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杀死后,最后有着怎样的结局? 马岱趁魏延不注意将其杀死,并不是为国为民,而是想要找个靠山,惋惜他本身能力太差,这件事情以后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结局可能并不美好。
读过《演义》的朋友,想必对于蜀汉的魏延都不陌生,小说当中他有着极为矛盾的人物形象,个人能力极为突出,曾担任汉中太守的要职,并且是“子午谷奇谋”的提出者。
惋惜他野心太大,死后魏延内心膨胀至极,认为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自己,自觉扬眉吐气后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谁敢杀我?”最后马岱挥刀而下,满足了他的需求,就这样魏延的造反活动还没开始便被扼杀于摇篮当中。
三国演义版魏延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马岱斩杀魏延完全是遵循诸葛亮的遗嘱。
话说小说里的诸葛亮,大智近妖,他在临死前算准魏延一定会谋反,便将与马岱叫到床前,将一个交给杨仪,然后叮嘱马岱在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后砍下他的脑袋。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当众显露自己的狼子野心。
面对这种情况,杨仪按照锦囊妙计中的指示与其对峙,并用激将法怂恿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
魏延认为自己稳操胜券,便满足了杨仪的要求,他喊出前两声“谁敢杀我”的时候,周围没一个人敢答应,于是魏延内心的狂妄更甚,直接仰天再喊第三声“谁敢杀我”,这时他完全放松警惕,而马岱也找准机会挥 刀砍下魏延的脑袋。
正史中魏延之死 然而在正史当中马岱杀死魏延完全是因为政治上的斗争。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情越来越重,他了解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便将杨仪、、等人叫到跟前安排后事。
事实上诸葛亮明白魏延性格孤傲,一直看不顺眼自己这一派系的人,所以他猜测自己死后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于是临终前诸葛亮留下这样一段话: “我死后,杨仪与姜维两人负责退兵,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他。
” 也就是说,诸葛亮虽然觉得魏延不好管教,但是从来没想过他会造反,也没有下令杀死对方。
然而杨仪因为素来与魏延有矛盾,他故意曲解诸葛亮的遗言,命马岱将其杀死,对此《魏延传》如是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
杨仪想要报仇也就算了,为啥马岱也要来趟这一趟浑水呢?原因很简单:马岱想要给自己找个靠山,以便日后更好发展。
马岱的堂哥是,当初走投无路之下他跟随马超投奔,但由于马岱的才能不够出众,一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马超临终前向刘备乞求说:“唯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 大致意思就是帮忙照顾一下这个不省心的堂弟。
有了这番话,马岱之后的待遇还算不错,诸葛亮不说重用但至少不亏待他。
然而诸葛亮死后,马岱所有的靠山都没了,为了自己日后的发展,他选择投靠杨仪,帮助对方将心腹大患魏延杀死,以此作为投名状,获得杨仪的信任与重用。
马岱 马岱的结局 只是惋惜人算不如天算,马岱的结局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
杨仪与马岱联手杀死魏延后,又在后主面前一唱一和,不但抹黑魏延的形象,然后将杀死魏延的黑锅全都推给诸葛亮。
由于死无对证,刘禅只好信了他们两人的鬼话,并且将杨仪封为中军师。
可杨仪对此并不满足,他本以为斩杀逆贼、率军撤退的功劳足够自己坐上丞相的位置,惋惜横插一脚,顺利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杨仪反倒是被边缘化了。
