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一个生下来就是将军的人! 在历史上,旦凡与挂钩的事情,都难免扯上一个可谓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这便是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登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

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戚继光属于高干子弟。
其父亲戚景通时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按品级来算,属于正四品高官,所以说戚继光是高干子弟是十分靠谱的。
然而这样的一个职位,并不是靠戚景通打拼出来的。
史料记载,戚景通其实是个憨厚的老实人,做事不会投机取巧,适合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可世事就是那么新奇,憨厚老实的戚景通居然位居正四品的指挥佥事!而这得益于他家对这一职位拥有独家冠名权,是世袭罔替的。
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在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暂缓与北元蒙古的边境紧张局势后,把目光瞄向了祖国的西南边陲,那里还有北元遗留下来大残余势力,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随时都在提醒着朱元璋。
于是便派名将和傅友德远征云贵地区。

蓝玉和傅友德不愧名将的称号,从南京出发到平定云贵全境,历时还不到一年,可以说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胜,然而当朱元璋看到蓝玉所递交上来大阵亡将领名单时,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这份名单中有一个叫戚祥的将领。
戚祥是一个有能力且尽责的将领,虽然名头比不上,蓝玉等开国元勋,却对朱元璋十分重要,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贴身侍卫头领,在随朱元璋的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多次救朱元璋与危难之中。
此时却战死在云南,也由不得朱元璋不伤感了。
伤感过后的朱元璋颁布了一道指令,大体意思是: 封戚祥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命为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
这个职位在当时看起来很平常不过了,可后面的一句话,却让它不在平常,这句话便是: 世袭罔替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说从戚斌开始,只要戚家有儿子,那这个职位就是他家的,世世代代都不变。
就是因为 世袭罔替 这几个字,所以让戚家的儿郎们比很多人幸运得多,因为他们可能要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才会拼到这样一个正四品的职位,可戚家只要有儿子,就少了很多年的奋斗,直接就是正四品高官了。
也正是得益于此,时年才十岁的戚继光便名义上成为了这样的正四品将军。
因为他父亲年纪大了,所以光荣退休,按规定,这个职位便会由十岁的戚继光继承。

