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尔朱英娥一生嫁了三任。

不过,依然有第四任皇帝想要求娶她。
是她魅力无限,还是什么原因,为何能得到这么多皇帝的青睐呢? 尔朱英娥生于北魏末年,她的父亲尔朱荣本是契胡部的大贵族首领,适逢兵乱四起,他趁机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精锐军队,得以成为朝廷拉拢的对象。
在尔朱荣率兵镇压六镇叛乱后,魏孝明帝不仅许他以高官厚爵,还为表恩宠,将尔朱英娥纳入宫中为嫔。
不过,当时的魏孝明帝虽说是,但把持朝政的却是他的生母胡。
胡太后贪权好淫,名声不好。
再加上她陷害忠良,不善治政,又迟迟不肯还政于魏孝明帝,所以母子二人在政治上意见时常相左,矛盾重重。
除此外,胡太后还插手魏孝明帝的后宫事务,禁止们亲近他。
因此尔朱英娥嫁给魏孝明帝后,一直没嗣。
由于不满胡太后专权擅政的行为,魏孝明帝暗中下诏,命尔朱荣率军进京勤王。
结果事泄,孝明帝被胡太后鸠杀。
魏孝明帝死后,后宫嫔妃全部被迫到永宁寺做尼姑。
尔珠英娥自然也在其列。
由于胡太后并没有执政的才能,因此在魏孝明帝去世后,一心想夺权的尔朱荣便以为魏孝明帝报仇为由,发动兵变,将胡太后及她才立不久的幼帝淹死在黄河中。
并趁机将宗室诸王与根基深厚的世族大家铲除殆尽,同时又设计将朝中百官屠戮一空。
血染洛阳的结果,自然招来。

尔朱荣纵有想称帝的野心,也明白由于得位不正,必定皇位难保。
所以他只得顺应民意,暂时拥立素有贤名的为帝。
不过大权都操纵在他手中,元子攸不过是个挂名皇帝而已。
为安全考虑,尔朱荣还是退居晋阳,远程对朝政进行遥控。
尽管他在朝廷和元子攸身边安插了不少亲信,可是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命尔朱英娥蓄发还俗,把她嫁给了元子攸为后。
这样一来,既在元子攸身边布下了一枚眼线,又因女儿贵为皇后,家族更加荣耀。
而他也因为的身份,干权涉政更加光明正大。
尔朱英娥仗着尔朱荣的权势,对元子攸颇不放在眼里。
一旦看到他和其他嫔妃亲近,便对他大声呵斥:“天子由我家置立,今便如此,我父本日即自作,今亦复决?” 元子攸虽然厌憎尔朱英娥,但慑于尔朱荣的势力,并不敢冷落尔朱英娥。
如此一来,尔朱英娥很快就有喜待产。
公元530年,尔朱英娥即将临盆,一直不甘做傀儡的元子攸,用计将尔朱荣骗至宫中,并将他杀死。
尔朱英娥的族兄自然不肯。
他们率兵攻入宫中,不仅囚禁了元子攸,还斩草除根把尔朱英娥才生下不久的皇子,摔死在地上。
元子攸被杀后,军阀新秀高欢也率军攻进洛阳。
在打败尔朱英娥的族兄后,控制了朝廷。
被软禁在后宫中的尔朱英娥,由于容貌娇美,再加上又是先皇后的身份,因此被高欢纳为妾室。

虽说是妾室,高欢却敬重她超过了正室。
每次请安,必定整冠束带,并自称“下官”。
,尔朱英娥渐渐接受了他,并和他生下了两个儿子。
高欢因此愈发宠爱尔朱英娥,甚至动了改立正室的心思。
后来,还是在他的谋士的劝说下才作罢。
高欢病逝后,尔朱英娥似乎也被乱世折腾得看破红尘。
于是她主动出家为尼,想度过残年。
没想到高欢的儿子继位不久,高澄的弟弟便弑君,夺取了皇位。
本来谁做皇帝和尔朱英娥都没有瓜葛,可是高洋篡位后,却对这位小妈念念不忘,竟找到寺庙中要非礼尔朱英娥。
虔心向佛的尔朱英娥,不论从宗教还是人伦来讲,都绝对不愿意委身于残酷暴虐的高洋。
于是她拼命反抗,结果高洋一怒之下,割掉了她的头颅。
纵观尔朱英娥的一生,尽管嫁了三任皇帝,但她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扔来扔去,一生悲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什么杀掉屡立战功的长子?