看到这种情况,杨仪心里非常难受,有一次他发牢骚说:“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没想到这些话语传到刘禅的耳朵里,后者罢免了他的官职并将他贬为庶民,没过多久杨仪便郁郁而终。
诸葛亮病逝第二年即公元235年,马岱奉命再度讨伐,结果被牛金打得大败而逃,损失惨重,对此《》记载道: 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
从那以后,各大史料再也没有关于马岱的记载。
但是我们不难猜测,他很可能因为战事失利,彻底被边缘化,再加上他的靠山杨仪不得志,马岱应该只是混个芝麻大的小官,最后郁郁而终。
马岱 总而言之,正史当中,马岱杀死魏延只不过是想要争取杨仪的信任,为自己日后找个靠山,只是惋惜这个靠山并不靠谱,甚至连自己都保不住,最后马岱大概率既没有得到好处,又遭到蜀汉其他大臣的排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家道中落,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卖草鞋和草席,一直卖到了二十二三岁,若不是张家兄弟揭竿而起,我们的刘皇叔恐怕没有机能称霸一方,但是有机会把卖草席的事业做大,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公元184年,,刘备带,,简雍等组织了一支军队,镇压黄巾军有功,封县尉,不久,督邮过来要罢刘备的官,刘皇叔当时不过二十多岁,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性烈如火,,将督邮扯出房来,绑在树上,一顿痛揍,要不是关张两兄弟在旁边拼死拉住,他说不得,一剑就斩下督邮的头来。
于是,弃官而走,关、张和简雍在身边不离不弃。
因此,刘备后来割据一方,但他势力构成中的第一嫡系,就是关、张、简;195年,病故后,徐州的地方势力陈珪陈登父子,糜芳兄弟,另有孙乾等名士,共推刘备为徐州主,刘备在徐州也多磨难,反水时,刘备几乎无立锥之地,当此刘备危难之时,糜竺仍将自己的妹妹嫁于刘备,还资助刘备人员和资金,后想拉拢糜竺,许以高官厚禄,他兄弟俩仍不离不弃跟着刘备。
这也可以理解,刘备为何会让糜芳任南郡太守这样的要职,最终,关羽没有处理好这个外戚的关系,在声望如日中天之时,因糜芳,士仁的投降,失了江陵、公安根据地,兵败如山倒,身死小人之手。
公元200年,刘备又遭到一次惨败,家小和关羽被擒,自己逃到处暂避,此时,蜀汉的另一个中坚人物登场了,他就是。
赵云,,参考《云别传》所述: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
其实赵云和刘备早在公元193年前后,就已经相识,那时,赵云还是部下,演义曾有一个桥段,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瓚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
”个人认为可,赵云虽后悔选错了主公,但终不似三奴吕布,马上弃而走之,直到公孙瓒自焚而死,赵云才算净身出户,当此时,正逢刘备在河北,赵云马上赶来见刘备。
公元208年初,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精锐击溃,当时,有人在刘备面前造谣说赵云北去(投曹操去了)。
果然,很快,赵子龙就抱着,护着甘夫人回来了。
到公元200年,刘备以关、张、赵、糜、孙、简等为骨干,组成了前荆州帮,这一派人马在刘备创业之初,就跟随刘备,转战四方,不离不弃,是刘备最为倚重的势力。
及刘表病逝,刘琮投降,荆州混乱,又经,三分之局初成,刘备陆续搜得,马良,,伊籍,,,,,魏延。
魏延大约是在刘备占稳荆州,准备率军入蜀前,带着一小队部曲,加入刘备集团,在时间点上,魏延晚于黄忠加入刘备集团。
但总体上,这一批人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帮。
待刘备攻入成都后,又搜得,,董和,黄权,,吴懿,费观等益州的文臣武将,组成了刘备集团的第三股势力,益州帮。
其实,魏延加入刘备集团时,大约在28岁左右,而黄忠那时已经63岁了,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关、张、赵、马、黄和魏的年龄为59岁,53岁,52岁,43岁,71岁及36岁。
大家可以参考近代中共开国上将的年龄段,没有40岁以下的,魏延当时还太年轻,一来是晚辈,二来功劳也不够,进不了五虎将的名单也很正常。
为什么魏延的功劳不够?关、张、赵,属前荆州帮,魏延已经是没法比了。
