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名臣刘大夏:祖孙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廉吏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刘大夏(1436-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死后廷赐谥忠宣,故世称刘东山、刘忠宣。

仕、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历官皆著政声,朝廷嘉奖,百姓颂扬,“虽妇人女子皆知其贤,无毫发可议。

”察其“廉且练事”,为官之清廉,办事之干练,皆远超其他大臣,遂倾心倚重,刘大夏也竭诚辅佐,贡献颇多,成为朝野公认的弘治中兴第一名臣。

破除潜规则 廉得坚定 自开元时起,于正赋之外,常常随意加征杂税,征收所得,谓之“羡余”。

自中唐起,地方政府自行向辖内百姓征收杂税,渐成常态,却不入官府账簿,任地方长官随意支配,或用以行贿,或自饱私囊,所谓“羡余”,遂成为官员贪腐的重要财源,不合法,却“循规”,数百年间,愈演愈烈。

明朝分全国为十三省,布政使为一省行政长官,俗称“方伯”。

刘大夏于明孝宗弘治二年任广东右布政使。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广东省府官库中也有一项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旧任者皆公然取去,以饱私囊,相袭以为固然。

刘大夏初上任,按例清查省府库藏,发现有一笔前任布政使没取尽的羡余钱,遂命掌管仓库的吏员将其记入官库账簿。

库吏援引旧例,说这笔钱理应归新任布政使,而不应附列官簿。

刘大夏已在官场干了二十多年,又洞达世务,自然明了羡余钱的惯常用途,将眼前这笔钱装进自家腰包,既不违法,也不会遭非议,但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对库吏的提示,他迟迟未作回应。

沉默了好一阵,刘大夏忽然大声自责:“刘大夏,你日常读圣贤书,立志堂堂正正,做个好人,怎么如今碰上非本分应得之财,就犹豫不决,乱了心志?实在有愧,不是大丈夫啊!”于是毅然命令库吏将那摞赫然高耸的“羡余”,统统附列入官账,以供省府正常开支用,自己分文无取。

刘大夏以坚定的廉洁之行,在广东一举破除了风行数百年的贪腐潜规则,深受百戴和时贤崇仰。

大儒陈献章隐居广东家中,声震朝野,被誉为“真儒”、“活”。

陈献章也高自期许,对人少有许可,而独与刘大夏交好,称颂刘大夏“爱民如子,守身如女。

毋论于今人中,即古人亦未易当也” 。

财富观独到 廉得超脱 如果说,服膺儒家传统思想,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是刘大夏面对非分所得,果断说“不”的精神动力,对财富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则是其在取舍予夺之间,举重若轻、洒脱超然的。

弘治十一年(1498)秋,刘大夏从户部侍郎任上致仕,回到湖北华容老家,在祖坟旁建了一座草堂,养病、读书于其中,并亲率子弟耕田种地。

家中薄田不多,耕种所得,仅足衣食。

刘家人世代礼让忠厚,有恶邻竟以为其软弱可欺,肆意侵夺刘家田地,刘大夏“任弗与争”,干脆拱手相让,不与争讲。

古时致仕高官常常是地方一霸,百姓处处都要对之惧让三分。

刘大夏身为朝廷财政大臣,官居三品,却主动拿土地让人,他这样做,固然有深受古贤“食禄之家,不与民争利”思想影响的因素,但更得之于他对财富异乎常人的感悟。

刘大夏常说:“财货须农务、负贾,凡力得者获用,其易至之物,终非己有,子孙亲之亦不甚惜,况官货悖入者乎!” 一般世俗之见,只要是财物,不管用什么手段,从什么途径得到,皆可为我所用。

刘大夏却认为:只有通过务农、经商,付出了自己的辛劳而得到的财货,才能“获用”,才属己有。

除此之外,轻易到手的,特别是“官货悖入”,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所得,“终非己有”,到了也不会属于自己。

