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史上的于成龙是什么人?他到底有多清廉?

时间:2025-03-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于成龙做官几十年,节俭清廉从始至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入仕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尤其在中国古代。

就而言,许多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都只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仕途梦想。

而于成龙更是清朝一个入仕学子中的典型代表,他不像那样的天才,七岁,二十岁,被皇上钦点为第一名,然后授予官职。

而是,一个苦读数十年,终于在44岁有机会进入仕途的老学生。

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于成龙发现太原考场的考官居然公然受贿,于是他便在试卷上直书心中的愤懑之情,陈述了他们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结果也的没有中举。

毕竟,但凡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和考官对着干,自己又没有什么背景,一定没有好下场。

但是,于成龙就是这么傻,也就是他的这股傻劲,才致使他当官之后敢于将那些犯了国家法律的大官或者他们的亲戚,依法查处。

因为,他在做官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生死抛在了脑后,他的眼中只有天下的平头百姓,只有心中的王法公道。

于成龙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官员,他为官期间还在自己的院子里种着青菜,一副地道农民的样子,从来没把自己当作那种作威作福的官吏,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

平时吃的饭,就是白米加上自己院子里的菜,也因此被他为官之地的百姓亲切形象的称作于青菜。

这样一个从黄土高坡上的山西走出去的农民,一辈坚守着一个农民的作风,,为了国家的利益也为了人民。

就是这样一个从山西偏僻的一个山村里走出去的读书人,在那做了官的几十年内,节俭清廉,从始至终。

于成龙任职的第一个地方,是在广西罗城,那是一个穷山恶水,连刁民都没有的地方。

于成龙去的时候,连路都没有,他历经了,来到了广西罗城这个心中期待过无数次的地方,现实却给他打了好几个巴掌。

他去了罗城,看到官府的房子,居然只是几个破草房子。

我不知道他当时具体的心理活动,但是一定是有些许后悔的,或许定了定神,才好不容易把心又坚定下来了。

相传,于成龙去了那个地方的时候,晚上睡觉都要在床头放上两把枪,枕头底下放上一把菜刀,这样才敢安然入睡。

这是由于那里,天灾持续多年,百姓流离失所,强盗横行,即使是在官府,也很容易遭到抢劫。

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都没有搜刮百姓分毫,只是因为他是个好官,他是百姓的父母官,不舍得从自己的孩子身上下手。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从老家带来的仆从,因为实在没办法接受现实环境的残酷,都离开了。

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坐镇在罗城的公堂之上,他走访民间,调查民情,用好的办法来吸引百姓定居到罗城这个地方,就这样渐渐地罗城变得富裕了起来,人口也逐渐增加。

正是因为于成龙在罗城的优异表现,受到了于成龙上级的 赏识和重视,然后于成龙终于升官了。

但是,于成龙没有因为升官,而变得贪婪起来,反而是官越大,自己越节俭。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于成龙的廉洁,还应该看到于成龙为官的能力和才华,因为一个只清廉,而没有作为的官员算不上好官。

于成龙不光在治理百姓的生活上,有绝佳的能力,他的为官才华还体现在打仗上。

于成龙在担任黄州知府的时候,正好是当时三藩之乱的时候,吴三桂领兵攻打黄州,于成龙在兵力及其悬殊的时候,没有选择仓皇逃跑,而是鼓舞民间的壮丁,拿起武器,勇敢的守卫自己的家园,结果以少胜多的答应了敌寇。

在这里边,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就是在作战过程中,确实因为兵力悬殊,差点打不过了,然后就败退下来。

