与所生的长女,的姐姐,贾府通称娘娘。

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

第2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16回加封贤。

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

元春省亲热闹欢腾,同时又表现出她在深宫高处不胜寒的辛苦。

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之死标志着贾府末世来临,元春晋封皇贵妃则令贾府重现生机,直到后四十回她与先后暴卒,贾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获罪抄家。

元春在钗黛之争中支持宝钗,她曾利用节礼单和清虚观打醮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关于贾元春的描写了。

因此,我们只能够从第五回里面,曹雪芹写下的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里去分析。

她不是像高鹗续书里写的那样,很太平地薨逝在凤藻宫,她是因为虎兕相争,在一场权力争斗当中,悲惨地死去。

第五回除了判词,还有曲,现在我就要把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恨无常》曲,探究一番。

判词和曲,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恨无常》曲是这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对于这支曲,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究竟怎样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 这首曲曲名叫做《恨无常》,大家再想一想关于秦可卿的那首,曲名是什么呢?是《好事终》。

两首曲的曲名搁到一起,触目惊心。

我认为,两个曲名体现出了我在前几讲里面所说的那个因果关系。

秦可卿和贾元春是扯动贾家命运的两翼——秦可卿的好事终了,很快贾元春的好事就来临。

但是贾元春的最终命运仍然不好,所以叫《恨无常》。

什么叫无常啊?如果始终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终好就叫常好;情况总在变动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变动也无法预测,因此也就无法控制,无法避免,这才叫无常。

各种状态都不能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状态不能持久,当然挺不错的,但是贾元春命运的悲惨在于,她的好运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谓的“恨无常”,实际上也等同于“好事终”。

曹雪芹在营造这些《红楼梦》曲的时候,真是呕心沥血。

这个曲我们要一句一句地去体味。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这两句我觉得跟秦可卿那个曲的曲名真是挺对榫的,你把秦可卿的《好事终》那个曲名挪到这两句前头,不也挺恰当吗。

“荣华正好”,结果“无常又到”。

“无常”既是一个意味着事情不稳定,经常变化的名词,同时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面,它又是一个特指。

什么叫“无常”?催命鬼。

一个人死了以后,牛头、马面就来了,无常就来了,是指人身子上头长着牛和马的脑袋的一对鬼怪,是专门为阎王爷从阴间跑到阳间来勾人魂的,他们把锁链套在人脖子上,拉着那么一走,人就死了,就奔赴黄泉了;无常则是另外一种形象。

鲁迅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里,就有一篇《无常》,回忆他小时候在乡间看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中,所看到的装扮出来的这种鬼,“浑身雪白”,“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捏一把“破芭蕉扇”,有时候还拿一个算盘,意思是来找人“算总账”。

鲁迅在那本书里还亲自画了关于无常的插图,你可以找来看。

总之,无常也是过去民间传说中的来自阴间的一个鬼,他让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长久,一切都会变化,到头来要被他清算,被他带往阴间;而且他不讲情面,鲁迅先生就在他那篇文章里写到,过去的目莲戏里,无常给人印象最深的唱词就是,“那怕你,铜墙!那怕你,皇亲国戚!”因此关于贾元春的曲里说“恨无常又到”,既是表示说,没有想到的一种最坏的变化来到了,同时也意味着,去勾她赴黄泉的无常鬼跑来了。

底下一句就接着说,贾元春“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很悲惨的。

她“二十年来辨是谁”,多费心思啊!向效忠,告发了宁国府的那个女子是谁,是不是?她了一番啊,又让皇帝觉得她,又为贾家求得了赦免,只是让秦可卿自尽了事,没把真相暴露于社会,皇家、贾家的面子全保住了。

而且,秦可卿的长辈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忍痛牺牲了秦可卿,以求暂时的政治平衡,而她就因此被皇帝褒奖,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而且回家省亲,大大地风光了一回。