然而,这样的荣耀却没有改变他家贵为高干家庭却十分清贫的状况。
前文说到,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个老实人,从不投机取巧,只是安安分分的过着铁饭碗的日子,可官员的薪水是少有的低,虽然是正四品,其薪水也只够全家人勉强度日而已。
但戚景通却十分安逸现状,并且教导小小的戚继光也要向他一样,不搞灰色收入,好好报效国家。
就这样,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成为将军的戚继光在十岁的时候便名义上继承了这一职位,直到十八岁成人才去北京完成正式的程序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步骘是什么样的人?在别人的鄙视中也能泰然自若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步骘,能在别人的鄙视中泰然自若,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一般人对于别人的鄙视,不是同样鄙视对方,就是生气,不理睬,但如果是求人遭遇鄙视,你会怎么办?时期东吴的步骘,年轻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步骘是淮阴士族步氏的后人,但在东汉末年避乱江东后,生活比较困难。在江东,他和同龄人卫旌成了好朋友。二人白天种瓜,晚上读书,做到自给自足和学习两不误。步骘在这段时间里,为以后打下很好的基础。 步骘和卫旌种瓜的地盘上,有一个叫焦矫的人,不但是当地豪族,还养了很多门客。这些人仗着主人的势力为所欲为。在人家的地盘上谋生,步骘和卫旌为了不被欺负,就带着名帖和瓜果前去巴结焦矫。 步骘和卫旌到了焦府,焦矫正在屋里睡觉,两人就在外面等着。很久,焦矫都没醒,卫旌等得不耐烦了,想走。步骘拦住他说,我们是来巴结人家的,人家势力强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今你还没见到人就走,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清高,不但达不到巴结的目的,还会与他结怨。在人家的地盘上跟人家结怨,后果你可要想好了啊。 卫旌想了想,也是。就留下来继续等。 过了很久,焦矫睡醒了,开窗看见了他们,就让人在外面铺上座席,让他们坐在室外,而自己,却在室内端坐。连屋不让进,这不是明显的看不起吗?卫旌越发觉得耻辱,但步骘却神色坦然,言谈自若。 焦矫又安排他们就餐。自己的大案上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给步骘和卫旌的,不但是小盘,还只有很少的蔬菜,根本就没有肉。这哪里是待客之道?简直就是侮辱嘛。卫旌心里郁闷,对面前的食物难以下咽。而步骘却安然地把饭菜全吃光了。 两人吃完饭,从焦矫家出来,卫旌生气地质问步骘,你怎么能忍受这种侮辱? 步骘坦然回答,我们本来就是卑微低贱的人,向人家讨生活,主人以低贱之礼招待我们,本来就很恰当,有什么可耻辱的? 能在别人的鄙视之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从这一点来说,步骘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有非同寻常的本领。后来,他成了的重臣,继之后东吴的丞相。 步骘对番禺的建设有很大贡献。他在担任交州刺史时,曾经到达南海,纵览那个地区的形势,观看赵佗旧时的治所。步骘登高远眺,看到茫茫大海,还有物产丰富的原野湖泽,不由得感叹,这里真是海岛上的肥沃之地,是宜于建立都城的地方。 回去后,步骘就向孙权上报,请求在这里修筑城廓。这就是后来的“番禺城”,后人也称“步骘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 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为什么会能善待杀子仇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常言道:“天下纷纷,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那个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的年代,一代枭雄曹操为何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 首先,我们先来捋一捋曹操和张绣结下的疙瘩——杀子之仇。说道这件事这就必须提到著名战役——宛城之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讨伐占据宛城的张绣,张绣率部降曹。曹操摆酒宴邀请张绣等人一并参加。但宴请张绣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大将始终持着大斧站在曹操身后,还时不时“举斧迫视”。酒桌子上张绣本来就心里很不畅快,他不敢直视曹操。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对张绣的嫂子邹夫人一见钟情。不久,就想办法把她纳为小妾。又加上曹操利用黄金等贵重财物拉拢张绣的心腹胡车儿。这一切让张绣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愤怒、猜忌像波涛一样在张绣心中激荡。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张绣心怀不满。没多久,他对张绣动了杀意。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张绣先下手为强——起兵反曹。张绣奇袭曹营,臂力过人的曹操爱将——典韦战死,曹操的长子、侄子曹安民也惨死在张绣的利刃之下。他们保护曹操躲过了这场劫难。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他失去了一员忠诚骁勇的大将,还痛失爱子,就连他的夫人——也与他分道扬镳。曹操心头充满了怨恨。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张绣以解心头之恨呢? 我们顺着时间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宛城之战后,张绣重新和结成联盟。但谋士陈述利弊、积极献言,在建安四年(199)张绣重新降曹。 既然张绣来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曹操不得不笼络各路人马为自己所用。曹操用超常的气度化解前嫌,他不仅执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还和张绣结成了——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女儿。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够容难容之事。曹操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智谋长远、不计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军开始南下。曹、袁大军的对峙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张绣驻军的位置较为重要,曹、袁双方都有拉拢之意。 张绣夹在中间,如何是好? 这时候谋士贾诩提议“不如跟着曹操干。” 一是袁强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么能投靠他呢?一听贾诩的建议,张绣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跟着他可以赢得人心,这是第一个原因。袁绍,不在乎我们这一点人马;而曹操人手单薄,我们投靠过去,他会很是高兴,这是第二个原因。凡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缓释私怨、弃利重义,这是第三个原因。 贾诩如此这般的陈述,坚定了张绣投奔曹操的决心。 果然,曹操对张绣高看一眼。张绣对曹操。 在中,张绣立下了,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话。 有意思的是,历史似乎把曹操和张绣之间从前的仇恨留给了曹操的后人。 张绣到底是怎么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测是曹操之子干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死于随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谥为定侯,其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但后来也没有善终,卷进了谋反事件,有人认为是同伙所为。 倘若张绣与其子的死亡都与曹操后人有关的话,那还真是人性的不幸呢。而真相到底如何,还留待人们研究。 我们说,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是因为形势的需要。他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对抗强敌袁绍。曹操是一个能够搞的人物,他不能因为张绣杀了自己儿子就把私仇置于心头。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码始终倾向理智那边。曹操舍小利、求大义——他让杀子仇人为己所用。 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