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凌迟?史书对刘瑾的评价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明朝是皇权达到顶峰的代表。

自建立大明王朝以来,一直积极吸取宋元两朝的灭亡教训。
一方面削弱对文人的优待,一方面严格规定宫内人的选拔标准,防止出现像北宋末年以为代表的宦官干涉军政的现象。
洪武曾经规定,皇宫里的太监不得识字,更不能干涉朝政。
虎父无犬子,朱元璋厉害,他的儿子也是手段高明。
朱棣起兵篡位时就是依靠郑和、李兴等太监帮忙刺探消息,等到朱棣篡位成功后,自然而然开始以宦官为亲信,多委以重任。
太监由此逐渐登上明朝的历史舞台,因为作为天子近人,所以 位卑而权重 。
《·宦官序》开篇讲道,宦官开始承担出使、分镇、情报、甚至专政等事情,都是从永乐年间开始的。
明朝历史上最为有名,也广为电视剧所热捧的话题,就是厂卫。
厂卫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明朝的特务机关,用来暗杀残害朝政上的异己者。
同时,明朝自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太监们还拥有掌管大臣奏章,提前审阅大臣进谏,受皇帝委托带兵打仗担任监军一职(与北宋童贯如出一辙),便掀起史上宦官专政的又一波高潮。
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武宗时期的刘瑾和时期的。
刘瑾,明朝第一个走向权力巅峰的太监,也是封建社会期间太监这一职业中下场最惨的,没有之一,是后来的魏忠贤学习的“坏榜样”和“政治上的向导”。
根据《明史》记载,刘瑾本,陕西人,父母不详。
因小时候被太监刘顺收养遂更改,子承父业打小也就跟随养父入宫成为一名太监。
史书记载,在位期间,刘瑾因犯下重罪,论罪当诛,经过养父刘顺的疏通打点才被免去死罪,被调派东宫伺候还是太子的朱厚照。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刘瑾经过此次死里挣脱后,居然因祸得福成为后来的从龙旧臣。
在史书中评价,刘瑾是带坏明武宗朱厚照的罪魁祸首。

在朱厚照还是太子储君期间,刘瑾为了博得太子的欢心,成天带给朱厚照一些玩物,玩鸡逗狗、歌女艺伎、市井小丑、,反正尽其所能地带着太子胡来。
等到明孝宗驾崩,明武宗朱厚照时年14岁,承继大统。
作为天子的近臣旧部,刘瑾一下看到自己的前途如此光明。
自己的旧主子当上皇帝,这可不是一般的事情,从龙旧臣属于贴身亲信,朝廷得有多少人准备巴结。
刘瑾一方面大肆敛财,通过与皇帝的关系,收受朝廷的贿赂,公然卖官鬻爵。
一方面仍然极尽所能带着朱厚照,微服出宫混迹于的小巷。
这么一个毫无道德,没有任何操守的太监带着一个原本懵懂无知的少年,还能搞出什么名堂? 原本明孝宗临终遗诏清除明武宗身边的太监近侍,通通发配外地远离年幼的天子,结果这些遗诏都被刘瑾这些奸佞小人所扣押,拒不执行。
明武宗时期,最为有名,也是最遗臭万年的就是 豹房 ,这些都是刘瑾这个卑鄙小人唆使皇帝干的,在皇宫里大兴场所建设,巧立名目、豪取抢夺百官员的土地和财产,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刘瑾的种种恶行终于引起朝廷大臣的不满,御史大夫、尚书令纷纷上书弹劾刘瑾。
此时的明武宗正玩得起劲,什么儒家经典、治国大义通通不听,皇帝听不懂,更听不进去,国家由你们来治理,皇帝只负责在娱乐场所玩耍。
最后大臣们实在没招,只好请负责天文星象的杨源以夜观天象,发现朝中有奸佞小人作祟为由,警告明武宗地对此采取行动,否则大明江山将不保等危言。
明武宗玩归玩,但听说自己的皇位和江山不保,就开始害怕了。
自己之所以能够肆意妄为完全就是因为皇帝的身份,现在居然有小人要撼动皇位,这事必须引起重视。
内阁刘健、等人联合尚书张升一同劝谏皇帝要求诛杀刘瑾等人。
明武宗十分不舍,就派王岳、李荣与刘健、张升商议,能不能把刘瑾前往南京。
刘健等人是铁心不同意,此贼不除,国家不保。
来来回回商议三次都没谈妥。
刘健又联合满朝文武共同去朝堂理论,刘瑾深知此事闹大,赶紧找到明武宗说,王岳这些人是想限制皇权。

明武宗听后大怒,随即命人逮捕王岳等人,群臣们一看皇帝是没救了,纷纷上表辞官。
此时,明武宗身边终于只剩下小人,耳根子也彻底清净了。
经过此次风波,刘瑾越来越志得意满。
开始大肆清除朝中仅剩的几个正直大臣,包括一代大儒也受到牵连贬职。
还公然默许 大臣 收受贿赂,越级提拔官吏,不仅如此,还发明枷刑酷法,稍微有不顺其心意者,必然要加害,一时之间牢狱中的犯人都装不下。
明武宗正德二年春天(1057),刘瑾对满朝文武进行大清洗,将所有耿直大臣一概列入奸臣名册。
从此,把持朝政再也无所顾忌。
外地官员进京必须向他行拜见礼,千两起步,上不封顶。
代表朝廷考察地方官吏时,,一次就可以收受两万两银子。
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自己的太监同党揭发十七条罪行。
明武宗听后,亲自带人抄刘瑾的家,经过审讯,刘瑾被判处凌迟。
根据史料记载,刘瑾被凌迟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用时三天。
相传,第一天割了357刀,刘瑾居然挺过去没死,当天晚上还喝了两碗稀粥,直到到第二天才气绝身亡,剩下的两千多刀在其死后照常割完。
善泳者溺于水,弄权者死于权术。
刘瑾当年被太监收养,又阴差阳错成为明武宗的近侍,本来完全可以坐享荣华。
岂知刘瑾却贪欲无度,祸乱朝纲,最终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大才子解缙最后为什么会被冻死?解缙是个如何样的人?