是第一个大福金(后称元妃)佟佳氏所生的长子,骁勇多谋,,军功累累。明二十六年(1598)正月,努尔哈赤命幼弟巴雅喇、褚英与噶盖、费英东,领兵一千,往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此时,褚英只有十七岁,但他不畏险阻,披甲上阵,领兵飞速前进,“星夜驰至”,取屯寨二十处,其余屯寨尽行招服,获人畜万余,胜利回师。努尔哈赤对这个年未成丁的长子,赐以“洪巴图鲁”的美号(巴图鲁,乃满文baturu的音译,意为英勇)。网络配图 这次出征,在努尔哈赤创业建国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起兵初期,主要是努尔哈赤亲率士卒,奋勇鏖战,以身作则,二弟穆尔哈齐、三弟舒尔哈齐随同征伐,一些族人跟从攻战,额亦都、安费扬古起了重大作用。万历十六年(1588)何和礼、费英东、扈尔汉等三部长率众来投,五大臣成为带军出征的主要将领。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征安楚拉库路起,开始了由努尔哈赤的子侄——贝勒、台吉统兵辖将转战四方的新阶段,虽然五大臣等开国元勋仍然是战阵厮杀的主要将领,但统军之权,则大多由贝勒、台吉直接掌握,这对提高努尔哈赤的地位、增强他的专制权力、促进宗室贵族的形成,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舒尔哈齐、褚英、、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等率兵三千,往接蜚优城归顺女真,途中与乌拉万兵交战,此时,舒尔哈齐、褚英、代善各率兵五百,扈尔汉、费英东两员大将领兵三百,纳齐布虾与常书各领兵一百,扬古利的兵数不详。在这关系到努尔哈赤盛衰的重要战争中,三个贝勒领的兵为全军总数的二分之一,仅此而论,也可想见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努尔哈赤以褚英“奋勇当先”,赐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阿尔哈图图门是满语音译,阿尔哈(arga),意为计、计谋,图门(tumen)意为万,直译为“万计”,即足智多谋之意,清人称褚英为“广略贝勒”。可见褚英的,英勇顽强,为女真国的扩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以后,这位连战连捷屡立军功的“皇长子”,竟突然消失了,在《实录》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记载,他有无任职,有何功过,何时去世,是病逝善终,还是战死疆场,或是因罪诛戮,皆无记述。 直到三十五年以后,《实录》卷三十七才第一次提到,“太祖长子,亦曾似此悖乱,置于国法”。再过六十年,帝指出:“昔我太祖高时,因诸贝勒大臣讦告一案,置阿尔哈图土门贝勒褚燕于法。”以后,《清史列传》卷三《褚英传》才简略地写道:“乙卯(1615)闰八月,褚英以罪伏诛,爵除。”但“悖乱”为何?“讦告”何事?罪犯哪条?皆讳而不述。查看《满文老档》,才了解到此案真相。由于这是记述褚英生平的罕见珍贵资料,因此详细引录如下。《满文老档·太祖》卷三载:网络配图 聪睿恭敬汗承天眷祐,聚为大国,执掌金政。聪睿恭敬汗思曰: 若无诸子,吾有何言,吾今欲令诸子执政。若令长子执政,长子自幼褊狭,无宽宏恤众之心。如委政于弟,置兄不顾,未免僭越,为何使弟执政。吾若举用长子,专主大国,执掌大政,彼将弃其褊心,为心大公乎!遂命长子阿尔哈图图门执政。 然此秉政长子,毫无均平治理汗父委付大国之公心,离间汗父亲自举用恩养之五大臣,使其苦恼。并折磨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谓曰: 诸弟,若不拒吾兄之言,不将吾之一切言语告与汗父,尔等须誓之。令于夜中誓之。又曰: 汗父曾赐与尔等佳帛良马,汗父若死,则不赐赍尔等财帛马匹矣。又曰: 吾即汗位后,将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 如此折磨,四弟、五大臣遭受这样苦难,聪睿恭敬汗并不知悉。四弟、五大臣相议曰: 汗不知吾等如此苦难,若告汗,畏执政之阿尔哈图图门。若因畏惧执政之主而不告,吾等生存之本意何在矣。彼云,汗若死后不养吾等,吾等生计断矣,即死,亦将此苦难告汗。 四弟、五大臣议后告汗。汗曰: 尔等若以此言口头告吾,吾焉能记,可书写呈来。四弟、五大臣各自书写彼等苦难,呈奏于汗。汗持其书,谓长子曰: 此系汝四弟、五大臣劾汝过恶之书也,汝阅之。长子,汝若有何正确之言,汝回书辩之。长子答曰,吾无辩言。 聪睿恭敬汗曰: 汝若无辩言,汝实错矣。吾非因年老,不能征战,不能裁决国事秉持政务,而委政于汝也。吾意,若使生长于吾身边之诸子执政,部众闻之,以父虽不干预,而诸子能秉国执政,始肯听汝执政矣。