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从看不起商人,唯独对他恭恭敬敬

时间:2025-02-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出身低微,从小受够了士绅的欺压,对于的商人一直没有好感。

再加代有“士农工商”的分类,商人在社会上地位也不高。

朱元璋称帝后,非常看不起商人,例如著名的首富,百般讨好朱元璋,最后仍被朱元璋治罪流放。

朱元璋虽然看不起商人,但唯独对这个商人,他肃然起敬,此人名叫胡元杉,来自安徽太平县,虽然是个小人物,却感人至深。

朱元璋称帝后,一向杀伐果断,很少见他柔情过。

洪武三十一年,这是朱元璋在位的最后一年,朱元璋已经卧病在床,扬州知府写了一封奏折,几经辗转到了朱元璋手里,原来写的是一件婚姻,朱元璋来了兴致,让驸马梅殷帮忙读完后,决定亲自赐婚,故事是这样的: 时期,安徽太平有一位商人,名叫胡天生,徽商虽然出名,但在元朝时期,还没有徽商之说。

胡天生是做盐、茶生意的,但元朝时期,盐业是朝廷管控非常严格的行业,所以胡天生每年都会去一趟京城,第一是做生意,第二也是疏通京城的关系。

在京城,他遇到了一位的举人,郭举人在京备考,准备参加来年的春闱。

胡天生虽然是商人,但也读过书,和郭举人相识后,越聊越投机,成为好友。

寒冬时分,胡天生在京城的事情办完,向郭举人辞行,二人依依不舍,最后决定,定个娃娃亲。

胡天生有个1岁的儿子胡元杉,而郭举人有个1岁的女儿,取名秀儿。

胡天生从行李里取出一对玉珏,一掰两半,由二人收藏,约定等孩子到了婚嫁年龄,就安排接亲。

然而不巧,胡天生路上生病,回乡后生病而死,临死前告诉夫人有这桩亲事。

夫人只听胡天生说那个郭老家住在苏州,其他的并不知情。

后来,胡家的生意越做越惨,在太平混不下去了,只有搬到桐城,等胡元杉长大,他们在桐城只能算是个小财主,已经没落不少。

胡元杉16岁时,带上那块玉珏前去苏州,寻了一年多,都没有打听出下落。

后来他母亲也病逝了,族人都劝说胡元杉放弃那门亲事,另娶别人,被胡元杉拒绝。

胡元杉说:“我父亲为我定下这门亲事,如今不知对方音讯,若我贸然娶妻,岂不是让我父失信于人?”所以,他坚持寻找。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胡元杉一边做生意,一边寻找,但仍旧无果,为了在苏州立足,他还短暂地加入了的义军。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胡元杉找不到和他有婚约的秀儿,干脆终身不娶。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50岁的胡元杉到扬州卖货,突逢大雨,他的货船被迫靠岸。

听岸上的水手们开玩笑说,旁边的尼姑庵内有一位50岁的黄花大闺女,因为早年有婚约,娶她的人一直没出现,所以出家为尼。

胡元杉顿时感觉被雷击中,连忙拿上玉珏到尼姑庵拜会。

守门的小尼姑拿到他的玉珏进门后,半晌终于出来,带出了另一半玉珏,两块玉,胡元杉喜极而泣。

但接下来却不顺利,原来郭秀儿从小被定亲,他的父亲并未考中,后来父母都病逝了,她曾托人到太平找胡元杉,可惜听闻胡家已经败落搬家 ,杳无音信。

她,只能出家为尼。

如今已经50岁,容颜干枯,皱纹面满,胡元杉竟然找上门来,她实在无颜嫁人。

胡元杉听闻秀儿不嫁,在庵外苦苦哀求一整天无果,于是上县衙敲鼓鸣冤,县令认为婚嫁乃双方你情我愿之事,人家既然不愿意嫁,县令也管不了。

胡元杉无奈,只有到州府继续敲鼓,扬州知府听闻此事,感动不已,所以才逐层上书,最后被内阁转到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得知50年来,男未婚、女未嫁,都在信守同一份婚约,如今老天有眼,让他们相逢,非常难得。

尤其佩服胡元杉,得知秀儿不愿嫁人,还不依不饶,甚至报官求助,让令人钦佩。

最后,朱元璋亲自下旨赐婚,让扬州知府督办,在扬州将二人完婚。

于是,胡元杉和秀儿,这对年满50岁的新人,在苏州成婚,成婚当天,朝廷送匾“信义夫妻”。

虽然婚约属于包办婚姻的一种形式,但在古代,情比金坚、信义无价,这种信守承诺的事迹,值得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明朝末代帝王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有何真相

是被凌迟处死的,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可悲的是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 袁崇焕的失败 在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 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将,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进攻。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并在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大加赞赏。 袁崇焕接着在朝堂上作出近乎跋扈的举动,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证袁崇焕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一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挟需索,,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大为不满。 袁崇焕上任后,战事并未像他预言的那样顺利。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止清军凌厉的攻势。还在熹宗时,袁崇焕便曾当过和谈代表,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而这期间,又发生了他擅杀皮岛守将的事件。看袁崇焕如此行事,心里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则议论纷纷。袁崇焕任性使气,殊不知已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皇太极正是利用这一事件而施展反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议和之事大加渲染,广为扩散,并把杀毛文龙称为袁崇焕向后金(清)讨好的举措;另一方面,亲率大军绕道喜峰口,攻破边墙,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师上下震动,纷纷传说袁崇焕通敌。这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并立即绑往西市斩首。此时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一代名将袁崇焕便这样成了一场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据明载: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可悲的是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袁崇焕没有在强敌面前打过败仗,但他却败在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王即位的头件大事:彻底葬送了一个王朝

