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刘秀的外号有哪些?刘秀为什么被叫做“大魔导师”?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6
的外号有哪些?刘秀为什么被叫做“大魔导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恐怕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刘秀这样有那么多的外号的并不多,而且刘秀的外号充满了魔幻色彩,比如有人给他起外号叫做大魔导师,还有的人叫他位面之子。

刘秀创立,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但是却延续了的历史,取代了这个“穿越者”。

那刘秀的这些外号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这样取呢? 在历史上有两个人备受瞩目,一个是王莽,还有一个就是今天要聊的这个人,他就是被称大魔导师的刘秀。

对于王莽,大家都说他是一个穿越者,王莽行事风格一直透露着现代风格,与当时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为什么刘秀会被称为大魔导师或者位面之子呢? 首先刘秀是东汉的开国之君,为汉朝延续了200年的江山。

刘秀不仅是一个宽厚圣明的君主,而且他的运气超级好,好到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也正是因为这种如同天选之人的运气,他被网友们戏称为“位面之子”“大魔导师”。

当时王莽有四十二万的大军,刘秀才凑到的两万左右的兵力,而当时和刘秀统一战线的害怕当时的王莽的威势,想要临阵脱逃,被刘秀的劝住了,刘秀让其守城,他去城外征收散兵,被王莽层层围住。

当时的守将想要投降,但是王寻和王邑不接受投降,没想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白天地震山崩,晚上陨石大军飞来支援。

把王莽大军吓得四散而逃,刘秀一脸懵逼的获胜了。

而城外的刘秀领着新征收的几千个士兵也一反常态的杀向王莽大营。

莽军猝不及防,军心大乱,王邑也被人趁乱杀死。

此时大风掀营,暴雨倾盆,河流涨水淹死了大量的莽军。

所以昆明之战先是地震陨石,再是,所以大家都笑称刘秀是“大魔导师”。

再有刘秀河北遇险,当时刘秀到河北郡县安抚百姓,刘林献计掘开黄河大堤水淹赤眉大军,但是刘秀权衡利弊以后没有接受。

刘林一个投机分子,对于刘秀没有采取自己的计谋怀恨在心,就造谣说是的儿子,王朗发布诏书要杀刘秀,刘秀南逃,遇到没有船的呼沱河,但是河面开始结冰,在刘秀过河以后有化开,路上的时候刘秀不知道要往哪走,突然出现一个白衣老头指引其去信都郡。

之后刘秀就是各种开挂的人生。

不得不说“位面之子”和“大魔导师”的称号不是白叫的。

相信经常逛贴吧论坛的朋友们都听说过一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王莽。

可以说王莽的一生都被一层迷雾所笼罩,他出生在一个西汉末年贵族家庭,是当时权势最为高涨的王家的直系,接受着传统的儒家教育,接受着孔孟思想的熏陶,但是他却出奇的离经叛道,他的一些作为甚至会让今天的我们都感到先进,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啊。

土地国有、计划经济、国企私卖,这些在现在看来是最熟悉不过的制度竟然在王莽专政的时候,他提出来过。

何等的匪夷所思啊,他的新政竟能与当今的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好事的网友把王莽称为时空穿越者,说王莽其实是在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但因为文科功底不扎实导致了新政的破灭,虽然是杜撰但也显得有理有据。

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主角,小编要讲的主角可以说又是西汉末年的另一大神话人物:刘秀。

刘秀在今天有很多神奇的称号:气运之子,位面之子,大魔导师,他自出生开始,做事情好像,也正是他,凭借堪称无敌的气运,将王莽的统治推翻。

两万人良莠不齐的杂牌军打赢了四十万全副武装的正规军你敢信?用李团长的语气来说就是:四十万头猪也能拱赢两万个人啊。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先让我们看一下刘秀基本资料。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公开与王莽宣战,为了便是匡扶汉室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看起来刘秀就和大耳贼一般,是个平平无奇的落魄汉室宗亲,却一起义就成功了,这是比刘备混的不知道好多少了,刘备整个前半生都在寄人篱下,后期好不容易有了点家业,却因为被“好盟友”阴了一手而毁于一旦。