甚至于为了面面俱到,她还专门安排了清虚观打醮活动,在秦可卿的父亲生日那天,为其打平安醮,以表示她的告发是不得已,是坚持原则,当然也是希望事情了结后,他能理解她谅解她,她自己也求个心理平安。

而且很可能她还怀上了孕,“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树都开花了,如果结出果子的话是什么样的情景啊?但是,没想到这些竟然都是过眼烟云,正如秦可卿在天香楼上吊前跟预言的那样,“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到头来,她还是“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注意,曹雪芹在《恨无常》曲的第二句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死亡,不是因为什么发福、痰壅、感冒,因病死亡,她是突然死亡。

什么叫做“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啊?一个人眼睁睁地不愿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时候,结果“把万事全抛”,就说明是非正常死亡。

如果我这么解释你不服的话,请读或者叫做请听警幻仙姑让歌姬们所唱出的下一句,“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这句话很恐怖。

有位红迷朋友跟我讨论,说闹半天,她也是上吊死的呀?她的死法和秦可卿闹半天是一样的呀?他很感叹。

但是我现在要郑重告诉你,她的死法和秦可卿是有区别的。

秦可卿是自己上吊而亡,是“画梁春尽落香尘”。

她怎么死的呀?“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她很可能是被别人缢死的,被别人用绸巾、玉帛绞死的。

而且这过程当中她非常痛苦,她的“芳魂”是“荡悠悠”地、一缕一缕地归于消失,非常悲惨,她的死相应该是比秦可卿还要可怖。

她死在什么地方呢?《恨无常》曲交代得非常清楚。

是像高鹗写的那样,死在宫里面吗?在凤藻宫吗?不是,叫做“望家乡,路远山高”,你想这是在什么地方?也有人跟我辩论,说她不是金陵十二钗吗?她的“家乡”应该指的是金陵了。

如果她是在皇帝身边,在北京的话,她望她的家乡不是“路远山高”吗?这个听起来似乎也还自成逻辑,但是我认为,这样解释很牵强。

因为通过小说里面的描写可以知道,贾家很早就离开金陵了,小说里面写到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看到有金陵十二钗的册页,就向警幻仙姑提问:“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 小说里面的贾宝玉,他对金陵就完全没有记忆。

当然,警幻仙姑就有一个解释,说不重要的就不录了,录进的都是重要的。

这就说明小说里面的贾家已经离开金陵故乡很久了,金陵只是一个原籍。

贾家里面每一个人的死亡,后来几乎都是在离金陵很远的地方,曹雪芹不可能把一句可以通用于贾家诸多人物的词句,特特地写在这里,所以我认为“路远山高”不会是指原籍。

在《恨无常》曲里面这样来写元春之死,它指的应该是元春死于一处荒郊野外,也就是说元春死在不但离她的祖籍金陵很远,而且离她平时所居住的凤藻宫也很远,当然离她自己父母所住的荣国府也一样远,应该是比如说潢海铁网山那一类的地方。

“路远山高”是那样的含义。

她和秦可卿又有类似的地方。

秦可卿上吊以后,没死绝的时候,跑去给凤姐托梦,说我要走了,你们宗族应该怎么办。

贾元春在“芳魂荡悠悠”的时候,她也向她的父母,估计也托了梦,或者起码是她的阴灵想托梦,想表达一个意思。

一个什么意思呢?《恨无常》曲里面写得很清楚,就是“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这句话说明她也是托梦。

小说的八十回以内没来得及写到她的死亡,八十回以后的文字,曹雪芹的原笔现在没有看到,估计她也是托梦。

她在梦里跟她的父母说了什么话呢?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她说“儿命已入黄泉”,这句话就更确定她是死亡了。

如果说“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你觉得还不一定是死,那么这句话就太清楚不过了,说明最后她是死掉了。

她发出一个什么样的惨痛的警告呢?她说,“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天伦”就是她向她父母的一声呼唤,当然也不仅是父母,一说天伦的话,所有的亲族它几乎都可以包括在内,就是说建议贾氏家族“须要退步抽身早”。