大才子解缙最终为什么会被冻死?解缙是个怎么样的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解缙是明朝初年的一名杰出大才子,他曾经获得、的两代君王的高度认可。朱元璋甚至用“恩犹父子”这样的话向他表达喜爱之情。朱棣进京后,不愿意写的《登基诏》,最终由解缙妙笔写出。可是为什么,最终解缙会被深埋雪中冻死呢? (解缙剧照) 一、解缙天资聪颖,少年登科。 洪武二年十一月,解缙出生于吉安府吉水县一个之家。其祖父解子元为,曾出任江西安福州判官。父亲解开为二魁胄监,五知贡举。其母高妙莹贤良慧淑,通史书,善小楷,晓音律。 解缙幼时天资聪颖,机敏绝伦。5岁时即能,出口成章。7岁时便可吟诗作赋,巧对对联。 相传,解缙曾陪父参加宴会。其中一势利权臣见他身材短小,但名声在外,就故意让其出丑,于是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不假思索地回到“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羞得对方满脸窘色。 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勇夺乡试头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列第七名中二甲进士,其兄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由此,一家“一门三进士”的解缙,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下令将他安置为中书,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后备干部。 (朱元璋剧照) 二、直谏“万言”获器重,恃才傲物遭首贬。 自从来到朱元璋身边,解缙的才华便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不久后,他就升为,随侍在老朱左右。 一日,解缙陪朱元璋在大庖西室进膳。朱元璋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则君臣, 恩犹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受到鼓励的解缙内心无比激动,当夜就洋洋洒洒成就了一篇《大庖西室封事》,上奏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滥杀功臣之举。 但爱惜人才的朱元璋并未动怒,只是将他的奏折传阅群臣,在百官中引起了一片惊呼。解缙见首战告捷,又在几天之后写了一篇《太平十策》呈送上去,为朱元璋提供了一整套的治国方略。 朱元璋也算沉得住气,表面上仍然没有怪罪解缙,但在“为尊者讳”的高度集权的帝王时代,被人当众揭短,始终是让人不愉快的事。 于是,朱元璋策略地将解缙调任监察御史,希望他能学会收敛。 但解缙并没有体会到老朱的良苦用心,一味地刚秉正直,锋芒毕露,得罪不少大臣。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洪武二十三年,找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吩咐他带儿子回家“继续进学,10年后回朝大用”。 就这样,解缙因自己的少年轻狂遭遇人生第一次“罢黜出朝”。 (朱棣剧照) 三、投奔朱棣展才华,主编巨著获恩宠。 洪武31年,解缙受命在家“进学”已有8年,突然传来朱元璋去世的消息。正待他程进京举哀之时,其母也撒手人寰。解缙强压内心悲痛,还是急忙赶往京城。 但此时的解缙乃一介百姓,根本没有资格为朱元璋吊祭。于是,当初被他弹劾的官员袁泰,以“母丧未葬,丧失人伦,违逆皇命”为由,在面前告了解缙的御状。 由此,解缙被“发配充军, 徙三千里”,来到了甘肃临夏北部的河州卫,做了一名戍边小卒。后来在礼部侍郎董伦的帮助下,才被朱允炆谕召还京,成为待诏九品官职。 不久后,“”爆发,朱棣上位,解缙也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机,并由此青史留名。 朱棣登基时,因方孝孺至死不愿为他书写《登极诏》,待诏的解缙,成为了最佳人选。因拟诏有功,解缙从待诏九品官,一下擢升为正六品官,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入主文渊阁,成为朱棣身边的内阁大臣。 解缙的才华,同样得到了朱棣的赏识,被任命为《》的主编,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至高地位。 (朱高煦剧照) 四、禀性难移得罪权佞再遭贬,深陷政治斗争终被杀。 解缙在成为朱棣身边的红人后,经常为他出谋划策。一日,朱棣开列了一串朝臣名单,让解缙据实对他们一一点评。解缙又犯了老毛病,老老实实地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写了出来。由此,不但得罪了一干大臣,还就此为自己的悲情结局埋下了祸端。 