执掌国政之汗、贝勒,其心必宽宏,公平待养部众。若如此挑拨离间父所生四弟及父举用之五大臣,则吾为何使汝执政耶?先曾思曰,命汝之同母所生兄弟二子执政,部众大半与之。……因此,对汝之同母所生兄弟二子,各给与部众五千户、八百牧群、银万两、敕书八十道。对于吾之爱妻所生诸子,部众、敕书等物皆少赐之也。……汝如此持褊狭之心,则将赐汝专有之部众、牧群等物品,尽行合于诸弟,同等分之。 故秋季往征乌拉时,知晓长子之心褊狭,不能依靠,令其同母所生之弟古英巴图鲁留下守城。春天再征乌拉时,亦不信赖长子,留下台吉及四贝勒二弟。两征乌拉,皆不携长子,使留于家之后,长子与其四位亲信之臣议曰: 若以吾之部众与诸弟均分,吾不能生,愿死,尔等愿与吾共死乎?此四臣答曰:贝勒,汝若死,吾等亦从汝而死。后汗父出征乌拉,长子对汗父出征如此大国,胜败与否,毫不思虑,并作书诅咒出征之汗父、诸弟及五大臣,祝于天地而焚之。继而又对亲信诸臣曰: 吾兵出征,愿其败于乌拉,战败之时,吾不许父及诸弟入城。……(其臣上告于努尔哈赤)聪睿恭敬汗以若杀长子,恐为后生诸子留一恶例,乃不杀,长子阿尔哈图图门三十四岁时,癸丑年三月二十六日,监禁于高墙之屋。两年后,见其毫无改悔,遂诛杀。网络配图 分析上述记载,可以了解褚英一生的基本情况,即军功累累,立为嗣子,执掌国政,争夺汗权,对父不满,被父斩杀。 第一,褚英对女真国的创立与扩展,建立了功勋。老档一开始就讲到,努尔哈赤自思,“若无诸子”,就不能聚成大国,执掌金政。这里明白无误地表述了努尔哈赤的建国兴邦,是与诸子征战效劳分不开的,尤其是褚英最早出征,屡败敌军,功勋尤著。 第二,褚英被立为嗣子,助父执政。《清太宗实录》等书皆说,“太祖初未尝有必成帝业之心,亦未尝定建储继位之议”,为理应继位为汗埋下伏笔,但是,上述老档的记录,有力地证明了《清实录》的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距颇远。其一,老档明确写道,努尔哈赤考虑到,“吾若举用长子,专主大国,执掌大政,彼将弃其褊狭之心,为心大公乎!遂命阿尔哈图图门执政”。一则让褚英“专主大国”,再则让他“执掌大政”,三则“遂命阿尔哈图图门执政”,可见褚英确系被汗父立为执政者。其二,褚英这个“秉政长子”对诸弟说,“吾即汗位后,将惩治违命的弟贝勒和各大臣”。努尔哈赤斥责褚英过错时也说,“委政”于褚英,是让他逐渐树立威信,以便部众“始肯听汝执政”。这都表明,褚英已被汗父立为嗣子,将来汗父死后,他就要继位为汗。 第三,褚英与汗父和四个兄弟激烈争夺统治大权。老档说褚英个性褊狭,故虐待四弟和五大臣,其实,这不是什么心胸狭窄的问题,而是褚英与汗父、四弟争夺军国大权。所谓四弟,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是有权有势的贝勒,他们辖有大批人丁兵将,多次领军出征,甚为汗父宠爱,是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努尔哈赤除掉亲弟舒尔哈齐以后,各旗皆为其所有,他将一些旗和牛录分赐予子侄,使其承受专主,让他们成为牛录之主固山之主。 但是,努尔哈赤握有最高所有权,他可以赐予子侄,也可以调换牛录,还可以收回。他这个聪睿恭敬汗是全国之主,是各旗之主,有权惩治或擢升各贝勒台吉。褚英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权力没有汗父那样大。褚英奉父之命执政,本身又是大福金所生的“皇长子”和汗位的继承人,亲辖部众五千户,一再领军出征,立有军功。因此,他可以“折磨”四个弟贝勒,“使其苦恼”,但他毕竟是四弟的同辈,原来都是并肩而行的贝勒,现在一跃而为执政之人,摆架子,耍威风,这些贵为固山之主,亲为汗之心肝的四个贝勒,很难心服。而且褚英还只是奉命执政,还只是继承汗位的嗣子,而不是真正的女真国汗,没有汗父努尔哈赤那样大的权力,不能支配其他弟弟拥有的牛录和固山。老档说,汗父死后,褚英将不赐赍财帛马匹与弟弟,他即位后要杀与其成仇的弟贝勒和大臣,这正表明此时褚英还没有这个权,既不能籍没汗父已经赐予兄弟的财物(实际上也包括部众兵将),又无权赏赐财帛人丁与弟贝勒和大臣,因为他只是一旗之主,还不是全国之主,没有那样多的人畜财帛,而且他还不能诛杀违命的贝勒大臣,汗父没有把这个权交给他。网络配图 正因为是这样的局面,所以,褚英虽然可以“折磨”弟贝勒,而弟贝勒却不心服,反而联合上告汗父。如果是努尔哈赤这样行事,他们怎敢违命!他们怎敢上告!上有全国之主的汗父努尔哈赤,下有势力强大的四个弟贝勒,还有汗父亲自擢用的亲信五大臣,褚英的位子很难坐稳,统治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褚英要想牢固掌握军国大权,地继承汗位,就必须限制、打击四兄弟和五大臣,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架空汗父,逐渐掌握全部权力,而这一点,正是四个贝勒和五大臣不能接受的。