什么叫“退步抽身”?大家记不记得《红楼梦》的第二回写到这个人物?他赋闲的时候到了一个破庙,叫智通寺,这个庙有一副对联,怎么写的呀?“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 这些意蕴在《红楼梦》里面是贯通的。

就是说,不要老觉得荣华富贵是可以持续绵延的,不要总是去想尽办法到争夺权力的战场上去抢一块肉、分一杯羹。

人生在荣华富贵的诱惑面前,不要眼前无路才想回头,身后还有余的时候忘了缩手。

你看,在第二回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在《恨无常》曲里面,作者在贾元春向她父母,向她的家族提出的警告当中,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就是要“退步抽身”。

从哪儿退步?从哪儿抽身?就是从“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这种皇权斗争的格局里面来退步,来抽身。

当然这种劝告估计起不到作用,因为像小说里面所描写的四大家族,像贾家这样的贵族家庭,特别是这个家庭里面的那些主要成员,他们是不太可能真正从权力的角逐当中去退步抽身的,而整个《红楼梦》的悲剧根源也就在于此。

尽管由于稿子的散失,我们无法看到《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真正的原作,不过通过贾元春的《恨无常》曲,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就是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

那么,以“,伏延千里”著称,擅长设置大伏笔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有没有这方面的设计呢?元春惟一的一次公开亮相也就是省亲的时候,会不会透露了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呢? 关于贾元春的悲惨结局,其实不仅是在判词和《恨无常》曲里面有所揭示,前八十回虽然没有直接写到贾元春后来的遭遇,但是也多次暗示了她不幸的结局。

比如说在贾元春省亲的时候,进行完其他活动以后就要演戏,当时就点了戏,点了什么戏呢?点了四出戏。

这四出戏非常重要,因为脂砚斋提醒我们,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虽然我们现在读小说只能读到八十回,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只到八十回,可是在第十八回里面元妃省亲的时候点的这四出戏中,实际上把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况早就已经暗示出来了。

哪四出戏呢?第一出叫做《家宴》,是一个折子戏,什么戏里面的一折呢?叫做《一捧雪》。

这个戏名是什么意思呢?一捧雪是一个古玩,一个玉杯的名称,就是一个玉器,一个像白雪一样的玉器,拿到手里面像一捧雪一样,非常珍贵。

这是清代一个叫李玉的人,他做的剧本《一捧雪传奇》。

我就不细讲这个戏的剧情了。

总而言之,一捧雪这个重要道具贯穿这出戏的始终,造成了很多人的不幸命运。

脂砚斋的批语很细,在这第一出戏《家宴》,《一捧雪》当中的《家宴》的旁边,就批了,说“伏贾家之败”。

在元妃省亲的时候这出戏的出现之所以是一个伏笔,说明在八十回以后,估计贾家的最后陨灭和一件重要的古玩有关。

戏里面是一捧雪,小说里面不会这么笨地也去写一捧雪,所以估计是会写到另外的古玩。

和元春有关系的应该是一件什么样的古玩呢?我觉得我的看法是应该可以引起你的兴趣的。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里面,忽然写到一件事情,就是鸳鸯因为一件什么事,跑到和王熙凤他们住的那个地方,他们两个住在贾府后面一个单独的小院子里面。

贾琏突然就问鸳鸯,大意就是说有一件事我忘了,上年老太太生日,有一个外路来的和尚孝敬的一个腊油冻的佛手,因为老太太喜欢,就立刻拿去摆着了。

他说因为前日老太太生日,我看古董账上还有这一笔,可是又不知道这件东西现在着落在何方。

贾琏作为一个荣国府的管家,他亲自过问这件事情。

每一件古玩在使用完了以后都要归档,贾府它有一个机构专门来管理府内事务,结果就发现古董账上记的一个腊油冻佛手,归档的实物里面没有这样东西,他就认为是一件天大的事,就要查问。