但是刘秀就不同了,他一起义就一帆风顺,并且中兴汉室,成为了西汉王朝的救世主,这要是换成刘备,怕是做梦都会笑醒啊,但发生在刘秀身上却显得平平无奇,因为他的一生实在是太顺了。

古时候的农民起义,一般在最初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太弱小,朝廷随便来一支军队都可以剿灭。

而且,刘秀的起义还被王莽高度重视,凭借汉室宗亲的名号刚刚发展到两万杂牌军,王莽便派出了四十万大军围剿,刘秀方面军当场“吓尿”,这怎么打,给军神带兵怕是也要完蛋啊,但是我们的大魔导师刘秀开始发功了,只见一道红光于天边下坠,直直的落到了王莽方面军的阵中,王莽欲哭无泪。

大家看见大魔导师都发功了,士气大振,刘秀也身先士卒,冲在阵前,瞬间就斩首数十,刘秀方面军大胜,王莽的统治也是急转直下。

王莽统治时,天灾不断,刘秀即位后,。

王莽心中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也许王莽真的是个穿越者,破坏了时空平衡,老天便派出了刘秀来灭他,并顺手给他丢了个天灾不断,刘秀就不同了,既然老天爷让他出来了,就好好待他,并给他一手风调雨顺,这就是位面之子的待遇啊。

回首汉光武刘秀的一生,他于微末中崛起,三年之内便称帝了,十五年就扫平了天下,打仗不仅不烧钱,反而越打越多,这是刘备这种衰人怎么也不敢想的啊。

就像现在流行的许多小说一般,里面的气运一说,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刘秀说不准还真是气运之子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夺下隋朝江山是一次成功的抄底

于公元613年东征高丽,押粮官杨玄感欲发动兵变,请来好友李密做参谋,李密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封死隋炀帝东征的归路;中策,西取关中,观望天下;下策,攻取龙头股洛阳。

而文武双全的杨玄感却选中了下策—— 杨玄感“斩仓”不彻底兵败身死 杨玄感长途挺进洛阳。

6月初才发布文告起兵,到6月中旬,前锋居然已杀到洛阳宫城的太阳门。

可事实证明,杨玄感确实追高了! 洛阳城确实是百官家属所在地!可正因为是太太团所在,隋朝将士才焕发出高昂的战斗激情。

洛阳守将樊子盖死守城门,杨玄感轮番猛攻,就是不进球。

拖得久了,隋朝的前锋、中场、后卫都回来救洛阳这个大球门。

东征高丽的前锋不等隋炀帝下命令就回兵救场。

东征总队长隋炀帝也紧急回到涿郡(今北京),坐镇指挥。

更恐怖的是,杨玄感当初以为他起兵,天下会响应,结果除了一些草莽英雄落魄子弟,天下郡县级别的地方政府无一个响应的——隋朝的行情虽然下滑,但还没下滑到底部,所以他振臂一呼,响应他的只有回音。

