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样,赵国也没有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相反他们在这段最后的时光,还害死了最后的名将。
网络配图 李牧一直在雁门关一带和匈奴人玩命,弄得匈奴不敢向中原前进一步。
而当长平之战后,赵国依旧是瞎折腾,打这个,弄那个,结果是越折腾越穷。
公元前243年,赵孝成王死了,这一年,也跳槽了,逃到了魏国。
这时,赵悼襄王莫名其妙的喜欢上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邯郸的一个娼妓。
关于娼妓这个职业,我将在日后的母亲的传记中为大家仔细介绍它的起源、发展和。
中国有句古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这话虽然粗俗,但从今天这个故事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个娼妓先被赵国一个的大宗族买去,但是她在这个家族中兴风作浪,很快这个家族就衰落了,男主人也被她折腾死了。
娼妓守了寡,但是赵悼襄王却听说了她的美貌,便想方设法把她弄进了赵宫。
这个女人心术不正,您把她召进赵宫,国家就会倾覆不安啊!这个女人已经祸害了赵氏的一个大宗族,难道您不害怕吗?”美色当前,赵悼襄王哪里听得进去,说道:“乱还是不乱,在于寡人执政,跟一个女人有什么关系?”还是把这个娼妓给弄进了宫。
平心而论,赵悼襄王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但是可惜他不是个会执政的强势君王,很快就被这个娼妓所左右了。
女人的善良多种多样,而女人的恶毒却只有一种。
这位娼妓的表现和前边说过的那些恶毒的女人差不多,路数都是一样的,先是陷害太子,然后赶走原来的王后,接着自己成为王后,自己的儿子变为太子,然后再把不支持自己的大臣用残忍的方法除掉。
这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宫中恶毒女人行恶的定式。
网络配图 赵悼襄王的王后生了太子嘉,这位娼妓进宫后,生子迁。
娼妓被赵悼襄王宠爱,阴谮王后,又派人去陷害太子,赵悼襄王果然没啥主意,废了太子嘉而立了子迁为新太子,废黜了原来的王后而立娼妓为王后。
这个娼妓也因此得来个雅号,叫“娼后”(倡后)。
倡后最强的当然是床上的功夫,很快赵悼襄王也被她折腾死了。
而倡后淫佚不正,和春平君私底下好上了,开始鬼混起来,而这个春平君是秦国派来赵国的奸细,他的职责就是贿赂赵国的权贵。
倡后通过春平君,收了秦国很多的黑钱,既然收了钱就给办事啊,这和原来她做娼妓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买卖。
赵国女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兴衰,伴随着这些不一般的女性的表演,谁说只有男性才是历史的主宰,其实女性一直是这个舞台上的另一半主角。
这就是历史!不承认不行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她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中年以后适逢乱世,流浪不顺,屡遭变故,特别是在晚年还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到底有没有改嫁张汝舟? 持改嫁观点的几乎都出自宋代人的记载,甚至还有几位和李清照同时期,从目前能查阅到的宋代文献看,在宋代都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但自明、清起出现不少文人学者为其辩诬,造成目前两派观点的局面。
仔细分析这些文献,“改嫁”观点占据的论据更充分一些,“辩诬”派的观点都没有实证,因此,我倾向于“晚年改嫁张汝舟”之说。
在宋代记载李清照改嫁事实的文献有七处,现全部抄录下来。
一、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做过常州晋陵县令,后居湖州(浙江吴兴),此书为1148年作于湖州。
二、王灼《碧鸡漫志》——“,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健康守赵明诚之妻。
三、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先嫁赵诚之,……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 晁公武,巨野人,此书成于1151年。
四、洪适《隶释》——“易安居士表上于朝。
” 洪适(1117-1181年),鄱阳人,此书成于1167年。
五、赵彦卫《云麓漫钞》——“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
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助,难胜之拳。
局地扣天,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之无根之谤。
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戊子朔)有右承奉郎兼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
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
” 李心传(1166-1243年),此书成于1209年。
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名士李格非文叔之女,嫁东武赵明诚德甫。
” 以上宋代文献中,《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是李清照个人所写(少数人怀疑其中有篡改之处),叙述情形具体而详实,整篇文笔精彩而凄厉。
在李清照的首任丈夫赵明诚死后,她一直生活在飘荡无助、心惊胆颤、食宿有忧、体弱多病的状态下,《金石录后序》中真实记述了这些情况,特别是她和赵明诚殚精竭虑收藏的金石文物,大都因无力保护毁失。
再嫁的初衷,只不过是想安度晚年而已,况且在宋代改嫁是极其平常之事,譬如、等对再嫁改嫁是明确持宽容与同情态度的。
但是李清照的二婚仅仅维持了半年就与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宁肯坐牢也要坚决摆脱这场婚姻。
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李清照向沾亲带故的綦崇礼道出了其中原委,张汝舟与她结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霸占她手中仅存的少量金石文物,而李清照不交给他,张汝舟恼羞成怒,甚至拳脚相加。
在李清照看来,张汝舟与自己的婚姻是一场骗局,此人不仅道德败坏、行为低劣、为人粗鄙,这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爱憎分明、情趣高雅的女性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李清照又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告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张汝舟最终被除名、流放。
按照当时法律,如果丈夫被流放,那么妻子就能合法地与之离婚。
但是如果妻子告发丈夫,就算丈夫被判刑,妻子也要坐牢两年。