鸳鸯就生气了,鸳鸯说,老太太摆了几天就厌烦了,早就给你们奶奶了。

就是说给了王熙凤了。

贾琏还要查问,后来出来了,平儿就说是给了王熙凤了,然后就埋怨贾琏,说这么一个事你怎么记不清楚,地问。

贾琏后来还感叹,说我现在也是记性越来越坏了。

大意是这样。

曹雪芹写文章,他是几乎没有任何废笔废墨的,他写腊油冻佛手用了好几百个字,他写它干嘛呀?难道又是废话连篇吗?又不值得细读吗? 什么叫腊油冻佛手?这个腊油冻,我请教过有关的古玩专家,还有特别是做玉器的玉工,他们说腊油冻其实指的是它的颜色和质感,就和南方的腊肉上面的肥肉部分一样滑润,明白这个意思吧?是那样的一种石料所雕刻成的佛手。

我获得的这个息,我认为非常重要。

就事论事,贾琏为什么要追问这个东西呀?腊油冻石料是产量非常之少的,用这个东西雕刻的佛手是非常有特点的,也是非常名贵的,非常值钱的。

这个东西在古董账上有,可是查摆古董的架子上却没有,当然构成一个事件,查问它的下落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在前八十回里面会有这样一段情节呢?用的字还挺多。

我估计在八十回后,这件古玩将是贾家败落的一个导火线。

因为在省亲时候点戏,第一出就是《一捧雪》嘛,一捧雪就是古玩嘛;脂砚斋也说了,这出戏“伏贾家之败”嘛。

而且请你注意,什么叫佛手啊?佛手是一种芸香科植物,佛手是这种植物果实的变异,如果它不变异叫什么?叫香橼。

香橼这个词在《红楼梦》里面你应该很熟悉呀,上一讲我讲了贾元春的判词,跟判词配套的那幅画是怎么画的呀?记得吗?画的是一个弓,弓箭的那个弓,它当然是谐音,让你联想到宫殿的意思,元春她入宫了嘛,对不对?弓上挂着一个什么呀?挂着一个香橼,香橼的“橼”当然是谐元春的“元”,有没有这么一幅画啊?腊油冻佛手,也可以说就是腊油冻石料雕刻出的一个变形香橼,也就是元春本人的一种象征。

当然,现在因为看不到曹雪芹在八十回以后所写的关于贾元春的具体故事了,我只能做一些猜测。

但是我这种猜测也不能说绝无道理吧?有人跟我说你看又是巧合,您这一讲一讲里面充满了巧合。

我开头也是这么看,我说这是巧合,那是巧合,但是第一次是巧合,第二个例子又是巧合,第三个它还是巧合,到最后,我个人的看法是去掉这个“巧”字,不是“巧合”,就是“契合”,就是“合”,就是这些地方显然绝不是信笔乱写,毫无含义的。

因此在省亲的时候所点的这出戏《一捧雪》,伏贾家之败,而且还伏在元春的身上,可能跟腊油冻佛手有关系,这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猜测。

那么第二出戏是什么?第二出戏就是《长生殿》。

这个《长生殿》,脂砚斋在这个戏的戏名后面的批语就更清楚了,脂砚斋就明写“伏元妃之死”。

《长生殿》写的是和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后来怎么了?三军哗变,杨贵妃就被赐死了,自己又不愿意上吊,是被人用绸子缢死的,就是“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对不对?所以贾元春后来显然是惨死,她不愿意死,可是又不得不死,她死得比秦可卿还要惨,秦可卿还可以选择自己上吊的地点,自己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贾元春最后是让别人慢慢地给缢死的,很惨。

第三出戏是折子戏《仙缘》,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黄粱一梦的故事。

脂砚斋对此的批语特别惊动红学研究者,这个大家就都没法猜了。

脂砚斋说,点这出戏埋伏的是什么呢?是什么伏笔呢?是“伏甄宝玉送玉”。

就是在八十回以后会有一个重要情节,甄宝玉这个人物要正式出现,而且他有一个行为就是送玉,这个甄宝玉送的什么玉?为什么要送玉?送完玉以后又出现了什么情况?现在一概不得而知,我也不再去猜测,因为这个目前实在是没有线索。