于成龙便让自己的兵勇嘴里都喊着,于成龙在此,谋士着免死,胁从者无罪,就这样敌军纷纷溃散而逃,便赢了这场战役。

事后,又受到了某上司的奖赏。

如果要提于成龙为官期间,做过什么影响重大的事情,那么不得不说他重申通海案件一事。

于成龙在福建任职期间,当时清朝为了对付台湾的郑成功后世的势力,实行海禁政策,让沿海周边的百部内迁,但是由于沿海百姓一贯都是靠着海,养活一家老小,现在不让他们靠近海边,该让他们怎么谋求生计呢? 于是,许多渔民为了生计,只能偷偷去海里打捞海鲜来填饱肚子,但是这些人却被全部抓了起来,还是王爷审理的案子,要将这些人全部按通敌罪论处,也就是要全部砍头。

于成龙看到这个案子,心里在想该怎么为这些百姓翻案。

一边是律法加王爷,一边是数千百姓无辜的生命,搞不好自己的命也得搭进去。

在他思考过后,还是决定向上奏疏,重新审理此件大案,后来王爷也发现这样做确实有点,就让于成龙重新审理此案。

于成龙接手这个案件之后,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这些百姓的清白,数千人全部无罪释放。

后来,康熙皇帝因为直隶地区发生了地震等灾难,百姓生活混乱,朝中大臣也开始目无朝纲,正常的工作无法展开,需要一个人来解决这个事情,就把于成龙从福建调到了直隶,赈济灾民,查处贪官,不久便替皇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之后,于成龙被 调往江苏,做了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当时最高级的9个封疆大吏之一,这也是他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候。

最后,在自己清贫的办公桌上坐着。

于成龙死后,当地的老百姓悲痛万分,连市场都没有做买卖的。

后来,于成龙担任过官职的地方都纷纷建起了于公祠,以此来表现百姓对其的怀念和爱戴。

于成龙为官几十年间,三次被推举为卓异,康熙帝在于成龙去世之后,都落下了难得的眼泪。

并且,称其为天下第一廉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墨门社团领袖墨子

关于波诡云谲又大开大阖的战国时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将相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无法忽略也不该回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1. 他爹老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的思想大致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2.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基础上又归纳成了十家,比司马谈多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类; 3. 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则又添进了兵家﹑术数﹑方技这三类。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着脸讲一讲战国时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出于对游侠刺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热爱,首先要讲的便是墨家。不过看官们放心,作者的整个战国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诸子百家也尽量不让大家打瞌睡就是了。墨家的创始人是。(读者:那不是废话吗,这学派叫什么,创始人不就叫什么子吗?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创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诸子也没有一个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据考证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 墨子自己曾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统治别人,也不用亲自从事耕稼,那岂不是非官非民?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本来么,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奢靡礼乐﹑久丧厚葬,可是墨子不习惯这些,他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乐”、 “节用”、“节葬”,总之怎么俭省怎么简单就怎么来。所以后来墨子就另立山头,并终成一代大家。但看官们以为,墨子就只是一个光会空谈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吗?No no no. 他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巧匠,他谙熟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那他除了谈点认识论和逻辑学、会点手艺,不就是个有着文艺心的技术工人吗?No no no. 人家还懂科学理论,什么几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猎,想想也是,没有理论指导,手艺怎么可能巧呢?那看官们以为,墨子也不外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科学理论知识又会手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还是社团领袖,还会打仗。当然了,根据墨子“非攻”的反战理念,墨子军事思想的关键还在于防守,比如《墨子.备城门》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战的经典篇章,里边说了十二种攻城方式和相应的守城策略。 但墨家做为战国显学之一并且一度风头胜过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个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坚韧不拔,必要时还能豁得出命来,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其次,墨家对组织和徒的要求苛刻严厉,却没有像宗教那样描画天堂或来世那样的美好愿景,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还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这种觉悟?还有,战国时诸侯延揽墨者,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手工技术或墨侠的武力,哪里会真正采纳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到了秦统一六国,及至汉初,干戈止息,墨家这样一个对统治阶层有威慑力的民间组织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到时,独尊儒术,加之对游侠、豪强的打击政策,从江湖到庙堂,曾经名噪一时的墨家就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留给后人的是记录着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的墨家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和氏璧为什么会缺少一角?与王莽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