暂时得到,一心想为儿孙造福,儿孙见其得之容易,也不会珍惜,或转眼即挥霍一空,甚或因之遭灾引祸。

刘大夏身处中叶,有这样远超时人的慧眼和特识,他的廉洁,自然比其他古贤来得自觉,来得坚定而彻底。

为官,就恪尽职守,薪俸之外,一无所取;致仕,就回家耕读,劳动养家。

虽然他一生没有机会经商,却数度亲操农务。

在东山草堂专心耕读了三年,弘治十三年,刘大夏又被朝廷征召为官。

武宗正德元年(1506),71岁的刘大夏从兵部尚书任上致仕,一回家就直奔草堂,从此,“戴笠乘驴,往来山水间”,全无二品退休高官的作派,和山林老农。

正德三年,遭宦官陷害,被逮之时,刘大夏“方锄菜园中”。

正德五年,从发配地回家,已75岁了,刘大夏依然耕读不辍。

他的一个时任巡抚的门生,从百余里外来拜谒他,途中向一个犁地的老农打听“刘尚书家”,老农亲为带路,及至到家,才认清“老农”就是刘大夏。

对财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让刘大夏的人生,本能地卸掉了许多世俗重负,如荷立泥塘,挺然净植,不承受任何他物,而唯托清露,唯映骄阳,于轻松自得,超然洒脱中,尽享生命的高贵。

当其被刘瑾发配甘肃酒泉,“毡帽布袍”,“策一蹇驴赴戍所”,故人馈赠,一概谢绝。

到了酒泉发配地,身上没钱,当地有关部门惧怕刘瑾,不敢给他安排食宿。

有个总兵官,是刘大夏任兵部尚书时举荐的,悄悄送给他一百两银子,刘大夏拒绝了。

又有个参将派人给他送钱,怕刘大夏不接受,行前,给被派的人下了死命令:不让刘公收下,你就不要回来。

刘大夏真诚地告诉那人:我老了,身边也只带了一个仆人,我们每天食用,不过花几十个铜钱,尚能勉强度日。

如果接受了你们的馈赠,仆人见钱起了邪心,不愿跟我受苦,窃之而逃,丢下我一人,“孤身沙漠,非陷身死地乎?”让那人持原物返回。

刚开始,人们对刘大夏的举止还有些不解。

过了不久,和刘大夏一起发配到此的钟尚书,因携带的财物较多,果然被其仆人窃之而逃。

人们这才佩服刘大夏的眼光,“谓公如神”。

对财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也让刘大夏善于识人,使其人生,本能地远离贪腐之徒。

当其从发配地被赦还家,途遇某都御使,“见其驺从服食之盛”,便知其必为贪腐之人。

都御使“职专纠劾百司”,本“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此人却如此显摆,刘大夏当即断定:“富贵之徒也,必不善其后。