李密劝告:“咱们快快斩仓吧,放弃龙头股,去关中。

” 上苍总是很耐心地给人一个又一个机会,杨玄感放弃了龙头股,解除对洛阳的包围,降低仓位,转向西边发展。

然而,军队经过弘农郡时,当地的百姓拉住杨玄感的马头,苦劝他取下弘农再西行。

杨玄感也想在彻底斩仓前再获取点利润。

因为弘农郡有优质资产:粮草。

于是杨玄感留下来攻城,天下大盘瞬息万变,岂容得你贪恋那么一小点盈利?这点盈利很可能是市场留给你的毒丸。

杨玄感才离洛阳,又因弘农被套牢。

隋朝各路大军,围住这位仁兄一阵狂殴,杨玄感请人杀死自己,然后被隋军剁成肉酱烧成灰烬,满门抄斩。

这是第一个追高者杨玄感的可悲下场。

杨玄感追高追死了,但上天还是再给了一次机会,当然不是给杨玄感,而是给了杨玄感的残余势力:李密。

李密为何走上杨玄感追高的老路? 李密当时也被捕,但机智的他逃脱了。

公元616年,当远在山西太原的李渊还在犹豫着要不要起事的时候,李密认识了王伯当,王伯当把他介绍给了瓦岗军头领翟让。

李密投靠了瓦岗军这家大公司,并交出漂亮的业务单:616年10月27日,李密精心设计大海寺伏击战,击杀隋朝名将张须陀。

凭这张业务单,李密渐渐掌握了瓦岗军这家公司。

有了资本,有了业绩,李密下一步剑指何方?居然还是洛阳! 理由:洛阳是龙头股,多粮仓,而天下人正处于饥饿当中。

攻下并打开粮仓,有了粮就有了人,百万大军一夜可成。

拿着隋朝的资本跟散户们分红,自己不出本钱,又能聚集散户人心,?617年2月,瓦岗军攻下洛口仓,散粮给百姓。

此时,太原的李渊尚无动静。

李密在盈利的道路上,远远跑在李渊的前头。

有杨玄感的教训在前面,李密为何选择了自己制定的下策呢? 李密自己给出了答案。

公元617年的5月,大概是李渊父子在太原起事前后几天,柴孝和建议李密派兵驻守洛阳四周,然后从高仓位风险中脱离出来,夺取关中,走稳健盈利之路。

李密说:“这是我当年精心考虑过的,但是我的手下都是东部人,如果洛阳不拿下来,分不到红,谁愿意跟我去西部?” 从此,李密也走不出杨玄感的怪圈,被洛阳套牢。

当时镇守洛阳的是越王,天下各路援军都来支援龙头股洛阳,于是,来了,成为李密的劲敌。

这时候的李渊父子趁着洛阳鏖战,从容在太原起事,夺取关中。

李渊父子也将目光投向了龙头股洛阳,李密王世充正在鏖战,洛阳城布帛堆积,都用来当柴烧。

当时的布帛有货币的功能,洛阳城在拿着货币当燃料用。

看样子似乎可抄底了。

公元618年4月,来抄底了,打的是救援洛阳的旗帜。

可李世民在洛阳周边观望一番,发觉抄底时机未到,于是决定:撤!看清历史底部就是看清历史大势,哥真牛! 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周围耗。

而形势已变化:李渊父子走了李密所制定的中策之路,占据山西陕西,西进的路线不复存在。

李密既然已经走在下策的路上,该如何挽回?走错了第一步,但第二步正确,事情还是可为的。

王世充的“一顿早餐攻势” 此时,李密最经得起消耗最优质的资本就是粮草。

他拿着这个分红,召集天下人来效力。

凭着自己雄厚的资本跟对方比烧钱,谁的钱先烧完谁就先退出市场。

王世充手中粮草越来越少,又屡次被李密击败,眼看着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当时投靠瓦岗军的看准了这一点,建议说:“挖好壕沟,筑好城墙,王世充粮草一尽,他就玩完。

”李密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读史书有个经验,如果史上有人提出挖好壕沟,不与敌人交战的策略,那绝对是上上选。

