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蒸鹅杀徐达?那么徐达的墓为什么比明太祖朱元璋的高?

时间:2025-02-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蒸鹅杀?那么徐达的墓为什么比朱元璋的高?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熟悉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徐达的“蒸鹅”典故,作为大明第一功臣,为大明江山立下赫赫功劳的徐达晚年背上生了毒疮,所以不能吃鱼虾等发物,朱元璋知道了心腹爱将的病情派人表示慰问,特地御赐蒸鹅一只。

据说得了背疽最怕吃蒸鹅,徐达看见这只蒸鹅知道朱元璋这是要自己的命呢,要是自己不吃恐怕全家都得遭殃,于是流着眼泪把这只蒸鹅吃完,没过多久就毒发身亡了。

徐达的这则故事流传很广,但是故事的真伪性很值得怀疑,首先这则残忍的故事并不见于史书记载,虽然《明史·徐达传》提到徐达确实是死于背疽,但却并没有提他死前是否吃了蒸鹅,还是老朱专门送来的蒸鹅。

明史可是满清人写的,如果朱元璋真做了这些事情,满清的大臣还会替尊者讳?那还不得啊!其次背疽在古代是十分致命的疾病,包括、等历史名人都因为背疽死去,但是这个背疽是不是吃了发物就会毒发身亡,在医学上也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典故出自清朝中期的文人赵翼的笔记小说,这货大开脑洞编了这么一个故事,还信誓旦旦的说“疽最忌鹅”(但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医学根据,主要是这货看朱元璋不爽所以恶意黑了一把),以讹传讹之下大家普遍认为徐达是这样冤屈而死,这算是老朱背了黑锅。

但老朱也不冤,毕竟这位大爷可谓是之极,开国功臣们被杀了,剩下的几个也是小心翼翼地活着,连朱元璋的心腹忠臣都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赵翼这样说正好符合了百姓们对朱元璋的看法:这样残暴的人是不会放过的徐达的!实际上得了背疽算是个,老朱只要安安心心的等徐达死不久完了?还专门送只蒸鹅过来干嘛,既落人口实又给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抹黑,根本就没必要嘛! 有人可能觉得这说法还是有点站不住脚,那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朱元璋没对徐达下黑手:徐达的墓碑和死后的规格。

首先徐达死后老朱非常悲痛,他以十分隆重的规格将徐达安葬,配享太庙并且位列第一位,徐达被风光大葬,甚至徐达的墓碑比朱元璋还要豪华…… (常遇春墓,葬于钟山,配享太庙,肖像入功臣庙,位牌列第二) (汤和墓) (邓愈墓) 有人可能说墓碑能说明什么?还真能说明,老朱虽然残忍狠毒但却是个响当当的汉子,他要真杀人了,那就是翻脸不认,把你之前为大明所立过的功勋全部抹杀,你也不再是大明的功臣!您看看死的比较早,被朱元璋所怀念的胡大海、常遇春,安享晚年的汤和、邓愈都有豪华的墓葬,廷还会定期祭祀这些功臣,但在后期因案、案下马的功臣们,捡个全尸都够呛还谈什么风光大葬。

(只要朱元璋想杀,大明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照样得死) 李善长功劳大不大?从龙之臣,地位重不重要?当过宰相,和朱元璋亲不亲密?儿子娶了公主,但是只要被老朱杀了头,连个像样点的墓葬都没有,只有李家的后人私下祭祀。

老朱这样大张旗鼓的祭祀徐达,说明他对徐达更多的是感激和兄弟之情,而并没有赵翼所写对徐达忌惮不已,一心只想他快点死,老朱这么干脆的人直接杀头不就行了,还搞什么蒸鹅,李善长能杀徐达就不能杀? (徐达墓) 咱们再来看看徐达的墓,它位于南京太平门外的板仓村,气势宏伟,尤其以“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最具代表性。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并且亲自为徐达写碑文!咱们来看看碑文内容:“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