公元1627年,也就是元年。明朝自后期开始衰落以后,又经过了天七年的统治,国家的状况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积贫积弱,。人称“”,国家大事他毫无兴趣,一心只爱木工手艺。操持国家的权柄他全权交给了宦官集团和内阁。 即位,从他哥哥手中接过明朝这个烂摊子,表现出来的精神与气势与他的哥哥完全不同。此人不忍目睹大明朝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局面,以超过几乎除太祖之外所有的的敬业精神,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图挽救江山社稷与危难。俨然一副中兴之主的气象。他也许深刻地思考过大明朝积贫积弱的原因,寻找着治愈朝政的良方。从他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皇帝生涯中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和以魏忠贤 1、清算,明朝政治格局怎样改写? 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干的第一件牵动整个朝局的大事,就是清算阉党。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中,宦官乱政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词。自成祖开始,就废除了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国策,以后的皇帝为了更进一步地集中皇权,削弱文官集团,更是倚重宦官,使得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兼提督魏忠贤,把持朝政长达八年之久。这八年间天启皇帝对魏忠贤偏信不疑,上自国家大事的决断,下自官员的任用贬黜,无一不采纳魏忠贤的建议。 朝野内外,魏忠贤肃清异己,打击不肯与其同流合污的“清流”,此辈人世称。但朝中官员十之有七都依附于魏忠贤,此辈世称阉党。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便消除了魏忠贤一切职务,令其往凤阳守陵墓。阉党这棵成长了八年的大树,一下子轰然倒塌。 提到魏忠贤,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演义,都把他刻画成一个老奸巨猾、卑鄙无耻的权阉形象。既然魏忠贤如此,那么阉党成员在世人的心目中也都是一群贪赃枉法,害国害民之辈。可是,在崇祯皇帝眼里,他们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角色呢?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为首的阉党在朝野中的分量他自然心知肚明。扳倒阉党,掌握实权,对他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在清算阉党这件事情上,崇祯可谓算得上雷厉风行,斩钉截铁,行事十分果断。可是问题来了,崇祯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把阉党这棵大树连根拔起,彻底扳倒呢?崇祯皇帝给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杀。 杀了一个魏忠贤远远不够,崇祯对待阉党的态度是,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崇祯皇帝和世人理解的一样,但凡阉党都没有一个好东西,全都是祸国殃民之辈。除了当时阉党成员的高级官员诸如兵部尚书崔呈秀、吏部尚书魏广徽和都指挥使侯国兴等之外,崇祯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狱,因与阉党有染而受诛连的,多达一千余人。就连名将都受人告密,说他替魏忠贤修过生祠,诬他是阉党成员。 2、东林党上台,是福是祸? 崇祯要扳倒阉党,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万万做不到的。他必须迅速扶持其自己的力量与阉党抗衡。而崇祯一眼就能看出这股力量在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不与阉党同流合污的“清流”,也就是长期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阉党倒台,东林党彻底咸鱼大翻身,成了崇祯深为倚重的功臣。从此以后,明朝二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文官势力和宦官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宣告终结,此后的十七年中,东林党一手遮天,不在有任何势力能和这样一股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抗衡了。也就是意味着明朝的政治局势的平衡随着阉党的倒台彻底被打破。这样真的好吗?东林党的“清流”们当真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官僚吗?失去了权力制约的他们对明朝的政治走向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吗?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我们且不管魏忠贤贪污了多少国库,杀害了多少忠良。单看阉党为政的这七年时间里面的政策,我们不难发现,阉党的与东林党比起来,还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拿财政收入来说。我们知道明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西北匪患,辽东又有满清,国家急缺的是军饷。天启年间魏忠贤设立矿监,核查全国矿场数量和监督盐运,每年都向东南各省的矿商和盐商收取一大笔矿监税和盐税。 所以天启年间的农民承担的赋税尚无太多的加征,边疆的将士们也尚可温饱,军费尚且勉强开支得起。矿监税自万历后期就开始设立,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下设了又停,停了又设。天启年间灾荒和战事都比较严重,再加上阉党权势正旺,所以无人敢针对此项政策。阉党倒台以后,东林党的文官们马上就上书崇祯皇帝,义正言辞地抨击矿监税为“恶政”,用诡辩的方法说明它的不道义和危害,要求废除。这其实就是东林党的那些伪君子,借清除阉党的事件打压政敌,清算阉党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 3、权力制约的平衡被打破,不过是走马灯似的换着接班人 矿监税被废除后,明朝财政紧缩的缺点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军费和政府开销,崇祯皇帝听信东林党官员的建议,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士绅阶级坐拥大笔财富,却不用交税,反而把这巨大的财政负担担负在全国的农民的头上。这是加速明末老百姓走向反抗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不懂得权力的制约,他只能看到阉党消极败坏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的隐形作用。他同样也看不到东林党成员坐大后重蹈阉党祸国殃民之覆辙的隐患。崇祯铲除阉党,其出发点不能说是坏的。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的话,权力制约的失衡,最终会成为埋葬国家的坟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