胜仗不一定是打出来的,可能是熬出来的。

然而,瓦岗公司糊涂人多过清醒人,清醒的少数人拗不过糊涂的大多数人,还得顺应糊涂的大多数。

李密是清醒的,魏征是清醒的,然而瓦岗军大多数指挥层是不清醒的。

以猛将单雄为代表的一大帮糊涂蛋叫嚷着形势大好,三天就痛灭王世充。

李密无奈,只得放弃只守不攻的策略,做出了主动进攻的态势,走上高仓位操作的路线。

而此刻的王世充也提高仓位,高风险操作。

同样一个措施,在王世充这里却是正确的:反正粮草不多了,静守绝对蚀本,一博还有翻本甚至博大的机会! 暂且把王世充军队发动的攻势命名为“一顿早餐攻势。

”618年9月12日清晨,王世充部队就在床头吃饭,喂饱战马,忽然奇袭没有防备的瓦岗军。

这帮江淮老兵,肚子里一顿正在消化的早餐是他们唯一的资本,却支撑着他们玩命。

王世充事先准备好一个与李密长得很像的人,绑在马上,然后牵出来宣告说:“李密被我们生擒啦。

”瓦岗军在王世充的“一顿早餐攻势”前崩溃,此战史称“偃师之战”。

李密手中资本几乎丧失殆尽,然后投靠李渊,最后,因为受不了李渊的傲慢而密谋造反,被李渊所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大汉奸吴三桂谋士:不为人知的大汉奸吴三桂

一生在、大顺朝和诸政权之间投机取巧、反复无常,堪称明末清初的大阴谋家。

然三桂极善笼络人才,身边聚集了大批谋士为其效命,这些淹没在历史深处的阴谋家背后的阴谋家,在三桂反清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出谋划策,在滚滚东去的历史长河中搅起朵朵浪花,亦不失为一景。

1、在吴三桂的众多谋士中,方光琛、初二人堪称智囊。

方光琛是明朝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善谋略,早年曾与吴三桂缔盟为忘形交,后亡命至云南,入吴三桂幕。

方光琛为三桂心腹,深受赖,可谓首席谋士。

三桂谋士中最具战略眼光的当属刘玄初,刘玄初原是大西农民军刘文秀帐下幕客,刘文秀兵败后转为吴三桂谋士,此人极具大局观,眼力深邃,可惜他的很多谋略并未被三桂采纳。

2、吴三桂受封云贵后,势力恶性膨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引起了清廷的极大不安。

帝亲政后,鉴于历史上的藩镇之祸,更是认为吴三桂及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不可不撤。

康熙十二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尚可喜申请撤藩实际上是害怕位高权重引起朝廷怀疑,最终招来祸事,故以此保全声誉,以求善终。

康熙抓住这一难得时机,,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假意上疏朝廷,请求撤藩,以试探康熙帝态度。

对此,刘玄初极力进行劝阻,提醒吴三桂不要自己陷自己于被动的境地,“上久思调王,特难口,王疏朝上而夕调矣。

彼二王辞者自辞,王永镇云南,胡为效之耶?不可。

”(皇上很久就想把您调离云南,但特难开口。

您上疏,一定会朝上而夕调。

尚、耿两王愿辞就让他们辞去,您可永镇云南,为什么非要效法他们呢?您不可上疏!)但吴三桂并没有理会刘玄初的劝谏,反而气冲冲地说,“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调予;具疏,所以释其疑也。

”(我马上就上疏,皇上一定不敢调我。

我上疏,是消释朝廷对我的怀疑)。

由于这件事,三桂迁怒于刘玄初,让他外任盐井提举。

结果正如刘玄初所料,康熙帝顺势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办理撤藩事宜,由此证明了刘玄初的远见卓识。

“未几,有贵州之变,三桂思玄初言,以之留守学士”,很快又把他召了回来。

吴三桂还在内心深处始终幻想能与康熙达成某种政治上的妥协,但谋士们却远比他清醒,方光琛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欲不失富家翁乎?一居笼中,烹饪由人矣!”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顿生反义。

为此,三桂决定先找方光琛筹划。

平日,吴三桂待方光琛甚厚,每有余暇,二人经常评论世务,很是融洽。

吴三桂第一次找方光琛时,没有明说造反;第二次谈话才说出本意,但方光琛不置一词。

第三次,吴三桂天刚亮就登门问计。

方光琛见吴三桂反意已决,即为三桂分析天下形势,指出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可传檄而定,其余战胜攻取,易如反掌!于是吴三桂决计起兵。

由此可见,在举兵造反这件大事上,方光琛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起兵之初,吴三桂群集众谋士问计,刘玄初分析道:“明亡未久,人心思奋,宜立明后,奉以东征,老臣宿将,无不愿为前驱矣”!建议拥立明朝后裔以争取人心,号召天下。