”果然如其所料。

宁死不行贿 廉得高洁 刘大夏辅佐明孝宗,力革宦官弄权之弊,深遭宦官和谄附宦官的忌恨。

明孝宗死,刚一继位,就一反明孝宗弘治之政,重用宦官和阉党。

刘大夏知道朝廷大局已变,自己无力回天,遂于明武宗正德元年请求致仕。

户科给事中刘茝上奏盛赞刘大夏,称其“官至二品,不为子乞恩,历官数十年,家不逾中人之产”,实为“一时之望”。

廉贪看家产。

刘茝对刘大夏的评价,很快就得到有力的证实。

刘大夏被迫致仕后,阉党刘宇、焦芳又向刘瑾进谗,说是抄刘大夏的家,“可得几万金”,“可当边费十二”。

刘瑾于是下令逮捕刘大夏,并专门叮嘱一个的官校,注意查看刘大夏的家产。

姓罗的官校到了刘大夏家,检查其收藏,只有退休金三十余两,刘大夏让其带走,“官校感泣不纳。

唯索诗一律载之。

”刘瑾原本想给刘大夏定死罪,因遭朝臣反对,又得知“大夏家实贫”,只好改判发配戍边。

刘大夏被刘瑾矫旨逮捕时,同行者估计将会被迫害致死,建议行贿以求生,刘大夏坚决不干。

他说:“如此而死,祸止一身,称贷免死,则累及子孙,且丧此一生矣。

” 刘大夏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他清楚,受贿可耻,行贿也不光彩。

为免一死而向权宦行贿,就会毁了一生高洁的操守,坏了家风国风,实乃罪莫大焉。

所以,他宁肯以一己之死,也决不让神圣的廉洁高洁受丝毫玷污。

其实,刘大夏的廉洁和家贫,早已朝野共知,深受赞誉和崇仰。

成化末年,刘大夏由福建右参政任上告归,在家守父丧。

进士董损斋出差路过,闻名拜谒。

刘大夏留其吃饭,主食唯麦饭,菜肴唯糟虾,别无他。

董损斋大受感动,遂以刘大夏为楷模,“终生持雅操”。

明孝宗也深知刘大夏之廉。

刘大夏入朝后,更“察知大夏廉且练事。

”弘治十八年(1505)春,一天,明孝宗单独召见刘大夏和另一廉臣戴珊,议事毕,特令宦官拿来两锭白金,亲手一人赐给一锭,动情地说,“卿等将去买茶果用”,最近是官员述职的时候,各地官员都聚集京城。

我听说朝廷一些公卿,为避受贿之嫌,有闭户不与人接者。

如卿等,虽开门延客,谁敢向你们行贿?我了解你们,故有是赐,以“小佐尔廉”,且命不必朝谢,“恐公卿知之,未免各怀愧耻也。

” 戒利不好名 廉得彻底 刘大夏终生廉洁自奉,律己特严,尝言:“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

”又说:“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 诚如其言,刘大夏戒利,戒得坚定而彻底,远名,远得彻底而坚定,既不贪利,也不贪名,刘大夏的廉洁,不仅高出他同时代的廉吏,也高出许多古贤。

刘大夏一生,出大名的机会很多,最难得的是弘治后期,明孝宗对他的亲切、任、依赖,有如家人父子,经常单独召见他,君臣同心,共商国谟,携手将辉耀史册的弘治中兴推向巅峰。

这要放在别人,正所谓千载难逢,机不可失,宣扬之,记载之,出书,立碑,树之通衢,藏之名山,让自己的大名,既赫然于当代,更彪炳于青史。

与刘大夏同为“弘治三君子”的王恕,就近乎于此。

王恕早在弘治初期,即得明孝宗重用,声望很高。

但王恕不满足,花钱雇人为其作传刻书,多载其在明宪宗时“留中之疏”,美化自己的政见,暗示明宪宗的昏庸。

政敌将该书进呈明孝宗,明孝宗乃一孝子,见王恕如此贬抑自己的父亲,不禁,痛责王恕“卖直沽名”,王恕因此被迫致仕,郁郁终生。

刘大夏却不,对其所进谋谟,所作贡献,一无外传,故时人多不知晓,史书也无从详细记载。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对此深表惋惜,说:“大夏仁心为质,道揆法守。

晚际鱼水,密勿都俞,庶几有三代之风。

所恨造膝之语,少有传者。

”对于历载来说,这的确是个遗憾,但从这遗憾中放射出的圣洁之光,却将“廉洁”二字的深度和高度,辉映得清晰明了,震撼人心,读史至此,假廉者自当无地自容,真廉者定会仰之弥高。

刘大夏仁智兼备,生前不扬名,也不愿死后被子孙扬名,为此,他早就作了预防。

弘治十一年(1498),刘大夏63岁,这年秋天,他于户部左侍郎任上,因病求归,得到朝廷允许,在动身回家前夕,即在京城公寓自为《寿藏记》,用质朴的文笔,简单地写明一生履历,准备回家后交给儿子,待自己死后作为墓志刻于石。

有人向他建议,您的墓志,应由后人来为您写啊。

刘大夏感慨道:“恐后人污我以美名,倘鬼趣异人,岂不怒耶?”正因为担心后人给我强加美名,倘若我死后有知,反感这种违背生前意趣的做法,岂不要发怒吗? 名利双收,自古就是的追求;有谁轻利重名,便可高人一筹;不管生前誉,只求身后名,更会被赞为超脱。