第四出戏也是折子戏,是《离魂》,《牡丹亭》里面的。

脂砚斋的批语说得很清楚,就是“伏黛玉之死”,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探究贾元春,黛玉的事情我们暂时按下不表。

除了元春省亲时的点戏对贾元春的结局有所暗示之外,《红楼梦》里还有相关的描写,也起了暗示的作用。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下半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就通过时贾府众人制谜猜谜的故事,暗示了这些人物各自的命运。

其中,贾元春所制灯谜最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上一讲里我提了一下,现在来详细地加以分析。

在省亲后的元宵节,元春带头写灯谜,引出了荣国府里的灯谜大会。

她写了一个灯谜,这个灯谜的谜底是炮竹。

这个灯谜是这么写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意思是很浅白的。

她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炮竹,“能使妖魔胆尽摧”,为什么她自己有这样一种情怀呢?就是因为我上一讲所讲的,她自己“二十年来辨是谁”,她发现自己家族里面居然藏匿着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她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皇家的规定的,是违法的,是一种妖魔的做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因为她本人,在小说里面也设定为荣国府的人,她对宁国府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尤其对贾珍这样的人,她没有好感,所以她觉得她自己“能使妖魔胆尽摧”,很有勇气。

她“身如束帛气如雷”,之所以能够去揭发秦可卿,她觉得是道理、正义在她这一边,在她手里面,她一身正气,所以气势如雷,义无反顾。

她“一声震得人方恐”,最后出现了什么事态呢?秦可卿不得不死。

而她自己又怎么样呢?“回首相看已化灰”。

别人回过头一看,您很快化为灰了。

就这么个谜语。

脂砚斋在这个谜语旁边是有批语的,批语就把这个谜语的内涵解释得更清楚了。

她这么说的,“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什么叫侥幸?就是说她之所以获得皇帝的宠爱,不完全是因为她本身的素质,还因为她有某种贡献,一个贡献可能就是因为她揭发了家族的一个不应该做的事,还有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她可能怀孕了。

所以她很侥幸,得到皇帝充分的信任。

但是,“奈寿不长”,她的命太短。

所以高鹗说她活到了四十三岁,不但和曹雪芹前面的描写不相合,和脂砚斋的批语也不合。

你老说我现在的分析是巧合、巧合,那你那么喜欢高鹗的话,高鹗他怎么就那么不巧啊?怎么就那么拙啊?怎么就老不能合呢?你续书,你就得合啊!高鹗的写法不合,是不是? 贾元春悲惨地死去,那么她死在谁的手里呢?因为八十回后文字我们看不到了,不好做非常具体细致的猜测,但是大体而言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贾元春之死应该是在贾家彻底败落之前。

那不应该是八十回以后最后几回的故事,应该是在写到整个贾家家族大败落之前发生的事,她作为一个前奏,她的死亡应该是在那样一个节点上。

到第八十回,故事的真实的时代背景,已经写到三年了,写到那一年的深秋了,宝玉吟出了“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的句子;八十回后,应该很快就写到乾隆四年的事情。

乾隆四年春天,发生了所谓“弘皙逆案”,就是弘皙那一派趁乾隆离宫外出春狩,实行了对他的谋刺;但是没有成功,并且也不再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弘皙那派这回是彻底地“大不幸”了,乾隆快刀斩乱麻,果断地处理了此案。

对外他尽量,似乎朝政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对弘皙一党则分化瓦解,有的参与者处理得相当轻,对弘皙本人也没有处死,而是把他拘禁到景山东果园里严密看管。

后来乾隆又销毁了绝大部分有关档案,但这个逆案对乾隆本人的刺激,是很深重的。

现实生活中的曹家,也正是因为被牵连进了弘皙逆案,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曹家在朝遭打击的情况,还可以查到一些档案,乾隆朝的这次彻底殒灭,却几乎找不到任何正式档案了。