庆幸的是,由于綦崇礼等亲朋们的庇护,李清照仅仅在监狱里待了九天,就出狱了。
李清照晚年再嫁并且又迅速离婚这件事情给她的声誉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李清照在世时就遭到不少讥讽,事实上,李清照本人也意识到这件事情会给自己造成的消极影响,她在给綦崇礼的中,就说:“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
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
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 但自明清以后,有不少的学者拼命地要维护李清照的形象,尤以俞正燮最甚,他们认为再嫁是伤风败俗的行为,不可能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
他们的理由也很苍白,例如:李清照出身官宦世家、,本人又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不可能做出再嫁或者离婚的事情;李清照当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不可能再嫁;李清照与赵明诚感情深厚,她不可能背叛赵明诚,等等。
用现代观点来说,李清照改嫁与否,并不影响她的地位和其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她在婚姻上的爱憎鲜明、行为果断、态度坚定,为摆脱痛苦生活而敢作敢当的精神,现代人都很难做到。
她不仅是位杰出的女词人,更是为伟大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
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
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1. 他爹老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的思想大致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2.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基础上又归纳成了十家,比司马谈多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类; 3. 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则又添进了兵家﹑术数﹑方技这三类。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着脸讲一讲战国时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
出于对游侠刺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热爱,首先要讲的便是墨家。
不过看官们放心,作者的整个战国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诸子百家也尽量不让大家打瞌睡就是了。
(读者:那不是废话吗,这学派叫什么,创始人不就叫什么子吗?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创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诸子也没有一个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据考证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
墨子自己曾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统治别人,也不用亲自从事耕稼,那岂不是非官非民?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本来么,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奢靡礼乐﹑久丧厚葬,可是墨子不习惯这些,他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乐”、 “节用”、“节葬”,总之怎么俭省怎么简单就怎么来。
所以后来墨子就另立山头,并终成一代大家。
但看官们以为,墨子就只是一个光会空谈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吗?No no no. 他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巧匠,他谙熟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
那他除了谈点认识论和逻辑学、会点手艺,不就是个有着文艺心的技术工人吗?No no no. 人家还懂科学理论,什么几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猎,想想也是,没有理论指导,手艺怎么可能巧呢?那看官们以为,墨子也不外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科学理论知识又会手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还是社团领袖,还会打仗。
当然了,根据墨子“非攻”的反战理念,墨子军事思想的关键还在于防守,比如《墨子.备城门》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战的经典篇章,里边说了十二种攻城方式和相应的守城策略。
但墨家做为战国显学之一并且一度风头胜过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个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坚韧不拔,必要时还能豁得出命来,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数不可能太多。
其次,墨家对组织和徒的要求苛刻严厉,却没有像宗教那样描画天堂或来世那样的美好愿景,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还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这种觉悟?还有,战国时诸侯延揽墨者,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手工技术或墨侠的武力,哪里会真正采纳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到了秦统一六国,及至汉初,干戈止息,墨家这样一个对统治阶层有威慑力的民间组织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
到时,独尊儒术,加之对游侠、豪强的打击政策,从江湖到庙堂,曾经名噪一时的墨家就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留给后人的是记录着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的墨家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