通常所见贤达对待名利的最高境界,也就到“超脱”而已。

西晋名贤,就把身后名看得特重,时常慨叹:高岸为谷,。

因此专门在襄阳刻了两块石碑,记其生平功勋,一块沉到万山下的谷底,一块立在砚山顶上。

以为不管世界怎样剧烈变故,他的大名都会永垂不朽。

像刘大夏这样,既不贪利,也不贪名,生前身后,一皆如之者,看一部二十四史,能有几人? 承先开来 世代廉风 刘大夏的父亲刘仁宅也是著名的廉吏。

初任瑞昌令,一次和一个任高安令的乡党同时进京述职,主持朝政的杨溥,老家与两人邻县,因先派一仆人到两个县邻住处,暗中考察其人品和行径。

仆人回来报告:严县令富贵,像个官员的样子。

刘老头藁席布被,瓦盆煤灶,简直就是个穷汉。

杨溥听罢,心里对刘仁宅颇为赞赏。

很快,严县令就带着金币来拜谒杨溥,杨溥一挥手,就令其出去了。

刘仁宅后来,提着一袋茶叶、一罐蜂蜜,以乡邻之礼拜见,杨溥高兴地收下了。

不久,杨溥就举荐刘仁宅做了御史。

刘仁宅入朝当了京官,廉洁、质朴如旧。

一次同僚相约,各带一份食品,聚餐贺除岁。

他人所带皆丰盛,刘仁宅只是一条干鱼。

后来升任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官居正四品,口袋里也仅有七两银子。

刘大夏在父亲任瑞昌令时生于官舍,青少年时期也一直生活在父亲身边,父亲的人品官品,从他生命初育,就氤氲滋润着他。

明英宗正统年间,刘仁宅正任御史。

一次,刘大夏随父回乡探亲。

杨溥也正好回乡扫墓,顺道看望刘家。

刘大夏出门迎接,杨溥问:“你父亲在吗?”大夏答:“出门在路上。

”“你母亲呢?”“到邻居家磨面去了。

”杨溥见刘大夏家十分简陋,床上只有蒲席、布被,官员家常用的绫罗绸缎,竟一无所见。

杨溥深感自己为朝廷举荐得人,高兴地说:“所操若是,可称御史之职矣!” 刘大夏出色地继承了父亲的人品官品,并以之作为家风,传给子孙。

他从政40多年,长期担任要职,特别是弘治后期,深得明孝宗信任,从到朝野,都把他视作“当今第一人”,却从未替子孙谋取,而是一直教育并亲为示范,要子孙靠自己的辛劳和实业谋生。

从发配地回家,他已75岁,仍“教子孙力田谋食”。

而且,耕作所得稍有盈余,即“散之故旧、宗族”。

经常“督耕雨中”,人不解,刘大夏告之曰:“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困之息之,息之困之”,务必将堂堂正正,高贵高洁的家风传给子孙。

子孙们也未辜负刘大夏。

其子刘祖修科试不第,隐居山林,耕读不辍。

官府循例授以冠带,坚辞不受。

其孙刘如愚,历任知县、知州,清廉一如刘大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夏言是忠臣吗?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历史评价