而方光琛则予以反对,“出关乞师,力不足也,此可解(指当初献山海关引清军入关事);至明永历已窜蛮夷中(指南明永历帝在吴三桂大军的追击下逃入缅甸一事),必擒而杀之(指吴三桂进攻缅甸,迫使缅甸献出永历帝及家属一事),此不可解矣。

篦子坡之事可一行之(指吴三桂在篦子坡杀害永历帝父子),又再行之乎?”方光琛的话击中了吴三桂心中的痛处,三桂遂不用刘玄初计策,决定自立为王,号令天下,事实证明三桂这招棋完全是一个昏招。

后来的事态发展完全验证了刘玄初的预想,吴三桂打出了“大周”年号,显无恢复明室之图,失人望于天下,前明反清势力便不愿与其合作。

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顾炎武就指出,“世乏,托身焉所保”?吴三桂由此失去了无数相助者,着实可叹可惜。

4、反叛之初,吴军,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倒戈投吴,曾经的清军望风而逃,一触即溃,皆不敢战。

就连北京也出现了杨起隆起义事件,京师亦,人心惶惶。

一时间,形势对吴三桂显得非常有利。

至康熙十三年三月,吴三桂已拥有云、贵、湘、蜀,并深入到湖北巴东、宜都等地。

襄阳总兵杨来嘉投降后,江北亦为之震动。

然而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举足即可渡江,却“至夷陵,驻兵松滋,三月不进。

”此时,清军未集,江北已是风声鹤唳,人心不固。

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之险,军事主动权将稳操在手,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流域的汉官汉将参加,清朝将无法收拾局面,势必继续退至黄河北岸,以图固守。

对于吴三桂的停顿不前,吴军的将领、谋士们甚是诧异。

原来吴三桂打算以此逼迫清廷放还世子,并与之议和划江而治。

为此,吴三桂给康熙写去一封信,交给被扣留的礼部侍郎折尔肯和翰林院学士傅达礼,释放他们回去,转呈康熙。

刘玄初正确地指出了当时的形势,写信劝告吴三桂,“愚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消摇,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

意者王特送诸大臣入朝为王请乎?诸大臣辱国之臣,救死不暇,乌能为王请也!若曰待世子归乎?愚以为朝廷宁失四海,决不令世子返国也。

夫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富者与贫者讼,贫者乐于速结,而富者乐于持久。

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噫!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耳。

” 刘玄初的信直接点出了当时的形势和吴三桂的顾虑,希望吴三桂做“圣人”以恢复汉家天下,告诫三桂以云贵一隅之地对抗中央,利在速战速决,长久对持势必自取灭亡。

但这封信依然没能打动吴三桂,“未几,玄初郁郁而死”。

刘玄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在康熙势必要撤藩,拥立明朝后裔以争取人心,以及吴军战略部署等方面的见解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对康熙的想法、举动可谓。

可惜吴三桂并不采纳他的建议,事实上,吴三桂没有真正的雄才伟略,也就是一个阴谋家。

除了刘玄初力主迅速渡江北上,其他谋士、将领也提出了“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等主张。

这些主张各有侧重,但从战略上,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力主进兵,决不能停顿下来。

可惜吴三桂一概不听,就是屯兵不进,由此坐失机宜,给了清廷喘息的机会。

吴三桂最终的命运,至此已经注定了! 5、自刘玄初死后,吴军无人再敢在三桂面前提出北进的建议。

而稳住了阵脚的康熙帝开始从容调度,迅速展开反击。

结果正如刘玄初所料,丧失战略先机的吴军很快陷入了窘境,三桂亦在绝望中病死。

直至吴三桂死后,勇将吴国贵才敢指出吴三桂此前的战略失误,“从前所为皆大误也”,“宁进而死,不退而生。

”然而此时说这话还有什么用呢?康熙二十年十月,清军攻克昆明,吴三桂吴世璠自杀。

三桂首席谋士方光琛束手就擒,被凌迟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