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郑和的身世解密:原名马三宝或为名臣赛典赤后裔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而彪炳于史册。

2005年纪念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再度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频频举行,专著、论文,致力于复原历史真相。

然而,关于他的家世,至今依然有争议。

《明史·宦官传》对于他的家世的介绍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者也。

”从其他史料人们才知道,他本,名三保,父亲名叫马哈只。

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李至刚为他父亲所写的《故马公墓志铭》,提供了不少珍贵息:一、“公字哈只,姓,世为云南昆阳州人”;二、郑和是他的次子;三、马哈只“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

李至刚曾参与《实录》的编修,朝夕在永乐左右,被视为亲信,和当时的内官监太监郑和关系密切。

因此,他的记述,可信度极高。

很有意思的是,与一样成为永乐皇帝亲信的相士,写了一本《古今识鉴》,其中有郑和身材举止的描写:“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声音洪亮”。

这是亲历者的目击,绝非之词。

这一点,酷似乃父—“魁岸奇伟”。

这样的长相,与他们的家世颇有关系。

几十年来,现代史家根据马哈只墓碑、《郑和家谱》、《赛典赤家谱》的考证,马哈只、马三保父子,是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也就是说,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

那么,赛典赤何许人也?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说:“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

”这里所说的“回回人”,在元朝特指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是仅次于国族(蒙古)的“色目人”之一。

《元史》素称难读,参杂了各种语言,据精通阿拉伯语言的专家解释,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别庵伯尔意为领袖,“别庵伯尔之裔”专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

如此说来,郑和应该是穆罕默德后裔的后裔。

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的。

蒙古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国,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赛典赤·赡思丁成为元朝的咸阳王,并不离奇。

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家世有简明清晰的介绍: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

郑和为一名去麦加朝圣过的伊斯兰教徒(马)哈只之子,约在1371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取名马三保。

郑和家自称为一名早期蒙古的云南统辖的后代,并系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

一个起源来自中文对穆罕默德的音译。

如此看来,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是的,或者说是有共识的,郑和是赛典赤的后裔,父亲马哈只曾经朝圣麦加。

永乐皇帝任命他领导下西洋的壮举,访问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决策。

1988年,明史专家周绍泉对此提出质疑,他在《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关系献疑》一文中,对《赛氏总族谱》、《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故马公墓志铭》、《家谱》进行了考证,对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很可能出于中国人追祖名人的习惯心理,二者实无家系渊源”。

是学术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对成说提出质疑,表明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不见得就可以推翻成说。

不少学者并不认同周绍泉的考证。

不少方面难以解释,例如,《故马公墓志铭》说,马哈只的祖先名叫“拜颜”,显然指中亚民族;又如前引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文字,应该如何回应,都是问题。

可惜周绍泉先生英年早逝,已经无法继续探讨这一问题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郑和的姓是永乐皇帝所赐—“赐”,这个“郑”的由来,据说与郑村坝战役有关。

燕王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万前往北平讨伐。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袭大宁,意在合并宁王朱权的兵马,扩充实力。

代替老将耿炳文出任总指挥的李景隆(之子),乘虚围攻北平。

朱棣快速回师,在北平东面二十里的郑村坝,大败李景隆。

朱棣为了嘉奖在郑村坝战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监,“赐姓郑”,又提升他为内官监太监。

不过,有的学者认为,“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没有特别含义。

已经成为世界名人的郑和,其家世至今依然,迷雾重重,探寻历史真相实在太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墨门社团领袖墨子

关于波诡云谲又大开大阖的战国时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将相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无法忽略也不该回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1. 他爹老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的思想大致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2.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基础上又归纳成了十家,比司马谈多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类; 3. 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则又添进了兵家﹑术数﹑方技这三类。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着脸讲一讲战国时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出于对游侠刺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热爱,首先要讲的便是墨家。不过看官们放心,作者的整个战国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诸子百家也尽量不让大家打瞌睡就是了。墨家的创始人是。(读者:那不是废话吗,这学派叫什么,创始人不就叫什么子吗?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创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诸子也没有一个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据考证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 墨子自己曾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统治别人,也不用亲自从事耕稼,那岂不是非官非民?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本来么,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奢靡礼乐﹑久丧厚葬,可是墨子不习惯这些,他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乐”、 “节用”、“节葬”,总之怎么俭省怎么简单就怎么来。所以后来墨子就另立山头,并终成一代大家。但看官们以为,墨子就只是一个光会空谈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吗?No no no. 他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巧匠,他谙熟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那他除了谈点认识论和逻辑学、会点手艺,不就是个有着文艺心的技术工人吗?No no no. 人家还懂科学理论,什么几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猎,想想也是,没有理论指导,手艺怎么可能巧呢?那看官们以为,墨子也不外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科学理论知识又会手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还是社团领袖,还会打仗。当然了,根据墨子“非攻”的反战理念,墨子军事思想的关键还在于防守,比如《墨子.备城门》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战的经典篇章,里边说了十二种攻城方式和相应的守城策略。 但墨家做为战国显学之一并且一度风头胜过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个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坚韧不拔,必要时还能豁得出命来,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其次,墨家对组织和徒的要求苛刻严厉,却没有像宗教那样描画天堂或来世那样的美好愿景,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还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这种觉悟?还有,战国时诸侯延揽墨者,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手工技术或墨侠的武力,哪里会真正采纳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到了秦统一六国,及至汉初,干戈止息,墨家这样一个对统治阶层有威慑力的民间组织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到时,独尊儒术,加之对游侠、豪强的打击政策,从江湖到庙堂,曾经名噪一时的墨家就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留给后人的是记录着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的墨家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和氏璧为什么会缺少一角?与王莽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