夏言(1482年7月14日—1548年11月1日),字公谨,,贵溪(今江西贵溪)人。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登进士第。初授行人,后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明世宗继位后,夏言疏宗朝弊政,受世宗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将其全部夺还民产。他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因议礼而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累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其后被擢为首辅。后逐渐失宠,又为等所构陷。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夏言因支持收复河套,再遭严嵩诬陷,终被弃市处死,年六十七。时复官,追谥“文愍”。 夏言所作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 人物评价 夏言为人豪迈,才能过人,纵横议论,没人可以使他屈服。受到宠信以后,他揣摸世宗的心思,不想让大臣拉帮结派,因而他长期与议定“大礼”的达官们意见不一。世宗以为他不结党,对他更加厚待,然而最终还是被严嵩迫害至死。夏言死后,严嵩祸国殃民,时间长了,天下有很多人开始惋惜夏言之死。而夏言曾经推荐、提携的,后来终究铲除严嵩,为一代名臣。 历代评价 曾铣:此事(收复河套)恃贵溪(夏言)为内主,恐朝议不定耳。 王世贞:①夏文愍如登小丘,展足见平野,然是疏议耳。 ②少师袭伟遘躐,要阶祻起几望,终作僇人才,长于奏牍,他诗如武库矛戈,种种出间,殊少利器,又如夏候鼎,古意荡然。 丰坊: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永、宣之后,人趋时尚,于是效宋仲温、宋昌裔、解大绅、沈民则、姜伯振、张汝弼、李宾之、陈公甫、庄孔旸、李献吉、何仲默、金元玉、詹仲和、张君玉、夏公谨、王履吉者,靡然成风。古法无余,浊俗满纸。 何乔远:嘉靖中年以后相者,夏贵溪、两人。贵溪始为给事,赫然见才,誓不奔走权贵间,至分宜亦挹挹有送,岂不皆君子哉。不保其身同,及于祸患生,以主宠为巳,私物也。贵溪峻而渐于不逊,分宜卑而沦于不忠,上怒下愤所繇来矣。 沈德符:至嘉靖间,夏言以少詹事与张孚敬互讦,下狱赦出,未几拜相,后三逐三召还,再下狱即死西市。本朝二百余年,宰相蒙殊眷又罹极法者,惟夏一人而已。 黄道周:自古宰相,生值明时,无大故而伏斧鑕者,唯汉及先朝夏言耳。决意空汉南,心疑丞相坠北伐之师,故一旦破法而戮屈氂。世宗决意弃河套,心疑开衅挠玄修之事,故一旦破法而诛夏言。 谷应泰:①桂洲胎祸于香冠,分宜追思乎召鹤。②独惜世宗自负非常,而明杀辅臣,始于夏言;明杀谏官,始于继盛。 张廷玉:言所奏定典礼,亦多可采。而志骄气溢,卒为嵩所挤。究观诸人立身本末与所言是非,固两不相掩云。 :言初以才器受知世宗,而柄用之后,志骄气溢,傲愎自专,卒以致败,其事业殊无可称。特学问淹博,於故事夙所留意。又值世宗锐意改制之时,故於一朝典礼,多所酌定。如南北郊分祀、更定文庙祀典及大禘礼仪、立先蚕坛之类,悉言所赞成。迨帝擢掌礼部,益力举其职。前后奏牍,亦多有可采。 夏燮:言强直自遂,初与嵩共事,辄遇事裁抑之,世多称言。及大用后,颇修恩怨,物议遂不悉协。及嵩挤言至死,专权黩贿,祸及天下,久乃多惜言者。 蔡东藩:①世宗与夏言,皆以好刚失之,世宗惟好刚故,几罹弑逆之变,夏言惟好刚故,屡遭构陷之冤,独严嵩阴柔险诈,象恭滔天,世宗不能烛其恶,夏言反欲凌以威,此皆为柔术所牢笼,堕其术中而不之悟,无惑乎为所播弄也。 ②复套之议,曾铣创之于先,夏言赞之于后,固筹边之胜算也...世宗初从铣议,后入嵩言,杀道济而,死得臣而遂亡晋毒,一误再误,何其昏愦若此? 《明朝那些事》:夏言起自微寒,豪迈而有俊才,纵横驳辩,人莫能屈,虽身处宦海,仍心系天下,胸怀万民,然终为严嵩所害。 轶事典故 夏言开始没儿子,他的妾怀孕,夏言妻子出于嫉妒把她嫁给别人去了,生了一个男孩。夏言死后,他的妻子把男孩迎接回家,相貌很像夏言。到马上就能当官的时候却忽然病死了,夏言终于还是没有后代。 艺术成就 文学 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宫奏稿》传世。他的部分创作能揭露社会矛盾,一些写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较纯熟。《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中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儿更普力。自古男耕和女织,怜尔一身勤两役。吁嗟乎!长安多少闺中人,十指不动金满身。” 《皇明经世文编》编有《夏文愍公文集》。 书法 夏言以才俊为首辅,天下都看重其书法。他的书法贞珉法锦,视若拱璧。正、行二书也很遒美,但肥过而滞,老过而稚。他的榜署书尤为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害死的六位贤臣,最后导致明朝灭亡