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

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栉风沐雨,功爵苦辛。

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为我朝之元勋也。

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

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

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

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

” (徐达和朱元璋对弈图) 这道碑文既突出了徐达“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伟英姿,又有“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

慨念今昔,朕岂能忘?” 碑文饱含深情的描述了朱元璋与徐达数十年深厚的君臣兄弟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徐达是自己的心腹,是大将,更是朝廷的柱石之臣,在徐达生前据说朱元璋还赐给他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可见对于徐达,老朱满满的都是美好回忆。

(徐达:御制中山王神道碑) 而这座石碑也创下了一个历史,它的碑文有标点符号(古代叫句读),按照咱们古人的习惯,在石碑上是不加句读的,为什么徐达的墓碑上要加呢?原因很可能是老朱文化程度并不高,他把自己要表述的意思告诉大臣们,大臣代笔写下了这篇碑文,由于怕老朱读不懂,所以他们又在文章上加了句读,老朱读了以后要求就按照这个样子连句读一起刻,正是老朱对徐达的深切思念、重视才造就了这样一块的石碑。

(朱元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块碑的高度甚至超过了老朱自己的神道碑……徐达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高8.95米,比起朱元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还要高个十几厘米……按照《明史》记载,大臣死后封王墓碑的高度也只能高九尺,换算过来其实也就两三米,但徐达的墓碑足足有八米多高,简直达到级别了!是不是老朱太喜欢徐达,而破例给自己这个老战友近乎皇帝的待遇呢? (明成祖朱棣) 但不管怎么说老朱的墓碑比徐达还要矮,说不过去啊,难道开国皇帝还不如手下的一个将军?朱棣过来把锅背好! 朱元璋的墓碑立于永乐十一年,比徐达的碑要晚得多,本来想表表孝心装个逼的朱棣反而被打脸了……不过这又涉及到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烂尾工程: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的阳山石碑! 本来朱棣是打算给父亲造一座高达78 米的石碑!这阳山石碑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真要立起来总高度达78米,总重31167吨,真是个巨型石碑啊!但是遗憾的是没完工…… 公元1402年朱棣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决定造一座巨型石碑表彰朱元璋的功德。

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在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分别是碑座,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左右;碑额,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为了这块石碑数千民工累死采石场! 但花费了如此人力物力的石碑最后莫名其妙烂尾,官方讳莫如深,这真是个奇怪的事情。

人们猜测是这块石碑太费时间,后来又赶上朱棣迁都北京所以放弃。

也有人说是朱棣一门心思想要建巨型石碑,但开采出来才发现由于技术和地形问题,这块石碑根本没办法运输,所以只能无奈烂尾,改用了一块比徐达石碑还要低的碑代替。

写到这里我想说,徐达的死非但没有说明朱元璋的狠毒,反而说明了在朱元璋心中徐达无与伦比的地位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亡国奴的救世主还是暴君?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杀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全家的真实目的

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网络配图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600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的就是韩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大功臣,最后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76岁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善长,至死也许都没弄明白,压在他脊梁上诸多罪名的虚实与真假。曾几何时,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就是这位“在世萧何”形影不离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把朱元璋从一个草莽一步一步地推上了权力的顶峰。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能看到李善长的身影。网络配图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荣耀至极。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李善长忠贞不二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朱元璋一步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投靠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到大明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对朱元璋交办的事情李善长无不,不敢有丝毫怠慢。然而,就在李善长受到皇帝给予的莫大荣耀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了。因为李善长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所以朱元璋就撤了李善长的丞相职位,而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他为驸马都尉。朱元璋这个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却根本没有大小姐的脾气,特别守妇道,对李善长尊敬如父。李善长荣誉达到了极致。可是这一下,就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网络配图在小编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意思是说,将要有大臣遭灾了。这一下,朱元璋心想,杀李善长可是天意。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李善长的借口。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朱元璋听完之后没吱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