一天晚上,几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都指挥佥事纪纲不满解缙在朱棣面前对自己的评价,故意做对联讽刺他:“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呱呱。” 解缙马上回击,出了一个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邀请纪纲作对。一介莽夫的纪纲,当然无法作答,解缙随即说出了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狠狠地将纪纲奚落了一番。 没想到,这段插曲,竟为解缙招致后来被雪埋的后果。 实际上,解缙最大的错误,是卷进了皇权斗争。 永乐三年,朱棣询问解缙关于皇储人选,深受浸淫的解缙建议立嫡长子。而朱棣却有心立次子朱高煦,此事引发了朱高煦对解缙的强烈不满。 后来,朱高炽果然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被封为汉王。 (纪纲剧照) 朱高炽的表现,一直令朱棣不满。而朱高煦却隆宠优渥,甚至超过了太子。直率的解缙又给朱棣上奏“启争也,不可”。此举彻底惹恼了朱高煦,他将自己未能成为太子的原因,全部归罪在解缙身上。 终于,解缙再次遭贬,降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又贬往交趾。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解缙就偷偷地觐见了太子朱高炽。一直紧盯着解缙的纪纲,得到消息后,告诉了朱高煦。 朱高煦在朱棣面前向解缙打出了致命一击:“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于是,纪纲在得到朱棣的授意后,将解缙打入大牢,并将他关押了5年之久。 永乐十三年,朱棣突然提出查看囚册,发现解缙仍赫然在列,轻轻问了一句纪纲:“缙犹在耶?” 心领神会的纪纲,马上把解缙从死牢里提了出来,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他,直到他烂醉如泥。最后,纪纲指挥锦衣卫将解缙埋在雪地里。 一代奇才解缙,就这样沉在醉乡中, 静静地死去了,时年4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千古奇才张居正的改革真的是把明朝推向了地狱的大门,啊?
你们知道为什么说的改革,是把推向了地狱的大门,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古代帝国财政的基础就是把人口、土地搞清楚,再加上点盐茶专卖,税收就有了。但是被张居正一把改革让大明王朝的税收基础彻底崩溃掉。这是为什么呢? 图源来自网络 有人说怎么可能?他死后推行的改革不都被废止了吗?还有些人都很吹捧,说什么这样一场改革使得已经破败不堪的明王朝有了生机,虽然他的改革基本上被废止,但是此后的明朝留下了他在经济上的发明,就是他那经济上的“一条鞭法”,短期内虽然为国家聚拢大量财力,这就是因为这“一条鞭法”,为大明王朝敲起了丧钟。 说到张居正改革,核心就是一次高效率的税收,要说是他首创的这套发明?,其实也不是,这个方法早在时期就做过。朱元璋编订“黄册”和“鱼鳞册”,“黄册”指的就是户籍,“鱼鳞册”指的就是土地。张居正只不过是把当年朱元璋那套方法在全面实行一遍,只不过张居正更狠,不再分当初的什么土地税、人口税、劳役、等税务,所有这些统统按照土地数量来交,张居正的改革就是现在朝廷已经把每家每户又摸清楚了,一户有多少人,每个人都多少土地。只不过在记录的时候每户人家名字后面就只记录了一条内容,就是你这一户该上交多少税。 这就导致一个后果,我们都知道明朝的货币政策在朱元璋时期就玩崩了,大明宝钞形同摆设,又颁布禁止金银交易,所以靠大量印钞、在金银上缺斤少两上搞点通货膨胀的机会就没有了,很保守的税收系统就是开头所收的那些杂七杂八的税,但是现在按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把所有类目统一归类成按照土地数量来收。 这边辽东局势马上就要变天了,户部尚书李汝华按照“一条鞭法”提出除了贵州和北京周边,全国土地都加税,据当时统计第一次每亩加收三厘五毫,就活生生多刮出了200万两银子,第二次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三厘五毫,就又多出了200万辆白银,这就是应对后金的辽东军饷的来源。 原来货币系统被朱元璋给玩崩了,又留下祖训禁止金银交易,结果张居正改革留下的一个高效税务系统,就是方便统治者多收农民的税啊。这个手段堪比通货膨胀,如果说通货膨胀就是用来朝廷小偷小摸的伸进老百姓的钱袋子里,张居正的这项收税系统就是把那种小偷小摸摆在明面上,简直就变成了明抢了。 我们的崇祯被绑架的那篇文章曾提过,崇祯皇帝到最后为什么没有了钱,就是崇祯时期国家出的乱子更多,北方的自然灾害,的农民军起义,对清军的作战迅速耗空了国库,再加上人反对实行商人的征税制度,商人的税收不上来没有人贯彻实行,结果就用张居正的那一条鞭法刮得民间民尽财穷,把大明王朝刮得油尽灯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