明天七年(1627年)八月,年仅16岁的信王即位,成为大明第十六位。年轻的皇帝勤于政事,以身作则,希望能够重振大明江山,但事与愿违,朝政腐败已非一日,外有袭扰,内有起义军流窜,大最终走向灭亡。作为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朝的覆灭与本人也有一定关系,崇祯不会用人,加上性格多疑,致使许多贤臣名将惨死,最终自己也只能绝望的在景山自缢。【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就为盘点下那些崇祯年检惨死的贤臣名将! 其一,蓟辽督师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亲率十几万大军越过长城,攻入关内,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勤王,在北京城下与清军展开激战,将其击退。但不久后却将袁崇焕逮捕治罪,并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将其凌迟处死。这位曾挫败,击退皇太极的,最终没能,但却惨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其二,登莱巡抚孙元化 孙元化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西洋火炮专家,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得益于孙元化布置在城头11门大炮。之后孙元化在的大力推荐下,担任登莱巡抚。 后辽东将领发动吴桥兵变,孙元化力主招抚,但巡按王道纯藏匿诏书,使得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再次发生叛乱。朝廷将孙元化逮捕,政敌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趁机陷害,最终孙元化于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被斩首示众。孙元化死后,他的儿子拒绝朝廷委任的官职,明朝廷里懂得西洋火炮的专家也寥寥无几。 其三,蓟辽督师孙承宗 明人计六奇曾评价道:“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后世将三人称为“辽东三杰”。孙承宗在朝臣普遍提议放弃辽东的情况下,毅然请求担任蓟辽督师,并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极大的加强了东北的边防,同时大力支持袁崇焕等人的主张。 袁崇焕被捕后,崇祯帝启用孙承宗,他调兵遣将,成功收复遵化、永平、迁安等关内城池。但后来因为的投敌,孙承宗遭到朝内大臣的弹劾,崇祯也认为他老迈无用,于是将其免官,此后数年间人们多次请求重新启用孙承宗,但崇祯帝不予理睬。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高阳,76岁的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全家老小数十人战死,城池陷落后,孙自缢身亡。 其四,宣大总督 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率师勤王,名义上是“督天下兵”,但因为杨嗣昌等人的嫉恨,实际上只有不到两万人马。卢象升率军在蒿水桥遭遇清军,双方展开激战,“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但终因寡不敌众,“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卢象升战死后,崇祯帝依然不予抚恤,直到杨嗣昌死后,才得以追赠。 【影视剧中孙传庭的形象】 其五,陕西总督郑崇俭 1640年,郑崇俭率贺人龙、等将领,在玛瑙山大败。但事后张献忠在四川重新恢复声势,崇祯帝以撤兵太早为罪,将郑崇俭削籍候代。之后张献忠攻破襄阳,崇祯帝宠臣杨嗣昌自杀,崇祯帝心怀怨恨,以“纵兵擅还,失误军律”为由,将郑崇俭处死。直到南明时,有人上书:“崇俭未失一城、丧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无敢讼言者,臣甚痛之。”郑崇俭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其六,陕西总督孙传庭 1643年,孙传庭率领十余万大军在郏县境内与展开决战,结果明军失利,之后李自成,攻破潼关,孙传庭战死,史书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的败亡与崇祯帝的错误指挥不无关系,孙传庭在陕西整顿军马,但崇祯帝一再催促他出关决战,明军一来缺乏粮草,二来训练未成,因此才有了郏县的惨败。 治国之本在于用人得当,崇祯帝性格偏激,生性多疑,此乃用人之大忌。崇祯帝手下不乏贤臣名将,有些是被他杀的,有些是因他使用不当而死的。崇祯也有信任的人,诸如温体仁、周延儒、杨嗣昌等,但他们都是利用皇帝信任,的党争高手。用人是门学问,但崇祯帝却不会,不作不死,明朝灭亡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随机文章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揭秘生物界中奇特的眼睛之谜,复眼捕捉高速猎物/猫眼夜晚像白天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并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80%的人有误解揭秘飞机降落为什么三转弯,有序排队和把飞机的降落姿态调到最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