因此,褚英的褊狭和虐待,四弟、五大臣的联合上告,实质上是褚英与汗父争权,与四弟争权,这是一场争夺汗权、削弱旗主权力与反夺权、反限制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第四,褚英心怀不满,被父斩杀。四弟、五大臣上诉于汗,控告褚英的虐待及封锁消息,不让他们将褚英的向汗报告。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7)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南征北战三十年,久经政治风霜,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一个地广人众的强国。他深悉创业的不易,更知晓人心难测和权力角逐的残酷无情,三十来岁的褚英的如此行动和用意,怎能瞒过年过花甲的聪睿恭敬汗。努尔哈赤十分生气,对褚英厉声斥责,严加防备。褚英感到难继汗位,大祸将至,愤怒不平,忧虑万端,死念萌生,作表焚天诅咒汗父、四弟、五大臣,被父发觉,幽禁斩杀,年方三十六岁骁勇善战的广略贝勒,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风流皇帝乾隆为会多尔衮平反 他这么做有什么用意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为平反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乾隆四十三年,西历1778年,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为已经去世120多年的多尔衮平反,并恢复其爵位。那么,乾隆帝为一个过世百余年的人平反,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个人感觉,这要从多尔衮的功过说起。 多尔衮的功过 太宗皇帝去世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因为继承人问题而面临分裂风险,最终各方做出利益让步:由几岁大的孩子福临当皇帝,从而达到政治平衡的目的。 而随后不久,清朝又利用关内的得以入关,并且和南廷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而在清朝入关之初的过程中,多尔衮为自己的实力,增加了资本,最终,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以至于帝(福临)都要尊其为“皇父摄政王”。 清朝入关六年后,多尔衮去世。顺治帝在多尔衮去世后不久,对多尔衮掌权期间一些不符合君臣礼法的事情进行了追究、清算,而后宣布夺去多尔衮的封号,同时掘墓鞭尸——此时多尔衮不过过世一个多月,可谓尸骨未寒。 此后,不论是朝还是朝,以及乾隆四十三年之前的乾隆朝,对多尔衮的评价,均是欺君罔上的,直到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宣布为多尔衮平反:理由是多尔衮对于清朝夺取天下,居功至伟;至于多尔衮的一些罪行,则是当时一些大臣利用顺治帝年纪还小,为了构陷多尔衮而强加的,至于顺治帝则是被动的。 乾隆帝目的何在? 事实上,乾隆帝在给多尔衮平反的同时,还给夺嫡中,被雍正帝打压的八王爷、九王爷予以平反,同时,则对清朝初年等明朝归顺大清的功臣,进行谴责、批判。 这些事情并非是孤立的,实际上,不论是为多尔衮平反,还是批判洪承畴,这些事情的背后,都存在着关联。 那就是,此时大清帝国已经得天下一百余年。前明的遗老遗少已经全部作古,天下百姓生来只知道自己是大清人,是大清皇帝的臣民。因此,大清的宣传,或者说官方价值观,也应该适当更新一下。 因此,乾隆皇帝有必要重塑大清国的社会价值观。和历代华朝一样,大清朝需要塑造的核心价值观,是忠:做忠臣,做孝子。 因此,尽管洪承畴等人对清朝功劳再大,但毕竟他们以前是明朝、是帝的臣子,身为明朝臣子,即便投效清朝立下功劳,也还是会被看不起的——这就意味着,乾隆帝让天下人知道,即便大清的臣子背叛大清投靠别的势力,晚景也不会太好。 而为多尔衮平反,则意味着乾隆帝向天下人宣布:如果是功臣、是忠臣,即便暂时(这一暂时就是一百多年)受委屈,但只要遇到英明天子在上,也迟早会沉冤得雪,被后世敬仰。 至于为八王爷、九王爷等九王夺嫡的失败者平反,则是乾隆帝考虑,通过这为,彰显自己仁爱,是前无古人的圣君,圣天子的价值观,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天下人遇到这样的圣君,一定要为之忠臣。 总之,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乾隆帝的价值观重塑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