但是我们可以估计出来,贾元春原型的死亡,应该就是在乾隆四年的这个刺杀事件当中,没有被刺而死,并且最后平定了叛逆,但是贾元春的原型却没能幸免于难。

[以上内容节选自《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君刘秀一生爱情忠贞死后不幸被人借古讽今

导读:刘秀这样文韬武略、感情专一的明君,为什么被后世的戏剧家加上贪恋酒色、滥杀功臣的罪名呢?杀戮功臣,招致很多士人不满,但法禁森严,人们。中叶以后,法禁稍弛,一些人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前朝为主人公,编成小说,借以讽喻现实。 在中华历史上的众多帝王之中,有一位文治武功、相貌人品堪称近乎完美,他就是“光武中兴”的缔造者——光武帝刘秀。然而,几百年来,几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京戏的流传,使民间的光武帝形象蒙受着“不白之冤”。这其中最有名的有两出: 其一为《上天台》:刘秀宠爱郭妃,身为国丈的郭太师,于是开国元勋姚期的儿子姚刚打死国丈。刘秀念父子有功于国,从轻发落,将姚刚发配湖广,留姚期继续在朝为官。郭妃为了给老爹报仇,设计把刘秀灌醉,刘秀醉酒后听郭妃谗言,错斩了姚期。另一为《打金砖》(一名《兰逼宫》,又名《二十八宿归天》):姚刚打死郭太师后,姚期绑子上殿请罪,刘秀酒醉,传旨立即将姚期满门抄斩,文武百官都上殿保本,也被一并杀害。开国功臣手持金砖闯入后宫,威胁要拍死刘秀,刘秀被迫应允赦免姚期,但为时已晚,马武用金砖击顶自杀身亡。刘秀酒醒之后,愧疚难当,加上阴魂现身索命,一命呜呼。以上两剧,尽管剧中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戏中所演故事和人物性格,均与史实严重不符。 戏中“宠爱郭妃”,并非事实。刘秀一辈子只有三个女人:、和“无宠”的许美人。而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阴丽华。初见阴丽华,他发出“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长期征战,身边没有一个女人。公元23年,刘秀终于达成多年夙愿,娶阴丽华为妻,这时刘秀已经28岁了。之后,迫于政治原因才娶了郭圣通。刘秀称帝后,要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坚决推辞:“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他不得已立郭圣通为皇后。此后,刘秀每次出征都把阴丽华带在身边,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心爱女人受到皇后轻慢的机会。最终,刘秀废除郭圣通,立已经40岁的阴丽华为皇后。公元56年,刘秀死;公元65年,阴丽华死,合葬在刘秀陵寝。 史书称刘秀为“中兴明主”,《后汉书》赞其“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刘秀与君臣的关系也相当和谐,他对功臣从不猜疑。掌握重兵,专守关中,独当半壁江山,有人上奏章说他“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心,号为‘咸阳王’”。冯异惶惧,上书谢罪。光武帝诏报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大将朱鲔曾为坚守洛阳,对抗过刘秀的军队,而且参与过谋杀刘縯(刘秀的哥哥)的活动,光武帝派人说降:“举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朱鲔降后,光武帝拜鲔为平狄将军,封为侯爵,传封累世。 刘秀这样文韬武略、感情专一的明君,为什么被后世的戏剧家加上贪恋酒色、滥杀功臣的罪名呢?这要从有关光武帝的几出戏的取材来谈。《上天台》、《打金砖》等戏,取材于《东汉演义传》,此书系明朝万历年间学者谢诏所作。朱元璋杀戮功臣,招致很多士人不满,但法禁森严,人们敢怒而不敢言。明朝中叶以后,法禁稍弛,一些人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前朝皇帝为主人公,编成小说,借以讽喻现实。这样既可避开文网罗织,又发泄了胸中块垒。扭曲刘秀的几出京戏,则是根据演义故事,加上作者的发挥编造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宋朝的“文曲星”和“武曲星”都是哪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