马超何许人,他的名字威震华夏,曾经追逐曹操入水,箭如雨下,几乎射死曹操。
加入刘备集团后:刘备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
他一出现在成都城下,满城震怖,马上开城出降,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力,马超做到了。
因此,魏延在当时想要挤入五虎之列,唯一的对手只能是黄忠,再说黄忠,黄忠加入刘备集团时,已经63岁了,而魏延正当年少,因此,本来是魏延发挥自己年少体壮的好机会,可惜,两人同随刘备在两川作战,魏延得到的评价只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而黄忠却是: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看看陈寿的评价,魏延这个年轻人在两川作战表现,比老黄忠差远了,更可怖的是,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时,老黄忠阵斩曹操爱将,取得了不输马超的震惊华夏的战绩,当此时,魏延交出了什么答卷? 第三,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地位尴尬,他不是前荆州帮,不是益州帮,不是凉州帮,本来应该算是荆州帮,可他偏偏又性矜高,老是要跟荆州帮的领军作对,既然你要造荆州帮的反,那就该结好前荆州帮或者以自己的能力,设法统领益州帮。
你魏延在蜀汉,地位和关羽有天壤之别,偏偏性格又跟关羽似的,拽的以为自己是孤独求败,谁都不放在眼里,这种为人处事之法,难道不是取祸之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理论魏延永远都不会懂。
所以他的下面,一直没有一个缜密合作的团队,能够帮助他更上一层楼,这是他最终身败名裂的核心问题。
,千古常理,特别是诸葛亮刚死,他竟然冒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短短的一句话,得罪了无数人不说,诸葛丞相之死,消息不可能封锁太久,一旦消息传开,敌人必然士气大涨,而我方则因为三军无首,陷入混乱,此时,退兵是唯一而明智的出路,魏延没有服众的能力,竟然还想带着诸军击贼,也太了些。
此时,魏延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韬光养晦,广结人缘,杨仪是心胸狭窄之人,出事也是迟早之事,这一点,孔明洞若观火,把身后重任,交给蒋琬。
公元234年,魏延已经51岁了,此时蜀中格局已大变,前荆州帮均已过世,益州帮被压制,真正掌实权的多为荆州帮,而真正有军事能力的将领如才32岁,算小字辈了,这是魏延的一个好机会,若他能像,暂避不利处境,待杨仪破败,再应声而出,军事大权,仍能操在手中。
而他竟然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烧毁退路,还要遣兵逆击仪等,这不是公然造反是什么?最终,两军阵前,王平不过是怒喝几声,魏延手下皆散,就魏延这种管理手下的水平,他拿什么去率诸军击贼? 魏延进不了五虎之列,,那他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有人因为刘备提拔他任汉中太守,就津津有味的称道他。
让我们看看那位,一出阵,就将魏延的手下骂散的王平吧。
王平算是魏国叛将,加入蜀汉,晚于魏延,资历也不如魏延,然而,街亭一战,他却以败军之将反受到诸葛亮的赏识,破格提升,他和魏延同在蜀汉服务,魏延好像自己是关羽似的,整天看这个人似呆鸟,看那个人似庸才,一直牢骚不断;王平却一直默默的工作,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大作为。
然而,当两人真正对决之时,王平还不用出手,只不过怒喝几声,而延部皆散。
魏延和王平都做到汉中太守,王平在汉中太守的位置上,一点也没让魏国占到便宜。
所以,不要总以为,汉中太守,除了魏延,别人都干不了,有人就能干得比魏延好。
其实魏延确实就如关羽,如果没有人从旁提醒督促,他很可能就会心智失控,成为关羽第二,事实上,他也成为了关羽第二。
性格太傲的人,容易听不近别人的忠言逆耳,容易有孤芳自赏的自恋情结,于是,也容易在事业的巅峰瞬息跌到谷底,甚至一蹶不振。
只不过,关羽用完美的,成就了自己武圣的牢固地位,而魏延只能以悲哀的毁道叛逆,铸起了自己反骨的千年骂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